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5-29 01:08:35| 人氣32,3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名曲漫談】貝多芬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上)


若在古典音樂史上,只挑選三位最重要的作曲家,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絕對是首選組合。而這三個人的音樂風格更有明顯的差異,巴哈是神、莫札特是天才、貝多芬則是有血有肉的人。

貝多芬一生致力於自身尊嚴的維護,努力做位真正有格調的藝術家,儘管現實生活上他那樣討人厭,但他肯定是音樂領域的普羅米修斯。

九大交響曲的關係

貝多芬的創作時期主要分成三階段,早期(1792-1803年)、中期(1803-1817年)、晚期(1817-1827年),總共留下九首交響曲,除了第一號之外,偶數編號輕快優雅、奇數的則豪放渾厚。九首作品曲曲別具特色。其中四首因為格外出色而有標題,分別是第三號「英雄」、第五號「命運」、第六號「田園」、第九號「合唱」。

至於本次介紹的第七號交響曲(作品92),屬於他中期後半的作品,是他前述四首知名交響曲之外,最值得聆聽探討的一首曲子。創作當時貝多芬的聽力開始轉壞,逐漸進入聾的情況,客觀條件對他來說並不有利。

事實上貝多芬沒有標題的交響曲,往往扮演關鍵的中間角色,像是第七號與第八號兩首關係密切,無論創作時間、曲風成熟度都可看做一組作品。七、八號這組作品,顯然銜接第六號「田園」與第九號「合唱」交響曲,代表貝多芬交響曲創作的蛻變期,可以看成偉大的「合唱」交響曲的前哨作。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第四號上,該曲銜接知名的第三號「英雄」與第五號「命運」,成為他「標題」交響曲的重要橋樑。

創作背景

其實,如果仔細回顧貝多芬前七首交響曲的創作年代(如下表)。

編號 創作年代
第一號 1800年
第二號 1802年
第三號 1804年
第四號 1806年
第五號 1807-08年
第六號 1808年
第七號 1812年

你會發現,頂多兩年他就會有新交響曲問世,但是第七號與第六號「田園」卻相隔四年之久,是前七首交響曲中間隔最長的一首。1808-1812年這四年的時間,屬於貝多芬的多產期,著名作品包括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4)、f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95)、「艾格蒙」序曲(作品84)、「告別」鋼琴奏鳴曲(作品81a)、「大公」鋼琴三重奏(作品97)等,都在這段時間完成。而第七號交響曲的完成,象徵貝多芬風格邁進一個新的領域,緊接著之後的第八號,催生偉大曠世的第九號交響曲。

第七號交響曲的創作時間約於1811-12年,完成於1812年5月,提獻給Moritz von Fries伯爵,當時貝多芬已經四十二歲,作曲手法臻於純熟,尤其是對交響曲創作更是得心應手。時空背景正值法國大革命,也就是拿破崙對俄宣戰的5月,貝多芬當年對拿破崙的欣賞憧憬,早在第三號交響曲「英雄」時便葬送了,因此自然不可能在第七號與他再有瓜葛。倒是第七號豐富的音樂語彙,激勵許多身處戰爭中的心靈,受到群眾的擁護。

此曲非正式首演是在1813年4月20日,在魯道夫大公官邸的私人聚會上,同時還演出第八號交響曲。而正式的首演則在1813年12月8日,於維也納大學的「哈瑙戰爭傷患官兵慈善音樂會」,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同時演出的曲目還有「戰爭交響曲」。因為戰時因此德奧民族意識高漲,因此音樂會獲得空前成功,第七號交響曲更廣受好評,尤其第二樂章稍快板更被聽眾要求單獨安可。其實,這場慈善音樂會早在四個月前就開始宣傳,而且集合眾多演奏名家,因此首演成功是可預見的。

難以定位的作品

儘管首演空前成功,但當時一位年輕詩人伊肯(Dr. Iken),卻寫了一篇文章批評貝多芬這首第七號交響曲,說他在描寫政治革命。此舉引起貝多芬火大,反擊說如果真是如此,任何一位有學識的音樂家都可以透過音樂,簡單地傳達自我特色,何需大費周章。

另外馬克思(Marx)則說,第七號交響曲像一本摩爾(Moore)的有武士風的小說。奧利畢謝夫(Oulibischeff)把第七號交響曲看做假面具,畢謝夫(Bischeff)、丹第(M. D’Indy)則硬把第七號交響曲與「田園」扯在一起。

舒曼也對此曲表示過意見,他說著名的稍快板樂章裡有場不華麗的婚禮。但針對這點,歐提格(Ortigue)卻說是有一隊人在遊行,杜倫堡(Durenberg)則認為是一位美麗的土耳其儐妃做著愛情夢。路德維格(Emil Ludwig)描述得更詳盡具體,他說這首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是草地、牧場,第二樂章是教士在教堂行跳舞禮時所用的音樂,三、四樂章則是一個酒神。

