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3-01 11:46:51| 人氣5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年文化的故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本我叫朋友在臺灣幫我買回來的小說

熱烈推介給你們


轉貼

Altered state : the story of ecstasy culture and acid house
作者: 馬修.柯林,約翰.高德菲
譯者: 羅悅全,何穎怡
出版社: 商周出版【書介】 by 羅悅全 (jeph)

「終於有人紀錄了這十年來的『真實』歷史」這是《猜火車》原著小說作者 Irvin Welsh 對《迷幻異域》的評語。而這十年的歷史,就像書中所說的,是英國「保守黨執政時期的地下歷史」。

人們迷醉地舞在激烈又高度重覆的電子樂聲中,舞廳一家接一家地開,媒體以「世風日下」的口氣報導舞廳的藥物氾濫和群魔亂舞,議員拿著報紙在議會中故作姿態地質詢,政府則厲聲揚言「掃到底」,於是大隊警察人馬衝進舞廳或戶外瑞舞派對強迫音樂停止,驅散群眾....這些熟悉的場面發生在二千年的台灣,也發生在 1988 年至 1995 年間的英國。也許不是很恰當的比喻,書中走入 90 年代的英國居然十分神似走入 21 世紀的台灣:保守黨長久執政所造成的經濟泡沫被戳破,年輕人在中產階級導向的政策和破敗的經濟中感到前途茫茫,這時候,一個新鮮的東西意外地闖進來-浩室舞曲與藥物結合而成的快樂丸文化。

作者在導言中即開宗明義強調,快樂丸文化之所以能夠滲透到英國各大小城鎮,在社會各階層造成革命性的影響,理由卻是非常簡單-快樂丸文化是絕佳的夜間娛樂,如此而已。但另一方面,它也提供人們無限的可能性。快樂丸文化沒有意識型態,就像小孩手上的一盒彩色筆和一張白紙,人人都可以利用快樂丸文化改造環境以符合自己的需要。也因為如此,這個人人可接近的文化才能夠在短短的十年中,讓英國整個翻了過來,從遊民到中產階級、從音樂到衣著、從街頭商品到法律政治,到處是快樂丸文化的影子!

《迷幻異域》分為八個章節,分別依發生的時間順序及地點,紀錄了快樂丸文化的不同場景,其中包括:快樂丸文化飄洋過海從美國紐約及西班牙伊薇莎島( Ibiza )進入英國的經過、 88 至 89 年間的倫敦戶外豪華瑞舞派對及舞會籌辦者與警察鬥智的經過、地下電台與足球流氓的興衰(快樂丸文化消滅了惡名召彰的英國足球流氓!?)、曼徹斯特風起雲湧、瑞舞文化與政治反對運動的結合、電子舞曲的變化...有趣的故事讀起來十分流暢,彷彿像在看一本小說,而且保證真人實事。書裡以兩種方式敘述快樂丸文化,一種是「個人狀態及環境狀態( set and setting )」,「個人狀態」指藥物使用者的身份、人格、學歷、動機,「環境狀態」指使用藥物時的環境情形,在不同的個人狀態與環境狀態之下,就會產生不同的迷幻之旅( trip )。另一個敘述法是快樂丸文化進程的四個分期:第一階段是蜜月期,無比的幸福感,人們紛紛湧入,第二階段是濫用期,愉悅不如已往,用藥量增加,各種問題接連而來,之後進入低落期,藥物的美好不再,用藥量降少,最後到了重返期,緩和節制地用藥,而使用者和環境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成長。書中的故事無論是個人經驗還是集體經驗,多半都符合這樣的敘述法。

至於讀者可能最關心的問題:「快樂丸到底對人體有沒有害處?」作者考查了各項報導與學術報告,回答是:「沒有人能確定」,沒有非黑即白的答案-人類對腦部醫學的研究成果遠不及化學與電子科技的發展。無論如何,快樂丸已經全面改變了英國一整個世代,十年下來,英國「舞曲-藥物」的文化儀式不但沒有止息的跡象,反而愈燒愈旺,蔓延到世界各地,甚至回頭攻進快樂丸文化的發源地-美國。

