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26 22:47:30| 人氣2,3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鑽石Diamond-合成、優化處理及其鑑定 -略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鑽石Diamond-合成、優化處理及其鑑定 -略說

合成鑽石

一、HTHP高溫高壓法,又分:

1) BARS分裂球法-機器成本低體積小,每次只能合成一顆鑽石。用於合成寶石級鑽石。首飾用鑽石主產國為俄羅斯、烏克蘭、美國等國。

2) BELT壓帶法-機器成本高體積大,每次可生產多顆鑽石。用於合成工業用鑽石。

 

鑑定

1)顏色:黃、橙黃、褐色為主,可作為天然彩鑽的替品; 無、藍色合成鑽石因技術難度大、成本高,較少見。

2)晶形:八面體與立方體的聚形,晶形完整。晶面常見樹枝狀、蕨葉狀、階梯狀生長紋。常見籽晶。顯微鏡下可見生長紋理和不同生長區的顏色差異[1]

3)內部顯微特徵:a. 呈長圓形、角狀、棒狀平行晶稜或沿生長區界線定向排列的鐵、鐵鎳合金包體,或呈微粒狀散佈於整個晶體。在反光下可見金屬包裹體的金屬光澤。可能因此具磁性。 b. 不規則狀顏色分帶、沙漏型色帶。c. 淨度以P, SI級為主,個別可達VSVVS級。

4)吸收光譜:缺乏415nm Cape特徵線

5)ADRADR很弱,干涉色變化不明顯。

6)UV螢光:LW下常呈惰性,SW下的發光因不同生長區而有明顯分帶現象。無~中等,不均勻淡黃、橙黃、綠黃螢光。局部可見磷光。

7)陰極發光:因不同生長區的雜質含量不同,在陰極發光下顯示不同顏色和生長紋。

 

天然

HTHP合成鑽石

發光性

通常顯示相對均勻的藍-灰藍螢光。偶爾可見小塊黃色和藍白發光區。但這些發光區型態極不規則,不受某個生長區控制,分佈無規律性。

不同生長區發出不同顏色的螢光,具有規則幾何圖形,受生長區控制。

八面體生長區發黃綠色螢光,分佈於晶體四個角頂,對稱分佈,呈十字交叉狀;

立方體生長區發黃螢光,位於晶體中心(即八面體區十字交叉點)成正方形;

菱形十二面體生長區位於相鄰八面體與立方體生長區之間,呈藍色長方形。由於合成鑽石以立方體和八面體晶面為主,陰極射線下常顯鮮明的黃-黃綠螢光。

生長紋

不發達。若有則常為長方形或規則的環狀(極少狀況下,生長紋非常複雜)

發達。但生長紋特徵因生長區而異。

八面體生長區通常發育平直的生長紋,並有褐紅色針狀包體伴生(僅見於陰極發光下);

立方體生長區沒有生長紋,但有時可見黑十字包體;

四角三八面體生長區邊緣發育平直生長紋[2]

 

二、  CVD化學氣相沈澱法

出現於1952年,方法有微波等離子法、熱絲法、火焰法、等離子噴設法等。在低壓環境下可以在矽或金屬基底上合成多晶CVD鑽石材料(廣泛用於生產工業鑽石)。也可在單晶鑽石基底上合成單晶CVD鑽石。

 

鑑定

1)結晶習性:板狀

2)顏色:暗褐、淺褐為主。近無色、藍色合成困難。

3)內部特徵:放大檢查可見不規則深色包體和點狀包體。可有平行生長色帶。

4)ADR :正交偏光下有強烈ARD現象。不同方向上消光程度不同。

5)LWUV下,常有弱橙黃色螢光。還可根據紅外光譜、X光形貌圖、DiamondSure, DiamondPlus等儀器鑑定。

 

鑽石的優化處理

分為兩大方向:一為改善鑽石顏色,二為處理鑽石的包裹體以提升淨度

 

顏色的優化處理---

一、染色&表面塗層:在表面薄塗一層帶藍色、RI很高的物質,可使鑽石顏色提高1~2 個級別。或在鑽戒底部加上金屬箔。

 

二、輻照改色:可稱永久改色法。利用輻照產生不同色心,從而將鑽石改變為任何顏色。中子輻射可將褐色鑽石改變成天藍、綠色。但這種改色法僅適用於有色且顏色(K色級以下)不好的鑽石

 

鑑定

 

天然未處理

輻照處理的鑽石

顏色分佈特徵

色帶為直線狀或三角狀,與晶面平行

色帶侷限於表寶石表面,分佈位置及形狀與琢形及輻照方向有關。

輻射從亭部向圓明亮式切割的鑽石轟擊,透過台面可見到輻射形成的顏色呈傘狀繞亭部分佈; 以相同方向轟擊階梯式切割的鑽石,僅於靠近底尖可見長方形色帶;

