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10 00:13:30| 人氣1,24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哲學是什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個老人的墓上刻著這些字:在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每每抬頭仰望星空,這位老人都會發出由衷的感慨,感慨牽引著它們運行的永久律令;每每內省己心,那種為人類不幸而隱隱作痛的良心又使他暇想不已:人之為人都有這種律令,促使他們行善避惡。

  對於研究星空的學科,大家都很了解,可以十分地親切地稱其為天文學。有些高中生更能言之鑿鑿地談到天文學中星體與星體之間的引力關係,舉用牛頓定律,只要知道該星體的質量和半徑,兩星球的距離,將萬有引力常數代入方程式中,就可求出星體與星體間的引力。然而,對於研究道德律令的學科,不少人卻啞口無言,別說講不出該學科的名字,就算有這樣的學科,人們也不再關心了。

  為什麼?

  在這個言必稱科技的世界上,人們只對確鑿無疑的事情感興趣,人們只對提高效率和利益的技藝感興趣,至於那種摸不著的所謂良心,既然人人都有,那就沒有必要花很大的功夫研究了。更何況,道德這些東西,人人的看法迥異,沒有人能夠強迫別人聽從他的看法。正所謂「觀點與角度的問題」,你從好的角度看就是好,你從壞的角度看就是壞,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好壞、善惡、高尚低俗、美醜。然而,我想問,真的如此嗎?真的是沒有好壞善惡嗎?若真是這樣,這些毫無價值的詞語早就應該從人的言語中剔除了,為何還要一直在使用呢?孟子曾說過人皆有惻隱之心,無此心者非人也。那麼,是否有一種普遍存在的道德律令在人們的心中呢,逼使人人在看到小孩墮井的情況下,都會情不自禁地前往救助呢?

  剛剛,我提到一個詞,那就是普遍存在。我希望強調一下這個詞,因為與之連結的另一端,還有人們所熟悉的牛頓定律、廣義狹義相對論這些普遍存在的定律。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普遍定律,可供人們的道德生活所遵行呢?

  上文談到的老人生前曾是一位天文學家,有一段時間,他深迷在天文學的定律中,但是他無法回避他是一個人的這個事實,因此,他要面對一個問題:人應該如何活才是好的,才是善的?於是,他從一個天文學家變成了一個哲學家,用了一輩子的時間去探索關於人類生活的問題。

  哲學是什麼?不少人對其有誤解,一種是驚其高深,一種是嘲笑其故作高深。在我看來,哲學既不高深,也不故作高深,它只是介於終極真理與生活之間的東西,聯繫著真理與生活。陳嘉映教授說得很好,哲學是講道理的科學。在哲學中,一切都需要有理有據,因此,它免不了要研究些「原理」;另一方面,哲學又是關乎人的生活的,因此也要將這些原理運用在人的生活上。

  狹義的哲學源於古希臘。最古老的哲學家研究著世界的始源是什麼,於是得出水源說,火源說,原子源說等等──我們稱這些人自然哲學家,在今人看來,這似乎更像科學家了。到了蘇格拉底時期,哲學才從研究自然拉回研究人身、研究人的生活。怎樣才算是善人?怎樣的生活才是善的生活?古希臘的哲人一直追問這個問題,這與今人有很大的區別,今人最多討論的是「阿嬌減肥是否成功」、「香港小姐是否內定的」等等。

  不管她減肥是否成功,不管香港小姐是否內定,對於這些,我們是否會想到「應不應該減肥」「選擇應不應該內定」?看大家以一種不屑的語氣談到內定問題,就可以猜測他們的心中,其實上預定了一個前提:選舉是不應該內定的,內定是不公平的。然而,為什麼選舉不應該內定,為什麼內定是不公平的?這就涉及到哲學了。哲學深入地解釋了為什麼不應該內定,為什麼內定是不公平的。

