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10 14:46:35| 人氣2,148|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信佛、不信佛力——從占察懺現象引起的深刻反思(2015.6.10 自了法師學習班報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善知識慈悲,阿彌陀佛。

    不肖弟子自了冒昧報告的題目是:「不信佛、不信佛力——從占察懺現象引起的深刻反思」

    一、忘記祖師的教誨

    念佛人拜占察懺,美其名曰「正助雙修」,實則卻是喧賓奪主,把占察懺做為每天定課,把念佛求往生拋卻腦後。正修未曾真正下過一番功夫,而一再強調助修,這不是主次顛倒嗎?阿彌陀佛尚未真實念,卻說佛號不靈、不能消業,殊不知,是自己念得不如理、不如法。

    這個現象,是一大批念佛人的縮影:念佛念不下去,就改變路線,改變方向。太多人這樣做,雖然他不一定是拜占察懺,但是他想別的辦法,甚至有的淨土道場,看大眾普遍念佛念不下去,就想辦法讓大眾學點別的、幹點別的。這些,都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厭離心、生死心、出離心不切,這才是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地方。用生死心切念佛,用真信切願念佛,用「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的心念佛,功夫自然得力,業障自然消掉。

    有人說,占察懺是某某法師弘揚的。言下之意,聽某某法師的不會錯。這些人忘了,忘了善導大師的諄諄教誨:大師開示專修淨土,恐怕我們心志不定,被其他法門之師所奪。於是假設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乃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你捨棄淨土,給你說殊勝妙法,大師說你都不肯接受!因為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印光大師評說:「善導和尚,早知後人者(這)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輾轉企慕之狂妄偷心。」我們是否落在「這山看見那山高」的行列裡面?

    徹悟大師也說:「若正修淨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汝但捨置念佛,吾即以此禪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禪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於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

    念佛人內心要清楚,就算是釋迦牟尼佛來到面前勸你有更殊勝的法門,你都婉言謝絕,這才是對淨土堅固不動的信心,怎麼人家運用一點世智辯聰就輕輕易易把你十幾年的念佛動搖了呢?

    我們的信念要堅定到,就算是師父上人告訴你,還有更好的法門,你都不要,你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純而不雜,這才是真信。當然這是假設。

    占察懺風波值得我們反思,至少反映出一個問題:大家不信佛、不信佛力。(這二個佛字都是指阿彌陀佛)。這個問題真夠嚴重!不單是搞占察懺的念佛人存在這個問題,不搞占察懺的念佛人也普遍存在這個問題。

    二、不信佛

    不相信阿彌陀佛。我們通常不相信阿彌陀佛,而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煩惱。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從關鍵時刻看出來。關鍵時刻,比如生病的時候、臨終的時候,這句佛號能不能派上用場?悠閒自得之時自己彷佛念佛念得很不錯,可是到了緊要關頭,便迅速還原成一個標準凡夫,把阿彌陀佛當成透明,把阿彌陀佛置之度外,也不念佛,也不求佛。這是不信佛的表現。

    古德都說消業障最好的方法是念阿彌陀佛,可是我們念了很久並不見效。我們念的方法有問題!那要怎麼念呢?

    (一)以怖苦心念佛

    印光大師是念佛的過來人、念佛的專家,我們不得不來聆聽老人家的開示。大師說:「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這段話有個要點:以怖苦心念佛,則是消除業障的第一妙法。「以怖苦心念佛」,請問我們做到了嗎?佛尚未真實念、還沒認真念,就說念佛不能消業障。真正用怖苦心來念佛,業障消得乾乾淨淨。「一聲阿彌陀佛,能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一聲,是用怖苦心念出來的,不是嘴皮唱唱而已。這是我們的著力點:怖苦心!第一妙法。

