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2-09 14:20:17| 人氣4,5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民族誌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民族誌、田野調查、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之間的相關性為何?

(一)民族誌(Ethnography)
對人類特定社會的描述性研究項目或研究過程。當代民族誌的研究工作,幾乎完全根據實地調查。許多民族誌學者都在調查地區居住一年或更長的時間,學習當地的語言或者方言,而且盡最大的可能投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同時還要保持一個觀察者的不偏不倚的立場。傳統民族誌多強調描述居民中的普通人,而現代民族誌則已注意諸文化系統內變化的重要性。詳細的筆記當然還是調查工作的主要手段,但是民族誌工作者已經使用諸如照相機、錄音機、錄影機、電影和電腦等以增加自己筆記的內容。當代民族誌與文學理論交互影響。
民族誌學家的特色是要對他們所研究的族群或文化保持開放的心靈,除了緩和偏見的負面效果,並希望可以發現原先不再研究設計中,但卻豐富的未開發資料來源。

(二)田野調查(field study)
研究者在調查對象所在處直接蒐集社會資料而進行的研究,又稱實地研究(field research)或現場研究。它最初為社會人類學家採用,1922後,社會學家也較普遍地採用實地研究方法從事社區研究和群體研究等。實地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觀察法、個案研究法和訪問法等,其中以參與觀察法運用最多。
而田野調查是任何民族誌研究設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環。

(三)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參與觀察是大多數民族誌研究的特徵,但對實際的田野調查工作來說是很困難的。參與觀察不但要參與被研究人群的生活,還要保持專業的距離,以便適當的觀察和紀錄資料。

(四)深度訪談( In-depth Interview)
訪談是民族誌法最重要的資料蒐集技巧。訪談可以解釋並把民族誌研究者觀察得和體驗到的東西,放進一個更大的框架之中。這就需要言詞上的互動,和以語言當作會化的必需品。文字和表達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一樣的價值。一般的訪談形式包括,非正式的和追憶的訪談。
正式建構、半建構的訪談是一種言詞上將清楚的研究目標表現出來的問卷地查。這樣的訪談通常適合於比較與描寫的目的。
非正式的和追憶的訪談是民族誌工作中最常見的方法。非正式的訪談不像建構訪談般有敘述清楚的討論項目。
追憶的訪談可以是建構、半建構或非正式的。民族誌研究者靠追憶的訪談來重建過去,請資料提供者回憶個人的歷史資料。

二、問題

(一)網路世界和資訊科技的邏輯與機制逐漸取代人的身體實踐的重要性,在網路中真實與虛擬的不斷交錯下,人在網路中,是否還可以保有現實社會的實體?還是只是一個網路體(cyberbody)呢?

(二)從啟蒙以來,對方法論的討論,必須與本體論、認識論和人類學結合起來進行,知識是來自於客觀環境(客體)與實證(主體),但是當知識資訊化時,在虛擬的網路中,知識來自語言符號,事物無真/假時,上述方法還能成立嗎?誠如Robin Hanmman所說的虛擬現實實為研究人員造成新訪法學的挑戰。

參考書目
David M. Fetterman(1989)。民族誌學。台北市:弘智文化。(賴文福譯,2000)
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台長: 小五
人氣(4,5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研究報告 |
此分類下一篇:網路研究的倫理問題
此分類上一篇:電腦中介傳播 (CMC)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