當台灣還在道德恐慌的角度對待快樂丸文化時,不妨看看英國的十年經驗,不管是政府主事的官員、媒體工作者,還是身處其中的舞客與推動者,都應該讀讀這本書,雖然依舊沒有答案,但它可以指引你一個清楚的方向,再不然,就只是當成消遣讀物也是興味十足-就像快樂丸本身一樣。

迷幻異域】書摘—MDMA的出現
--節錄自第一章:「快感的科技」

休金早在一九六五年時就於竇爾化學公司製成MDMA,但直
到一九六七年才親身嚐試。雖然他已嚐遍LSD、梅斯卡靈等
無數藥物,是迷幻經驗的老手,MDMA帶來的刺激還是令他
大吃一驚。「它與我曾試過的完全不同,」他在報告中寫道:
「那不會造成視覺或其他感官的迷幻感,卻擁有迷幻經驗般
的溫暖與飄然,令人驚奇,難以忘懷。」

MDMA到底影響腦中的哪些化學作用,至今還不完全為人所
知。目前的研究認為它可能是作用在神經傳導物質
(neurotransmitters)--大腦裡血清素(serotonin)和多巴胺
(dopamine)之類的化學物質,會影響人的快感形成。MDMA
與梅斯卡靈、安非他命(還有像豆蔻這類的植物)有點親戚
關係,曾被稱為「迷幻的安非他命」,但它不會造成幻視,
也不會像LSD般引發深入靈魂甚至恐怖的心靈幻覺。它也曾
被稱為「神入感激發劑」(empathogen,empathy-generating) ,
以強調MDMA與其他藥物的不同點。Empathy是指「神入」,
也就是對別人的感覺感同身受,這種效果是休金(以及受他
影響的精神醫療師)最激賞的。MDMA可以幫助人們敞開心
胸,坦誠傾談,毫無畏懼也毫無條件地展現誠實的一面,它
給人一種世界無比美好的強烈感受。但一開始大家並未發現
它對肉體的驚人作用,似乎可以解放脊梁。一旦與節奏音樂
結合,它會把人的心靈緊緊扣住節奏的結構和旋律的流動。
某些聲響和此種藥物的作用特別明顯。從沒人仔細研究過:
吞了MDMA後再去狂舞,和用完藥後跟著心理醫師一起靜
靜坐下來聽莫札特,二者的化學反應有何差別。但是根據一
般經驗來看,二者的神經化學作用顯然大大不同。

一九七七年,休金將MDMA介紹給一位較年長的心理學家
朋友李奧.宙夫(Leo Zuff),當時後者已厭倦了自己的工作,
正準備要退休,不過,他也對MDMA大感驚奇,開始混身
是勁,走遍全美,把這種藥推薦給其他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
家,大力宣傳它的治療潛能。經過如此「全美走透透」的巡
講,他將MDMA介紹給大約四千名專業學者,這些人也進
一步向外傳播關於MDMA的知識。

光是在醫學界,十年內便使用了五十萬劑MDMA,醫生會在
心理治療面談時,開給病人MDMA,以打破他們的心靈藩
籬、增強溝通能力和人際親密感。苦於創傷後症後群、精神
錯亂、藥物成癮、絕症、婚姻問題等的病人,大多覺得這種
藥的效果奇佳,大大減輕了他們的痛苦,或改進了他們的自
尊心。

這些醫生並非江湖術士,大都觀念先進,對六○年代以降的
新思潮有些涉獵,感興趣的包括全象(holistics)醫療、人類
潛能、超能力和生態學等貼上「新世紀」標籤的林林總總概
念。這些人多半相信MDMA除了治病之外,還能讓健康的
人過得更好、更快樂,對人生有更積極的態度。就像休金在
書中說的:「某方面來說,這種萬靈丹和蛇油很像--可以
立即治療你的所有病痛,這劑仙丹叫MDMA。」