    佛說「無苦無出離」,對地獄、對六道輪回的苦產生恐怖感,我不抓緊念佛就極有可能墮入地獄受苦、長劫輪回,這種恐懼地獄、恐懼六道的心,叫怖苦心。地獄有多苦呢?我們無法想像,經論中舉了一個譬喻,每天以三百根尖銳的長矛,連續不斷地猛利地刺穿身體,所產生的痛苦,相比地獄的微苦,無法比喻其少分。因為怖苦,所以拼命地念佛求出離。瑩珂法師是最好的例子,自古很多修行人,因為害怕墮入地獄,所以他不分晝夜地拼命修行。用強烈的怖苦心、出離心來念佛,你功夫就得力了,還擔心業障消不掉嗎?這是我們普遍缺乏的,急需用力。

    (二)如救頭燃地念佛

    印光大師又說過:「如墮水火、如救頭燃以念佛,則無業魔不消矣。」好像被大水沖、被大火燒求救般迫切,好像頭髮著火了要趕緊撲滅般緊急地念阿彌陀佛,那麼「無業魔不消」,沒有業障、魔障消不掉的,雙重否定即肯定,所有業障、魔障都消掉了。如果晃晃悠悠、心不在焉喊幾聲,肯定無濟於事。著力點是「如墮水火、如救頭燃」的心情。祖師的開示我們不是字面上念念就過去了,而是要去做,去落實,內心真正生起「如墮水火、如救頭燃」的感覺,這種感覺推動我們念佛。

    那麼,怎樣才能如救頭燃?痛念無常。《無常經》說「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這個「吞」字非常生動,我們每一個人,終究會被無常吞沒,說不定什麼時候,死亡就來了。親戚朋友當中,常常有人出乎意料地突然死亡,毫無準備。新聞中這樣的實例更是比比皆是。無常隨時都會到來,它發生在別人身上,也同樣可能發生在我身上。我們每天、每小時、每分鐘甚至每秒鐘都在面臨死亡。全世界平均每秒鐘死亡的人數是一點八人,每分鐘死亡的人數是一百零八人,每小時死亡的人數是六千四百八十人。這些死亡的人不分國家,不分地區,不分民族,不分男女,不分老少。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是這個數字裡面的一員,也許是你,也許是我。

    死亡並非像我們臆想的那樣緩慢而充滿規律,它所出現的方式、因緣及時間永遠無法確定。由於死期的不定,我們又怎能保證明年、明天或下一時刻自己不是在惡道中輾轉呻吟?死亡不會等待我們浪費了大量時間,還輕鬆充分地做好迎接它的準備之後才姍姍來遲,因此當我們看到死亡的迅猛與怖畏後,要放下對世間的追逐與執著,與無常賽跑,抓緊念佛。應該認真、慎重地考慮一下生死大事。古人常說「明天與後世不知道哪一個先來」。《因緣品》云:「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彼死主大軍,豈是汝親戚?」我明天會不會死?不知道。沒有把握。所以今天應該精進念佛。閻羅王難道是你的親戚?難道他已經答應你「放心,今天你不會死,明天也不會死,等你退休了、老了,到八九十歲的時候,我再來接你」?我們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分分秒秒都應該拿來念佛求往生。如此念佛,無業不消。

    因此,祖師的話一對照,就清楚不是阿彌陀佛不能消業障,而是我們念佛的方法、心態不正確。真信佛,就靠倒阿彌陀佛,印光大師早就說:「吾人但以淨土法門為一座大須彌山,全身靠倒,庶幾不被一切知識所奪,而現生可以了脫矣。否則隨風倒浪,了無已時。哀哉!」全身靠倒、通身靠倒,你敢嗎?真信就敢,假信就不敢。全身靠倒阿彌陀佛,則不會被一切善知識所轉,那麼現生可以了生脫死,否則隨波逐流,見異思遷,結果是隨業流轉,出苦無期。

    截流大師也說:「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搖動。」上面說了,風平浪靜的時候貌似很信佛,可是在千鈞一髮之際,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就煙消雲散,早把阿彌陀佛忘了,這個不是真信。

    三、不信佛力

    因為不相信阿彌陀佛,自然地連帶不相信阿彌陀佛的力量。把阿彌陀佛當成普通凡夫,小看阿彌陀佛的力量。以凡夫的心理測度阿彌陀佛的慈力。

    看看印光大師怎麼說:「既知娑婆是苦,極樂是樂。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繫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於逆順境,起貪瞋癡,造殺盜淫,穢汙本有妙覺明心,乃無底之廁坑。既造惡業,必受惡報。久經長劫,輪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獄。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有一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于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這段話有二個關鍵:「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阿彌陀佛有大勢力」。這些話我們應該牢牢記住,自己沒本事,必須求助「有大勢力者」,誰呢?阿彌陀佛。

