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2-26 20:42:00| 人氣2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禪悟與靜坐 文/聖嚴大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禪悟與靜坐

  禪並不一定要靜坐,但是要有
靜坐的基礎。

  靜坐對我們的身心都有好處。
它能促進身體的健康及心理的平
衡,能使我們減少執著,也能使我
們的頭腦更冷靜、更清楚;再進一
步,便能產生智慧,開發精神的領
域。可是從禪的觀點來看,若無佛
法的指導,由靜坐所產生的智慧仍
然是帶有煩惱的。由於他的自我中
心還在,一旦遇到跟他自己有衝突
的人、事、景物之時,他的內心就
會痛苦掙扎了。

  靜坐應注意的事項有三:1調
身,2調息,3調心。

  所謂調身,是指正確舒適的坐
姿,以及靜坐中的身體反應。

  至於調息,是指呼吸,可隨著
各人定力的深淺分為四個層次:鼻
息、腹息、胎息、龜息。「鼻息」
是使用鼻孔出入的自然呼吸。「腹
息」時,空氣雖然是由鼻孔進出,
可是不注意鼻孔,也不感覺到是用
鼻孔呼吸,而僅是腹部起伏蠕動。
所謂「胎息」,是不用鼻孔呼吸,
全身的每一個毛孔都能成為呼吸器
官。此時的大宇宙即是母胎,自身
是胎兒。「龜息」則自己不需要呼
吸體外的空氣,甚至心臟也停止跳
動,此時修行者的身體已能獨立自
成一個宇宙,用自己體內的氣或能
來運行,自給自足,不必由體外提
供空氣或養分。

  至於如何照顧心念?一般是以
止觀的方法來攝心凝念。使用數呼
吸、觀身不淨、念佛、禮拜、靜
坐、冥想等方法,均可達成目的。

  靜坐的主要目的,在於集中散
亂的心,使它漸漸變成統一心。通
常人在得到心的統一之時,認為自
己已經沒有自我而達到了無我的階
段。其實那只是靜坐的層次,或是
定的層次。定的經驗也有高低,故
有四禪八定之分,但都不出於統一
心的範圍,而且尚未達到及於無心
空慧的實證。從上述可知,如果是
用中國佛教禪悟的角度來看,
「定」的經驗,未必等於禪宗的禪
定。

  那麼,什麼是禪宗的禪定呢?
六祖惠能大師的《壇經》說:「外
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不見
人之是非善惡過患。」接觸諸種外
境而心不亂,「於念念中,自見本
性清淨。」可見禪宗的禪定是在清
淨的智慧觀照,不在於統一心的定
境,因為若住於統一心的定境,依
舊未離執著。

  而所謂執著的意思是什麼呢?
就是當你面對任何人、物、事的時
候,首先強調「我」看到了什麼,
而加進價值的判斷,那就是執著。
那麼禪的所謂不執著是什麼呢?

  任何一樣東西、任何一件事
情、任何一個人在他面前出現的時
候,他自己不會加諸任何意見,而
對方所需要的東西,卻恰如其分地
給了他反應。

  在涉及親子關係、男女關係及
財產的問題時,最容易使我們感到
自我中心的執著;其次就是名譽和
觀念。對於修行者而言,最難化解
的執著是感覺到自己有自我的成
就、自我的經驗,他可以什麼都不
要,就是無法擺下自我的觀點價值
和經驗價值,所以尚有驕慢心。因
此凡是有自我存在的價值肯定,便
是沒有真得解脫,也沒有真正完成
無漏的智慧。

  禪宗在開悟的時候叫「見
性」,見性以後要保持它、要增長
它,所以還要悟後起修而來培養
它。雖然禪宗強調開悟以後他的見
地就跟佛完全一樣,不過他不是
佛;就好像西藏人修行,把自己本
身觀想作自己就是本尊,可是即使
修成了,本尊還是本尊,他還是
他。不過比起修行之前,多了些慈
悲心。

  所以中國的禪師在沒有開悟以
前要好好的修行。在開悟以後,要
去找更好的老師,只有開悟以後,
才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是好的老師。
然後,自己還要加倍的努力。

  禪,並不一定要靜坐。所以
《六祖壇經》說:「此門坐禪,元
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
動。」又說:「有人教坐,看心觀
淨,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
會,便執成顛。」六祖是主張: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
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所以
我們沒有看到六祖惠能大師靜坐的
修行過程;六祖以後的第二代懷讓
禪師,看到第三代馬祖道一禪師打
坐的時候,還說了個比喻:「坐禪
得成佛,豈非磨磚能做鏡?」

  不過,從許多禪學記載中,我
們看到許多禪宗的祖師們也要打坐
的。在馬祖的弟子百丈所立的《清
規》中也有「坐禪既久」的記載,
只不過不重視打坐,而是把日常生
活裡的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動
作,都認為就是修行。

  我們看到百丈禪師的生活原
則,未見其記載一天要打坐多少時
間,而倒曾說「一日不作,一日不
食」的文字,那即表示他的主要修
行就是上山出坡、下田耕作。

  其實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如此。
在還沒去見五祖弘忍以前,他是個
打柴的人,見了五祖之後,也沒叫
他去打坐,反而是讓他到廚房去樁
米。我們必須瞭解到,當他工作的
時候,他的心經常是在一種非常穩
定、平靜、了無情緒波動的狀態。
這樣子的人,才可能獲得真正的開
悟。

  但是,也必須要有觀念的引
導。惠能大師真正開悟是聽到了
《金剛經》,使他能夠發現所謂
「執著」與「不執著」,「我」和
「無我」等相同與不同的地方。

  由此可見「觀念」還是很重
要。雖然禪宗講「不立文字」,它
的意思是說不可以執著語言文字,
但是還是需要從語言文字中得到消
息,得到正確的指導,名為「藉教
悟宗」。

  如果六祖沒有聽到《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句,他
不會開悟;如果他僅僅抱住、執著
《金剛經》的那句話,他也不會開
悟。所以禪宗把經教的作用比喻為
「以指標月」。如果沒有手指,迷
人便不知道月亮在那兒。如果迷人
只顧看手指而不肯看手所指的月
亮,手指便成無用。如果迷人已循
指見月,手指也不再有用。

  由於一般人無法把心靜下來,
就是能夠安靜,也很難經常安定,
所以仍須靜坐。也可以說禪悟並不
一定要靜坐,但靜坐的定力有助禪
悟,不過僅僅是靜坐,也無法獲得
禪悟。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山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

 

台長: 果前
人氣(2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聖嚴大師開示錄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找回自己  文/聖嚴大師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調整身心? 文/聖嚴大師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