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25 13:27:18| 人氣2,7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愛睿客書架2011,05-07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春天,相遇在巴尼斯百貨》
吉田修一著,劉名揚譯,麥田出版

「另一個人生」是可能的嗎?吉田修一(Yoshida Shuichi,1968-)處女作《最後的兒子》裡,被第三性公關包養的男孩,兩人仳離十年後於「巴尼斯百貨」偶遇,「最後的兒子」擁有了現成的「別人的兒子」,然而,他將就此甘心杯子裡的未來?以重逢為引,拼貼出五個短篇,綴而讀之則為一中篇,皆聚焦這名三十出頭的男子——離青春漸遠,迎來前中年期焦慮種種:難道只能「變成平凡到極點的爸爸」?巧遇「一個與前女友神似的女人」該如何是好?婚姻終得成為「兩個人互相撒謊的遊戲」?有沒有一個關鍵時刻,可以「拋開一切、逃到天涯海角」?吉田修一以漂亮的敘事提問,精緻而高明地挪移時空,不時顯出恰到好處的細膩,傳神刻畫這位無法被定格的「最後的兒子」,終於還是腳下踩著「樂園」,怏怏逃開。最末篇從第三人稱轉為第一人稱表白,腔調丕變,意在言外,宛如時間蒙太奇,格外現出詩意。

《他們在島嶼寫作》
王耿瑜編,行人出版

以近兩年時間籌備、製作,試圖用文學記憶補綴時代記憶——於是,有了以林海音、余光中、周夢蝶、鄭愁予、王文興、楊牧等六位文學家為主題的紀錄片。王耿瑜所編的《他們在島嶼寫作》一書,則蒐有影片之外的文字呈現。一手策畫、更擔綱導演其中兩部的陳傳興,抽絲剝繭談拍攝過程與面對數位時代的反思。全書除每章以作家分類,置嵌作家身影、手稿、文摘、生平,還包括拍攝團隊的簡介或其對於紀錄片主人的側記觀察,此外,也穿插王盛弘、伊格言、楊佳嫻等六位作者以短文與前輩對話。在影像中見不到的,還有每位導演藉由筆記或訪談,自剖如何面對這六座文學「群峰」,而能在他們精采耀眼的創作與各歷時代動盪的複雜生平之外,找到一個合宜的「視角」,不僅僅進行紀錄,而兼也透過鏡頭和資料蒐集,詮釋、捕捉、重現那些隱躲在文字背後,屬於寫作者的體溫。

《當代世界詩抄》
米華殊等著,陳黎、張芬齡譯,花蓮縣文化局出版

環遊世界的方式,也有如此奢華的一種——搭乘各國詩人作品如同魔毯,隨時起飛。由陳黎和張芬齡合譯的《當代世界詩抄》,便提供一張這樣的登機券。兩人動土於1970年代末的譯詩工程,從資料蒐得不易的彼時,多年來已甚有規模地譯出聶魯達與辛波絲卡等多位的詩集。《當代世界詩抄》則收錄來自32國的69位詩人,共333首詩作。最長者為波蘭詩人米華殊(Czeslaw Milosz, 1911-2004),最年輕者為冰島詩人布拉奇(Steinar Bragi, 1975-),其中,不乏數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如布洛斯基或勒.克萊喬,更有多位呼聲頗高者,如博納富瓦、歐爾、阿都尼斯、高銀……補齊了台灣讀者罕能得見的異國詩風景。做為一名優秀的詩人,陳黎視翻譯為「閱讀與創作兩者的替代」,在後記〈甜蜜的辛苦〉中自剖「翻譯像捕蝶」,同時,「翻譯也像遊戲」,秀異的詩作,總靜靜滲透著那雙企圖「把自己閱讀到的感動具體、清楚地傳遞給別人」的眼睛。