    淨土法門是全仗佛力、專仗佛力,這兩個詞,是印光大師第一個提出來的,大師之前的大德,也有這個意思,但沒有說得這麼清晰、肯定並且反覆強調直至讓我們刻骨銘心,一般都說「二力法門」。全仗佛力、專仗佛力,關鍵字眼是「全」和「專」,大師用這二個字,把阿彌陀佛的力量提到最高點,強調淨土法門是全部仰仗阿彌陀佛的力量、專門仰仗阿彌陀佛的力量。

    那是不是淨宗不要自力呢?不是。淨宗的自力很特別,「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願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帶業往生也。」淨宗的自力就是真信切願。信一分,就仗一分佛力;信十分,就仗十分佛力;信百分,就仗百分佛力。不信,就不仗佛力;全信,就全仗佛力。

    印光大師說:「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於此。淨宗行者,所當切戒。」

    業力與佛力的關係,印光大師舉過兩個比喻,一個是洪爐點雪,一個是船載重石。「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於洪爐,即便了不可得。」這個比喻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再大再重的業力,都只是片雪,阿彌陀佛是大火爐,片雪接近火爐,馬上融化。印光大師是淨土法門的權威,他說得這麼斬釘截鐵:再深重的罪業,「由念佛故,業便消滅」。

    另外一個船載重石的比喻也鏗鏘有力:「吾人在生死輪回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其難愈於登天!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千萬斤石,裝於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沉而運於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決不能自己出於水外。」

    淨土法門為什麼超勝一切法門?原因在全仗佛力,這是淨土法門最特別的地方。其餘一切法門,都仗自力。發心弘揚淨宗的同修,應該把這一點大聲疾呼,大家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會油然而生。印祖說:「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其利益與普通法門,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門,由茲自誤誤人,而又自謂宏法利生者,不勝其多。其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與自力之大小難易。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平論,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為平論,則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烏有。」

    不信佛力,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印光大師有答:「念佛時,毫無感應。係不知佛力,心不懇切。不知佛力,由未深研淨土經論故也。」「深研淨土經論」,才會知道阿彌陀佛的力量多麼不可思議。所以印光大師定的道場規約,雖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但「堂中日日常講」,講念佛的開示,勸信、勸願、勸行。那麼,我們的辦法是聽經,多聽、反覆聽,自然會堅信佛力、強化信願。

    四、不夾雜

    《竹窗隨筆》中有一篇《念佛不專一》,蓮池大師這樣說:「我以前在某寺參學,有一天聽該寺的方丈對大眾說:『中元日當作盂蘭盆齋。』我以為一定是設齋供眾。但到了中元節,並沒有設供,只是領眾念佛三天而已。又聽說從前某寺的當家師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眾舉行佛事祈求救護。大眾以為一定要誦經持咒,結果也只是教人高聲念佛而已。這二件事皆迥然出於常情意料之外,頗有大人處事風格,值得學習和效法。

    今有許多念佛的人,名為專修淨土,可是為了祈求增長壽命,便誦《藥師經》;為解罪愆,就拜《梁皇懺》;為了救濟厄難,則持《消災咒》;為求智慧,便念《觀音文》。把一向以來所念的佛號置之不顧,以為念佛無濟於事。為何不想一想《阿彌陀經》中說:『彼佛壽命無量』,何況人間百年壽命呢?又《觀無量壽經》中說:『至心稱念阿彌陀佛,於念念中,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何況目前的罪垢和厄難有不能消除的嗎?又《無量壽經》中佛說:『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常以智慧光明照觸其身,何況普通的聰明才智呢?一句佛號如阿伽陀藥,能治一切疾病。但如果三心二意,不肯信服,則縱有神聖工巧之妙術,對你也是無可奈何。」蓮池大師給念佛的人照了一張大合影,生動逼真。

    覺明妙行菩薩這段話大家早都耳熟能詳:「大凡修淨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重點是「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我們做得到嗎?

