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2-28 16:06:06| 人氣26,1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名曲漫談】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上)

如果以協奏曲形式來說,舒曼一生寫過鋼琴、大提琴、小提琴協奏曲各一首,其中最知名、最重要的當屬「a小調鋼琴協奏曲」。這首在講究「超技協奏曲」時代的「逆潮流」之作,是經過舒曼長達十四年(1827-1841年)的嚐試構思,以及與克拉拉結婚的激勵下,歷時五年(1841-1845年)才完成的首部協奏曲作品。該曲有著強烈的浪漫內涵,曲旨傳達出深情無瑕的愛意,技法上兼顧鋼琴技巧以及管絃交響的份量,是極具創見的經典。

兼具文學、評論、作曲才華的舒曼

舒曼的父親奧古斯都是一名書商、出版商,閒來同時喜歡創作一些有關古代騎士的陰暗故事,或是寫些小說。舒曼因此從小便接觸文學,不僅手不釋卷、酷愛讀書,氣質更深受尚保羅、ETA霍夫曼、諾華利斯等浪漫作家的經典作品影響;小時候同學幫他取的外號就相當地富有文學味,像是「浮士德」、「梅菲斯特」等等,少年時期想像力豐富的舒曼還組織過文學社團,不過那時他就顯得有些神經質。(舒曼一家遺傳悲劇的精神疾病,父親奧古斯都晚年精神失常,姊姊愛蜜麗也因精神病而自殺,舒曼從少年時期就不斷地擔心自己「是不是不久就要瘋了」。)

十六歲時父親死後,舒曼依然猶豫到底要往文學還是音樂的路線發展,不過母親卻希望他攻讀法律。十八歲時,舒曼考進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但是依然不脫他對文學、音樂的興趣。當時萊比錫的音樂風氣相當鼎盛,酷愛音樂而又感受敏銳的舒曼,經常一整天彈七、八小時的鋼琴,要不就跑到格煥堂(Gewandhaus)或湯瑪斯教會聽音樂演奏。之後,舒曼轉入海德堡大學,依然沉迷文學與音樂,同時結交酷愛音樂的法學教授提博(Justus Thibaut),每天一樣花七、八個小時練琴,幾乎荒廢法律系的課程。

1830年舒曼拜入費德烈魏克(Friedrich Wieck)門下學習鋼琴,正式接受正規的音樂訓練,當時費德烈魏克九歲大的女兒克拉拉,正是他親手訓練出來的鋼琴神童。而費德烈魏克也寫信給舒曼的母親說,「你的兒子有可能在三年後成為偉大的鋼琴家。」同時,該年二十歲的舒曼首度聽到帕格尼尼的演出,深受感動之餘終於決定棄法律就音樂,因此寫信告訴母親自己的決定。不過,寄宿在費德烈魏克家中學琴的舒曼,卻因為過度練習而將手指練壞了,只得放棄演奏而改走作曲路線,同時拜入萊比錫歌劇院指揮亨利杜隆(Heinrich Dorn)門下。

之後,舒曼開始創作第一首作品「阿貝格變奏曲」(Abbeg Variation),1831年他聽了蕭邦的音樂「請伸出你的手變奏曲」,寫下自己的第一篇評論,1834年則更創辦「新音樂」雜誌,標榜推廣新的音樂思潮,介紹好音樂、批評壞音樂,並在雜誌裡頭力捧布拉姆斯的曲子。舒曼寫評論時,經常兩種筆名混用,寫猛烈粗暴的文章時佛羅斯坦(Florestan),而溫文儒雅的文章則用優塞比亞斯(Eusebius),另外再加上奇亞拉(克拉拉的筆名)、匠人拉羅(費德烈魏克的筆名)等人組成「大衛幫」,旨在攻擊排擠音樂品味低俗、缺乏想像力的布爾喬亞。

舒曼是位典型的浪漫主義者,他的音樂作品強調內在的情感,他同時也是內省的理想主義者,除了與當時文學界關係密切,執筆寫作音樂評論、帶動音樂思潮之外,他更是偉大的作曲家,是將文學與音樂緊密結合的第一人。孟德爾頌、舒伯特是他所崇拜的音樂家,而文學家他則最推崇尚堡羅,舒曼曾說過,「我從尚保羅處學到的對位法,比任何一位作曲家都還多。」

