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2-13 11:54:04| 人氣853| 回應0 | 下一篇

航向新詩紀——九0年代台灣的新詩運動 / 林德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

文學運動,可視為是一群文化精英有意識地推動文學典範的遞嬗,運動者通常揭示明確的宣言。然而文學運動有時並不那麼系統化,文學的變遷與文學作品的接受息息相關,因此,文學運動也可視為是讀者由下而上促使文學社區的上層結構慢慢凝聚出一股行動意識,對讀者反應做出積極回應。以下要介紹的新詩運動許多是屬於此類。本文透過電訪當事人及翻查各詩刊、詩選、現代詩編目等史料,共歸納出八種新詩運動。

〈小詩運動〉

白靈與向明近年來極力鼓吹小詩,並合編《可愛小詩選》。白靈希望詩人們在這文字氾濫的年代,投注更多心力於小詩創作,以其精緻短小的形式作為「逆游」先鋒,反動時下一些膚淺的流行文化。

幾年下來,小詩運動獲致了一些成果。各大報、文學團體的徵獎與徵稿行數漸次向小詩或短詩靠攏,例如裕隆汽車與聯副合辦的「詩路」、「詩鄉」徵詩,及自由副刊曾推出的「詩短情長」專欄。愈來愈多得獎的長詩,其實是數首短詩合成的組詩。年度詩選裡小詩所佔的比例漸增,詩人當中,甚至有以小詩為創作主力者,林建隆即是一例。

九零年代之前,有羅青、張默分別編撰《小詩三百首》、《小詩選讀》關注小詩的發展。九零年代,更有陳黎《小宇宙—現代俳句一百首》、岩上《岩上八行詩》等在創作實踐上前仆後繼。雖然各家詩論對於小詩的定義仍有分歧,然而小詩運動對於新詩人口的維繫與拓展,確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

〈新詩教育的推展〉

過去的新詩教材,以賞析式的論著為主,直到白靈《一首詩的誕生》以及蕭蕭《現代詩創作演練》陸續問世,才開始有了從「創作」的角度引領讀者進入新詩世界的教材。此類教材打破了詩創作的神聖性。

隨著新文學在國內的國文教育體系中逐漸抬頭,現代詩也進入高中國文教科書與各種入學考試。然而,教師們卻面臨了「詩要如何教」的困擾,《現代詩遊戲》這類著作的出現,順應了時局的需求。而向明的《新詩五十問》系列,深入淺出地介紹新詩知識,除了有推廣新詩的「詩普」功能外,也企圖填補許多國文老師對於現代詩的空白。

詩教育運動的另一支線為童詩運動。多年來林良、林煥彰等人推展童詩不遺餘力。而在數年前,葉維廉號召一批原本並不專注於童詩創作的詩人,透過嫻熟的語言操作,以鮮活而簡單的語言為兒童寫詩,更是為新詩往下扎根的種子計劃注入一股活水。

〈詩的平民化〉

小詩運動、詩教育運動與詩的平民化,基本上是三條交相互呼應的軸線。一般而言,所謂平民化的詩在字數、行數上較輕盈短小,偏向口語化、主題生活化,語言親和而不晦澀。詩的平民化不等同於降低詩的藝術性,平民化的詩仍可有令人讚嘆的藝術表現,例如大陸詩評家沈奇所倡導的「平淡中見深沉,文本外見張力」的口語詩。

台北市政府推動的「公車捷運詩文」,影響力與日俱增。公車詩不僅把詩開進公共空間,同時發掘了許多蟄伏於各角落的「平民詩人」。而聯副前陣子推出的「全民寫詩」專欄,鼓勵各行各業人士參與現代詩的寫作,則是替「平民詩人」開闢了一個常態性發表管道。

〈女性主義詩運〉

一九九八年,江文瑜等人打出女性主義旗號,成立「女鯨詩社」,透過群體發聲,積極累積女性詩的創作量,並努力重建長期被邊緣化的女性詩學。女鯨詩社由一批具有台灣女性主體意識的女詩人組成,兩年內已出版《詩在女鯨躍身擊浪時》、《詩潭顯影》兩本選集,她們以集體破浪的姿態,在詩壇撩撥起一陣不小的漣漪。

隨著台灣文化環境的開放,「女性詩」在有心人的努力之下,終於撥雲見日。鍾玲、李元貞、陳義芝等人致力於女性詩學的地基工程,貢獻良多。女性詩突出詩的社會意義,進入九零年代後甚至形成一股風潮,連帶地使男詩人也有陰性書寫的傾向。而顏艾琳等新世代女詩人對女性情慾的大膽挖掘,也在「女性詩史」留下了明顯的地標。