綜合上述各家意見看來,這首作品幾乎可說是「史上最眾說紛紜的交響曲」,人人都有自己對它的詮釋與看法。其實這些意見都不夠全面可信,還是貝克(Bekker)說得最完整,第七、八號交響曲都是「不可理解的音樂典型」,這首無標題的交響樂,是形而上且難以描述的。

創作技法

貝多芬的配器手法,一向是從樂譜上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但聽起來就是讓人印象深刻。其實說穿了就是秉持簡潔、明白,搭配上巧妙的忽重忽輕的樂器音量使用。在技術上他並非完全繼承維也納風,也受到些許法國新派管絃色彩的影響。

李斯特稱此曲為「節奏的神化」,華格納則稱「舞蹈的神化」,他們的看法一致、意思明確。指此曲將燦爛洋溢的迷人節奏,蘊藏在音樂起承轉合之間,是首強而有力的作品。的確!節奏無疑是此曲的最大特色,不過並非是唯一的特色。

調性和聲上貝多芬也有所突破,技術成熟的他,在第七號交響曲上以嶄新的方式來處理調性。除了主調A大調外,在兩個關係大調C、F上,採用大量的音階。還在F大調的關係大調A、D大調上,建構完整、明快的性格,同時調性間變化快速綿密,成此曲另一個特色。所以又有人稱第七號交響曲為「巴卡斯」(Bacchaus)交響曲,就是希臘神話裡酒神的意思。整體說來是首生命力蓬勃、欣欣向榮的積極之作,不同指揮、不同意志會讓這首作品變得很不一樣。

酒神的第一樂章

稍慢板(Poco Sostenuto)四四拍、轉甚快板(Vivace)六八拍、A大調、奏鳴曲式。

稍慢板是一段長達六十四小節四四拍的導奏,這段導奏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曲中規模最龐大的,有人說它幾乎就是一個樂章。雖然,這種說法有點誇張,但顯然舒伯特第九、孟德爾頌「蘇格蘭」、舒曼第二、布拉姆斯第一都效法貝多芬這裡的導奏手法。

節奏上,一個附點節奏的典型貫穿全體,由長笛帶出!這個流暢、優美、精采、輕快的節奏,卻搭配帶有淒慘味道和絃,融合的手法相當靈活,也讓音樂從第一樂章開始就很有張力。

酒神的第二樂章

稍快板(Allegretto)、a小調、二四拍、由三部份構成。

此樂章為全曲最著名的段落,雖帶著憂鬱情緒,但又不同於「英雄」交響曲中的送葬進行曲。主題形式在他過去,C大調四重奏作品59第三號裡的第二、三樂章中出現過,也容易令人想起舒伯特的「死與少女」。

由於樂念早在此曲創作的六年前就萌芽,因此第二樂章可以說是全曲最早成型的樂章,這個主題樂念透過中低音弦樂構築。到了第二部分轉入A大調,由豎笛、低音管奏出主題,第三部份則又回到a小調,主題由高音弦進行賦格,尾奏又回到A大調,再一次漂亮完美地穿梭各調性之間。

酒神的第三樂章

急板(Presto)、F大調、三四拍、詼諧曲。

此樂章主題被妝點得紛亂、破碎,力度雖轉為柔弱,但節奏卻快速急切富有彈性。中段時速度變慢,成為很慢的急板並轉為D大調。之後,就在急板詼諧曲與變慢中段之間反覆。

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與第三、四、五號交響曲中的詼諧曲一樣,有一段柔美圓潤的法國號三部合奏,令人沉醉難忘。

酒神的第四樂章

燦爛快板(Allegro con brio)、A大調、二四拍子、奏鳴曲式。

經過短暫試探性的開始與休止,第四樂章馬上進入歡欣鼓舞的主部。這段有著像匈牙利舞曲般狂亂喧鬧的橋段,令人立刻聯想到酒神狄奧尼薩斯。雖然,克拉拉舒曼的父親魏克認為,此曲是貝多芬在昏醉的情況下完成。但羅曼羅蘭卻精巧的反駁,「這真是個醉人的作品,此醉人是醉於詩、醉於天才。」提醒大家勿著眼於表象,要更重視精神層次。結尾(Final)是此樂章最長最重要的部分,強而有力的E、升D「雙重靜止低音」,呈現莊嚴的結束。

其實,此曲的幾個快樂章,某種程度反映貝多芬的真實生活,粗俗、壓抑、暴戾。而第七號交響曲的開頭與結尾,就像一篇文章的序與後記,由貝多芬開創了與眾不同的交響曲形式。充滿浪漫主義的第七號交響曲,調性的快速轉變、強弱力度的鮮明對比、狂野節奏的釋放,比他任何一首交響曲給樂迷的啟示還多,至少在貝多芬步入晚期階段之前,這的確是他生平最傑出的作品。(待續)



台長: 歐頭
人氣(32,3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