儘管,多才多藝的舒曼兼具文學家、評論家、作曲家的身分,但是卻一生深受精神憂鬱所苦,晚年曾經有過跳河自殺紀錄,46歲的壯年便死於精神病院(克拉拉比他多活了四十年)。傳記作家Andre Boucourechliev說,「舒曼屬於幻象籠罩的靈魂,易於夭折;這樣的靈魂拒絕不完美的世界,實際上他是不快樂的人,在尋求無限的過程中,不斷地用自己的作品、生命、理智去冒險。」因此,洋溢的才華與不安的情緒交互作用下,舒曼作品呈現無比的獨特性,經常有起伏不定、出人意表的表現,更有彷彿神明附體一樣難以解釋的手法,也因此被部分人士批評作品缺乏形式、空洞詭譎。事實上這樣的批評,都是因為沒有深入理解他的作品結構與情感所導致。

從舒曼寫給母親的信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靈魂永無止盡的探索,「人生中,已經達到的目標不是目標,渴望、掙扎、嚮往總是越來越高而無休止,唯有直到死亡令我們閉上雙眼,讓飽受風雨襲擊的身體和靈魂在墳墓中安眠。」

超技協奏曲的時代

當年舒曼所處的時代,是個貝多芬開展了新音樂視野,但是也開啟了音樂紛擾一頁的時代。每位作曲家可以透過自己的觀點與詮釋,來解決處理貝多芬發展的音樂新局。以協奏曲而言,就是進入一個講究獨奏家展現技巧的「完全超技」時代。

當時超技協奏曲風靡了巴黎、倫敦、維也納,為首的演奏家小提琴方面是帕格尼尼,而鋼琴則是李斯特。此外,當時技巧出眾的小提琴演奏家還包括,羅德(Rode)、克羅采(Kreutzer)、莫利克(Molique);鋼琴演奏家則有胡麥爾(Hummel)、卡爾克布雷納(Kalkbrenner)、塔爾貝格(Thalberg)、赫茲(Herz)、亨塞特(Henselt)等人。不過,如果讓歷史來公評,許多當初紅極一時的超技作品,如今早已被人們遺忘;反而是舒曼這闕當年被李斯特嘲諷為「沒有鋼琴的協奏曲」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成為不朽的經典。

在那個「超技時代」敢於逆潮流而行的協奏曲,除了舒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之外,還有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兩闕作品的特質,都在於並不刻意強調獨奏家的展技,反而著重樂曲的深度內涵,以及管絃樂團交響化的加強,讓整首作品不像蕭邦的兩首鋼琴協奏曲那樣,表現單獨偏重在獨奏者一方。

與克拉拉的婚姻

要談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的誕生,一定要提到舒曼與克拉拉的亙古愛情。當年十八歲投入費德烈威克門下學鋼琴時,克拉拉年僅九歲,不過就在長期寄住的過程中,兩人逐漸地自然產生情愫。

從舒曼寫給母親信中的一段,可以看出他們的良好關係,「我跟克拉拉每天都一起散步兩、三個小時,前一天返家途中我聽到她不斷地說:『我是何等幸福』。」當時的克拉拉十四歲,經常是第一個演奏舒曼作品的人,克拉拉也將自己的作品獻給舒曼,1833年舒曼還譜成「克拉拉主題即興曲」回送給費德烈威克。這段兄妹之情並未馬上發展成戀情,1834年舒曼與另一位到費德烈威克學琴的女孩愛納斯提納(Ernestine von Fricken)陷入愛河,她的漂亮容貌與聰慧氣質深深吸引著舒曼,而愛納斯提納的養父也向費德烈威克打聽舒曼的情況,費德烈威克更是替舒曼說了許多好話樂見這樁婚事。

