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1-04 13:38:07| 人氣262|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貞潔教育的來來去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下面是針對貞潔教育的一些討論,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一下~


優保法加增守貞課程? 全教會批:男性沙文主義

針對部分立委建議在《優生保健法》中增加國高中學校應提供每學期至少4小時守貞到結婚的性教育課程。對此,全教會發表聲明指出,守貞代表的是男性沙文主義對女性情慾的剝奪與宰制,在沒有共識的情況下,強調「守貞」會引發性別不平等的爭議。

立法院將在明(4)日審查《優生保健法》,部分立委建議增加第七條之二:「政府應結合學校教育資源協助家庭,於國中、高中學校提供每學期至少4小時守貞到結婚的性教育課程,教導學生等待到結婚才有性行為是建立未來家庭幸福的基礎等觀念。」

不過全教會對立委的建議非常不以為然!全教會指出,提供學生嚴謹而正確的性教育,並提醒學生避免在學齡懷孕或發生婚前性行為,是教育主關機關與學校應盡的職責;但若強調婚後才能有性行為,將會造成對家庭幸福的意涵過於宰化、簡化的危機。

全教會提到,在傳統華人社會中,守貞代表男性沙文主義對女性情慾的剝奪與身體的宰制。因此,除非社會對「守貞」的詮釋已明顯與傳統的看法不同且有共識,否則強調「守貞」會否引發性別不平等的爭議,學校更有可能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

因此,全教會強調,立法要求學校將特定議題,轉化成特定時數的課程,並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參與相關課程,似乎成了立法機關最近的一種流行。然而從教育現場來看,學生的授課時數一再減少,而所要學習的課程卻不斷增加,將會干擾既定的課程安排。



性≠愛 守貞?窄化?是誰在沙文
【聯合報/蕭慧瑛/輔大生命倫理研究中心顧問(北縣新莊)】
2007.01.04 02:36 am

昨天聯合報報導少數婦女團體或相關團體對於貞潔教育之抨擊,大量使用後現代語彙中「情慾的剝奪」、「身體的宰制」、「男性沙文主義」等偏差概念,嘲諷貞潔教育窄化或簡化幸福家庭的定義。

國際知名的醫學博士崔克卡恩,也是性成癮研究的開山宗師,指出後現代社會錯置「性」為「愛」的混亂現象,著書立說《請勿稱之為愛》。後現代社會中,「性」已經不是「不足」的問題,而是到了過度鼓吹「成癮」氾濫的地步。

瑞典性病學者Marin Edgardh指出,一九五○年代瑞典的性教育,雖然向來以開放先進自詡,盛行自由墮胎與自由的性。使用保險套與避孕,更是基本綱領。但自一九九九年以來,瑞典青少年罹患性病、少女墮胎、毒品使用、性騷擾與性虐待等比率都明顯升高,嚴重挑戰瑞典的性教育是否該轉向的問題。

美國國會針對美國政府性教育政策的轉變,由安全性行為轉變為貞潔教育,最新報告《貞潔及其批判》以詳實的科學研究方式,評估貞潔教育是有效的性教育政策。其中最明顯的改變為:青少年婚前性行為的比率下降約一成,青少女未婚懷孕的比率下降三成。同時,披露二○○四年《華克曼報告》攻擊貞潔教育失敗,主要是來自主張性自由與解放陣營策略性的抹黑戰術。

貞潔教育回歸教導愛的忠誠與許諾的人格養成。貞潔教育邀請全國家長與教師面對性教育的政策議題,挑戰所謂的「大人們」,面對我們自己的性理念。教育工作者應以生命言行的典範,積極導正錯謬的社會價值,而不是受社會錯謬價值的宰割與退讓,甚至成為掩飾自己軟弱的藉口。某大學或某中學教師成為狼人性侵的惡夢,記憶猶新。

這幾年來,我們社會的離婚率升高,按照內政部統計,平均三對離一對。強制性交的犯罪率,平均一天接近八點五件。青少女未婚懷孕的比率持續升高。說愛,已經太沉重。我們對愛的堅持,彷彿剩下軟弱與誘惑。

當愛成為一個空洞的術語,剩下庸俗與促銷的流行文化。是誰在沙文主義?是誰在鴕鳥?

【2007/01/04 聯合報】


選擇「性」何在?

