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30 12:56:49| 人氣2,0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05(四)法國鋼琴家季雪金生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中古典音樂台FM97.7【古典啟示錄】線上收聽

http://www.family977.com.tw/Reprogress_00.asp?strDay=20091105

 

第一段節目(長度26分鐘)

音樂0@@曲名:「C大調第21號鋼琴奏鳴曲,華倫斯坦,Op.53」第二樂章/ -3'18"【CD-TK2】

**作曲家:貝多芬

**演奏者:季雪金/鋼琴

**唱片公司:EMI

**CD編號:5 67586 2

**專輯名稱:貝多芬「熱情、華倫斯坦」鋼琴奏鳴曲

 

OS1(各位愛樂的朋友晚安,這裡是FM97.7古典音樂台,我是喜歡跟您分享音樂的老朋友歐頭,歡迎收聽今晚的「古典啟示錄」,不知道收音機旁的您,今天過得好嗎?

今晚我們進行「壽星藝術家」的單元,要在空中、用音樂,幫11月05日長尾巴,星座天蠍座的名人慶生,一起分享跟他們有關聯的音樂。

11月5日 追逐真實者

宮位:天蠍座 12-14

天蠍座 二

固定的 風像

季雪金Gieseking, Walter 1895~1956

            

生於德國住在法國的鋼琴家, 是聞名的現代法國印象樂派鋼琴曲演奏家, 尤其他錄製的全套德布西鋼琴曲,堪稱是經典之作。 他是個天才鋼琴家,四歲開始習琴, 十一歲時,到Hanover音樂院隨Karl Leimer 學琴。 十五歲時, 就開過連續六場音樂會彈奏貝多芬32首奏鳴曲; 在有關他的自傳書中提到, Gieseking16歲時以知道並談過巴哈的主要作品,大部份的貝多芬﹑ 所有的蕭邦﹑舒曼﹑孟德爾頌和舒伯特。  他的視譜能力和背譜能力很好, 不需要花太多的練琴時間。他曾告訴Marcella Barzella: 一天練琴時間不超過4小時。

http://pianogarden.myweb.hinet.net/new_page_10.htm

 

季雪金1895年生於里昂,1956年卒於倫敦,雖然父母親是德國人,但他的幼年時光是在法國南部度過。4歲開始學習鋼琴,1911年搬到德國去,在漢諾威音樂院開始向卡爾.萊默有系統地學琴,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即開始演奏生涯,第一場公開演出是在1920年的柏林,以後常在義大利與瑞士演出;當他在1923年於倫敦首演時,已經名滿歐洲了;1926年開始巡迴美國、南美與歐洲其他地方表演。1939年回到德國,在戰時也繼續舉行演奏會,但也因此阻礙了他在戰後到美國演出的機會,一1953年才又到當地演奏。在1956的慕尼黑舉行了他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季雪金的演出不同於當代其他音樂家的重要一點是他以20世紀法國音樂的演奏出名,數量眾多的錄音可以證明,但同時他也是一位演奏德奧音樂作品的名家。