1834年舒曼與愛納斯提納訂了婚,不過這個婚約卻僅維持兩年的時間,1836年據學者研究表示,克拉拉對舒曼愛的堅持與執著,讓舒曼改變了決定,轉向克拉拉示愛。1836年舒曼熱烈追求克拉拉,當時克拉拉才十七歲,但是老師費德烈威克雖然賞識舒曼的才華,卻希望自己的女兒嫁給衣食無缺的富人,同時又以舒曼家族有精神病為由,極力反對兩人的交往。不僅如此,費德烈威克還介紹歌唱教師班克(Karl Banck)給克拉拉,希望她忘掉舒曼。

不過,顯然費德烈威克的做法並無法阻擋舒曼與克拉拉兩人堅貞的愛情,為了博取費德烈威克的好感,舒曼還拿到耶拿大學哲學博士(沒有地位與金錢只好拿學位)。1939年克拉拉更寫信給父親表示,如果與舒曼的婚姻沒有獲得解決,人生將陷入痛苦的深淵。雙方甚至還鬧到法院,最後判定舒曼勝訴。1840年9月12日舒曼與克拉拉公證結婚(兩人婚後育有八名子女),所幸1843年費德烈威克見克拉拉婚後幸福,因此寄來一封道歉信肯定舒曼的才華與重要性,同年的耶誕節兩家終於又在德勒斯登見面重修舊好。

構思與創作軌跡

而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正是在舒曼結婚之後,開始著手進行的作品,事實上他構思鋼琴協奏曲已經有十四年之久的時間了,1927年留有e小調曲子草稿,1829年創作「阿貝格變奏曲」(Abbeg Variation,作品一)也曾經想過要將此曲改成「f小調鋼琴協奏曲」,1831年(海德堡學生時代)也曾經準備寫一首「F大調綱琴協奏曲」獻給胡麥爾,1930年代與費德烈威克學琴時留有標題為「協奏曲」的降B大調鋼琴曲手稿,1833年想要創作一首「d小調鋼琴協奏曲」,1939年發現未完成的「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等等,可以說舒曼一共有六次鋼琴協奏曲未完成的紀錄。

鋼琴一直是舒曼最喜愛的樂器,他創作力最旺盛的第一個十年,幾乎全都是鋼琴作品,他深邃的心靈彷彿可以透過鋼琴直接地傳達無礙。而克拉拉優異的琴藝,以及他積極鼓勵舒曼創作的個性,對於舒曼的鋼琴音樂也有著深遠的影響。舒曼的鋼琴作品有別於古典時期的奏鳴曲、小步舞曲等固定形式,他認為音樂不應該拘泥於形式,而應該讓內容與精神來決定形式,因此創作了像「狂歡節」、「幻想曲」這樣的作品。

而「a小調鋼琴協奏曲」正是他想要創作顛覆傳統古典形式,同時有別於當時超技派的協奏曲。1840年是舒曼新婚的一年,也被稱作他的「歌曲之年」,那年他寫了一百多首歌曲,同時在新婚日記也宣示創作一首鋼琴協奏曲的決心。1841年春天舒曼完成第一首大規模管絃樂曲「第一號交響曲,春」,同年五月率先創作「幻想曲」鋼琴譜部分,之後又譜上管絃樂,該曲同年8月13日由克拉拉在格煥堂首演。

不過這首單樂章的「幻想曲」,在當時並沒有出版商有意願要出版,因此舒曼計劃為它又加上兩個樂章,1843年他被孟德爾頌邀請到萊比錫音樂院擔任作曲教授,不過1844年罹患精神分裂症因此創作的工作也為之停頓,直到1845年舒曼聽到孟德爾頌的鋼琴協奏曲,才積極地為「幻想曲」做添加份量的工作,他先完成第三樂章「輪旋曲」,最後才完成第二樂章「間奏曲」,整首「a小調鋼琴協奏曲」遂於1945年終告完成。此曲獻給舒曼的鋼琴家朋友希勒(Ferdinand Hiller),不過全曲首演則是於1846年元旦,依然由克拉拉於萊比錫的格煥堂演出。由於有別於當時的協奏曲形式,舒曼自己稱此曲為「協奏幻想曲」。

