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1-09 10:53:02| 人氣5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四千五百年前的遠祖如何教導後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四千五百年前的遠祖如何教導後裔

〈恭錄自上淨下空老法師演講集〉


 


    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推本溯源,中國人的遠祖,古老的祖先,至少可以回溯到四千五百年前的堯舜時代,他們教導後代子孫的教學理念一直綿延到滿清末年,直至滿清滅亡、民國興起時才被廢除。祖祖相傳的堯舜「五教」,是教學的五個科目,學者學此而已。這五個科目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現在我們逐條來介紹。

    甲、五教、五倫

    甲一、父子有親

    乙一、親愛精誠。

    父子有親的「親」是親愛,這是天然的性德,不是有人教導的。從何時最容易看出來?從嬰兒,小孩二、三歲到五、六歲這時候天真爛漫,天是天然、自然的;父母對子女的愛護是無微不至的,這種愛是發自於真誠、發自於真心,是沒有條件的自性真愛。子女在嬰孩時代,對於父母的愛也是天然的,這就是道。所謂「道」是自然而然,是宇宙大自然運行的規則。隨順道稱為「德」,絕不違反天然之道是有德。如果子女從小受過聖賢教誨,能終生保持對父母的親愛永恆不變,這稱為德。

    中國古人最具代表性的舜王,據傳記記載,舜確實是保持幼孩時的愛心永遠不變。他母親過世後,父親娶了繼母,繼母對他非常不好。舜能用對待自己母親的愛,去愛他的繼母,而且終生不改,這就是德。中國民間相傳的「二十四孝」,舜排在第一位,他是我們的榜樣,教導世人「父子有親」的至理。

    中國人稱父子、君臣、夫婦、長幼(即兄弟)、朋友為「五倫」,這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不是人所發明、制定出來的,而是天然,自然而然的。我們細心觀察二、三歲的小朋友,他跟他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已經開始做朋友了,這是人教他的嗎?這是人在設計的嗎?沒有,完全出之於自然。

    所以,「父子」是自然的,「君臣」也是自然的,君臣是指領導與被領導,人在世間總歸會居一個地位,不是領導別人,就是被人領導。「夫婦」也是天然的,「兄弟」、「朋友」統統都是,這就是五倫。五倫是自然而然的,這是道;順乎道,不違背道,就是德。所以,親愛是德,父子相親。聖人的教化就是教人明瞭此大道,一生中直至老死都永恆遵守而不違越,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大學問。

    乙二、師資道合。

    中國的教學崇尚「師道」,師道在五倫中並沒有明顯的列出來。師道是什麼?師道也是在第一條,中國人看待老師和父母完全相同,讀中國古禮諸位就能夠明瞭尊師重道的道理。一個人能在社會上成為頂天立地的人,是由兩個人教導出來的:在家庭中是父母,父母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真的是給子女做出最好的榜樣,子女天天在看、天天在學;等到六、七歲上學了,老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父母教導子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導學生孝順父母。所以,師道是合在第一條的。

    父子有親,師徒也有親,父子是血緣關係,師生是道義的關係。所以在中國古禮中,學生對老師和對父母完全相同,學生有義務照顧老師一輩子。不但如此,學生還要照顧老師的後代兒孫,這就是報恩。你是如何成就的?是老師教導出來的。要如何報答老師?老師在世時要照顧老師的生活,老師過世之後,後裔如果在生活上有困難也要照顧。父母過世時,兒女守喪三年,是帶孝;老師過世,學生心喪三年,只是沒有孝服,在精神上和對待父母之喪完全相同。所以,中國的教育是以孝親尊師為根本。

    甲二、君臣有義

    「義」是道義,明白了什麼是道,隨順道而行就是義,父子隨順道就是親,所以親、義是德。詳而言之,領導人對待被領導人(就是君對臣)要仁慈,君要仁、臣要忠,這是德。仁是德,忠是德,總稱為義。各人有各人的本分、職責,一定要盡到,這是隨順道,稱之為有德。這個關係在社會非常普遍,不僅僅是在政府、朝廷之間。

