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12-23 18:39:36| 人氣7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羅西尼聖母悼歌之聯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羅西尼的聖母悼歌是由他的一個教士友人(也是律師)
Fernandez Varela和一個巴黎銀行家
Alexandre Aguado所想出的點子
(後者也就是委託羅西尼創作的人,付費者!),
時間大概在1831-1832的冬天。為什麼他們有這個點子呢?
因為當時羅氏的歌劇在巴黎引起了政府的控訴,
而改用法國歌劇來取代他。
話雖如此,但是羅西尼仍然不大情願創作聖母悼歌,
其原因在於:其一,Pergolesi已經在他之前創作了風評不錯
和受到歡迎的類似題材。其次,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Aguado的委託作曲費用遲遲未付,
(此時他已經創作了全部10段的1,5~9了)
羅西尼便假借(或許是真的)腰痛,
而把剩下的部份再委託給另一作曲家Giovanni Tadolini。
而這個Rossini-Tadolini混合體的Stabat Mater的首演
也就在1833年,於馬德里上演。也沒有造成什麼轟動。
經過了4年,Varela去世了,而這份原稿則落入一個
巴黎的音樂出版商Antoine Aulagnier手中,
這讓羅西尼大大的震驚,除了怕被知道是兩人共同創作外,
還有一種樂譜不夠好的想法。
雖然他這時有著膀胱方面的問題(需要用到導尿管了!)
和一些令他沮喪的事,他仍然克服了這些問題,
將原譜上2~4,10(也就是不是他寫的部份)
做重新譜曲的工作。在1842年的前幾個月,
完整羅西尼版的聖母悼歌在巴黎和波隆那
(當時是由董尼才第指揮,羅西尼監督)獲得相當大的成功,
聽眾因為那昏暗憂鬱的美(原始的第一部份起頭,指1833出版的部份
)和更多旋律優美和個人技巧(此部份完成於1841)而感動。
而當時在巴黎所欣賞過的藝術家中,
詩人海涅,他做了很適切的讚美,
他指出:聖母悼歌具有”永遠的魅力”,”不可抗拒的溫柔”,
又說:那音樂流出的義大利劇院就好像是”天堂的入口”。
而在其他作曲家對它的評鑑方面,
以華格納為例:華氏認為在單獨由男低音唱出的”Eja,mater”
和”Quando corpus morietur”的部份,使羅西尼由一群想要
重新回到前古典時期的合唱風格的浪漫派作曲家
(像孟德爾頌復興馬太受難曲,1829)中,成為一個先驅者。
另外,這個曲子也有濃厚的歌劇性,但是在音樂類型和昏暗的情緒
與羅氏的其他無伴奏的歌劇合唱比較起來,便有很大的不同。
舉例來說:在具有嘲弄意味的無伴奏清唱可以在
羅西尼的歌劇奧里伯爵”Le Comte Ory”中可以聽到。
但是在具有相同類型無伴奏的清唱中的聖母悼歌,
卻一改他那玩世不恭的態度。

這首歌的詞是由13世紀不知名的聖方濟教會的教士以拉丁文所作,
這首詩的一開始的部份(前三行),就算不用音樂,也能知道它的壯麗。
但是接下來的3節確是令人感到驚奇的平凡(這也是羅西尼外包的部份),
在歌詞方面在喚起(對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和悲傷母親)這件事的情緒。
這樣一直持續。到第5節時,終於有了較大的改變。
當”Eja,mater”出現後,
歌詞也就從單純的朗誦者,變成熱情的祈禱者。
然後以一種高度戲劇化的發展
從聖母的請求到最後的天堂景觀。

雖然全曲充滿著各式的情緒激盪,但是由各個方面來看,
第一節還是最能表達出來羅西尼的最初設定,
由昏暗的巴松和大提琴以緩慢的撥奏來引入,
逐漸進入高潮然後到”Dum pendebat Filius”處,
則彷彿耗盡氣力一般,進入無聲。
這也是這首曲子的特色之一。
這個作品的寫作時間緊接著歌劇威廉泰爾之後,
距離他深愛的母親的過世,也只有蠻短暫的時間而已。
這可能也就是他當時無法寫完全部,
而轉交他人的真正原因吧?

本文係引自:Richard Osborne的文章。

就本片的錄音,大抵可分為兩種:一為合唱型,
沒有顯赫的獨唱家,指揮也以提供適當的襯托。
講求的是,聲部的平衡。這蠻適合英國人的個性,
所以有一張三星帶花片,
由Hickox指揮London Symphony Chorus和
City of London Sinfonia,另外四個獨唱家,
也沒聽過所以就…..(chandos chan8780上揚代理)
二為明星型,我以DG於1996出的為例:鄭明勳指揮維也納愛樂和
Konzertvereinigung Wiener Staatsopernchor,
兩個女高音,一為Luba Orgonasova,
另一個則是大名鼎鼎的Bartoli,
回歸到音樂來,雖然說合唱往往需要的是聲部的平衡,
但誠如我在上面所寫的,羅西尼的這個作品具有高度的歌劇性。
因此,優秀的獨唱家是必須的。而在這一方面,
她們兩位的表現真是可圈可點,而那兩個男性便顯的弱勢許多。
還有不可不提的是指揮:鄭明勳,
他雖然為了要表現出羅西尼所要求的”戲劇性”
但是他沒有過度濫情,把它指揮成了歌劇。
提供了一個相當優秀的襯底給大家。
-------------------------------------------
這是幾年前邊聽邊打的.
在1900年代初期德國音樂學家
Herman Kretzschmar發表了兩篇文章.
一為關於促成音樂闡釋學的倡議
二為關於促成音樂闡釋學的再倡議:樂句美學
確立了至今為止的樂曲解說範本
時代背景--作曲家生平--樂曲分析.三段式寫作
(現在恰恰加上"版本比較")
上面那篇是不是很像呢?
快過100年了.我們對這種3+1段式的寫作
難道不會感到過時嗎?或者感到厭倦嗎?
新的世紀何時才有新的音樂寫作?


台長: .
人氣(71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