觀念與技法

與當代的同輩作曲家相比,出身中產階級的舒曼,正式學習作曲的年紀是二十一歲算是比較晚的,同時他獲得實際管絃樂團的經驗相對孟德爾頌等人也較缺乏。因此,他的管弦配器一直被認為事倍功半、未得要領,甚至出現管弦手法平庸、笨拙的批評,說他厚重的和聲經常會吃掉主旋律,史家也認為克拉拉積極鼓勵舒曼往交響曲、管絃樂曲發展,是錯誤的方向。然而有趣的是,這樣備受爭議的管弦手法,作品整體卻能夠呈現傑出的氣質與豐富的內涵,主要原因還是歸功於舒曼獨到的音樂美學。

雖然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免不了受到孟德爾頌、莫雪勒斯(Ignaz Moscheles)協奏曲的影響,同時他對巴哈、韓德爾、貝多芬的作品研究也都多少進入了他的思維,但是由於自己提倡新音樂觀點,因此對於傳統創作的方法往往採取忽略的態度,再加上他敏感的精神狀態,造就了舒曼作品濃郁的浪漫情愫以及繁複多層次的結構。舒曼的音樂美學是,讓內容與思想來決定形式,氣氛、色彩、提示、暗示是他認為相當重要的意涵,而這樣的美學觀幾乎可以說是達到了相當印象樂派的想法。

此外,「a小調鋼琴協奏曲」也有其結構上的特殊性,該曲第一樂章的主題進行方式以及動機,也陸續出現在第二、三樂章的主旋律上。第一樂章雖為奏鳴曲式,但沒有古典協奏曲中明顯的歌唱性第二主題,也沒有類似古典派的樂曲發展。發展部中,主題透過情緒音色變化營造氣氛,是相當浪漫且細膩的手法。第二、第三樂章不間斷自然地演奏雖然不是首創,但舒曼的表現卻是那樣天衣無縫。

第一樂章a小調幻想曲,深情款款的快板,四四拍,奏鳴曲式。有別於古典協奏曲的長大序奏,在管絃合奏與鋼琴充滿衝勁的八小節簡潔合奏後,木管奏出充滿戲劇性同時舒曼化的第一主題,並且由鋼琴重複地奏出。此樂章的重點在單一主題的自由變奏上,事實上將戲劇性強的主題不斷地轉化,也是舒曼創作這首協奏曲的中心理念。雖然是奏鳴曲式,但是卻是充滿著幻想的風情,處處可聞舒曼佛羅斯坦、優塞比亞斯二元性格的衝突與解決。

發展部透過降A大調上六四拍的主題,以類似夜曲般的較緩速度出現,其中可以隱約地看出舒伯特的慣用的發展手法。結尾依然是主題的另一種轉換,搖身變為二四拍子中庸快板的進行曲,可以明顯地感到舒曼學習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的手法。一如協奏曲第一樂章結束前有一段展技花奏,不過此曲的花奏並不刻意強調技巧的展現,反而凸顯深刻的內在情感。

第二樂章F大調間奏曲(Intermezzo),優美的行板,二四拍,三段體。弦樂與鋼琴優美的對答,象徵舒曼與克拉拉純真可愛的感情,呈現一種幸福達觀的氣氛,可以說是協奏曲中少見的精品。與它相鄰的兩個樂章相比,無論在規模或是動態表現上,此樂章宛如細膩的可人兒。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一樂章的主題依然在此出現,而浪漫深情的大提琴與鋼琴的對話,更是令人難忘。

第三樂章A大調輪旋曲,生動活潑的快板,三四拍,奏鳴曲式。為此曲最具張力的一個樂章,從第二樂章的沉靜不間斷地連續彈奏過來,卻進入與第二樂章性格反差極大的氣氛,舒曼天衣無縫的手法令人讚嘆不已。第一樂章的主題在此變成三拍子的舞曲,同時也是舒曼研究韓德爾作品與當時舞曲的產物,367小節的遁展型(Fugato)則是他鑽研巴哈對位法的具體成果,透過這樣的手法佐以舒曼充滿幻想敏感的氣質,鋼琴與管絃樂逐漸加壓盤旋,直到樂曲高潮做結。(待續)

台長: 歐頭
人氣(26,1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