用過MDMA的人都有個共識:保守秘密,因此在一九七八
年之前,都沒有任何學術研究論文提到這種藥對人類的衝
擊。六○年代末,作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反對哈佛教
授提摩西.李瑞大張旗鼓宣揚化學合成的心靈聖藥LSD的好
處。赫胥黎主張採取謹慎低調的作法,悄然讓「最聰明、最
好」的人接受LSD的啟蒙,循序漸進,再讓建制階層也能接
受,不要激起執法者和嗜血媒體的怒火。相反的,李瑞則大
聲疾呼:每個人都應該試一試LSD!馬上就嚐嚐看!李瑞的
主張比較佔上風,赫胥黎擔心的結果發生了,LSD變成街頭
常見的藥物,人們使用LSD,並不是為了追求知性冥想,也
不是為了科學研究,只是想要爽一下。沒多久,LSD成為禁
藥,學者也無法進一步研究LSD的潛能。這次MDMA不能
重蹈覆轍,這種寶貝太珍貴了,絕不能被奪走,或許--僅
僅是「或許」--大眾會慢慢接受它。

「神經意識學在一九八三年所開拓的新疆界,我想起一九六
二年的迷幻運動,」LSD歷史學者傑伊.史帝文斯(Jay Stevens)
寫道:「兩者有類似的興奮本質,同樣混合了精神醫療與形
而上學的興趣,同樣地讓人保持審慎的樂觀。」 李瑞在一九
七八年與芭芭拉(Barbara)第一次共同嘗試了MDMA後,
兩人很快就結婚了,他預測MDMA將成為「八○之藥」,而
他也從之前LSD的教訓中學到保持沈默。「讓我們面對事
實,我們說的是一種菁英才享有的經驗,」他寫道:「XTC 這
種藥,只在世故都會群眾中口耳相傳,這些人只想更深入地
探索自我,攀向更高的神入境界。我們說的是一群全心投入
的研究者,他們配享用XTC。這就是為什麼大眾還沒聽過
XTC,我們都不希望六○年代的事情再度發生,絕不能讓人
混進大學宿舍,販售他們號稱為XTC的假藥給那些想要追求
感官刺激的懶鬼。」



轉貼

【博客來導讀】

在本週(一月九號至十五號, 2002)的《村聲》(Village Voice,紐約最重要的獨立週報)中,有一篇專文介紹美國對「快樂丸」(Ecstasy,在台灣多被譯為「搖頭丸」)做為心理醫療藥物使用的最新醫學實驗報導,其中再度將「快樂丸」的合法性爭議,再度搬上檯面。巧的是,博客來本週的重要推薦書之一,《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年文化的故事》(Altered State: The Story of Ecstasy and Acid House),也是有關「快樂丸」被受爭議的歷史。

本書作者是馬修‧柯林(Matthew Collin)以及約翰‧高得菲(John Godfrey),兩位均是長年觀察英倫流行音樂文化的資深作家編輯:馬修的文章經常出現在Time Out、Wired、The Face,等著名尖端流行雜誌、更是i-D的資深編輯顧問;約翰則是The Face的副總編輯。以兩人的背景而言,此書的確可謂是「圈內人」之作,因為快樂丸的興起普及,以至於日後與犯罪暴力(以及商業「暴利」)的糾葛牽扯,再再都與英國近一、二十年來極其重要的電音舞曲青少年次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再加上本書的前言即是兩位作者對他們在一九八八年的第一次快樂丸經驗毫不掩飾的侃侃而談,《迷幻異域》打從一開始就以一種「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的氛圍,擷獲讀者的注意。

當然,戒心較重的讀者可能因此要對本書的客觀性有所懷疑。也的確,本書有極大部分是從作者的私人經驗信仰來介入快樂丸的議述:搖滾樂次文化的無政府主義精神,承傳至六零年代嬉皮的反建制、反主流文化理念。但是,也正因此,本書對快樂丸與「迷幻浩室」(Acid House),其後的瑞舞風潮(Rave scene),以及英倫地區(特別是曼徹斯特)的搖滾場景(rock scene),有著第一手資料的精采耙梳:例如,鮮少有人知道,迷幻浩室的濫觴是在美國紐約的一家以黑人同志為主要客源的舞廳Warehouse;此舞廳的「本店招牌音樂」(house music)日後即成為此類音樂的統稱:「浩室」(House);又如,「迷幻浩室」的直系血親則來自美國三大音樂重鎮,紐約(的Garage)、底特律(的Techno)、芝加哥(的House),等地,而非英倫的土產;又如,快樂丸本非「禁藥」,其被發明的原始用途是作為心理治療的臨床藥物。

