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2-30 09:49:14| 人氣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讀換取的孩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壹、閱讀資料介紹
書名:換取的孩子
作者:大江健三郎
譯者:劉慕沙
出版資料:台灣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

貳、內容:
死亡,似乎成為一種溝通管道。而大江健三郎在此書中,扎實的表達了這個意念,並且將其中的神祕氛圍,淋漓表現。

這本小說並不適合由一個人敘述,像說故事般的表達;因為它更適合思考。除了對本身的反省,大江也藉此對社會傳媒表達了不滿。當一個名人死的時候,媒體爭相地報導,其實是對一個自殺死亡者懦弱、鬆垮,在書裡頭常用到「鬆垮」這兩個字...的一種藐視、一種侮辱。

古義人,一位小說家,並且不斷遭受言語攻擊;是大江在書中的替身。吾良,電影導演,古義人的姻親,也是從小就結伴的摯友;是現實生活中,日本導演伊丹十三在書中的替身。連大江聲譽這麼高的人都遭受多年的批判,更何況是以自殺作為結束方式的伊丹十三。

然而,這本著作與其說是悼亡書,倒不如說是大江在某種虛構的場景中,與伊丹十三之間的對話,並且包括了大江對自身意念和死亡意義的思索。大江的筆調冗長而沉重,常有自語式的對話出現,一如書中吾良對古義人所說的:『還有閣下擅長的手法--所謂的『疏離化』,要是每一頁都得被迫面對不熟悉的意象,我相信多數讀者不會再去買同一個作家的書。……加上你那個自我言及癖! 』。

由於作者使用了許多跳躍性的片段,再加上陳述語氣的悶制,使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了幾次的中斷,並且讓我感到困惑以及焦躁。這種感覺,彷彿大江也透過這本書,和我進行著「田龜對話」。然而,這次的主導權則在閱讀者本身,我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隨意停下,不再接收其中訊息;而這似乎也變成我和自己單獨的精神遊戲。當我離開閱讀的情境以後,反覆思索這些語句的意義,反而有更多深層的意念,在不知不覺中被引誘出來,而有了另一種全新的感受。

但這些跳躍性的思考,使我覺得古義人跟吾良似乎站在死亡這個分界的左邊和右邊,因為他不斷在書中說到你在那一邊我在這一邊怎樣,你會覺得其實他好像沒有死,就好像我們書裡頭翻到左邊跟或右邊那種感覺。相對的,書中的古義人也因為「田龜對話」的溝通方式,使他開始懷疑,吾良的離開是否真的離開?或者,他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並持續著他的影響力?

如同吾良死後,古義人無可克制的沉溺於和吾良的田龜對話,這個現象也可說明,死亡的力量如此龐大,並且令人無法承受。然而,古義人並非不承認吾良死亡這個事實,只是承認與接受之間,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而在其中的調適往往傷神並且哀痛。吾良離開不久以後,古義人便決定到德國授課,並且到德國尋找吾良蹤跡。而此期間,古義人刻意停止了「田龜對話」,像是要戒除什麼壞習慣似的離開。剩下吾良的妹妹(古義人之妻)與古義人天生有殘缺的孩子,留在原地面對吾良離開後,所帶來的輿論衝擊和悲傷。

只是,依然活著的人,似乎變成了「經歷了一切,卻又不得不存活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無法真正的「離開」。死去的人離開之後,最令人心疼的,便是活著、被遺留下的人們。雖然不知道死亡以後,是離開這個世界到哪種境地去(現在活著的人們應該也無從推算),但現世活著的人們,既使傷心,也必須繼續生活,繼續面對生命所帶來無止盡的困惑以及疼痛。就像是一個人生裡,無法被解答的課題,只能懷著這些苦痛,繼續生活。

因此,當我們無法離開的時候,只能選擇接受。一如幾日前,多年前的一位老師送給我一段話:『我們沒有想要開心,只是想要去承擔、去接受那一點一低的不滿鬱悶;把這個不滿鬱悶真的吞下去,沒有一絲ㄧ毫的抗拒。在吞的過程中,覺得自己的心量突然的擴大;在整個接受的裡面,突然,一道曙光會出現。』也許,可以將接受的過程,視為對自己的一種「修補」。心靈的修補,使我們可以更堅韌的姿態,面對生命即將到來的鬆垮。或許,也可以視為一種抵抗鬆垮的方式。大江也在書中,傳達出類似的意念。古義人與吾良在這一生當中,除了在對抗自己是否是一個純潔的靈魂,他們也在對抗自己什麼時候鬆垮下來。

也許大江健三郎是藉由伊丹十三的提早離開這個世界,來悼念自己的年輕歲月;也因此看到了離開之後的另一個伊丹十三,如同書中所描繪的「隨年歲的增長,吾良的玩世不恭也跟著增長」。看到這裡,我突然有個疑問。童年的玩世不恭似乎是被默許、和容忍的,長大後卻容易因此招致批評。在這中間的取捨是什麼?而我們是不是應該隨著社會的標準,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以及思考模組呢?而這個社會所給我們的標準又是什麼呢?為什麼我們要迎合社會標準以及社會價值,而不是創造呢?

對時間的流逝,我也同意大江在書中所提的「所謂的不久之前,總是以驚人的速度退向時間流程的那一頭。」這種感覺,在整理生活紀錄時,常浮現我的腦門。發生不久的事情,一下子顯得遙遠,變成了在記憶長河裡閃著光的礫石;然而,有些事件就像長了青苔一樣,滑濕黏稠的佔據一角,但卻不讓人有回想的欲望;而這個時刻,我懷疑起自己的真實性。如果說每一個都是自己,為什麼想要逃避?而被逃避的那個自己,又為什麼依然存在記憶中,而不是經過選擇性的挑選之後被遺忘呢?

大江在終章之前,加入了敘事性的伏筆,帶入「換取的孩子」這個概念。其實,整個架構都是爲了這個主題的出現而存在的。然而,我們都是換取的孩子嗎?曾經美麗、純潔、良善天真之後,經歷了種種變化、各項磨難以後,變的醜惡、甚至找不到當初美好的蹤跡。而又是在什麼時候,造成這種改變、和轉換呢?

我想,每件事情都有其肇因,只是在漫長重複的生命裡,這些原因似乎都被忽視,或者被其他事件給遮蓋了。更有趣的,並非仔細思考就可挖掘其真貌,有些事物已經年代久遠的轉換成生命的部份,像呼吸一樣容不得思考的間隙出現。這種潛藏於生存中的虛無主義,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滲透思考本身,也總在出人意表的時刻出現。也許,這麼說有點哲學意味存再,但總是因為它的出現,構成一種挑戰和刺激,而生命的豐圓潤澤也會因此慢慢出現。

就某部份而言,創作變是挖掘藏在腦中已久的大量記憶,加以拼湊並與現存事物、或是虛擬事件的結合。所以我們總是在每個著作中,看到某部份的作者縮影,而大江健三郎這部小說,更是以自傳性小說作為書寫主軸,不免引起注意與批判。但也只有真實情感,才能引出閱讀者的記憶,並加以深思。

思考過後,我們也在字句間,嗅到安慰。

台長:
人氣(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