  首先,哲學給出一個公平的定義,或者從經驗裡概括出公平的含義,將公平置於整個問題的中心位置(也即是本體的位置),研究公平是什麼。這種思考最基本概念的階段,稱作本體論,淺白地說即是談論一些關於「原理」的道理。一旦公平的含義被確認了,就可以一步步地運用歸納和演譯來證明內定是否應該。這有點像初中學的幾何,的確,古希臘的大哲學家柏拉圖就十分喜歡幾何的方法,認為借用幾何的方法,我們可以認識到真理,認識到何謂善。因此他的「招生廣告」中有寫:凡不懂幾何者不許報名。

  談到幾何證明,我們很容易想到哲學的一端:真理和事實。而哲學的另一端我也講過了,是生活。人無時無刻都在生活,沒有了準則,人的生活就會淪落到像野獸一樣,弱肉強食。幾何從不告訴我們,應當如何生活,但真正的哲學卻會告訴我們。現在我們都知道自由民主,卻不知道這些都是從哲學家的口中吐出的,沒有了他們的思考和追求,自由民主以及對人的尊重就不會出現。因為哲學家一直追問該如何生活。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豈不是因為人懂得有真善美?哲學家因此接著說,若人不去追求真善美,豈不是與動物無疑?就這樣,他們就得出結論,人類是應該追求真善美的。

  應該追求真善美?整天在身邊念念不休的老媽們不也是一直叫我們讀書嗎,她們也是在就我們追求智慧,那麼她的觀點不是與哲學家一樣嗎?她不也就是哲學家嗎?可惜,當兒女反問道,為什麼要讀書時,母親的回答通常都是說「將來找到好工作」。讀書難道只是為了找到好工作,為了賺錢,為了找到好老婆,為了快樂地死嗎?那麼動物不也是這樣找個伴侶進行繁殖,然後又死亡嗎?如果追求真善美只是為了快樂舒適,那麼為什麼不用其他方法?賭博不可以嗎?噢,她們沒有像哲學家那樣,深刻地體會到人之所以為人的特別之處,因此他們的理由就毫無說服力了。追求真善美並不是以快樂為目的,因為追求真善美就是一個目的,而追求真善美的原因,就是要去一個真正的人。

  哲學是講道理的科學,他的工作是講道理,將道理講得頭頭是道,一個道理接著一個道理地追問到最為根本的「原理」(像牛頓定一樣的東西),或者從「原理」一層層地推理到我們的生活,反思我們的生活,批判生活中各種不合理和惡的地方,為人類指出一條值得嚮往的方向。

  要是哲學少了一端,就會變得毫無意義。探討無關乎生活的哲學流於空泛,只談論生活又不深入解釋的又囿於淺薄,經不起追問。

  史上最為無聊的「哲學」命題,可謂是神學中的三位一體論,為了爭上帝之為三位一體,中世紀的經院神學家竟然辯證了好幾百年,樂此不疲。將聖父聖子聖神塞來塞去好幾百年了,最終得出了結論,驚地發現,怎麼這些東西與我們的生活無關,與我們如何從善無關,於是再沒有人要爭論什麼三位一體了。這種空泛沒有實際指引價值的東西,論證時每每一個概念接一個概念,汪然浩然剎是壯觀,可是看清楚一點,發現原來是空對空導彈,與我們的生活沒有一點關係。我想,就是這種無聊的「哲學」爭論使人覺得哲學是一種沒有價值又故作高深的東西。

  在原理的另一端是生活,然而,只發表自己對生活的觀點,卻不深探崮中原理或追問「為什麼」,這種所謂哲理的東西就會變得十分的淺薄,經不起推敲,沒有說服力。人們可以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然而,為什麼要這樣做?當然,我認為范仲淹這種為人態度十分高尚,可是,沒有他並沒有給出任何深入的討論,沒有一個讓我們追問「為什麼」的餘地。通常那些「哲理」只能給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去支撐自己:樂觀處事好啊,就是好啊就是好!好什麼鬼東西啊?一句句子裡有三個好字,至於哪裡好啊,它卻不一字不提。就算這真的是一種善,但它卻沒有任何說服力去號召人們追求。於是說了等於白說。

