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4-18 22:11:25| 人氣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 淨化人心 淨化環境 文/聖嚴大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淨化人心 淨化環境

聖嚴法師提倡心靈環保,提出三點觀念:一是以奉獻來代替爭取、二是以惜福來代替享福、三是以因果、因緣觀念處事,如能做到,不僅淨化自己的心靈,連環境也會變得清淨。

聖嚴法師

人心淨化之後,環境一定會淨化;環境的淨化是治標,而人心的淨化才是治本。曾經有一些研究環保的專家告訴我:「人的精神是最重要的,精神和科技互相配合時,才能真正落實環保的工作,並使之可久可大。」這是非常正確的觀念。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是先從人心的糾正、人心的改善做起,那就是心靈環保的工作;他是一位成功的環保運動大師。

佛教中講的「修行」,便是修正我們身心行為的偏差;尤其首重心理行為的淨化,因為心理淨化後,其語言行為和身體行為自然就會修正。如果心理行為未修正,僅僅是外表守規矩,可能只是為了畏懼法律的制裁或輿論的指責,那麼當他獨自一人,或與觀念行為有偏差的人在一起時,就會原形畢露,甚至說服自己:「大家都這麼做,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呢?」或是「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都是一些歪理,當這種歪理形成風氣之後,就會為社會帶來災殃。

因此,人心的糾正必須從內心的觀念上做起,往往只要念頭一轉,觀念也會隨之糾正過來。雖然我們從小到大已經發展出的思想觀念,一時間要想扭轉過來是很困難的。但是人有可塑性,透過教育可以轉變人心,只要付出愛心、耐心,處處體諒,充分瞭解,溝通商量,久而久之對方是會接受的。

但是當前的教育制度偏重科技和經濟,忽視人格的教育;因此,希望今後的教育,能多關心人格教育,平衡科技與人文的發展,以淨化社會的人心。在此我提出以下幾個觀念:

一、用奉獻來代替爭取

從小我們就被父母期待著長大能夠「出人頭地」,於是我們必須做種種的爭取,爭榮譽、聲望、財物、權力、地位,爭同情、支持等。當然,爭取成功的本身並沒什麼不好,但是在過程中如果因為自己想要出頭而打壓他人、抹煞他人,那就是不道德的行為。

不如改變觀念,以奉獻來取代爭取,奉獻得越多就越能顯出自己的成就;若有許多人因我們的奉獻而得到幫助,解決困難,那才是榮譽。

二、以惜福來代替享福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自己有福報時,就會運用各式各樣的資源來享受生活、享受權力、享受成果,總認為既然得到而不去享受,那不是很愚蠢嗎?

但是從佛教的觀點來說,一個人的福報是極為有限的,就像任何人在銀行裡都不可能有無限量的存款,即使是大資本家,他的存款也是有限的。而且,無論是存股票、存黃金、存美金,都不一定穩當,只要世界局勢丕變、政治制度改革、社會環境混亂,所有的存款都很可能在一夕之間隨風而去;因此佛陀告訴我們:財產為五家共有──惡政、盜賊、水、火、不肖子。

可是沒有惜福觀念的人會說:「管他呢!至少我這一生,地球的資源還不會全部用光吧?我兒子、孫子那一輩,地球也應該沒有問題,還不致於到毀滅的程度。」從佛法的立場來看,時間是無盡的,眾生也是無窮的、無盡的、無量的,只要地球存在一天,眾生就能在這個地球多活一天。

而地球本身的資源有限,如果我們揮霍無度,自己認為是享福,實際是糟蹋,是損福;糟蹋的越多,損福就越多。這不僅是物質的糟蹋,也是對眾生心靈的損害,所造成的惡果,到頭來仍然必須由我們自己承擔。

三、以因果的觀念來面對現實 以因緣的觀念來努力以赴

「因果」是從時間的關係來看,我們現在所做的,未來一定會有結果出現;而現在我們所接受的,是由於過去所造的因而得到的結果。「因果」又可分兩大類,第一是共業:例如全地球、全人類共同的因果;第二是別業:每個人的生命過程,從無量世的過去到無量世的未來,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所應負的因果責任。

一般人只能看到、承認和瞭解歷史的因果,因為,過去人的種種行為,不論是好是壞,對人類是有貢獻或破壞,我們都在受其餘蔭或餘殃,也就是承受前人的成果。儒家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意思是說如果祖上有德,子孫自然繁榮;祖上無德,做了許多壞事,必定殃及子孫。這樣的因果觀念,有時正確,有時又似乎不符事實,因為有的家庭很努力,卻絕了後代;諸如此類遺憾又無奈的事,在這世界上很多,於是有人會說老天瞎了眼,這麼好的家庭,都沒有得到好的果報。

佛教徒相信,一個人此生幾十年生命,只不過是無窮生命之流中的一個小小段落;過去生之前又有無量的過去,此生之後仍有無盡的未來。但這個「三世」的觀念,是許多非佛教徒所無法接受的。因此曾有人告訴我:「如果你能證明給我看,我就相信三世因果。」我告訴他們,這是一種信仰,從信仰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項事實,透過過去、未來以及現在,因果就能講得通,就很合理了。

所以,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因為目前的現實,是從過去一直到現在的,同時對過去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並且接受這樣的責任、這樣的結果。

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是種瓜的未必有瓜吃,種豆的未必有豆吃;未種瓜的吃到瓜,未種豆的吃到豆;有人平步青雲,有人坎坷一生。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

因果必須還有因緣的配合。「因緣」就是在由因到果的過程之中,種種主客觀的因素,有許多不是人為的力量所能掌控的,而是環境的關係。

各人有各人的因緣,因此,最重要的是,必須要以因緣的觀念,盡心盡力戮力以赴,這就是面對現實。

本文摘錄自:《心•光明遠大》,原文收錄於《平安的人間》。

 

台長: 果前
人氣(6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聖嚴大師開示錄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 拈花微笑 文/聖嚴大師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 密教的特色 文/聖嚴大師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