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5-19 17:41:15| 人氣1,0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聞名發心、臨終接引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第十九願,聞名發心願〉

    在這一願裡面,『十方眾生,聞我名號』,這個我是阿彌陀佛自稱。聽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要怎樣?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這是聞名發心願。十九願最重要的就是發菩提心,我們在《無量壽經》後面有經文,「三輩往生」、「往生正因」裡面都說到,往生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往生。

    發菩提心

    什麼叫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提到發菩提心含有三心。第一個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這是菩提心的體。有體一定有作用,作用就是深心、就是迴向發願心。深心是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他受用,這個作用裡頭有自利、有利他。深心是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他受用。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說菩提心,他講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與《觀經》裡面字面不一樣,意思相同。此三心,古來祖師大德解釋很多,各位可以參考,不再多說了。

    蕅益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他在《彌陀要解》裡面所說的,說得非常簡單扼要,人人都聽得懂,他說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就是發菩提心。這個地方要注意,真正發願求生,這不是假的,是真的;真想到極樂世界去,真想見阿彌陀佛,親近彌陀,蕅益大師說的確實有道理。從《往生傳》上看,有不少念佛往生的人,尤其鄉下老太婆,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都有,她們並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但是她們真正是一心一意求生西方,這個心就是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師一語道破。

    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的要求,第一個不能懷疑,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現在科學很發達,量子力學家已經把宇宙的奧祕揭開了。宇宙的奧祕有三樣事情:第一個是物質,物質到底是什麼,這個祕密被揭穿了;第二個是念頭,起心動念,這是什麼;第三個是自然現象,這是科學家所研究的大問題。現在頭一關解破了,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假的,物質是幻相,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的存在,真相被科學家揭穿了。

    正是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相就是物質現象,「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今天科學家看到了,佛經上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科學家用了四百年的時間,一代一代都在深入研究,到現在最近二十年才把它揭穿,揭祕,知道原來物質現象是從念頭變現出來的。物質分析到最後,物質不見了,什麼東西出現?念頭波動現象看到了,原來是這個幻相。我們看了科學報告,對於佛法更是深信不疑了。

    為什麼念頭能治病?為什麼念頭有這麼大的作用?原來物質是念頭變現的。我們的身體是物質現象,如果我們念頭好、念頭正,這海賢老和尚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了,人怎麼樣?一百一十二歲健康,不生病。為什麼不生病?他沒有惡念,不但惡念沒有,善念也沒有,每天斷惡修善,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所以他的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他就健康長壽。一百一十二歲頭腦清楚,不迷惑,身體跟年輕人一樣,還爬樹去摘柿子。

    走,知道哪一天走,幾點幾分都清楚,什麼時候要走。所以一個月之前,一些老朋友都去見見面、打打招呼,告別了,都去看一看。自己以前住過的地方都去巡寮一下,那都是辭行,告訴大家他要走了。走得那麼自在。有同參道友告訴他,老和尚,你曉得什麼時候走,你告訴我們,我們幫你助念。他怎麼說?靠人助念不牢靠,我走不要人助念,我自己念佛往生,不需要人。真的,他沒有告訴人,他晚上走的,別人都睡覺,他走了。到第二天早晨起來叫老和尚,老和尚已經走了,非常自在。

    現代的人心,他所想的都是負面的,都不是善的,我們如何能夠叫這個世界恢復安定、恢復和諧?那就是要好的念頭。好念頭,最好的念頭是什麼?沒人知道,你們曉不曉得?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最好!世出世間沒有更好的念頭能超過它,然後你才知道這念佛多大的功德!誰受?自己受。這句佛號念什麼?健康長壽。海賢老和尚有那麼長的壽命嗎?我的看法,他的壽命也不過就是七老八十,怎麼可能活到一百多歲?這是阿彌陀佛要求他的,叫他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做個好樣子給學佛人看,做個好樣子給念佛人看,讓我們增長信心,這大慈大悲。

    他能做得到,為什麼?他念頭能管用。我們能不能做?能,像他那樣就能做到。住世時間長不為自己,為眾生,為幫助眾生。所以壽命,到事一心不亂壽命就沒有了,你在這個世界上願意住多少年就住多少年,完全隨意了,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來去自由,真的得大自在。只有佛法能做得到,有理論、有事實、有方法,到哪裡去找?能幫助我們解決自己問題,能解決家庭問題,能解決社會問題,能解決全世界糾紛的問題。

    所以念頭能夠改變物質現象,從我們自己身體改起,我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我居住這個地方沒有災難。災難從哪裡來?這個地方的居民心行不善,這樣招感來的。這比科學家數據還靈、還真實,數據有的時候還有錯誤,這個沒有錯誤。善心善行就是好的感應,不善的心行就是惡的感應。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不但對自己身心要負責任,對我們居住的地球山河大地環境,今天講地球的環保,要負責任。這個我們都說在菩提心上。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真心,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處事,包括自己的生活,用真心,不要用妄心。妄心生煩惱,真心是清淨平等覺,你說這個心多自在,充滿了智慧。