    例如,中國從前是大家族,有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乃至五代同堂,家族裡面地位最高、最尊貴的就是君,底下所有的族人都是臣。現代社會不作興大家庭,都變成小家庭。社會公司行號林立,公司裡面的董事長、老闆就是君,他底下的幕僚、職員就是臣。在行政組織裡,各個階層都有領導人,省長、縣市長是君,再下面,鄉鎮長是君,底下替他辦事的人都是臣。所以,無論哪個階層,只要是在領導人的位置上,對待被領導的人要仁慈,要常常關懷他、要照顧他、要想到他,他就會替你忠心辦事。這是符合於自然天道。

    甲三、夫婦有別

    「別」是什麼?別是差別。什麼差別?責任不同,各有各的職責,這是天職。中國古代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絕不像今日社會說要提高女權、要權力平等。現在爭平等,實際上是把自己的天然職責失掉了。印光大師在《文鈔》裡說得很清楚,一個家庭當中,女人的權比男人重要太多太多。

    女人一生的職責是相夫教子,所以稱為內助,她是幫助丈夫治理家庭,使丈夫無後顧之憂。管理家庭,最重要的職責是教育兒女,所以家庭有沒有好的後代,責任都落在婦女的身上。縱使自己的丈夫一生做出了最偉大的事業,轟轟烈烈,但如果是後繼無人,他一生的成績就等於零。

    在古代最明顯的,帝王登基(舉行就職大典),就職之後第一樁事情是立太子,就是培養接班人。若是沒有接班人,他一生做得轟轟烈烈,第二代就亡國了。國如此,家亦如此。一個家庭中能否代出賢人、代有好兒孫,這都是婦女的責任。所以印光大師說,有賢明的領袖出現,社會才能安定、和平、興旺,這種人才是婦女培養出來的。

    今天婦女要出來跟先生爭權,結果家庭沒有了後代。雖然兩人可以榮耀一輩子,然而家庭後繼無人,家道就會衰亡,這是大錯特錯!中國人從前讀聖賢書,能夠遵守聖賢教誨,家道能維繫十幾代、幾十代不衰,代代都有賢人培養出來,那就是做到了夫婦有別,各人盡到各人本分的天職。

    所以,教養兒孫,古人不是為自己家,是為整個社會、為國家、為世界培養優秀人才。將來他長大了,能夠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為一切眾生謀幸福,你想想這一分職責值不值得做!世間人常說偉大的事業,還有比這個事業更偉大的嗎?在中國歷史上,孟夫子的母親是好榜樣,她盡到相夫教子的責任,沒有為自己的名聞利養,到社會上去爭一份好工作,而是全心全力教導兒子。所以孔子稱為至聖,孟母的兒子稱為亞聖,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

    甲四、長幼有序

    這是兄弟關係,長是哥哥,幼是弟弟。「序」是天然的,不是有人刻意安排。弟弟對哥哥要尊敬,敬長,哥哥對弟弟要關懷照顧。而且,縱然是弟弟有才幹、有福報,哥哥比不上他,弟弟事業做得大、官做得大,財富很多,他對哥哥還像童年一樣的恭敬,這是有德。古聖前賢以身作則,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不要認為這是小事,它是展現道德,其功德是潛移默化。每個人都能夠遵守自然法則,在家庭中,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在家庭之中,弟弟妹妹對長輩(長兄、大姊)不能不尊敬,這是影響風俗,這是建立道德的典型、模範。

    甲五、朋友有信

    朋友之間說話不能不算話,要信實,要有信、實在。

    以上這五個科目稱為「五教」,中國古聖先賢教導後代就是教這五樁事情,這是五倫。五倫是天道,能夠隨順,有親、有義、有別、有序、有信,這是德,隨順道就稱之為德。教,就是教這五個科目,學,也是學這五個科目,教學是一不是二。所以,長輩一定做出來給後輩看,他一生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決定不違背道德。

