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2-16 23:57:37| 人氣2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企業與文學的相生相剋 / 林德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篇小文章同時屬於企業社會學與文學社會學的研究範疇,由於企業與文學的關係是過去的研究較少觸及的論題,因此本文將以初探性的眼光,透過一些文獻資料的引用與社會事實的舉例,尋求建立一個「文學與企業的關係模式」之概略圖像。

&企業與文學的關係&

企業與文學的關係,首先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企業本身的營業內容就與文學緊密關聯,企業本身就是一個「文學企業」,這類的企業例如出版社、報紙上的文學副刊、文學雜誌、文學活動專案企劃公司等等。另一類企業則是透過對文學活動與文學機構﹙如文學資料館、作家紀念館﹚贊助的方式,與文學發生關聯。

兩類企業在參與文學的時候,對於自身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多半帶有強烈自覺,企業主本身往往就是個文化人,例如專門出版純文學書籍的爾雅出版社負責人隱地﹙本身即為作家﹚,以及長期贊助文藝活動的聯合報系發行人王效蘭。爾雅出版社在這個出版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年代仍堅守純文學書籍的出版,可說是逆流而上,不流俗跟隨大眾文學風潮的結果是,爾雅在一群忠實的小眾讀者心目中建立了口碑,文學書雖然一時難以暢銷,但往往「長銷」,大眾書籍則情況恰巧相反,風潮過後即難以再吸引讀者購買,所以爾雅的出版策略其實是一種長期的自利,這裡所說的「利」不只是經濟上的,而且是名譽上的。

同理,聯合報系常常藉由協辦或主辦文藝活動,拉抬媒體聲望,炒熱獨家話題,這同樣是一種間接的自利行為。
「文學企業」多數帶有濃厚的理想性,「營利」雖然仍是企業優先甚至首要的目標,但並非唯一的目標。

企業對於文學的贊助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節稅,另一則是提高商譽,良好的企業形象將會對公司產品的行銷有所助益,產生廣告的效果。

&企業的社會角色&

關於企業在社會中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有兩派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派認為企業的唯一目的在創造最大利潤,另一派認為企業應對社會負起更多責任;前者屬於傳統的規範性經濟模式,後者為社會責任模式,以下將分頭論述之﹙資料來源為黃俊英著《企業與社會》﹚。
一、傳統經濟模式下的企業角色
傳統模式認為企業乃是擁有該企業所有權之股東的私產,故只應對其股東負責,不必刻意去承擔什麼社會責任,企業只要以「經濟人」的觀念努力為股東賺取利潤即可,因為利潤愈大,表示企業運用社會資源的效率愈高,對社會的貢獻也就愈大。追求古典自由市場經濟學說的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就是傳統觀點的主要辯護者,他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中曾說:「幾乎沒有什麼事情能夠像企業主管接受社會責任的觀點,而非盡力去為股東賺錢這件事那樣徹底破壞我們自由社會的根基。」
傳統的經濟模式認為企業的功能是經濟的,且經濟價值是度量成功的唯一標準,企業主管是股東的代理人,他的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股東賺取最大利潤。二、社會責任模式下的社會角色
社會責任模式認為企業被各種利益群體,包括股東、社團、顧客、勞工和員工、各級政府、供應者、資金提供者和其他利益團體所圍繞。企業的管理當局,好像輪軸一樣,必須將其心力和企業資源公平地分配給各種利益團體。企業除了要為其股東賺取合理利潤之外,也應為各種有關利益群體履行其應負的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模式的論點隱含著一種「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的假設,其基本觀念是說:企業的營運須由社會大眾同意,企業的基本目的是要滿足社會的需要。社會預期企業去提供各式各樣的社會財貨,企業也因為提供這樣的財貨而獲利。然而企業若要長期獲利,必須經營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對其社區的需求最為敏感的廠商,將會有一個較好的社區可供它在其中營運,招募勞工將較容易,勞工品質將較高,勞工流動與缺勤將減少……。總而言之,較好的社會環境可以產生較好的企業環境,從而降低企業的營運成本。