    五、不學戒不等於不持戒

    我們的專業是淨土法門,我們的戒律是信願持名。有人疑惑:「佛制比丘,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許聽教參禪」,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不學戒律,行嗎?離我們最近的兩位祖師,用行動回答你了:印光大師,從二十一歲出家到八十歲往生,念了一輩子的阿彌陀佛,沒有學戒律;海賢大師,從二十歲出家,到一百一十二歲往生,念了一輩子的阿彌陀佛,沒有學戒律。但是,沒有學戒不等於不持戒!戒有定共戒、道共戒,他念佛得到清淨心了,定共戒,清淨心怎麼會做錯事情?他開悟了,開悟是道共戒。他的起心動念和戒律自然相應。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了,自然持戒圓滿。

    「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許聽教參禪」講的是通途法門,即是普通法門,但淨土是特別法門,特別的法門註定不走普通的路線。看看印祖下面這段話:「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很明顯的對比:依自力修戒、修定、修慧,這是普通法門;依真信切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特別法門。

    六、念佛的目的是求往生

    占察懺能吸引一大群人,還暴露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多數念佛的人信願不真,用現代的話說叫動機不純。念佛為了什麼?這個問題印光大師反覆強調,念佛的目的是求往生,這是動機純正。念佛的人不求往生,而是求世間福報。占察懺之所以吸引人,因為聽說它無論什麼事都能占察,家庭、事業、財富等等一切大事小事都能占察,這正中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把地藏菩薩當成算命先生。好一點的說,占一占往生有沒有把握?這個難道要占嗎?要問自己有沒有真信切願!自己心裡有底。蕅益大師更是開出了一個衡量的標準:「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此事只問心,不必問知識也。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專修出要耳。」

    「一門深入,長期熏修」,從理論上說,這個門任何一門都可以行得通;但從實踐中談,這個門只能是淨土法門。為什麼?因為你想今生就了生死、成佛道,只有這個門。印光大師說:「修行唯隨己身分而立功課,非可執一以論。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門深入,萬善圓修均可。若棄捨淨土,於別種法門一門深入,並萬善圓修,均不可!以仗自力,決難現生了脫故也。」

    七、結語

    占察懺是地藏菩薩代佛所說,我們決不會批評、譭謗。弘法的法師利生心切,普勸淨宗同修兼修占察行法,我們隨喜他的功德,可是我們有權不照單全收!我們學善財童子,五十三位大善知識給他介紹不同的法門,他堅守一句阿彌陀佛,雷打不動。真下定決心求往生的人,他們會本能地自覺謝絕占察懺,因為他們內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信念早已根深蒂固,不容許任何人來破壞;因為真念佛人都心照不宣:一句阿彌陀佛,已綽綽有餘!不僅占察懺是夾雜,這一句阿彌陀佛以外都是夾雜。念阿彌陀佛,直達西方極樂世界,這條康莊大道,我們不掉頭、不拐彎、不捨近求遠。

    「不信佛、不信佛力」是普遍的通病,我們應該整頓信心。若真信,必定真願;真願,必定真行;真行,功夫自然得力。最後,供養大家一段印祖的教言:

    「若於此法(註:指淨土法門)能生信心,雖是業力凡夫,即可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倘不于此法認真修持,而於如來所說一切諸法中,隨修一法,或兼修各法,欲了生死,勿道即生不能了,或經百千萬生及百千萬劫,尚不能了者,多多也!