    乙、學之序

    學習有學習的方法,有學習的程序,這個程序也有五科。

    乙一、博學

    人不能不學,現在說專精,這是在學術上;博學是包括生活教育,什麼都要學,掃地要學,抹桌子要學,從前砍柴要學,燒火要學,燒飯要學,燒水要學,凡是生活點點滴滴你不能不會。縱然你福報很大,有人侍候,你也不能不懂。孔老夫子在《論語》中有記載,家庭中的這些瑣碎工作,夫子樣樣都會。至於學術,他是專精,專精而後博學,博學是指生活教育。

    如果一個人連生活教育都不懂,在這個社會上還能立足嗎?現在有些年輕人確實疏忽了,書念得很好,不會做人,將來踏進社會樣樣都不通,什麼叫不通?沒有人幫助他。你成績再好、再優秀,得不到助手,念書變成書呆子。書念得再多,在社會上人情世故一竅不通,生活教育一無所知,沒有辦法在社會立身。所以,小學教育現在都失去了,非常非常可惜!

    諸位讀陳弘謀的《五種遺規》,第一篇「養正遺規」,那是教小學,教幼童。小孩從出生到六、七歲,還沒有正式讀書,先教灑掃應對,你要會做人。再富有的家庭都不例外,你們看曾國藩的家訓、家書,這是滿清末年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官做到四省總督,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清朝總督只管兩省,他能管四省,人稱他作小皇帝。曾國藩的兒女、子弟,日常生活中事事還是要自己動手,雖然家裡佣人很多,佣人歸佣人,子弟都要習勞,年輕時不能把福享盡,許多用勞力的工作還是要教他們做。

    這就不容易,曾國藩對於子弟沒有溺愛,而是訓練他們成人。自己服過勞役,自己動手去做過,才曉得這些工作人員的辛勞;而不是從小一生就受家庭照顧,都為你服務。所以,他教兒女要為父母、為祖父母、為長輩服務,不能讓佣人代勞。這是表示自己的恭敬,在這裡面學習,這是真正明理的人才能做到,這是生活教育,是廣學多聞,日常生活樣樣都要會,特別是富貴人家更是如此。

    因此,童子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知道孝親尊師,敬老尊賢,才真正能夠學有所成。

    乙二、審問

    審是審察,不知道的要去問,問的時候要懂得,這個問題該不該問?我問的有沒有錯誤?譬如問書本裡面的意思,要去問讀書人,母親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你去問她就錯了;家裡面大大小小的事情,母親很熟悉,你問她就對了。「審問」中這是最重要的,將來踏進社會,你就知道如何問。這個人是學哪門學科,是在哪個行業工作,他的經驗、學識很豐富,你在這方面向他請教就對了。所以,審問是要問專家、問行家、問經驗豐富的人,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對象,這是很重要的。

    乙三、慎思 

    第三「慎思」,慎是謹慎,思是思考,思考問題不能不謹慎,這與前面「審問」有密切關係。

    乙四、明辨

    「明辨」是要用智慧來辨別,才能與道德相應。如果你想錯、辨別錯了,現代社會這種錯誤的現象非常普遍,他沒有慎重思考,沒有智慧辨別,在人事上把善人當作惡人。父母至親,可是長大後,對父母懷疑,不相信父母教誨,聽信別人的教唆。

    世間確實有些人用綺語(花言巧語、甜言蜜語)來欺騙你,教你違背道德,違背真正愛護你的人、真正幫助你的人,他在挑唆。顯而易見,挑唆的目的是他要控制你,他要約束你。你聽他的話,不知不覺被他控制、被他約束,為他做惡,這就是你不知慎重思考,沒有智慧辨別。

    這四條,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所以窮理也」,這是教你明理,明理之後要落實。理是什麼?理是父子有親的道理,君臣有義的道理,夫婦有別的道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理,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乙五、篤行