最偉大的印象派音樂闡述者

  1950年代有兩個重要的週年紀念:一個是巴哈逝世200週年紀念,在1950728日;另一個是莫札特出生200週年紀念,在1956127日。兩個日期都有其重要意義:不僅實現了用古樂的角度重新詮釋巴哈的曲子;莫札特畢生的作品也全部重見天日,許多沒有列在寇海爾整理編號過的莫札特曲子也漸漸普及,音樂學者終於可以依照莫札特的親筆稿整理出新的莫札特作品大全集。  五○年代產物之一的LP唱片紀錄了這一天;身為莫札特作品演奏權威的季雪金,在1953年幾乎完成了莫札特鋼琴作品全集的錄音,一個在十年前會被嘲笑為「荒謬的理想」的艱鉅工作。這次選集的協奏曲部分擷取自莫札特維也納時期的作品:《A大調鋼琴協奏曲》(K.488)錄於1951610日,另一首《c小調鋼琴協奏曲》(K.491)則錄於195352526日,季雪金與卡拉揚所創立與訓練的愛樂管弦樂團搭配得十分完美。當時的音樂家們有種共通的想法:莫札特音樂的詮釋要脫離十九世紀浪漫的主觀性,呈現出漂亮、平衡與富表達性,同時又要避免乏味呆板。在倫敦所進行的錄音工作一切順利,剛成立的愛樂管弦樂團不僅被要求要做出溫暖而成熟的弦樂線、柔軟而具表達力的木管聲,還要有圓滑而深刻的雙簧管、長笛、豎笛,以便與鋼琴達到對比的效果。季雪金與卡拉揚毫不含糊地加強木管與鋼琴之間的張力,光是這點就足以成為五○年代錄音的典範。  季雪金堪稱是令人最為印象深刻的莫札特鋼琴家之一。他的觸鍵、他的踏板、他燦爛的技術和他多彩音色的處理,都保證他能發出最原始的莫札特之聲。理想的莫札特鋼琴音樂就是靠著不搶眼的光彩讓聽者領悟音樂的美,《A大調》第一樂章的原始裝飾奏即是一例;它由再現部活躍地蹦出,似乎是自然地經由長段顫音樂句流入尾奏之中,季雪金利用控制穩當的觸鍵描繪出這些令人愉悅的裝飾奏。在慢板樂章部分,季雪金似乎讓步於先人彈奏莫札特音樂的浪漫風格,在卡拉揚有時會放棄自己所堅持的而融入抒情中的完美統合之下,他把《A大調》的行板調慢,使大部分的開頭旋律浮出,再利用他踏板的特色,將6/8拍旋律一段連奏部分突顯出來,讓主題抒情地行進。《c小調》甚緩板在開頭四小節之後出現的主題旋律,聽起來單純而不加修飾。季雪金觀察到這裡每一個四小節所指定的連奏 ,遮掩了每個音符,而且到如歌的旋律結尾的最弱音時,還可以微妙地分辨其不同,每個部分看似經過全盤性的思慮,而出來的卻是最純粹的音樂。將聲音透明化一直是季雪金的箴言。莫札特選擇《c小調》(K.491)的調性一直是其協奏曲裡美中不足之處,而季雪金仍舊保持著作品中清澄的音調與抑制的動力,即使是在第一樂章戲劇性的發展部與結尾的六段變奏。曲子裡流露出憂鬱,但是不會過度強調,寧可讓它躲藏在莫札特式的優雅與敏感的表面之下。季雪金可能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唯一能夠讓《c小調》擺脫憂鬱與戲劇性的鋼琴家:一個修正之前流行於提升作品的感傷與煽動到誇張境地的演奏。  1895年誕生了一批令人難忘的音樂家們:亨德密許、卡爾.奧夫,與115日出生的華爾特.季雪金。他生於里昂,父親是位醫生,有著德國血統的他,在四歲就開始試著彈奏鋼琴,11歲在剛成立的漢諾威音樂學院裡,成為卡爾.萊默的學生,15歲時開始舉行音樂會,拿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連續演奏六場。季雪金以他快速的記憶力聞名,他可以在一天之內記住一首困難的鋼琴作品,在十天之內記住一協奏曲,他一天的練習時間從不超過三至四個小時,德奧大曲與法國印象樂曲對他來說都簡單無比。他在倫敦與巴黎的首演建立了他演奏德布西與拉威爾作品的聲望,其演奏印象樂派作品著名在其音色與踏瓣的運用。他建立起一份廣泛的演奏曲目,從巴哈、莫札特、貝多芬到舒曼與拉赫曼尼諾大,從亨德密許到費茲納的《鋼琴協奏曲》,而其中他偏愛葛利格、孟德爾頌、舒曼、蕭邦等人的小曲,在19569月,他在三天的時間內錄下了孟德爾頌17首無言歌與葛利格31首小曲集。  