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5-12 12:59:27| 人氣1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書] 記憶纏繞,種族歧視怨恨難平——《寵兒》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99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Toni Morrison,為當代美國重要的黑人作家,以關注種族枷鎖的小說而著稱。她的七本小說由於含有大量黑人慣用的語彙,因此以難譯著稱,之前只有《所羅門之歌》被譯成中文。《寵兒》在1987年於美國上市時,被認為是「美國文學史的里程碑」,其中由於帶有魔幻寫實筆法,更被認為是Morrison作品中最難懂的小說,也是她最成熟的作品。

《寵兒》的故事來自於七0年代的報導,在一八五一年時,一名女性黑奴帶著四個小孩逃走,當她的奴隸主人找到她時,為了不讓孩子面臨她所經歷過的痛苦生活,於是試圖殺死自己的子女,其中一名因此而死。這名母親下獄後,仍堅持自己是對的。這是一個聳人聽聞的故事,但其中含有許多種族奴隸制度的悲痛,Morrison據此發展成為《寵兒》,召喚那名被殺死的女嬰,並命名為「寵兒」,讓她成為纏繞在母親柴特屋中不去的鬼魂,18年後更以實體現身,由索求母愛而到虐待生母,把母親一點一滴地壓榨,連原本喜歡「寵兒」出現的妹妹丹佛都看不下去。《寵兒》展現的是奴隸制度下的黑人悲劇,其中沒有英雄,只有各種飽受苦難的小人物。

為了試圖營造黑奴在遭受各種不人道的待遇後,由精神創傷產生的語言斷續及記憶反覆或選擇性記憶,Morrison在《寵兒》中,選擇用倒敘法,並且不斷在過去和現在中來回,話語也顯得支離破碎,好比柴特被問到遭受主人「學校老師」的兩個姪子性侵害的過程時,她反覆說自己的奶水被搶走,因為兒女不能喝飽她的奶水,比她肉體遭受欺凌更嚴重。Morrison在小說中表示過,黑奴是被奪去語言的人,難以啟齒,喪失對自我的定義權。這本書的難讀,因此在於它鋪陳的時間長,讀者必須和主人翁一樣,經歷一連串難以忍受的鞭打、性侵害、歧視等種族歧視奴隸制度下的恐怖,體會其中衍生出來的痛苦、不堪、緊張和壓抑,甚至痛到可能也產生選擇性記憶,才會知道故事的結局。其中許多部分,更顯示精神虐待使得傷痛逾恆。年幼柴特當母親說可從她肋骨上的烙印辨認她的存在,而表示自己也要一個烙印時,慘遭母親打了一巴掌。而當她為了讓子女逃離奴隸的命運,而殺死「寵兒」十八年後,那個她以為自己殺死的女兒現身面前時,她不惜一切奉獻自己,希望獲得原諒,卻只是繼續飽受折磨。那個鬼魂讓她和其他人看見的是她們不曾消失的記憶。《寵兒》用鬼故事讓世人知道種族歧視的可怕,那種創傷,永世不會消除,會隨著一代一代的繁衍,而持續記憶。

《寵兒》描述了許多黑奴的遭遇,好比把黑奴當作動物來使喚、因為吃主人的小豬而遭毒打、眼見自己妻子被主人侵佔或欺凌的黑奴發瘋或差點走上歧路、想要逃走的黑奴慘遭射殺或燒死、因為丈夫和子女難以長久留在身邊而不敢愛、老黑奴由於過去遭受過多限制,於是自由後著迷於各種繽紛的色彩等。書中更有許多諷刺寫法,好比奴隸莊園的名稱是「甜蜜之家」;柴特殺死女兒後,為了在墓碑上刻上「寵兒」的名字,只得用性交易去交換。Morrison在戲劇性氣氛的營造上,可說是相當成功。

從詳細的譯序、人物表和跋,可看書本書譯者的專業和用心,甚至唯恐讀者看不懂,最後還把故事按時間次序簡述一次。譯者願意耗費那麼大的力氣,在教職工作之外,翻譯這本重量級著作,值得中文世界讀者的敬佩。

台長: 黛比
人氣(1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