    明白之後要落實,「篤行」就是落實,落實在哪裡?落實在修身、處事、接物這些地方。我們在此做一下介紹,要是不能篤行,一切全都落空了。

    丙一、修身

    古人說的篤行,篤是篤實,實實在在的做到,現在人講落實。落實第一,修身:「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言忠信」是誠實,「行篤敬」是禮敬,「懲忿」是不瞋,「窒欲」是不貪,「遷善、改過」是不痴。中國老祖宗所教誨的和佛陀教育無二無別,這豈不是中國人常說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保守一點說,堯舜距離我們是四千五百年,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三千年,這還是在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一千五百年之前,中國老祖宗和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完全相同,這是真理,真理永恆不變。

    丁一、言忠信

    誠實的人,他說話「忠」。什麼是忠?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忠是心正,心不偏、心不斜,稱為忠;換言之,這就是佛法所說的正知正見。言語出之於正知正見,稱為忠;如果思想、見解是錯誤的,邪知邪見,所說的話就是不忠不信。所以我用簡單的「誠實」來解釋。能夠隨順聖賢人的教誨,知見就是正的。

    丁二、行篤敬

    篤是篤實,實實在在,恭恭敬敬。所以我們的行為要實在,言行要一致,不能夠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若是如此,在社會上誰敢相信你?誰願意跟你往來?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細心觀察,他跟一般人不同之處,在於言行一致。如果「言忠信,行篤敬」,這個人就是聖賢君子,他絕對不會做惡事。

    丁三、懲忿窒欲

    後面所說的四句,是前面兩句的註解。第一「懲忿」,決不能發脾氣,修身最重要是要常常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最怕的就是瞋恚。忿是忿怒,最傷身體。

    「窒慾」,窒是控制,你是凡夫,當然有欲望,欲望一定要控制,這一句就是佛家所說的不貪。貪瞋痴是三毒,祖宗教我們,懲也是克制的意思,要克制自己的瞋恚,克制自己的貪欲。這個東西不但傷德,也傷身體,人身體奇奇怪怪的毛病都與此有關係。三毒煩惱,現在人說病毒,這是最嚴重的病毒,內裡面有毒,外面稍稍有一點感染,疾病就會發作。

    丁四、遷善改過

    這是佛家所說的斷惡修善,改過是斷惡,遷善就是修善,斷惡修善是不痴。愚痴的人不懂,他做不到,他不知道自己有過失,這是愚痴到極處。聰明人、有智慧的人,天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一樁事情是什麼?反省。反省之中最重要的是要反省自己的過失,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過失?有過失趕緊改正,明天不要再犯,這是真懺悔。所以,懺悔不是形式。這是我二十六歲學佛時,章嘉大師所教導的。佛家非常重視懺悔,懺悔不重形式,懺悔最重要是改過自新,這是真懺悔。這是修身最高的指導原則。

    丙二、處事

    處事是什麼?辦事,無論從事哪一項工作,甚至於很小、瑣碎的事情,灑掃應對,小事情也是事。不論大事小事,要懂得處事原則,「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正其誼,「誼」跟義理的「義」意思相同,可以通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們處事、辦事要以道義為原則,決定不為私利,不圖有功。

    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但求無過,不求有功」,永遠要記住這句話。盡量減少自己過失,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進,不圖有功,但求無過,就是與道義相應。只問是否合乎道義,決不考慮是不是對自己有利。

    一切為社會、為眾生、為正法久住,這是我們考慮的原則。如果對正法久住有利益,對一切眾生有利益,對於社會的安定和平有利益,這件事情我們應該做。但是如果社會上有阻力,佛法說緣不成熟,它有障礙,甚至於國家有法令規章禁止你這麼做法,你做不做?不能做。什麼原因?佛在《菩薩戒經》裡面教導我們「不犯國制」,佛弟子決定不違背國家的法律。