季雪金打著貝多芬的旗幟,聲名不斷的上升,然而在他職業生涯的晚期,並沒有什麼人把他定位為貝多芬專家,他的琴音被認缺乏重量感、憂鬱與深度。1922年一位慕尼黑的樂評貝赫雪曾以保守的態度說道:「樂壇裡有一股特殊的優雅風格,其中最為驚人,但也最狹隘的音樂家,就是季雪金。他在處理現代法國作曲家的作品時,所散發出自發性與音色的權威、力道與表達性,是絕對的奇幻之作,足以影響帶著抵抗意識的收聽者;然而就德奧作品來說,他缺少大範圍的動態呼吸與寬廣的視野。」十年之後貝赫雪認為季雪金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這麼寫道:「就因為有季雪金的彈奏,任何人都可以把這首曲子聽下去,他的技巧是精神上縝密的一個奇蹟,他幾乎讓人察覺不出任何機械化的痕跡。」貝赫雪在對季雪金彈奏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第五號鋼琴協奏曲》所下的評論同樣可應用在1951年所錄製的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與《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他沒有對季雪金所詮釋的貝多芬下評論,現在看來倒像是件好事:那是種蒸餾自然形式與光輝本質之後的阿波羅式貝多芬,而季雪金讓它清澈明亮,因而每個強音、急奏、雙重顫音與裝飾奏,在這個前提之下都被抑制住,漸強進行得緩慢,而漸弱則幾乎消失於無聲。聽者可以幻想著所聽到的是沒有踏板幫助、單純靠手指完成的圓滑奏。季雪金並沒限制他的風格只能用在莫札特和印象樂派上,他與卡拉揚合作的貝多芬《第四號》聽起來就像個抒情的作品:鋼琴的聲音完滿地與柔軟的木管聲契合,最快的急奏聽起來毫不費力,而即使是貝多芬想要最具需演奏美感的樂段,他都能彈得令人莞爾、愉悅而如空氣般輕巧。  有些重要細節在此一提。季雪金在彈奏《第五號》終樂章6/8拍「不很快的快板」的開頭部分時,避免過度強調旋律,在過門樂段之後回復到他的弱音,有時甚至把最弱音彈到人類耳力幾不能聽聞的極致。但他在第一樂章的爆發力可真是嚇人:這些強力八度的片段聽起來是精力充沛而飽滿的,一次一次地,季雪金堅持著貝多芬作品裡的阿波羅性格,一種建立在平衡與精密之上的詮釋,而在慢板樂章,尤其是《第五號》的第二樂章,富含著如歌似旋律的多變性。  1885年法朗克的《交響變奏曲》是過渡於印象樂派的作品,在這個作品裡,季雪金發揮他在法國音樂上的長久經驗,讓曲子本身製造感覺。這張19516月的錄音是季雪金溫和地彈奏這些變奏曲的明顯例證,而它們常被其他演奏者不經思考地快速衝飆。在每一小段游移間的旋律,需要高貴的音色;與愛樂管弦樂團的合作實際上也可以保證出交響式的豐富,而演奏細節則告訴我們,旋律的結合所帶來的悅耳,季雪金與卡拉揚同時為單一而相同的美感而努力。  兩首史克里亞賓的小品是安可曲,季雪金此時陷入了俄式奇幻聲音裡。18951896年間完成的《E大調前奏曲》(Op.15-4)正當史克里亞賓想擺脫蕭邦,而展現新的鋼琴風格的時期;而《詩曲》(Op.32-1)則是這種新創風格的第一個巔峰作品,它特別要求在結構中描繪出精細的演奏,而季雪金毫不費力地做到也。這份錄音說明了身為詮釋世紀交替鋼琴音樂的鋼琴家季雪金,著名的細緻敏感特質。  鋼琴作品裡最著名的兩首搖籃曲顯示了他在小曲上的用心,他演奏了德、法兩種不同典型的曲目:舒曼在1841年為了他的小女兒瑪麗所做的《搖籃曲》(後來出版在《鋼琴冊頁》裡),與蕭邦的《搖籃曲》。舒曼的小曲取材自詩集,看似《兒時情景》的縮圖像,而蕭邦的搖籃曲在吃力的低音部上面,有著複雜的裝飾音與組織:要求精緻的觸鍵、與對早期印象派作品的涉獵。每一首浪漫派性格的小曲都自成一個小宇宙,沒有刻意分門別類,而是靠著高度的熱忱表達出詩意的田園歌。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015334