    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

    然後再修功德,這個功德就是經上講的六波羅蜜,奉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都是幫我們放下的,布施放下貪心,對於五欲六塵沒有貪戀,財色名食睡統統能放得下。持戒是斷惡的,佛的教誡五戒十善要真幹,那不是說的,要真幹,這個就是功德,積功累德。忍辱,忍辱是斷瞋恚的,非常重要。因為瞋恚是地獄的業因,脾氣很大、瞋恚心很重這都墮地獄,一定要忍,忍辱。你看南陽一帶的同修讚歎海賢老和尚忍辱功夫了不得,他什麼都能忍,一生沒有發過脾氣,沒有說過哪一個人不好,沒有,一生沒說過。這個不容易,我們要學,修忍辱波羅蜜。忍辱才能精進,不能忍辱談不上精進,一發脾氣就火燒功德林。禪定就是一心、就是真心,真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般若智慧。這個地方略舉奉行六波羅蜜。

    堅固不退

    布施一定要學,天天要幹,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幫助一切大眾認識佛法、明瞭佛法、修學佛法,往生淨土就證果了,都成佛了。所以發心修行,行持、處事待人接物自然就不一樣了,為什麼?他念念想別人。你看,未發心之前起心動念先想自己的利益,發心之後念念為眾生著想,把自己的利益忘掉了,想盡方法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眾。冷靜的想一想,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幹什麼的?現在的人都愛看電視、電影、歌舞、報紙、雜誌、畫刊,這些東西都是搞六道輪迴,與我們不相干,一概不需要,這個要知道。我學佛六十四年,我把這些東西統統拒絕、放下有五十年了,我不看電視,連新聞都不看,我也不看報紙,報紙、雜誌跟我都絕緣了。我每天看佛經,每天念阿彌陀佛。

    家裡人要看電視,隨他去。要常常勸,他醒過來了,好,咱們家裡就不要這個東西;他沒有醒過來,隨他看。我們不要看,自己不要看,自己天天念佛,到往生的時候,表演給他看,他就相信了。這是最好度眾生的方法,我做出樣子來,你能做得到嗎?所以,一般人都是被境界所轉,看到這些東西,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生煩惱。我們要學,學《金剛經》上兩句話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修的是什麼?「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心裡也沒有染著,這就是定功。

    不看是智慧,不動是修行、是在修定,所以各人搞各人的。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也感恩一切大眾,他時時刻刻在誘惑我們,好事,在考我們,看看我們能不能定,心定不定得下來。他天天考,我們天天通過,所以對考試我們的人要感恩,沒有這些考試的人,不知道自己功夫到什麼階層。有這麼多人來考試,你都如如不動,這功夫不錯,功夫很好。

    六波羅蜜是菩薩修行的六大綱領,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萬緣放下,心中一切妄念、執著、分別、憂慮、煩惱、牽掛統統放下。持戒是守法,最重要的守老師教誡之法。所以我們學佛,要找一個好老師,要依靠一個好老師。我們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就是為找好老師,最好的老師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那個會上成就無上菩提,證得圓滿的佛果,是這個意思。

    不是到極樂世界去享福的,抱著享福的念頭到極樂世界,是去不了的,那個地方的人都非常用功,都希望在短時間就能有大成就。老師的教法非常重要,並不限於殺盜淫妄,這當然要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淫欲、不妄語,還要守現在在這個地區上的法律、風俗習慣,然後我們修學才不會受到阻礙。

    忍辱,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忍心、耐心、長遠心,我們的理想願望才能夠達成,古人所謂是「小不忍則亂大謀」。我們今天智慧不足,福報也不足,對於小事情特別要修忍辱,來增長我們的善根福德,不忍是不能成就的。每天早晚定課這也叫忍辱,你要能忍,你才能保持一天都不會丟掉,這個非常非常重要。平常叫散課,就是有空閒的時候就念佛,需要辦事的時候去用心辦事,事情辦好了佛號就提起來。辦事的時候可以把佛號放下,特別是需要用思考,我們就要認真把事情做好。事情做好之後,佛號提起來,把那個事情不要放在心上。

    第四個是精進,精進是天天求進步,一門深入。「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句話沒錯,但必須先要「煩惱無盡誓願斷」。修行它有次第的,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用意在哪裡?斷煩惱。煩惱統統斷盡了,你開悟了。開悟是什麼樣子?無論什麼經教擺在眼前,都是其義自見,我不但能看得懂,我還看得有深度,這就叫開悟了。