    何以故?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專仗佛力。自己但具真信切願,持佛聖號。則于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其餘一切法門,必須修到業盡情空之時,方可了脫生死。否則任汝工夫深,功德大,煩惱若有一絲一毫未盡,則仍然不能出離六道輪回之外。以自力了生死,比仗佛力了生死,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也。

    汝幸宿有善根,於此法門能生信心。然須立深重誓,決不隨其餘經典、知識、言教,舍此法門,另修他法。庶可不負此宿根與現緣也。若讀諸大乘經,見其義理深奧,或親近禪、教、律、密各宗知識,聞其所說親切,遂視念佛為平常,視彼為奇特,捨此修彼,則如稚子捨父母,重病棄良醫,欲得成人愈病,何可得乎!」

    錯誤之處,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不吝賜教。阿彌陀佛。

                                              不肖弟子 釋自了叩呈   二O一五年四月九日

◎淨空老法師開示

    你們諸位同修聽了這份報告,有什麼看法?有什麼想法?這是我提出來的: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六十年前,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老師告訴我,他舉蓮社的例子,都是他的弟子,跟他一起念佛的,那個時候台中蓮社蓮友有二十萬人。老師告訴我,一萬個人當中,真正能往生的三、五個而已。還不錯,還有三、五個往生了;不能往生的,這是指念佛人,有九千九百九十多。一萬個人才只三個到五個,多說五個,少說三個,為什麼原因?自了法師這一篇報告說清楚了、說明白了。

    所以我們學佛為什麼?你為什麼要學佛?求升官發財、求佛菩薩保佑的,佔絕大多數。老修行的人身體不好了,還去求醫。求醫對不對?我們不能說不對。你要問我,我不求醫,我求阿彌陀佛,我求往生。那很多同修來找我,看到我身體不好了,找醫生來看,也開藥方,我也照吃,這是什麼?隨緣。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沒有這些醫生,也沒有醫藥,隨緣。

    這又為什麼?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我知道阿彌陀佛的心,我也知道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用心,釋迦牟尼佛,佛心、菩薩心,無非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離苦,要知道要離究竟苦;得樂,也要知道要得究竟樂。究竟苦是什麼?六道輪迴是究竟苦,你能不能出離?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究竟樂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真的是究竟樂,究竟樂第一樂,無量壽。我們在這個世間壽命太短了,一百歲也是短命,怎麼能跟無量壽比。

    這一生沒有遇到佛法,那就不必說了。遇到佛法,沒搞清楚的人太多太多,十個有九個沒搞清楚,還不止,一萬個可能有九千九百個沒搞清楚。真正搞清楚,我相信他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這一個目標,西方極樂世界;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好老師,出世法裡頭第一老師,怎麼知道?十方諸佛讚歎,你聽到了沒有?「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第一老師。這個話不是凡夫說的,諸佛如來說的,不是一個佛讚歎,沒有一尊佛不讚歎。我們有這麼好的運氣,遇到一切諸佛當中第一佛,這多難得,你要不相信把他捨棄了,再去找別人,那就真錯了。

    我們找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當時有一些法師,他們不念阿彌陀佛,他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跟本師很親,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外人,疏遠一點,跟本師很親。來跟我談,也希望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我說我念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教的,我要不念,那就違背了本師的意思了,是他教我的,那還能錯嗎?

    念了這麼多年,實在講業障很深、罪孽很深,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功夫成片,可是信心、願心決定有,決定不會改。到八十五歲,把一切經教,這是生平最喜歡的,統統放下了,專講《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跟我專念阿彌陀佛不相違背,是一不是二。我的方向目標堅定。不隨喜,別人不高興,生煩惱;隨喜,他就高興,他不生煩惱,這也好。

    自了法師很難得,從出家專修《印光大師文鈔》,他對於這部《文鈔》很熟悉,許多重要的段落他都能背誦,近印光法師的弟子,祖師不在了,私淑弟子,他做得比我好。我在台中前後跟李老師十年,第五年的時候老師告訴我,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往後他給我介紹一個老師,他的師父——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已經往生了,李老師將一部《印光大師文鈔》給我,我沒有專修,這是自了法師比我強的地方。

    我對於大乘經教還很貪戀,特別是《楞嚴》、《法華》、《華嚴》,都是我嚮往的。《楞嚴》是我跟李老師學的,前後講過七遍;《法華經》我講過一遍大意,《法華經》大意,講不到一百個小時;在《華嚴》上用的時間最多。第一次講《華嚴》沒有錄音,那時候不是錄像,錄音都沒有;第二次講的時候有錄音,後面還有錄像,我記得好像是講了四千多個小時,講到「初住品」,全經大概是五分之一,四千多個小時。像我那樣講,我講得很詳細,聽的人有受用,這一部從頭到尾認真講一遍,要兩萬個小時,大學裡面的課程,有哪一門課程能相比?兩個小時是一個學分,一萬個學分。