拜讀2007年1月4日聯合報民意論壇〈性≠愛 守貞?窄化?是誰在沙文〉一文之後,有些許的質疑以及更需要討論的議題。
該文作者以指出「『情慾的剝奪』、『身體的宰制』、『男性沙文主義』」為後現代用語,以此作為批判的基礎,並且引用瑞典與美國的「性教育」取徑,卻不談兩國歷史脈絡與其影響「性別教育」的差異。
美國自從布希擔任總統之後,保守勢力興起,「鞏固傳統家庭」、「重視貞操」等聲浪再起,「新自由主義」大行其道,這與蕭顧問所提的論述相符,美國脫離「後現代」所倡導的「多元價值」,反落入充滿霸權「結構主義」下的「二元對立」,像是「貞操-性自由」、「貞操-墮胎」,但是卻未察覺其中的矛盾與不足,「後現代」強調尊重多元差異,所以不曾排斥「保守主義」,然而保守主義卻是不斷地排斥「後現代主義」的說法,甚至僅提供「單一」資料為證據。
文中提到瑞典的案例,但是卻沒有談到「自由開放」的多樣美景,反而用預設了「墮胎是罪惡的」、「注重貞操是好的」,卻不是談兩國的「性別平等指標」,若只是提供「墮胎數據」、「性病數據」,卻缺乏兩國的歷史背景與時空環境,很有可能落入「量化的迷思」,因為數據背後有許多種的說法與推論途徑,蕭顧問卻挾數據為重,以短篇幅地推論,似乎落入「過度推論」的陷阱,同時也落入「二元對立」的危機。
這樣的對立危機是從行政院院會於十月十八日通過《生育保健法》修正草案開始延燒,某些婦女團體與宗教團體的意見相左,前者主要認為女性該有「身體自主權」;前者主要是倡導「胚胎/胎兒生存權」,兩者皆有其道理,但是仔細探究,會發現這樣的抗辯是政府政策制定所設下的陷阱,要大家靠邊站,不管是「貞操教育」也好,「強制思考期」也好,最終還是繼續落入「個人式責怪/責任」的迷思當中,卻不是探究背後深層的結構因素。該文作者援引兩國的「數據」做為借鏡,有時候會因為「文化差異」不適用,因此筆者結合該草案與台灣社會政策制定的背後結構,進行簡要說明。
若是將這草案放置在台灣的社會脈絡與福利政策的框架之下,會發現政府的政策是零散殘缺的方式在進行規劃與制定。很明顯地,台灣目前的政策是屬於Titmuss所提的「選擇性」與Wilensky &Lebeaux所言「殘補式」類型,並非考量到全盤式的福利需要,將養育的責任與成本再次往個人與家庭推,徒有「福利國家」的口號,可是骨子裡頭卻不是如此為方針。
再從社會政策的框架角度來看,到目前為止,對於「家庭政策」尚未有專法,而是散落在各個不同的福利法,像是兒少法、全民健保法、老福法、身心障礙保護法、家庭暴力防治法等,都是消極性、不確定性、缺乏整體性考量的「家庭政策」,這樣的思維也滲入這次《生育保健法》修正草案當中,只考量到生產,未考慮到其他的配套措施,像是兒童教育與養育的預算、婦女成為勞動後備軍的問題、多樣家庭的出現等,養兒育女不單是媽媽的事,也非單為爸爸的事,而是國家大事!目前似乎僅是著眼於「生育」的過程與選擇,這樣難道不算是這次修法的詭計嗎?
女體自主權重要還是胎兒生存權重要,筆者認為這都很重要,要有完美的情節,首先要改變的是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的體質,而不是一再地將各種照顧與扶養責任回歸到個人/家庭,甚至以「貞操」為手段,進行「道德」勸說。台灣近十年的家庭型態劇變,家庭的支持網絡並不比以前緊密,政府的政策制定若一直不肯正視多樣的福利服務需求,儘管這樣的「思考期/資訊諮詢期」真的通過了,難保會出現更多墮胎黑數,就如同蕭顧問所提到的美國與瑞典的墮胎數據,並未考慮到兩國對於「墮胎」的態度以及「合法性」與否的問題,美國的保守主義反對墮胎的氛圍,造成強大社會壓力,讓非意願懷孕者相當有可能採取非法且沒有保障的途徑,因此這樣的引數數據,尚需要考慮到兩國的文化環境。
筆者並不反對「貞操教育」的執行,但是反對僅有「貞操教育」,而沒有其他的選擇性,延引阿圖塞「國家機器」的說法,「教育」本身是種「意識型態」再製的機制,性別、階級、種族、國族等歧視與壓迫,往往也是透過「教育」過程型塑,但是對「公民素質」培養「尊重」、「民主」的精神沒有實質上的幫助,若是從「後現代」企圖「去中心」、解構「我群/他群」的對立問題觀點,設計教學教案,讓追求知識者能夠了解熟析更種不同的說法,得以泯除「敵對」、「對立」隱含假設,讓學習者能自由選擇「最佳利基」的可能。