    《梵網經》教導我們,「不作國賊」,賊是傷害、盜竊,意思是決定不能做傷害國家社會的事情,這是不作國賊。「不謗國主」,各級領導人他做得再不好,破壞正法,毀滅正法,也不可以毀謗。《瓔珞戒經》佛教導我們,「不漏國稅,不犯國制」,國制就是國家的法律,決定不能夠違犯。佛弟子給社會、所有一切眾生最好的印象,就是佛弟子守法。

    丙三、接物

    接物就是待人。我們是社會動物,不能離開人群,跟一切人接觸,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非常重要。

    丁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不願意別人這樣對待我,我就不應該這樣對待別人,這是一個重要原則。西方宗教經典裡面,這句話是反過來說的,己所欲,我喜歡的、我想要的,就應該這樣對待別人。意思是相同的,東西方宗教的創教者和經典皆是如此教導世人。這句話範圍非常廣大,我不希望別人毀謗我,我不可以毀謗別人;我不希望別人侮辱我,我不可以侮辱別人;我不希望別人造謠傷害我,我不可以造謠傷害別人。這是舉幾個例子。

    所以凡事自己要細心想想,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樣對待別人,或是想想別人這樣對待我,我願不願意接受?我不願意接受,這個念頭不能動,這句話不能說,這件事就不能做,這才是正確的。總而言之,我不願意別人傷害我,我是決定不能傷害別人。從因果上說這是合乎原則,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一定受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小到個人,大至家庭,你的事業,甚至於社會、國家,總不能脫離因果定律。所以古人常說,種善因得善果,這是真理。

    會學的人,一切時一切處,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我們學習的場所,全都是善知識。孔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三個人是什麼人?一個是自己,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兩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教導我正面的,我應當跟他學;惡人造作一切惡業,甚至於毀謗我、傷害我,他替我消業障,而且警惕我,這種事情我決定不能做。正反兩面統統得利益,他不是善知識,誰是善知識?所以真正會學的人,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菩薩學處,一切人(善人、惡人)都是善知識。善財童子就是這樣學習,才得以一生成佛。

    丁二、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古往今來,許許多多做學問的人、修行人之所以失敗而不能成功,就是犯下這個毛病,認為過失都是別人的,好處都是自己的。等覺菩薩沒有這種想法、做法,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等覺菩薩天天都在找自己的毛病,改正自己的毛病,為什麼?因為他沒有成佛,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那是他的過失。

    中國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清涼大師說,只有大聖如佛才沒有過失,除佛一人,哪個人沒有過失?要是說自己已經沒有過失,過失都是別人的,你永遠不會有進步,永遠迷惑顛倒。這件事情很麻煩,這一念就是罪業,這種念頭不斷,罪業念念增長。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就是行不通的時候,反過來要求自己。

    以上我們簡單的介紹了中國人五千年來傳統教育的總綱,中國古聖先賢就是用這些道理來教導後代子孫。


淨空老法師:

    這一份的報告,是今年冬至祭祖所用的,跟大家共同勉勵的。確實,現在這個社會,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讓我們對於古代聖賢教育生起無限的嚮往。但是,古聖先賢的教誨現在不行了,沒有人講,也更沒有人做到。今天這個社會的風尚,吹的是西風,東風消失了,沒有了,全是西風,一切向西方人學習。都認為中國過去是帝王專制,封建迷信,帝王設了很多圈套來騙老百姓,把古聖先賢那麼好的真正智慧、理念、方法一筆勾消了,那些一文不值。學習西方,我們要創新,要創造,不斷的創造,不斷的發明。

    科學技術,只有這一門是超過過去,除此以外,行門太多了,需要學習的也太多了,全都陌生了。舊東西不要了,老祖宗的、古聖先賢的捨掉了,新的東西用不了多少天,它又產生毛病,那再修改,再修訂,怎麼樣能適合這個社會。看樣子,永遠找不到理想的那些規章,找不到了。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活得很辛苦,活得很累,活得很可憐,活得很可悲,來生不堪設想。但是今天社會大眾不相信有來生,認為人只有一生,沒有來生,來生是迷信,是古人造謠騙人的,不足以取信的。那是不是真有?各人見仁見智不同,確實還有一部分人相信有來生。

