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2-17 21:27:04| 人氣1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月卿講座:「文學中的宗教追尋」精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學與宗教都有其共同性,都需要神主牌;都有桃花源;都沒有現實性;都有排他性。文學與宗教有其差異性,文學沒有無上權威,宗教有絕對的權威;文學沒有政治性,宗教有一種無形中的政治性;文學的自由可以無限上綱,宗教界卻未必。
文學具有宗教性。如果以台灣的宗教將台灣文學分類,並且進行「非學術性」的文學史分期,大概可以分成幾種類型:

淨土型與淨土期:從台灣文學初祖沉光文、明鄭時期、日治時期的古典文學,到戰後的反共文學,可以歸類為淨土型。這些作品懷念的故國,嚮往的淨土都不在台灣。也因此這個階段可以稱為「淨土期」。例如台灣文學初祖沉光文有一首詩這樣寫:
沉光文(感憶)
暫將一葦向東溟,來往隨波總未寧。忽見游雲歸別塢,又看飛雁落前汀。夢中尚有嬌兒女,燈下惟餘瘦影形。苦趣不堪重記憶,臨晨獨眺遠山青。
詩作中隱含著對家鄉的懷念,台灣的風土是一種「異域」與「他者」,一心一意要回歸祖國,桃花源與淨土不在台灣。

以反共文學來看,「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強調掃黑掃黃,軍中文藝、戰鬥文藝,要反共抗俄,要唱淨化歌曲,不能有靡靡之音,這就很像淨土宗法門強調的「一心不亂」要念佛,念佛才能看見阿彌陀。掃蕩內心的匪徒,成功地回歸故土。

禪宗型與禪宗期:台灣文學中的哪個階段比較像是禪宗型?大概是三O年代超現實主義、六O年代現代主義、七O年代的鄉土文學,這三者都強調回歸,要觀照。現代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都在描述內心的流動,和禪宗所說,回歸自性,當下觀照,有某些層面類似性。六O年代現代主義與七O年代鄉土文學都有一個西化的背景,台灣人的西天不是美國就是中國,六O年代現代主義開始書寫台灣人的疏離,反映了內心的荒蕪,七O年代鄉土文學強調回歸,這兩者都帶著觀照與回歸台灣自性的特質。這個階段也可以稱為「禪宗期」。

密教型與密教期:戒嚴後的多元文學,強調解放、性的書寫自由、同志文學等,很像是在描述密教法門「無上瑜伽大樂法」,實行「兩性雙修」,這很像是強調性解放的雜交文學。舞鶴《鬼兒與阿妖》當中描述的那個「曼姐姐」以及「男女雜交」比較像是印度教的性力派,不太像禪宗。因此從八O年代到解嚴後的多元狂歡的這個階段可以稱為「密教期」。

宗教的文學性,宗教是人類的集體潛意識,許多世界或中國名著,明顯都在描述某些宗教文化。例如基督信仰文學:喬伊斯《尤里西斯》、《卡拉瑪住夫兄弟們》、《窄門》等;道教文學:《西遊記》、山水詩、遊仙詩、禪詩等;佛教文學:《紅樓夢》等。受宗教思想影響的台灣文學,例如表現道教思想與民間信仰影響的,有賴和的〈鬥鬧熱〉、楊守愚〈移溪〉、呂赫若〈風水〉、張文環〈閹雞〉、跨語作家鍾肇政〈中元的構圖〉、葉石濤〈三月的媽祖〉、舞鶴〈拾骨〉、宋澤萊的作品等。表現佛教思想的有:李喬〈情天無恨〉、月卿〈修道男女〉與〈修道的人們〉等作。表現基督信仰的有:七等生〈我愛黑眼珠〉、張系國〈皮牧師正傳〉、陳映真的作品等。

文學中的宗教追尋
我常想起一位出家僧的朋友,總是一雙雪靴在喜瑪拉雅山的雪地裡步行,他寫詩。看見葉子掉落了,他就從地上撿起來,自言自語:「I am a leaf in the wind〈我是風中的落葉〉」。作家無非只是這麼渺小,是風中的落葉,水面的浮萍,順風而行,隨水漂流。寫作,就像一種操練的苦行,即使寫不出偉大的作品,長久以往,說不定會因此而開悟。如果想清楚寫作是什麼,就開始動筆吧。

台長: 台長
人氣(1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