輻射自冠部轟擊時,靠近轟擊源的一側顏色明顯加深。

吸收光譜

天然黃鑽H3色心或H4色心不明顯。

但缺少H4色心不表示鑽石一定為天然的。天然石也可有H3 H4色心

N無色鑽石輻照和加熱後可產生黃色---導因於H3H4色心,且以H4 色心佔優勢。H4色心引起的吸收線595nm 被視為鑽石經輻照處理的證據。黃色鑽石若經輻照後再加熱,過程中595nm將隨溫度升高而消失,同時於紅外光譜區產生H1b H1c吸收。

以目前技術難以達到既無595nm也無H1b , H1c的輻照鑽石---494nm, H1b, H1c為輻照鑽石特徵吸收線。

電性

天然藍鑽B有導電性

輻照藍鑽不具導電性。

 

三、GE鑽石

1998年,美國GE公司採用HTHP法將IIa高淨度的褐~灰色鑽石(其數量不及世界鑽石總量的1%)處理成無色,偶呈淡粉色或淡藍色的鑽石。此類鑽石又稱高溫高壓修復型

 

鑑定

1) 顏色:經處理後的顏色多在D~G等級,但稍具霧狀外觀,帶褐或灰色而非黃色調。

2) 內部特徵:GE鑽石在高倍放大下可見內部紋理、常見伴有反光的羽狀裂隙(常露出到鑽石表面)、部分愈合的裂隙、解理以及形狀異常的包體。

3)ADR:某些在正交偏光下顯示異常明顯的ADR

4) 一般鑑定較困難,GE公司曾承諾由他們處理的鑽石在腰稜表面用激光刻上GE POL Bellataire字樣。

 

四、Nova鑽石

1999美國 NovaDiamond公司以HTHP法將常見的Ia鑽處理成鮮豔黃-綠色鑽石。該鑽石又稱為高溫高壓增強型Nova鑽石。

 

鑑定

1) ADRNova鑽石伴有強的塑性變形,ARD強烈

2) 顯示強黃綠色螢光並伴有白堊狀螢光。

3) 通過實驗室大型譜學研究,可鑑定Nova鑽。

4) 這些鑽石刻有Nova標誌,並附有唯一的序號和證書。

 

淨度處理---

五、激光打孔

1) 傳統技術:20世紀60年代引進。藉鑽石的可燃性,利用激光在高溫下對鑽石打孔,後以化學劑灌入激光孔道清除有色包體,並充填玻璃或其他無色透明物質。

鑑定

鑽石表面永久留下的激光孔,由於其中充填物的硬度不同於鑽石,會形成不易觀察的凹坑。激光技術的發展已可達激光孔徑0.015mm,使激光孔的觀察更困難。

2) KM技術:2000年引入,KM (Kiduah Meyuhad)希伯來語意指「特別打孔」。可有兩種處理方法:

A. 破裂法(裂化技術):應用於低質量、有明顯近表面包體,伴有裂隙裂紋的鑽石。以激光加熱包體,產生硬力,使裂隙延伸至鑽石表面。這種次生裂隙與天然裂隙相似,但處理不得要領易使鑽石破裂。

B. 縫合法(裂隙連接技術):用新的激光孔將鑽石內部天然裂紋與表面裂隙連接起來。在鑽石表面產生平行的外部孔,狀似天然裂紋。然後通過裂隙處理鑽石的包體。

 

鑑定

1) 蜈蚣狀包體出露鑽石表面,呈不自然彎曲的裂隙。垂直包體的兩側伸出很多裂隙。

2) 激光處理的連續裂隙中有未被完全處理掉的零星黑色殘留物,為KM處理鑽石的典型特徵。

 

、裂隙充填

對有開放裂隙的鑽石進行充填以改善淨度和透明度。

第一個商業性的裂隙充填鑽石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由以色列Ramat Zvi Yehuda生產,商業上稱為「吉田法」; 90年代初,以色列Koss Shechter 鑽石公司生產相似產品,稱為「告斯法」,在鑽石裂隙中充填透明材料; 紐約也產生了奧德法(Goodman Oved) 的裂隙充填鑽石。裂隙充填鑽石不列入鑽石分級[3]

 

鑑定

1)顯微鏡觀察

A. 閃光效應: 顯微鏡下可見明顯閃光效應。

暗域照明下常見橙黃、紫紅、粉、粉橙色;

亮域照明下常見藍綠、綠、綠黃、黃色。

同一裂隙不同部位可表現出不同閃光顏色,隨樣品轉動而變化。

鑽石體色會影響閃光效應。無~微黃體色鑽石,閃光效應較明顯。當閃光效應的色調與鑽石體色不同時,較易被觀察。如黃色鑽石中的藍色閃光效應。反之則觀察困難,如深黃~棕色鑽石的橙色閃光效應、粉色鑽石中的粉色~紫色閃光效應。

閃光效應與未充填裂隙鑽石中所見的易混淆現象區別:

 