&企業應否承擔社會責任&

隨著時代變遷,社會大眾對企業的期望水準不斷提高,企業的社會角色不斷擴大。戴維斯﹙Keith Davis﹚將促成社會責任之不可避免性的原因歸諸於四種長期變化:
一、人類需要的改變
根據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need hierarchy﹚,人的行為係受「未滿足的需要」的刺激而產生的,當較低層次的需求逐漸滿足後,較高層次的需求將會出現。當人們的經濟需求逐漸滿足,便產生對生活品質的需求,對社會問題更為關切。此時企業若仍只扮演經濟性角色,將不符人們的需要與期望。
二、管理當局的角色改變
以往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是不分的,所有權和管理權相結合,管理者和所有者利益相同。但目前許多企業的管理權和經營權是分開的,而且經由股票公開上市的途徑,所有權的角色也改變成為投資者的角色,這使得管理當局愈來愈具有獨立性的角色,他們愈來愈認為他們的主要責任在企業本身,而非所有者,他們必須顧及到社會中各群體的需求,而不只是為所有者賺取最大利潤。
三、企業與經濟體系的改變
以前,企業的規模較小,而且處於近乎純粹競爭的市場中,因此可藉由競爭的力量,抑制不合理的價格,防止不合理的利潤,在此情形之下,企業所得利潤自可代表其對社會所貢獻的合理報酬。然而現今市場已由純粹競爭轉變為寡占競爭或獨占競爭,人為操縱的價格造成了不合理的利潤,古典經濟學的論點已站不住腳。企業的規模愈來愈大,社會資源壟斷情況嚴重,因此更應該對社會做出回饋。
四、社會本身的改變
  現代社會遠比以前複雜而且相互依賴,企業在各方面都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譬如企業經營成功才能提供工作機會,企業生產力提高才能維持國家富足。企業的活動對人們的生活有相當影響,因此也產生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社會多元化的結果促生了許多有社會影響力的群體,這些群體都可能對企業施壓,使企業不再能只顧經濟事務。

&文學、企業與社會&

根據涂爾幹的社會連帶理論,現代社會遠比早期社會更加複雜分化與相互依賴。早期社會各單位的關係是「機械連帶」,各個社會部門的專門性有限,分工不那麼細密,彼此的體替代性強。現代社會則是「有機連帶」,專業分工細密。作為社會有機體一部份的企業在維繫自身正常運作之餘,如果行有餘力,理所當然該有協助其他社會部門正常運作的責任。

社會系統論將社會視為一個有機體系統,下轄政治、經濟、文化等次系統,企業與文學分屬經濟與文化系統的一環,彼此脣齒相依。文學有凝聚或挑戰意識型態、休閒、心理抒發、集體宣洩、社會溝通、提供審美價值等社會功能,是社會系統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門。然而隨著社會變遷,此一部門漸形弱勢,而隸屬於經濟部門的企業體長期以來處於強勢部門,應將其剩餘資源運用於文學制度的建立與維繫,以避免社會過份地病態發展,從而危及到企業環境。

不論是以文學企業的角色或透過企業贈與的方式與文學發生關聯,對於社會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正面效益。以報紙副刊為例,聯合、中時兩大報文學副刊在七零年代逐漸從文學轉型為文化副刊,帶動社會的思想起飛,這是文學企業參與社會並與社會變遷保持密切對應的展現。

然而企業對社會有多少貢獻往往與企業規模呈正比的關係,報業屬於大型企業,其資源豐富,能揮灑的空間自然開闊。出版社則因面臨單冊書籍銷售利潤微薄與集團化壟斷的態勢,競爭更加激烈,其結果是,絕大多數出版社不得不趨附流俗,而大大削弱了其透過出版文學佳作導引社會正向發展的社會功能。出版社如此,雜誌業更是百家爭鳴,文學企業的社會功能難以彰顯。

由此看來,未來維繫文學部門正常運作的重擔,除了政府補助之外,就落在大型企業身上了。文化經費在政府年度預算大餅裡,向來只能分到一小塊,相當弱勢,因此文學環境的經營與發展實在難以完全仰賴政府的作為。而大型企業對於文學活動與文學機構的捐助,不但利他也利己,可說是雙方互利的行為,只要政府制定更明確、更完整的贈與法規,對企業提高誘因,形成一套企業捐助制度,不但可節省政府的財政支出,更可讓逐漸邊緣化的文學部門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台長: 冬啵&兔牙小熊
人氣(2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