《父親的航道》
呂則之著,草根出版

已以菊島為主題創作多本長篇的呂則之(1955-),新作《父親的航道》再以雙線交織,譜寫澎湖兩代討海人之歌。單數章時空為1979年,澎湖漁船「龍財號」冒險走私,拿仿冒錶換黃金,不料回程途中,領航員隆仔在巨浪中墜海,而他的遺腹女月玲克紹箕裘——雙數章時空來到2008年,她領著一船四人,前往海門灣招魂,未料當年父親走私時受贈一只金葫蘆,內藏玄機籤詩,於是,兩條航道重疊,一以魔幻寫實,素描隆仔如何緩緩為海所噬,而同船走私的伙伴險為黃金反目,擱淺暗礁,最終死裡逃生;而月玲一心掛想亡父,卻在悼忌之海,捲入當年懸浮至今的中國幫派爭奪,在驚險的往來追逐間,意外與為父親招魂的司公相戀,使情節在緊湊奇趣之外,更添一縷浪漫。讀《父親的航道》,有極珍貴的海事細節,讓故事駛離島嶼,隨船隻穿過霧區。呂則之將讀者置放在罕見的駕駛艙,羅經指針指出一幅海圖:有生動的人物刻畫、古典的恩義情仇:澎湖兒女的強悍與溫柔。

《摩鐵路之城》
張經宏著,九歌出版

得了「不爽症」的少年,從小母親拋家遠走,九歲那年父親意外身亡,便由重情厚義的伯父母一家養育長大,然而,當他意外進入某明星高中就讀,卻眼見到處充滿「龜蛋」與「鳥蛋」,或是氣味發酸的女孩……終於,一次被誣事件後,他決定「離家」,18歲前夕,成為在「摩鐵路」(Motel)打工的男孩,每日嗅聞交配氣味,也展開一小段青澀戀曲。宛如荷頓與葛奴乙的綜合體,張經宏(1969-)塑造出的「吳季倫」,思考邏輯不脫金庸小說,眼睛所視不乏庶民生活,他像一根點燃的火柴,置放在當今高中校園間,憤怒又詼諧地照映出教育制度的貧弱。然而,與其說張經宏試圖摶捏台版「麥田捕手」,從書名倒可窺見,作者所企圖者,更在於那城——台中。摩鐵路栽滿的彼處,拿少年的眼去試探成人世界的荒謬醜態,內心所稟的種種無辜純潔,毋寧順勢加深他的不適,也對應出台灣社會的病篤。

《黃壁紙》
夏洛特.吉爾曼著,劉柏廷譯,逗點文創出版

無論是藉著女性團結,形塑出一位獨立老母親形象,如〈三個感恩節〉;相信女性毋須在婚後放棄工作或創作,如〈小小別墅〉與〈改變〉;觸及第三者題材時毫不煽情,反而展現女性間彼此疼惜,置男性角色於弱勢,如〈轉〉;充滿巧思地將妻子的靈魂注入丈夫的身體,以男子視角遊歷一回,如〈假如我是男人〉;更有甚者,女醫生建議男人放下「扶養女人」的義務,活得更柔軟些,將有益於婚姻,如〈畢包斯先生的初衷〉——如金屬敲擊響亮的女性聲音、無法被漠掠的女性自覺,貫穿了美國小說家夏洛特.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1860-1935)這本短篇小說集。經典的同名之作〈黃壁紙〉,更以一名患有產後憂鬱的女子為畫像,在類手記的型式中,昭示出瀕臨瘋狂的精神樣貌。彷彿,在家庭或父權的豢養中,女性終於跳脫家具身分,當壁紙被扯裂,夏洛特.吉爾曼小說裡微微的驚悚,也為我們撕開一層古老的膜。