    八十五歲,我放棄了,為什麼?求生極樂世界要緊,天天念著求阿彌陀佛來接我往生,我沒有其他念頭。對於經教的愛好沒有減少,怎麼辦?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學,現在暫時統統放下,我走的是這個路子,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我、十方諸佛如來教我,我爭取的就是這樁事情。

    除了這個之外,我牽掛的還有一樁事情——中國傳統文化。老祖宗留下來的《四庫全書》、《四庫薈要》,以及唐太宗在這個書裡頭,節錄精華編成治國的寶典——《群書治要》。民國初年學術界有一些長老,也是受《群書治要》的影響,用這個方法,《群書治要》的方法,將《四庫全書》編了一套《治要》,我們看到了,印了一萬套,這個東西不會失傳了,這是《四庫》的一把鑰匙。

    我們現在想辦學,辦什麼學?不是普通學校,是特別學校,這特別在哪裡?特別就是專學文字學、專學《群書治要》、《國學治要》,我們的教科書就這麼簡單。目的,希望培養能夠讀《四庫全書》的專家學者,他們在基礎上奠定之後,在《四庫》裡頭選一門,下十年功夫,他就變成這一門的專家,世界第一。

    能有二十、三十個人,就是二三十部,這樣的人一經通,一切經通。雖然一切經通,我們要提倡一經通,一經通方能一切經通。這通什麼?得定,這些理念方法都是戒律、規矩,要守規矩。一經通一切經通,他得定,他開智慧。所以古聖先賢裡面開悟了。大徹大悟的不多;大悟的人不少;小悟的人更多,小悟管用。

    我給同學說我是小悟,管用在哪裡?這麼多年來,我在國際上講經教學,遇到不少政要、遇到不少教授、專家學者,他們學的東西我沒學過,可是談話我們談得很投緣,他問我的問題幾乎我都能解答,沒學過,小悟,不是大悟。大悟是菩薩,徹悟是成佛,小悟是阿羅漢以下。要想悟,有秘訣,這秘訣是什麼?我自己的經驗:放下自己,佛法講無我。《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要把這個放下。無我當然就沒有煩惱習氣,就沒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

    這個東西要放下,為什麼?它是障礙,它甚至於能障礙你的念佛的信心、願心,都是因為沒放下。為什麼不能放下?沒看破,我們是從佛法經典得來的,這些知識得來的。得來什麼?海賢老和尚說的,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假的放在心上,錯了!真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個要放在心上,除這之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這個世間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多自在!所以自了法師這一份報告,真正想求往生的人,要多看幾遍。

(文摘恭錄2015.6.10《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141集)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台長: RICHIE

香光
【往生西方全仗佛力】
<曇鸞大師>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善導大師>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若有眾生,得生西方無量壽佛國者,皆乘彌陀佛大願等業力為增上緣。

凡夫乘佛願力,定得往生。

初不逢善,獄火來迎;後逢善故,化佛來迎。斯乃皆是彌陀願力故也。

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

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三界火宅難居止,乘佛願力往西方。

四十八願慇懃喚,乘佛願力往西方。

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仰願神光蒙授手,乘佛本願生彼國。


<印光大師>
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
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之最要一關也。

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

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於此。淨宗行者,所當切戒。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念佛法門,未斷惑業,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猶如太子初生,貴壓群臣。

唯有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2015-06-11 10:48:34
版主回應
阿彌陀佛!
2015-06-11 13:01:47
香光
【專稱佛名往西方】
<善導大師>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何以故?
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畢命為期專念佛,須臾命斷佛迎將。

一切時中相續作,至死為期專復專。

萬行具迴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一一光明相續照,照覓念佛往生人。

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印光大師>
善導和尚是彌陀化身,有大智慧,有大神通,其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當云淨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 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
(編者按:我們要自審根機,自己是上根人?亦或中下根人?)
2015-06-11 10:49:41
版主回應
阿彌陀佛!
2015-06-11 13:01:2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