音樂1@@曲名:曲名:「f小調第23號鋼琴奏鳴曲,熱情,Op.57」第一樂章/ -8'53"【CD-TK4】

**作曲家:貝多芬

**演奏者:季雪金/鋼琴

**唱片公司:EMI

**CD編號:5 67586 2

**專輯名稱:貝多芬「熱情、華倫斯坦」鋼琴奏鳴曲

 

OS2他不僅彈奏所有德國鋼琴音樂, 還有拉赫曼尼諾夫的協奏曲, 並熱衷演奏現代作品, Korngold Cyril Scott SchoenbergSzymanowski Scriabin Busoni Hindemith Casella 和一些現在已被遺忘的一些音樂家作品。他可說是法國印象樂派鋼琴權威,他精細的踏板技術和色彩豐富多變的音色,將拉威爾和德布希的音樂發揮至極限。他所錄製的莫札特,是以十九世紀音樂家的眼光重新詮釋古典時期的作品,和Schnabel派完全不同。

1950年後,有感於演奏會觀眾有限,他開始熱衷錄音,又由於他不擅長拒絕別人,使得他的生活異常忙碌於教學,演奏會和錄音之間﹔他的太太也因為於趕場中的車禍而死亡,他自己則在錄製貝多芬田園第三樂章時, 突然腹痛緊急送醫,診斷為急性胰臟炎,馬上緊急手術,但仍於十月二十六日不治死亡,享年六十一歲。他逝世前雖已有黑白攝影,可惜未曾留下相關彈奏錄影資料﹔幸好他留下不少著作,教學錄音等資料,讓我們藉此了解他的音樂觀與演奏觀。 

http://pianogarden.myweb.hinet.net/new_page_10.htm

 

音樂2@@曲名:「f小調第23號鋼琴奏鳴曲,熱情,Op.57」第二樂章/ -6'38"【CD-TK5】

**作曲家:貝多芬

**演奏者:季雪金/鋼琴

**唱片公司:EMI

**CD編號:5 67586 2

**專輯名稱:貝多芬「熱情、華倫斯坦」鋼琴奏鳴曲

 

OS3臺灣演員方芳,在電視上以喜劇表演著稱。

 

電影劇作家邵(Terry Southern),作品有《不平凡的愛》,也是《糖果》一書的作者。

Dennis Hopper 想說,既然我和我朋友在螢幕前這麼酷,乾脆自己下海當導演好了!於是在1969年找了編劇 Terry Southern,好朋友 Peter Fonda Jack Nicholson 拍了部驚天動地的 逍遙騎士 Easy Rider
前面三個人獲得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提名,Jack Nicholson 也因此翻紅,獲得最佳男配角提名,由 Steppenwolf 所演唱的主題 Born To Be Wild 更是嗨爆半邊天,如春藥般直搗每個70's叛逆小子的我心狂野。
*** Terry Southern
乃知名小說家 / 編劇,奇愛博士就是出自他手。

音樂3@@曲名:「炸彈運送」選自「奇愛博士」/ -2'12"【CD-TK17】

**作曲家:Laurie Johnson

**演奏者:保羅貝特曼指揮布拉格市立交響樂團

**唱片公司:SilvaScreen

**CD編號:SILCD1176

**專輯名稱:「史丹利庫柏力克電影音樂全紀錄」

【廣告1】

 

第二段節目(長度26分鐘)

OS4這裡是FM97.7古典音樂台 歡迎回到【古典啟示錄】禮拜四「壽星藝術家」下半段的時間,我是OTTO…,我們繼續來聊11月05日生日的壽星名人。

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美國小說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進退兩難》,被評論家譽為黑色幽默以典之作而一舉成名,後來又陸續發表了《異狀》、《想像》等作品。

黑色幽默是20世紀60年代風行于美國的文學流派,因1965年出版的一部小說集《黑色幽默》得名。這類作品以存在主義為思想理論基礎,描寫人物周圍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展示社會的荒誕不經,表達人生的苦悶和悒鬱,類似“絞架下的幽默”,對人生無奈。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是這類作品中的代表作,80年代初期被譯成漢語在上晦出版,在中國美國文學研究界引起了較大的爭議。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cwyxyxb200103004.aspx