《拾花入夢記》
李渝著,印刻出版

小說家李渝(1944-)讀《紅樓夢》,仍在研究者眾的紅學之外,別開生面。書分三章,首章「說故事的方法」揭露小說同業曹雪芹如何精細使用顏色和聲音,並藉書中人之讀癖,推敲曹雪芹書房的可能樣貌,且分析「知情更淫」的小說家如何於《紅樓夢》中操縱超現實場面。次章「精秀的女兒們」以大觀園中眾女孩為切片,藉眾人住處所擺設的花器暗示主人個性;談王熙鳳如何隨叫隨到、隨問隨答,「若說賈府其他人士的舒閑日子都擔壓在王熙鳳的背脊上,也不為過。」而在黛玉、寶釵之外,她獨以妙玉為題,戳穿「檻外人」對寶玉的癡心未果,靈魂終因過燙而瀕狂。末章「成長」,琢磨賈政務實個性,認為賈政和寶玉兩者,實為曹雪芹體內並存之理性與感性,更以大篇幅探討《紅樓夢》人物,如何在啟蒙之後,面對童年失落。書末且附12款珍貴圖錄,包括最早繪於1791年的「程甲本」《紅樓夢》插圖。

《家族合照》
周志文著,印刻出版

有些往事像舊照,藏於記憶匣屜,一晃眼是六十年歲月泛黃。自1949年隨軍隊「撤退」抵台,輾轉多處,終於落腳羅東眷村,自此,宜蘭鄉間定格為成長背景:遠方海濤聲,軍營號角聲,小鎮書店,無一不沾染周志文(1942-)害羞又倔強的青春時光。然而,真正使照片立體且喧譁的,還是「竹籬內外」的天涯淪落人:飛官遺孀、鄉愁書記官、鄰家女性主義女孩、父親是匪諜的同學、賣粉圓的老兵……「眷村雖小而氣味豐富」,因為綜合了人生的千滋百味。就像一路攜他流離的同母異父姊妹,母歿之後家族飄零,各自領受份內命運,那些陳年未忘的舊事,在文字中被惆悵眼神再撫摸一次,記憶原是一把「有裂紋的鏡子」,不能真正修補悔恨,改變不了既在的一痕疏失——當陰陽兩隔,唯有書寫,能穿越遺憾,全員集合。

《消失的湯匙》
山姆.肯恩著,楊玉齡譯,大塊文化出版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人類豐富的精神生活,所有光榮與麻煩的源頭,都只是化學問題。」活在鈽外洩的危機年代,每日使用無數鋁製品,更別說食物、空氣、貨幣中盡是各種元素的腳蹤。美國作家山姆.肯恩(Sam Kean)以深入淺出的幽默口吻,說出週期表上每一個元素背後的故事:充滿童年記憶的水銀、在戰爭中被使用的鈷、帶動網際網路的矽、能調節生理時鐘的鋰……每一個元素被發現的過程,都可能耗盡一個或一群科學家畢生心力,甚至,觸涉政治角力、人性虛榮,又或者牽制著龐大商機與尋常生活。它可以很俏皮,像書名「消失的湯匙」:以容易塑形的鎵製成湯匙,在室溫下是固體,但華氏84度就會熔化;也可以很殘酷,好比鈾與鈽所製的原子彈。細數眾元素時,山姆.肯恩的眼光包裹著文學、交代著歷史,解釋著科學,元素突然顯得那樣近身,畢竟,「我們就是週期表」。

《日落公園》
保羅.奧斯特著,呂玉嬋譯,天下文化出版

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殃及全球市場,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1947-)新作《日落公園》將故事場景設於2008年末,絕非巧合。外在局勢如破產潮引發大量廢屋、書市急速凋零,劉曉波起草《零八憲章》被拘……而美國的四名年輕人(為了躲逃往事而離家的邁爾斯,爵士樂團鼓手兼維修工賓,正撰寫博士論文的艾莉絲,嘗試創作色情素描的愛倫)則決定「非法入住」布魯克林區日落公園邊一幢廢棄公寓。保羅.奧斯特輪流為每一個角色試鏡,於是我們讀見命運如何推著每個人前進,鏡頭精細,甚至能照見體內情欲與憂鬱。當人物所處的時代爬滿裂痕,無論是艾莉絲研究1946年惠勒電影《黃金時代》,或邁爾斯生母參與演出貝克特劇本《美好時光》,其對於「現況」的反思,都流露出奧斯特獨有的睿智。重建復崩毀,復重建,當未來顯得茫渺,每個人都帶著傷口的餵養活下來,「為正在流逝的這一刻活著」。