然而,本書也並沒有因此而略去快樂丸在整個社會文化上(既使是反文化的次文化),一些負面的事實:當「迷幻浩室」舞曲文化漸漸由原先反精英、反建制的小眾文化被全然地商業化後,快樂丸則從做為一種繼承嬉皮迷幻理念的心靈解放工具(快樂丸的確有消解敵意、使人心理的防禦性減低、以及讓感官─特別是快樂幸福感─增強的功能,這也是為什麼它會被用來做心理治療藥物),演變成黑道暴力的角力場;毒梟並且因為謀巨利而賣假藥,使得許多服藥者因此而喪命。與多數次文化的發展相同,快樂丸與迷幻浩室這原先似乎會將社會邊緣人連結一體的最佳迷幻組合,也免不了地被吸納進大眾商品文化中,而失去其初始的前進意識。本書所紀錄的正是這段演變的歷史。

此外,本書有一大好處是在對音樂方面的譯注極為詳盡。也因此,本書讓對西方當代通俗音樂不甚熟識的讀者,能對孕育快樂丸文化的英倫音樂及其社會文化意涵,有一個基礎的認知,並且能以此而對快樂丸有更深的了解。對在台灣「搖頭文化」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看看此書,以了解此一藥物文化在國外的源起與發展。(文/楊天行)


【內容簡介】


  來吧....,我把這個東西扔進嘴中,用牙齒嚼碎,我感覺到膠囊如塑膠般碎裂成片,白色的藥粉從中滲出,有點苦,但不像「撲熱息痛」(paracetamol,譯注:一種頭痛藥)一樣令人想吐,只是那苦澀的化學藥味佈滿了舌頭和齒縫間,叫人有些不舒服。我喝了口可樂漱了漱,但沒把討厭的餘味沖乾淨,然後坐在包廂裡,俯望著舞池。

  十分鐘過去了。我們兩人變得有些焦躁,想隨便聊點什麼,卻又陷入煩躁的沈默,我們都很疑惑待會兒會發生什麼事。....二十五鐘過去了。我又啜了一口可樂。其實我寧可喝啤酒--這裡只賣Breaker沒有Red Stripe──但是有人說這東西不能和著酒精服用。啜一口可樂,啜一口,又一口。等待,啜一口,等待......那是什麼?一陣刺痛?燈光似乎閃爍得十分奇怪,僅僅千分之一秒,我覺得腹內顫動了一下,些許溫暖的感覺。我試著感受身體哪裡不對勁,卻又找不出來。

  四十分鐘過去了。不知不覺,周遭的東西似乎全移了位,好像是身處加速上升的電梯。一陣無可抵擋的悸動咻地湧進體內,從動脈、靜脈、骨髓、牙齒衝上來,把我推倒在塑膠椅裡。坐穩....媽....的....,坐穩,抓好,讓它帶領我,我的神智開始安撫著身體:「順其自然,讓它帶著走,你不會有事的,放心,順其自然。」

  接下來有些緩和了,我開始有強烈欲望想要說話,想要表達身體裡不斷湧現的感覺。
  你吃過快樂丸嗎?在台灣叫搖頭丸。
  成癮藥物的濫用存在台灣社會已久,且越來越明顯,由早期紅中、白板、速賜康、強力膠至嗎啡、安非他命,均造成社會極大震撼。只是,隨著時代變化,成癮藥物也日新月異。那麼,坊間目前流
  行的「快樂」藥物又有哪些呢?
  這本書談的就是快樂丸的由來歷史以及他跟音樂與社會的關係。

  作者:馬修.柯林:資深作家,長年替Observer, Guardian, Daily Telegraph, Time Out, Weird, The Face等報刊媒體撰寫流行文化、旅遊、音樂、科技與禁藥的文章。他同時也是The Big Issue的副總編輯,並兼任i-ID雜誌的資深編輯顧問。
  約翰.高德菲:協助此書的原始構想、研究與大綱起草。曾任The Face的副總編輯,現任Channel 4的Eurotrash節目製作。他與馬修.柯林曾合著A Decade of Ideas。






台長: 吉卜賽 遊 人
人氣(51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