在九一一週年祭的前夕翻出從前看過的Joseph Heller的《老兵不死,只是慢慢搞笑》("Closing Time",又譯《打烊時刻》,星光出版)。書的封面是一面美國國旗,一位老去的飛行員戴著擋風鏡,一手指向讀者,咧嘴大笑。這位老兄不是別人,正是六○年代在《第二十二條軍規》("Catch-22")出足風頭的叛逆軍官約瑟連。
一般而言,由於多數相同的角色,1994年才出版《老兵不死,只是慢慢搞笑》多被視為1961年的《第二十二條軍規》的續集,但Joseph Heller在《老兵不死,只是慢慢搞笑》裡要處理的問題,除了延續《第二十二條軍規》中荒謬的軍事體制之外,事實上還拓寬到整個美國生活與美國體制問題。他在故事裡提到紐約的地下深處有個結合奇愛博士、專營軍火事業的國防基地,還有個已經沉沒地底的大遊樂場,其中有一棟百年前建起的高樓,在通往宏偉大門的樓梯上刻著建築鉅子的名字,而後卻一層層下陷到地底。
故事隨著一場預訂在中央廣場的巴士總站舉行的婚禮的安排而展開,其思想及敘事架構極其複雜,既涵納了但丁的地獄之旅,又包括華格納《尼布龍根指環》的神話寓言,以及對聖經創世紀及啟示錄的運用,時間前前後後的跳躍,時而地上,時而地下,交織了對殷實的美國庶民生活的鋪陳、對紐約過往的回憶、對國家軍工體制批判,及對美國理想失落的諷寓。
Joseph Heller在這部六百頁的皇皇鉅著中總結了自己的人生,也將他與馮內果的終生友情,包括馮內果的二戰經歷也寫進故事,甚至也與馮內果分享有關文明與人生在兩次時間中興毀的哲學,這部分是馮內果思想的核心之一,不易明說,但如果先看《第五號屠宰場》、《時震》和Heller自己的《第二十二條軍規》,也許能有所瞭解。

雖然有論者以為"Closing Time"過份蕪雜,也未能散放"Catch-22"般的光耀,但我以為在老去且病後的Joseph Heller筆下,老成而嗜聽華格納的約瑟連不再扮演一個體制的破壞者,而是一位能收殮起光芒,聰明地與地上及地下體制相與週旋,且又不失探究真實之心的真正老兵。聽聽這個:
「年輕的齊格菲要面對的是一條惡龍,而約瑟連要面對的,則是那隻位於地下室神秘的地下世界入口處的惡狗。」
類此,錯落著現實與想像的寫法,其實正適切地呈現老人對現今與過往疑真似幻的心境,比之"Catch-22"迷幻藥似的疑神疑鬼,其準確當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讀者不妨將這部小說也不妨看作一部美國式魔幻寫實之作。
故事中最後一場世紀性的婚禮在類如華格納的歌劇《尼布龍根指環》的皇宮大火之中,隨著音樂之高鳴而陷落,Joseph Heller所指涉的當然是美國文明的淪亡。這想像的悲劇,Joseph Heller暗指絕大部分的責任要歸諸大搞軍火事業的軍工體制。在諸多尋找與九一一災難相關連的預言故事中,我以為Joseph Heller的美國內部觀點是極其貼近且極富洞察力的一本小說,但讀者最好還是從《第二十二條軍規》開始吧!(又或許這兩本大磚頭加起來超過一千頁,也難免讓讀者望而生畏!)
以Joseph Heller能雍容地開展故事的龐大視野,且能將諸多現實與想像的線條舉重若輕地駕御在手並逐一收攏的本事來看,我以為這部作品的藝術性與思想性都是值得珍視的,只可惜他在市場上一直都被低估了。
http://www.ylib.com/class/talkout/TalkShowHis.asp?object=Req&no=435

相關介紹及評論: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vincent/books/book28.htm
http://www.gradesaver.com/ClassicNotes/Authors/about_joseph_heller.html
http://www.kirjasto.sci.fi/heller.htm
http://www.sc.edu/library/spcoll/amlit/heller2.html
http://books.guardian.co.uk/departments/generalfiction/story/0,6000,102079,00.html

音樂4@@曲名:「諸神進入瓦哈拉宮」選自「萊茵黃金」/ -8'12"【CD-TK3】

**作曲家:華格納

**演奏者: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唱片公司:EMI

**CD編號:CDM 7 63618 2

**專輯名稱:華格納「管弦樂選」

 

OS5


凱特史密斯(Kate Smith)擁有一副與她強健體格相稱的嗓音,充滿熱情及感染力,以演唱愛國歌曲《神佑美國》而聞名。出生於1907年5月1日的Kate Smith是著名的美國歌手。她曾從事過廣播,電視和錄音,在20世紀40年代達到了她事業的的頂峰。1930年Columbia唱片公司的副總裁Ted Collins先生發現了她,從此開始了她的音樂生涯。1932年她主演了電影《Hello Everybody!》。