    對於這個有信心,對我們有好處。我們這一生的辛苦,路快要走完了,我已經走得很接近了,你們比我還遠一點,但是總歸是要走到頭的,那個時候怎麼辦?我們會想到古人講的「吃虧是福」,現在現前吃虧,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還能夠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依教奉行,現在是吃虧,壽命到的時候福報就現前了,不墮三惡道。這一生所積的福,來生去享受,修的是大福報,人間沒這麼大的福報,到天上享天福去了。

    學佛的同學對這樁事情不反對,有些人真相信,真相信,他的思想、行為跟這個報告上所說的,有一點古人的味道,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佛法裡頭三皈五戒、六和六度,真幹。他有沒有收穫?有,不要說來生,現前就有收穫。你看他做人,我們今天講那個人是好人,好人一定有好報,惡人一定有惡報,他相信。那細心去觀察,報應就在眼前,只要你留意,你天天能看見,時時處處都看見,一點都不假。

    有不少人問我,包括一些國家領導人,問我什麼?他們問我,這個社會還會有和平嗎?和平兩個字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兩句現在社會不是沒有,很少很少,稀有難逢。絕大多數人都不遵守這八個字,自私自利,唯利是圖,很容易傷害別人,自己不以為然。平等沒有了,和諧就沒有了。

    現在人競爭,競爭升級,鬥爭,鬥爭升級,戰爭,從小生下來到老死,爭了一輩子,爭到最後到哪裡去?都爭到三途去了,這一點都不假。極少數不爭的人,他依照古聖先賢教育去修學,他能生天,他能生極樂世界,這是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的人,我們要知道。

    我們非常幸運,在這個世間遇到了善友,遇到了聖賢教誨,這無比的幸運,用宗教的話說他得救了!真正能依教奉行,他不墮三惡道,這是最低的,高一層的生天,再高一層的,脫離六道輪迴,這才真叫稀有難逢。能不能脫離六道?能,淨土宗就能。只要遵守聖賢人的教誨,無論修學哪一門,都能脫離六道輪迴。

    佛告訴我們,對於這個世間萬事萬物不再執著,就脫離輪迴。放下執著,為什麼?它是假的,三千年前佛說的,所有的現象都不是真的,所以你執著,錯了。不執著,放下了,不要把它放在心上。真做到,就可以脫離六道輪迴。所以古聖先賢確實,他們所理解的、他們所見到的,他所修的、他所得的,統統是平等的,中國古聖先賢跟佛陀沒有兩樣。那個年代不一樣,印度跟中國距離很遠,沒有見過面,沒有接觸過,說的是一樣的。

    今天量子力學家,跟這些人相去又二、三千年了,量子力學證實了,起心動念假的,言語造作也是假的,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都是在高頻率波動之下產生的幻相,根本就不存在。這是量子力學家。我們有理由相信,再過二十年,科學家承認了,大乘佛教是科學、是哲學,不是宗教。現在物質現象被他們揭穿了,揭祕,揭穿了,精神現象,就是念頭,我們相信二十年後非常有可能揭穿,念頭到底是什麼。揭穿了,也就證明佛經上所說的,假的,是一念不覺而起的念頭,不是真的。

    就像《楞伽經》上所說的,相似相續,每一個畫面沒有兩個相同的,相似相續,自心現量,不斷之無。經上說得很清楚,等待科學家去證明。所以,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做好人學起。好人的標準是什麼?就是五倫、五教,三皈、五戒,六和、十善,好人。希望同學們都要發心做個好人,好人認真學習,好人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

〈文摘恭錄2015.11.3《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182集〉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台長: RICHIE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