成因

未充填裂隙特徵

已充填裂隙閃光效應特徵

薄膜虹彩效應

未充填裂隙薄膜對入射光干涉所致。

顯示光譜色。

顯示相對單一的顏色。

在近乎垂直裂隙的方向最明顯。

在近乎平行裂隙的方向上最明顯。

裂隙結構一般有羽狀外觀,可見度高。

裂隙結構可見度低,不藉助閃光效應很難發現。

偏光照明下[4],隨偏光片轉動而產生顏色變化。

偏光照明下,偏光片轉動只有明暗變化,無顏色改變。

天然色斑

開放裂隙中的鐵染現象。易被誤判為橙色閃光效應。

可見於很寬的視角範圍。

僅見於很窄的視角範圍

若色斑較厚,透明度將降低,使裂隙更明顯

有較高的透明度。

輻照斑點

裂隙中的輻照斑點。易被誤判為棕色閃光效應(少見)。

可見於很寬的視角範圍。

僅見於很窄的視角範圍

可從裂隙延伸至鑽石內部。

 

 

B. 流動構造:充填裂隙常保留充填物充填過程中的流動構造。

C. 捕獲氣泡:充填物內的空洞(未完全充填處)可能很大,捕獲的氣泡狀似一組指紋狀包體,也可能很小,呈亮點。為裂隙充填的極佳證據。

D. 絮狀結構:充填物質如過厚,會產生一種絮狀結構或演變為網狀結構。易見於激光孔洞的充填物中。

E. 白色平行細線:見於一些充填裂隙中,可能是微小裂隙,需以光纖燈強光照方得見到。

F. 充填物體色:充填物較厚時,可見淺棕~棕黃或橙黃充填物的體色。也見於充填物內空洞和激光孔洞。

G. 不完全充填裂隙:常極細窄。狀似細白劃痕或暗域下的擦痕。可能是蒸洗鑽石時去除部分充填物致。

H. 表面殘餘:部分充填物殘留於鑽石表面。殘留於裂隙入口處,呈霧狀; 殘留於表面,狀似拋光過程留下的燒痕。真正的燒痕:分佈面積一般較大,與裂隙無關,非重新拋光無法去除。

 

2) X光照相和X光螢光能譜儀

A. X光照相:可準確檢測出鑽石充填裂隙,並定出充填處理的程度與充填物因首飾修理過程加熱被破壞的位置。鑽石在X光下呈高度透明,充填物近不透明(因含Pb, Bi等元素),充填區域在X光照片中呈白色輪廓。

充填方向與X光底片的關係:

充填裂隙平面垂直底片時,X光被充填物吸收,曝光底片上的充填區清楚可見。

充填裂隙平面很薄且平行底片時,X光較無法被充填物吸收,曝光底片上的充填區較不清楚。

B. X螢光能譜儀

能檢測充填物中的微量元素(特別是Pb)並提供可靠證據。

 

六、鑽石膜­DF---

鑽石膜­DF指用CVD方法生長,由C原子組成具鑽石結構、化性、光性的多晶質材料。

20世紀50年代開發出低壓氣相法製成鑽石,但生成速度過慢。80年代初日本以CVD法快速製成鑽石膜DF,引起重視。

DF生長基本原理:化學氣相法---利用能量(如熱能、電能、光能)使碳氫化合物(如甲烷、乙醇)氣體離解,產生活化的C離子。這些C離子在一定條件下沈積在同質或異質基底(如立方氧化硼、矽、鉬或碳化矽)上形成鑽石膜。

DF在寶石業的應用:

1) 提高&維持寶石的品位與級別,如在0.99ct的鑽石上以CVD法生成DF,使其達到1ct而大大提高鑽石價格。

2) 提高寶石耐久性:在不耐磨的寶石如魚眼石、坦桑石、藍晶石上沈積一層DF; 或用來密封於蛋白石表面,以防脫水龜裂。

3) 提高仿寶石的水平:如在CZ上生長一層無色透明DF以提高仿鑽水平

4)改善寶石色彩:在接近無色的天然鑽石上生長一層藍色DF,以提高鑽石顏色級別。

 

鑑定

 

天然鑽石

DF鑽石

表面特徵

為單晶質,表面無粒狀結構

鑽石膜為多晶質,表面有粒狀結構

拉曼光譜

特徵吸收峰為1332cm-1

優質DF鑽石吸收峰為1332 cm-1附近(多晶及內應力皆會造成拉曼峰的頻移); 劣質DF鑽石吸收峰頻移大,強度弱,甚至在1500cm-1附近出現一個寬峰。

鑽石筆、導熱儀

 

可以鑑定CZ或其他導熱性差的寶石上的DF

 

七、拼合鑽石---

以鑽石為頂、水晶或人造無色藍寶石為底黏製而成。

鑑定

1) 在寶石桌面上置一小針尖,可見兩個反射像(天然鑽石無)。一個來自桌面、一個來自接合面。

2) 天然鑽石在各個角度上都因其反光閃爍,不會被看穿; 拼合石底部為RI低的寶石,反光能力差,有時甚可透光。

台長: 翠玨軒
人氣(2,3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鑽石學 |
此分類下一篇:鑽石的瑕疵圖說..1 
此分類上一篇:鑽石-仿品及其鑑定 -略說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