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5-30 11:09:20| 人氣92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洞悉社會文化的導演-宋存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洞悉社會文化的導演-宋存壽

今日隨手翻開報紙不禁意的看到「林青霞」與「窗外」兩個殷然的紅字在娛樂版,恰好一個是我過往最喜歡的演員,另一部則是我欣賞的電影,而《窗外》(1973)因版權問題鬧的多年風雨,在我踏入電影圈後也從前輩口中略有所聞,如此便吸引我細讀內文一二,才驚愕的發現宋存壽導演於二七號的下午病逝,驀地讓我想起大約兩年前在國家電影資料館觀看《窗外》的放映時,館方請到宋導演來到與我們一同欣賞他的經典之作,映後還在夜中與導演走了一段路,雖然沒有深入的交集與交流,但卻成為七年級生的我一段難得的邂遇。

宋存壽是台灣60年代創作意念相當獨特的一位,他的作品中具有濃厚的謙和態度,雖然《窗外》或《母親三十歲》等片是標準的「家庭通俗劇」,但卻沒有激烈誇張的煽情鋪陳,而是著重描繪角色性格的人性情感,與彼此間多重的矛盾衝突,並非片只是面單一化的呈現虛假的道德意識與僵化的社會景況,更重要的是對當下社會環境的揭露與批判,深刻的再現出社會規範的僵固與人性複雜的衝突,角色只能被囿困於保守封閉的氛圍當中,以致釀成悲劇。如在《窗外》中因為當時傳統社會意識與某種家長主義的霸權,反對師生戀的不淪關係,而相信門當戶對的健康青年(秦漢飾)才是佳選,誰知私下的他妒嫉心重,在婚後酗酒並毆打老婆(林青霞),而原本帥氣斯文且富有人文氣息的老師,最後墮落成令人嫌惡的遭老頭。徹底批判出當下社會的僵化傳統。另外,瓊瑤女士曾表示此片將女主角母親的角色(意指瓊瑤的母親)表現得過於吝嗇、過於嚴厲、不通人情甚至有偏心虐待女兒的態度,其實這有某些面向的誤解,母親這角色可以體現出宋存壽並非單一化的表現「好」與「壞」的角色對立,在母親看似不討喜且令人生厭(拆散男女主角)的情況下,這背後其實是身為一個母親在傳統封閉與社會道德規範,或說某種輿論的壓迫下,才百般阻止女兒的感情,這實在是出自對女兒的關懷與為她往後生活幸福的著想(避免惹人閒言),所以我們該省思與提出問題的不是針對母親的嚴苛與不通情理,而是背後傳統社會的壓制,嚴苛的不是母親而是當時高道德儒家思想的社會。所以由此片可省思出道德主義雖是每個社會不可或缺的標準,但追求完美主義的道德思想,看似可以建構或薰陶出高美德的社會,但這純粹只是烏托邦的思維,而忽略人性應該是多層面的發展,而人性的脆弱也不是高道德所能壓制的,這也是人性層面的一部份,我們不應給予高壓的壓迫,而是從中取得平衡,人性的發展才得以健全。

這道德性的議題在《母親三十歲》也有立體的詮釋,故事講述主角(秦漢飾)意外窺見母親背著生病的父親在外偷情,而對她心懷憤恨,直到最後才瞭解到母親對她的愛與苦心,卻在諒解她後母親因追趕他的火車而出車禍。這在當時也可算是相當深刻與大膽的題材(對性與壓抑間的探討),探討傳統社會下的婦女地位(三從四德),秦漢在片中對母親的絕情表現就表徵出父權思維對女性的制約,只從單向的主流道德去約束女性(人性),而忽視她們在其他社會層次上的人身存在。

宋存壽相較於其他同時代的導演,也算是他的「影場戰友」,如:李翰祥、胡金銓等,他在人性細膩的深刻描述與情感關係,到宏觀的社會批判與反思,在這程度上是可說略勝一籌。接下來國家電影資料館正籌備宋存壽導演的回顧展,相信年底的金馬影展也將在「向大師致敬」中擬訂宋存壽的專題,使舊人(影迷)再一次重溫大師的風采,也希望有更多新人能認識這位台灣電影史上的經典人物。

台長: 鯊魚
人氣(92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亞洲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第一類型危險(Dangerous Encounter - 1st Kind)
此分類上一篇: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

阿神
今天看昨天的中國時報 版權問題還是爭議不斷 瓊瑤 有她的堅持 只希望 同為文化人 能釋懷才好
2008-06-02 23:36:2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