    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就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才見性,就是一切經教全通了,無論哪部經教你看,或者別人念經你聽,沒有一句不懂,而且裡面的意思無量無邊、無有窮盡。所以這個層次要知道。我們今天讀經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用這個方法來斷煩惱的,不是開智慧的,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們再求智慧,這才行。廣學多聞到極樂世界去,在我們現前咱們就修定,積功累德,先求淨土。

    否則所修都是邪知邪見,反而壞事,祖師說的話一點都不錯。煩惱不斷,要專修一門;煩惱斷了,才能廣學多聞。往往看到一個人用心修學,未出名時人還很謙虛,在一出名之後就貢高我慢,瞧不起人。為什麼?因為他學的東西太多了,博學多聞,學得愈多,煩惱愈重,到後來一事無成,反而障礙了往生。唯有精進才能得定,定是樞紐,慧是目的,最後是般若智慧,我們也應該依此標準,堅固不退。這個話說得很淺顯、很白,一看就懂,真的非常重要。

    人永遠要謙虛、永遠要恭敬,古人所說的「學問深時意氣平」,愈謙虛。沒有說是學問愈深,傲慢愈重,這眼睛慢慢長到頭頂上去,看不到人了,那是煩惱,那不是智慧,那是完全走錯了路,這個我們要知道。這個社會上那種人很多,我們碰到他,只有恭敬讚歎,趕快遠遠離開,不跟他結冤仇。

    平常用功,要一心念阿彌陀佛,晝夜不斷。一日到七日,這是打佛七,七天七夜不能中斷,見任何人不打招呼。這不是沒有禮貌,這是我要求一心不亂,我在這裡用功不打閒岔,不是瞧不起人。所以,念佛堂真正打精進佛七,念佛堂有護七的,護七的人站在門外,就是希望門外走路的人距離這個念佛堂遠一點,你的動靜不要驚動裡面念佛的人,這個很重要。所以,精進才能得定。念佛堂這些規矩都是屬於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智慧才是真正的目的,最後是般若智慧。

    我們也應該依這個標準,堅固不退。平常用功,這末後幾句話說,佛七道場應守的規矩要在平時講解,佛七當中不講,在佛七之前講清楚,大家遵守。佛七當中講,那叫打閒岔,那叫製造障礙。所以,現在佛七變成法會了,已失其原來旨趣。因為現在佛七裡頭常常有講開示,這是錯誤,佛七不應該講,一定要叫人家一心不亂。念一天一夜容易做到,因為二十四小時專注一句佛號,效果比平時念佛大得多。經上說,「一心念我」,這是阿彌陀佛講的,一心念阿彌陀佛。


    【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第二十願,臨終接引願〉

    我剎就是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句非常重要。這幾句話,前面曾提到十方眾生往生,他沒有提出條件,哪些人由佛接引,哪些人佛不接引,換句話說,所有眾生臨命終時,佛都來接引,我們應當以四十八願為基本的根據。只要是往生的人,決定臨終見佛接引,你才能跟他去,臨終不是佛來接引,就不能跟他去,一定要等佛來接引。這個要有定力,要有信心。臨終來個不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來接引,藥師如來來接引,那個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都是魔變現的,不是真的,他來騙你,你跟他去就上大當了,這個一定要懂。所以信心要很足,這個決定不退轉。

    阿惟越致是梵語,就是不退轉。生到西方就圓證三不退,這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種不退轉都證得的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人,他們住實報莊嚴土,等於圓教八地菩薩,這是彌陀本願的加持。我們看到這一句,就要生起往生極樂世界的願心,非去不可!如果不去,我在這個世間要修成阿惟越致,要多長時間?經上常講無量劫,你才能修成。你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你就成阿惟越致菩薩。所以我把這一句加到善導大師五句的後面,這是第六個,第六條最真實的大願,佛絕不騙人,見到佛,在極樂世界見到佛,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稀有難得,機會不能錯過,錯過機會 就太可惜了。

    前面有五願,善導大師說這是阿彌陀佛最真實的五願。在這裡第二十願,『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句也非常重要,說明我們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個地位,為我們說出來了,這個地位非常高。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話是不退轉,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轉,三種不退轉圓滿證得叫阿惟越致。三種不退,第一種是位不退,阿羅漢證得位不退;第二種是行不退,行不退是菩薩,權實菩薩行不退,不會退轉到二乘;第三種叫念不退,這最高的了,念念趣向薩婆若海。薩婆若也是梵語,就是一切種智海,一切智海就是圓滿成佛。