《桃花井》
蔣曉雲著,印刻出版

故事在蔣曉雲(1954-)手上自有分寸,從三十年前少作〈去鄉〉開始滴釀,藉「楊敬遠」的故事當序曲,奏響那兵馬倥傯的年代——1949年,隨國民黨來台者,除了軍人,還有好些「老百姓」,無法接受共產黨,但也並非多麼「忠黨愛國」,無非想要好好過日子。然而家庭被迫離散,抵台後再逢白色恐怖,這群為數不多的「眷村外的外省人」,便是蔣曉雲關心的樣本,因此,她以一名曾在中國當過縣長的李謹洲為對象,再勾勒〈桃花井〉諸篇。「桃花井」為中國湖南岳陽、原為煙花柳巷的一個小街區,開放探親後,年屆八十的李謹洲決意返鄉續弦:當年留在中國更了姓成為民工的大兒子;隨著他到台灣卻被目為匪諜之子的小兒子;再醮的董婆一家;他的小孫女家愛、家寶等外省第三代……如此繁複的角色依序登場,小說家以靈活的視角和語言,編織出種種差距、隔閡和命運撥弄,眾人物鮮明而細膩的畫像,各有委曲,引人鼻酸。

《隱形怪物》
恰克.帕拉尼克著,黃涓芳譯,尖端出版

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1962-)寫於《鬥陣俱樂部》之前、卻較晚出版的《隱形怪物》,以他一貫的暗黑嘲諷詩意,在敘事風格強烈、非線性結構的安排中,從質疑「美」開始鳴槍。自嘲整本書就像時尚雜誌內頁一樣混亂,「因為這就是我們居住的世界」。於是,隨著原是模特兒的女主角被毀容,我們也被迫參與這場冒險:關乎愛,信任,性別,家庭,身分與自我認同……那些戲謔的言詞滲漏出大量悲哀,事實的碎片迫使讀者推理般拼湊真相,不時還得閃躲作者任性擊發的語言子彈,如此痛快,憂愁,「追求喜悅的相反」。也因此,當我們衝浪一般來回於時間虛線,而終於窺見內裡那一抹柔軟的瞬間,恰克.帕拉尼克所暗示與疼惜的,都再清楚不過:隱形怪物無所不在,人心永遠無饜的欲渴,就是那隻看不見的獸,每一刻,用牠小小的爪子,試圖刨出重生的洞。

《遊戲把詩搞大了》
林德俊著,遠景出版

秉著對新詩的熱愛與大量座談、策展、教學經驗,林德俊(1977-)化身小熊老師,將自身「傳教」的內容,以實際可操作的「文學團康」呈現:借來波赫士的說法,詩應該具備「熱情」與「喜悅」,因此,沒有那些令人暈眩的定義,也沒有玄之又玄的說明,反而,條理清晰、規則明確,循循善誘新詩愛好者,以「創作」取代「談論」,鎖定告白對象、錯亂五感、藉著模仿練習與創造、讓圖象入詩,或者,從廣告文案與歌詞裡尋找詩的跨界。此外,林德俊也分享自己對詩的「奇思異想」:縱談詩的雅俗、長短、虛實,建議讀者努力誤讀詩歌……既強調詩的「遊戲性」,當然也整理、介紹了近年多項玩詩行動,他一心期許台灣的詩文化圈能「再亂一些,亂有意思」,因為詩,本來就是個大遊樂場。

 

 

台長: 愛睿客
人氣(2,71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愛睿客書架 |
此分類下一篇:帶一首詩,環島旅行
此分類上一篇:愛睿客書架2011,01-0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