部落格「性別流s」:http://www.wretch.cc/blog/GenderStream&article_id=4574059


性別大補帖:性‧謊言‧貞操帶
■小龍女(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繼墮胎思考期之後,立法委員將提案修訂生育保健法,規定國、高中每學年至少上4小時「守貞到結婚的性教育課程」,「教導學生等待到結婚才有性行為是建立未來家庭幸福的基礎」。此話一說,自然開始引起不同陣營的支持與質疑。

不用說,宗教團體支持這樣的作法,覺得婚前性混亂,婚後如何守貞呢?不過,基督教直到現在還是無法解釋聖母瑪麗亞處女懷孕的原因。如果大家都信以為真,這不就是最糟糕的性教育嗎?

全國教師會就質疑,「守貞」隱含男性沙文主義,往往是要求女人要守貞,男人可以隨性,這也可能牴觸性別平等教育法;婚前守貞更非幸福家庭保證。婦女團體認為「守貞課」不合時宜,不如在各科目裡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法,讓男女互相尊重、對自己負責。

性不只是知識、技巧,還包含價值澄清與權力(例如女生是不是可以大膽向男生要求戴保險套?)。守貞不禁讓人想到中古世紀的禁慾年代,認為性是骯髒與罪惡的,然而21世紀的今天,如果還需要守貞,表示性對人類來說,確實是一種必需品,反對人士應該正視青少年、青少女性活躍的事實,而不是一句話就可以禁止所有的性活動。

瑞典在1955年即實施中小學強制性教育,1970年無條件開放販賣避孕用品,1978青少年發生性行為同意年齡為15歲,也就是說在50年前,瑞典的中小學已有性教育,雖然至今沒有特定的教材,但瑞典鼓勵具有性別意識與性教育教學能力的教師,自行研發課程。他們也認為性教育教學分成事實與價值兩部分。

在台灣發生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有下降趨勢,在公共空間可以經常看到男女學生親密行為,這些都是事實。但瑞典的性教育告訴我們,這些行為並沒有對跟錯,嚴格禁止根本不是解決之道,而是教師本身是否以多元開放價值的教學立場來與學生談論與溝通。當學生有性方面的問題時,教師不要一開始就說:「你怎麼可以做這種事?」而是進一步問說:「這個經驗你自己覺得怎樣?」甚至提供相關性資訊來協助,不然學生可以就嚇跑了,不說實話了。

我們無法否認,電視、網路資訊的發達,同時也帶來許多性的誘惑,既使在好萊塢電影,男女主角可能在第一次見面不久之後就上床了,觀眾還覺得很浪漫。大眾傳播的影響青少男女,已經是勢不可檔。再者限制越多,反彈越大,與其倡導守貞,還不如教導如何進行安全性行為,比較務實。

最後,立委提出的守貞概念也太異性戀家庭中心了。決定不婚的人,自然沒有婚前性行為的問題,可不可以不受其約束?同性戀做愛後還算不算是處男處女呢?許多不同於傳統的婚姻關係的行為模式,紛紛出籠,既有性教育概念勢必遭受衝擊與挑戰。

http://publish.lihpao.com/Gender/2007/01/04/1204/index.html 2007/01/04 14:20PM

台長: 力欣
人氣(262)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男女話題(愛情、男女、交友) | 個人分類: 性別相關 |
此分類下一篇:勞保生育津貼 增為3月
此分類上一篇:屏科大傳性騷擾 副教授吻抱女助理 遭蒐證調查

sl
若性慾有光譜的話,守貞與延遲和所謂氾濫與成癮可能是兩個極端,而在這兩者之間呢? 我們應該來討論討論中間這一段怎麼教才是.
2007-01-04 18:45:02
T F
若要說我們誤解了「貞潔教育」的內容與涵義,就請不要再叫它「貞潔教育」...
2007-01-16 10:35:33
hehehehe...
hahahaha!!!! :D
好笑好笑!!!
2007-01-16 10:55: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