    所以證得這三種不退,大乘裡面統統叫他做法身菩薩,這個地位就高了,他們住在什麼地方?住在實報莊嚴土,不是同居土。這個地位跟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平等的。所以這麼高的地位這叫人真難信,念這句佛號往生極樂世界就證這麼高的位次。那個修八萬四千法門的人要修無量劫才能修到,我們這一生這麼便宜就得到了,誰相信?真的,相信的人太少了,能夠相信的人,那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這三個條件具足了,你才能相信。

    我們今天相信了,相信憑什麼?憑佛所說。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這個法門,也就是臨終信心不足沒去得了,這一生到世間又遇到了,非常幸運的遇到了。遇到淨土的人多,為什麼說我們幸運?我們遇到夏蓮公的《無量壽經》會集本。這個本子抗戰時候才會集成的,抗戰勝利之後剛剛流通,所以老一輩的,我們的老師、老一輩的很多人沒有見到過。無論是在國內、是在海外,海外就更不必說了,沒見過這個本子,很遺憾。

    第二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他的註解很用心,用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註解這部經,每一句都有出處,都有來由的,這個非常難得,真正是正知正見。蓮公會集的本子,是在五種原譯本裡頭的文字,一個字都沒有改動。論會集,這是最忠實的會集,最難得的會集本。一般會集本都改動經文,他一個字沒敢改動,十年時間完成。我們都遇到了,這稀有難逢!

    第三,又遇到南陽來佛寺,海賢老和尚為我們表法、為我們證明。證明什麼?第一個,證明極樂世界真有。怎麼是真有?大概他去過了十幾趟。這不是假的,這是真的。阿彌陀佛真有,念佛念到他那個功夫,想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現前;想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現前。這是什麼功夫?理一心不亂。通常我們一般念到功夫成片,前面跟諸位說了,這是功夫最淺的。

    什麼叫成片?心裡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其他都沒有,全放下了,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只有阿彌陀佛。如果功夫念到這個程度,就有機會見佛了,在這個時候阿彌陀佛會現身給你看,會來送消息給你。這個消息大概就是告訴你,你的壽命還有多長,等到你命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你到極樂世界。你就放心了,你的信心、願心自然就堅定,不會動搖了,這叫功夫成片。功夫真正成片的人,不願意再住在這個世間,還有壽命都不要了,求佛現在帶他到極樂世界,行不行?行。這樣的人還不少,所以阿彌陀佛就帶他走了。

    海賢老和尚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二十歲出家,這個人具足很好的修學的條件,那就是他的本質、本性:老實、聽話、真幹,這種人難得,這種人決定會有成就,海賢他就是屬於這種人。他還有個師弟,還有個老母親,另外在當時還有一個叫老德和尚,都是老實、聽話、真幹,這四個。老和尚給他剃頭,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一直念下去,他就念了九十二年,一百一十二歲往生,為我們表演,做出念佛人的榜樣給我們看。

    確實他二六時中,也就是一天到晚,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裝,統統不放在心上,心上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九十二年。這一點,我們學佛的人也要深信不疑,為什麼?現在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是佛法將滅未滅的這個時代,我們要不用功、要不老實,佛教會在我們這一代就滅掉,以後就沒有了。那這出家人罪過可大了,出家人的使命就是延續佛法的慧命。

    怎樣延續?一定要學經教。像老和尚這幾個,剛才講的,他們沒有學經教,他們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沒有學過,但是他念到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教他沒有一樣不通,他雖然不認識字,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他有這個本事,講得一點都不錯,跟佛講的完全相同。這是什麼原因?一切法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你見了性,你怎麼會不知道?當然知道。前面有例子,誰做的榜樣?釋迦牟尼佛做的。

    釋迦牟尼佛一生說這麼多經,誰給他講的?沒有人。他從哪裡學得來的?沒有人教他,都是自己悟的。怎麼悟的?見性就悟到了。所以只要見性,一切法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中國古人所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著重那個見,你念書念上它一千遍,意思自己就出來了,不要人教你,自己就出來了。我們懂這種方法,我們要求一切智,就是無所不知,不是難事情,可以做得到,依照佛傳的這個理念方法,你認真去做,你就會得到。

    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是因為你本來是佛。你現在為什麼變成眾生?是你迷了佛性,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自性障礙住了,自性裡面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統統障礙不能現前,是這個原因。現在你懂得了,你能夠把妄想放下、把分別放下、把執著放下,就見性了,就恢復了。這一恢復,你就全通了,不需要人教。

    佛經懺儀裡面所講的一切恭敬、一心禮拜,這個意思就明白了。一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叫一心,動了一個念頭就是二心。一心,沒有起心動念叫一心,一心是真心。用真心來禮拜、來恭敬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為什麼?他們全是佛菩薩。覺悟的人知道,迷惑的人不知道。

(本文節錄自2015.5.12《發大誓願》第二回第6集)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台長: RICHIE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