 

得夏爾丹(Pierre Teihard de Chardin),法國哲學家、耶穌會教士、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協助發現北京人,著有《人類的現像》。

德日進是著名的法國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在歐美,他主要作為北京猿人的發現者之—而聞名。德日進既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神父又是進化論的積極擁護者。他一生不倦地探索宇宙奧秘,發表過許多具有進化論觀點的論著,被公認為傑出的科學家和思想家。由於他的進化論主張,被羅馬教宗斥為異端,禁止他公開活動。可是,正因為如此,反而使得歐美一些著名學者更推崇他的進化論宇宙觀和人類觀。尤其在德日進逝世後,即六十年代,歐美一些學者、作家和科學家掀起一股德日進主義思潮,宣傳他的進化論思想。七十年代,新湯瑪斯主義也接著開始研究德日進的著作。一反過去,視察德日進為同路人,肯定德日進主義可以有效地論證科學與信仰的統一性。從而接受德日進主義作為天主教哲學一個新的理論體系並加以宣揚。當前,這種所謂新湯瑪斯德日進主義特別在拉丁美洲好些信奉天主教的國家裏頗為流行。

http://culture.sinofrance.org/mingren/drj/biography.htm

音樂5@@曲名:「齊格菲的萊因旅程」選自「諸神的黃昏」/ -6'07"【CD-TK6】

**作曲家:華格納

**演奏者: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唱片公司:EMI

**CD編號:CDM 7 63618 2

**專輯名稱:華格納「管弦樂選」

 

 

OS6

18世紀英國小品文作家愛迪遜(Joseph Addison),曾創辦並主編《旁觀者》雜誌,與創辦《閑談者》雜誌的史提爾(Richard Steele)共同制定出新興中產階級的文學標竿。

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51~1719617英國散文家、詩人、劇作家以及政治家。艾迪生的名字在文學史上常常與他的好朋友理查德·斯蒂爾Richard Steele)一起被提起,兩人最重要的貢獻是創辦兩份著名的雜誌《閒談者》(Tatler)與《旁觀者》(Spectator)。

艾迪生出生於英國西南部的威爾特郡Wiltshire),父親是立斯菲爾德Lichfield)的教長。他在著名的私立學校歌得明切特豪斯學校Charterhouse School)接受教育,並在這裡最早認識了斯蒂爾。艾迪生之後又進入牛津大學女王學院就讀,畢業後在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教書。1693艾迪生寄給著名詩人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一首詩,1694艾迪生撰寫的一部有關英國詩人生平的書獲得出版。1699艾迪生開始為從事外交工作接受訓練,遊歷歐洲各國,同時研究政治。1705他在哈利法克斯的政府中工作,出任副國務秘書,1708當選國會議員,之後被派往愛爾蘭,在那裡度過一年,並結識了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回到英國後他恢復了與斯蒂爾的交情,合作創辦雜誌《閒談者》,兩人在1711創辦了另一份雜誌《旁觀者》,艾迪生此時成為一名非常成功的劇作家1716艾迪生與沃里克伯爵夫人結婚,17171718他擔任了國務秘書,後因健康原因被迫辭職,但是他直到死一直都擔任國會議員。17196月艾迪生去世,被埋葬在西敏寺

http://zh.wikipedia.org/zh-hk/%E7%BA%A6%E7%91%9F%E5%A4%AB%C2%B7%E8%89%BE%E8%BF%AA%E7%94%9F

音樂6@@曲名:「榮耀頌」選自「簡短彌撒」/ -2'50"【CD2-TK12】

**作曲家:布列頓

**演奏者:Sir David Willcocks指揮劍橋國王學院合唱團

**唱片公司:EMI

**CD編號:5 66335 2

**專輯名稱:「法國、英國聖樂」

 