  文初的那位老人,從事科學研究的途中被另一位偉大哲學家的思想打擾了──這就是英國大哲大衛.休姆(David. Hume),他論證了人類無法理解真正的世界,人所能看到的只是表象,而真正的物自體卻是人所不能觸及的。一支筆放在水上,於肉眼看來筆好像折斷了,因此,人的觀察是有弱點的,那麼我們憑什麼說我們所看的東西都是真的?這真是晴天霹靂,老人心想,這單憑觀察的古典天文學豈不是因他一句說話而淪為垃圾?就這樣,他讀起了哲學,為自己定立了目標,要研究人類的認識能力。花了很多年,他終於研究出了一部分,卻深深地迷上了哲學,放棄了當初的天文學,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為耀眼的十大哲學家之一。

  休姆曾說過:「縱情地愛好科學吧,但要讓你的科學成為人的,要使它能與人的活動和社會有直接關係……,做一個哲學吧,但是在你全部哲學思維中,仍然要做一個人。」而這位老人也為哲學定了四個目標:1)人能認識什麼;2)人應該做什麼;3)人能希望什麼;4)人是什麼。可見,他們的哲學處處扣住了「人」,這也是他們為什麼成為一個偉大哲學家的原因。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位老先生思想至今還影響著我們。我們使用的不少詞語都是在他的意義上使用的,例如自律,他的解釋就是不引外來意志的逼迫,自己給自己定出一定原則來遵守。這種思想看起來很簡單,可以它在當時封建社會卻促使人擺脫國王貴族和掌權者的控制和奴役(他律),為人類騰出了很大的自律空間,成為人類自由生活的最為堅實的理論根源。可以誇張地說,歷史上沒有了他,我們現在的自由就是不可能的。

  有一本著名的哲學書叫做「路標」,這很有意思。哲學確實是一個路標,他指引著人向更為美好的生活邁進──從封建社會和他律之下,哲學指引我們奔向自由;在無知的邪惡之下,哲學指引我們向智慧和良善的園地。

  然而,在高度現代化的社會,人類抬頭望望天空,黑壓壓一片的,那令人驚訝的燦爛星空早己逝不見;再固執地審視人類的歷史和內心,那道德律令隨著金錢和利益的糾紛而沉沒在一張張的紙鈔堆中。有人誇口「哲學已死」「哲學無用」,但我想,人類只要不完美,人類只要有邪惡和無知,哲學就還是會在前方指引著我們的路。


  起筆: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八日
  一稿: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十日凌晨

台長: 樂水
人氣(1,24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工作甘苦(工作心得、創業、求職)

阿楨
德性:邏輯邪17/66

也不瞧瞧自己長成什麽德性
一副糟老頭模樣的康德
想當道德王國的王
發號道德律令

德性虐待狂唄
康德認為德性存在
但人沒有主體能力觸及
像看得到吃不到的性虐待狂

如此的道德的確很不道德
所以學界已正名為倫理學
一門研究倫常理則的學問
在問什麼是善、道德……
可大分為義務論和目的論
義務論認為道德上的是非、對錯等有一終極的判準
目的論則認為是依行為所產生的善數量大於惡數量

倫理學果然又是一門很邪門的邪問
說啥道德的對錯有一終極之判準
可是天下就沒一沒例外的原則
你看看康德的以下無上律令
「不可謊言」就有「白色謊言」的例外
「不可殺人」就有「依法殺人」的例外

本詩組「邏輯:邏輯邪1」早已了言:
可是宇宙(量子論)人生(空論)本就矛盾
「我從不謊言」的詭論日夜詭辯不停

那就依功利主義的以下主張吧
「追求最大的善 最小的惡」

問題是眾人間的利益是不和諧的
有些事比如奴隸制雖有最大的善
但是奴隸最大的惡所以不是正義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04444
2014-05-16 08:36:0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