〈台語詩運動〉

民國八十年中時人間副刊策劃了一次台語詩歌專輯,不少詩人參與寫作,該年詩選並選入黃勁連、林沉默、林宗源等人的台語詩。乘著本土化浪潮,最近幾年台語詩的創作人口有增多之趨勢,相關的研究也不斷地在深化。除了宋澤萊、林央敏、向陽等詩人以及許多台語﹙文﹚團體的長期耕耘外,一些地方性的文學獎也愈來愈常見到台語詩的蹤跡,以北部為據點的台灣詩學季刊更在一九九九年製作了「台語詩專號」。
李瑞騰在該專號中提到,台語不只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廣義的台語或許還應包含原住民語言。台語詩運路途艱辛,台語的用字系統紛歧,猶在摸索實驗階段,接下來還將面臨台語電腦化的問題。然而台語畢竟是島內的語言現實,路寒袖期待政府出面,協調制定出一套標準的台語系統,並落實多語系教學。路寒袖本人則企圖以重尋「詩歌一體」的傳統來突破現代詩與讀者之間的藩籬。台語詩宛如一座土壤肥沃的大花園,如果有更多人加入園丁的行列,其遠景依然燦爛可期。

〈兩岸詩歌交流〉

兩岸詩歌交流開啟於八零年代《創世紀》詩雜誌製作一系列的專輯引介大陸詩。九零年代,兩岸詩人與現代詩學者互訪更加頻繁,中華民國新詩學會、中國詩歌藝術學會是重要的牽線者。至今《葡萄園》、《秋水》等詩刊每期都還以相當大的篇幅刊載來自對岸的詩作,唐山出版社更於一九九九年推出了一套大陸先鋒詩叢。

兩岸詩界的對話有助於本地詩壇瞭解大陸自七零年代以降的現代詩潮,澄清大陸對於台灣詩歌「美而小、精神堂廡不大」的誤識,進而向對岸展示台灣詩人在語言技巧現代化的探索成就。在這方面著力甚深的綠蒂指出,本地與大陸詩界的往來從早期「點的引介」擴展到今天「面的接觸」,未來若再深入文本,多辦一些主題多元化的作品研討會,將能把兩岸詩歌交流導向一個更實質化的境地。

〈詩的跨界〉

自從八零年代中期杜十三與白靈提出「詩的聲光」概念並進行實際展演後,結合非文字媒材進行詩的形式實驗者愈來愈多,視覺詩、聽覺詩、行動詩等各種指稱名詞紛紛出籠。詩的跨界方式有二,一是將純文字創作的詩轉化成另一種媒界,例如趙天福的「演詩」。另一是進行不同藝術語言的融合,例如杜十三的裝置詩作品。邁入網路時代後,這一條創作路線在台灣詩壇漸漸取得「合法性」,一九九八年成立的全方位藝術家聯盟可視為這股勢力的集結。

長期關注中西方多元藝術的詩人張國治表示,「跨界」的意義主要展現在新詩的多元推廣上,跨界充滿了無限可能,只是,要在多重藝術語言上同時展現相當的高度,並非易事。

〈網路詩潮〉

網路詩運動分為兩個層面。狹義的網路詩指的是結合電腦程式、軟體與網路超文本語言進行的詩創作,從事此類創作的有李順興、代橘等。廣義的網路詩則是指發表於網路上的詩作,其創作要素仍以文字為主,以BBS電子佈告欄為大本營。

第一種網路詩可視為跨界的一種形式,影響所及主要在文化菁英,由於必須同時精通多樣創作工具與專業技術,須文蔚因此認為往後的網路詩將走向集體創作,這挑戰了傳統對於作家的認知。而另一個爭議是,這樣的創作是觀念藝術還是文學?

第二種網路詩影響範圍較大,由於網路媒體易得性高,網路上的詩社群迅速蔓延,培養了更多的現代詩接觸人口(文學社區的基礎結構),讀詩、寫詩的人增加,這對詩壇(文學社區的上層結構)而言是好事一樁。雖然部分論者擔心現代詩走向庸俗化,但長遠來看,當一個領域有更多人投入,所汰選出來的創作菁英在質的表現上應該更令人期待才是。

須文蔚認為,網路詩社群建構了不從屬於傳統詩壇的文本生產中心,有其自身的網絡,廣大的讀者重新被發現,這從現代詩網路聯盟「每日一詩電子報」迄今已擁有超過一萬訂戶的事實,可窺知一二。

〈結語〉

以上羅列的八種詩運,共同描繪出九零年代台灣現代詩潮的概略圖像,類型間並不互斥,甚至緊密相連。跨入新世紀之際,還有許多值得注目的新詩現象:台灣新詩走向國際、正視新世代詩人的大規模崛起……。看似沉寂的現代詩,竟騷動著如此多彩的光浪,誰說詩已死亡?

台長: 冬啵&兔牙小熊
人氣(8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