OS7Viian Leigh 19131105|費雯麗

費雯麗1913115日出生于印度大吉嶺海峽附近的一個偏僻地方,費雯麗在印度這個美麗的國家度過了她生命中最初的六年,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在進行中,父母想要返回祖國英國,但因為戰火阻隔,還是呆在印度。但是母親想要她接受正規的教會教育,于是在戰爭結束后把費雯麗送回了英國,費雯麗成為了當時學校裡年紀最小的學生。后來母親又把她送到了位于倫敦西區的一所戲劇學校裡,在那裡費雯麗就立志做一名女演員。畢業后費雯麗遇見了赫伯特雷並且嫁給了他。1935年,費雯麗在影片《村莊地主》中扮演了羅斯溫娜伯麗斯,這是費雯麗首次出演電影。同年費雯麗出演了三部影片︰《情況好轉》、《仰面大笑》和《君子協定》。
  1938年,費雯麗去美國看望她的丈夫勞倫斯奧利佛,那時勞倫斯正在拍攝影片《呼嘯山莊》。在那裡,費雯麗幸運地遇見了塞爾茲尼克兄弟,兄弟倆兒正好在為影片《飄》佈置焚毀的亞特蘭大市的拍攝現場。而片中斯卡利特哈拉的角色還沒有確定演員,費雯麗被邀請去試鏡。當時有好幾位大牌演員都是這個角色的候選人,像諾瑪西拉、凱瑟琳赫本和鮑萊特喬達德,而且事實上輿論都認為喬達德夫人是這個角色的最佳人選。儘管如此,四天后費雯麗被通知她獲得了自己夢想的角色,其餘者則被淘汰。影片《飄》后來成為了電影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一部電影,也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費雯麗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她領獎時的名字是勞倫斯夫人的名字。1940年,費雯麗出演了兩部影片︰《魂斷藍橋》和《21天》,但反響不大;同年費雯麗和勞倫斯奧利佛結婚,1941年兩人合演了影片《哈密爾頓的女人》。1944年在拍攝影片《凱撒和克雷歐培特拉》時,費雯麗懷孕了,她兩次都流產,同時患上了肺結核病,情緒時而狂躁時而壓抑。儘管如此,影迷們卻依然鐘情于她。1951年費雯麗在影片《慾望號街車》為自己贏得了第二個奧斯卡金像獎,這之后直到1955年她才主演了影片《深藍色的海洋》,又事隔多年,1961年費雯麗主演了影片《羅馬之春》。
  費雯麗最後一次出現下銀幕上是影片《愚人船》,不過她在片中只不過扮演了一個小角色。196777日費雯麗因突發肺結核去世,享年53歲。
主要作品年表
- 1965 - Ship of Fools -
愚人船
- 1961 - Roman Spring of Mrs. Stone, The -
羅馬之春
- 1955 - Deep Blue Sea, The -
深藍色的海洋
- 1951 - Streetcar Named Desire, A -
慾望號街車
- 1951 - Screen Director, The -
- 1948 - Anna Karenina -
安娜卡列妮娜
- 1946 - Caesar and Cleopatra -
- 1941 - That Hamilton Woman -
哈密爾頓的女人
- 1940 - Waterloo Bridge -
魂斷藍僑
- 1940 - 21 Days - 21

- 1939 - Gone with the Wind -
亂世佳人()
- 1938 - Sidewalks of London -
- 1938 - Yank at Oxford, A -
- 1937 - Storm in a Teacup -
- 1937 - Dark Journey -
- 1937 - Fire Over England -
- 1935 - Gentlemen's Agreement -
紳士的協議
- 1935 - Look Up and Laugh -
- 1935 - Things Are Looking Up -
漸有起色
- 1935 - Village Squire, The -
鄉村奇士

http://blog.roodo.com/bluenike/archives/3455347.html

今晚的節目接近尾聲,最後我們來聽……。OTTO要在「壽星藝術家」□□□的音樂聲中跟您說再會了,明晚「古典啟示錄」我們再一同在空中分享音樂,晚安、掰掰。

音樂7@@曲名:「Gone with the Wind」/ -3'53"【CD-TK5】

**作曲家:Max Steiner

**演奏者:Francis Lai指揮好萊塢電影節管弦樂團

**唱片公司:Silver Music

**CD編號:3830202

**專輯名稱:「Film & TV Themes」

【廣告2】

台中古典音樂台FM97.7【古典啟示錄】線上收聽

http://www.family977.com.tw/Reprogress_00.asp?strDay=20091105

台長: 歐頭
人氣(2,0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2009壽星藝術家(週四) |
此分類下一篇:2009-1112(四)雕塑家羅丹生日
此分類上一篇:2009-1029(四)英國天文學家哈雷生日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