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6-08 11:08:50| 人氣6,85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名曲漫談】華格納樂劇中的管絃作品(三)

接下來繼續進行唱片錄音的版本比較,這次鎖定「羅恩格林」、「崔斯坦與伊索德」、「紐倫堡的名歌手」三個劇目。

●羅恩格林(Lohengrin)
「第一幕前奏曲」:在華格納的樂劇中,除了指環四部連篇有密切關聯之外,「羅恩格林」與「帕西法爾」也有前後的因果關係,因此兩劇的第一幕前奏曲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走的是沉靜飄渺的路線。

華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Sony版,聖杯動機由高音弦樂搖曳奏出,氣氛有餘但美感不足,等到低音弦樂加入後,音樂的厚實度與莊嚴感才顯得強化許多,充分展現聖杯騎士端莊的形象,音樂也隱約散發悲劇的結局,呈現華格納管絃序曲沉穩、內斂的另一面。

肯納帕茲布許指揮慕尼黑愛樂的MCA版,由遠至近的靠近速度較快,鋪陳的氣氛相對也弱了些,所幸高音弦聲部對位線條的呈現依然清晰,是個理性強過感性的版本。聽起來彷彿降臨的是一位,比較剛強、果決、樸質的聖杯騎士,若以日本用語來形容就是「素顏」,沒有太多裝飾。其實,本版與華爾特Sony版都屬於內涵精神重於官能美感的版本。

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Philips版,前幾個小節就可以明顯聽出處理手法很細膩,樂句的鋪陳較為長大,呼吸也更舒緩,高音弦樂的顫音鮮明誇張,讓那種「風中之燭」的搖曳感很清晰。不過也由於速度偏慢,加上音樂中的悲愴情愫太淡,整體顯得有些鬆散,不夠凝聚。錄音效果相當不錯,若將音量開大些,優美的音色與音場表現,能夠相當程度降低冗長鬆散之感。

提勒曼指揮費城管絃的DG版,架勢有餘,但內力不足。過去單獨聽本版不覺得有大問題,但是比較之後發現,此版氣勢味道不差,但是內在細節包括弦樂張力、樂句呼吸都不夠精準透徹,展現不出華格納音樂的霸氣與頑強。

辛諾波里指揮紐愛DG版,起初高音弦樂與木管營造出來的氛圍顯得不夠醇美,直到低音弦奏著主旋律進來,緊接著銅管壯盛的出現,才知道辛諾波里如此安排,就是希望達到更大的反差對比。

至於,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絃的EMI版,音樂聽來就是格外專注,有股專注的美感。而沙瓦利許指揮維也納愛樂的Philips版,散發濃郁的陰柔特質,尤其十分強調木管聲部的線條,這個版本的藝術水平長久以來是被低估的。

庫貝利克指揮柏林愛樂DG版,高音弦樂群呈現如絲綢般的美感,宛如天際的銀河。讓我想起大導演史丹利庫伯利克的「2001太空漫遊」,用了理察史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當配樂,如果拿這段來配也相當有味道,有種漂浮興繼之感,是庫貝利克少數雕工精細詮釋。

小澤征爾指揮柏林愛樂Philips版,著重在弦樂群的顫音表現,以及單一樂句裡頭忽強忽弱的表情。儘管連如此細節都注意了,但小澤征爾卻未犯了見樹不見林的錯誤,在舒緩的步調下反倒呈現此曲深刻恢弘的一面,我個人相當推薦你一聽。

杜拉第指揮倫敦交響樂團Mercury版,弦樂群的音質顯得有些生硬,美感與氣氛不佳。而同樣以火力旺盛著稱的蕭提指揮維也納愛樂Decca全曲版,一開始的氣氛迷離,鋪陳的速度極緩,整體來說相當低調。但你如果耐心的欣賞,就會慢慢體會到蕭提的手法之妙,也說明他不是只懂大動態暴力,在細微變化之處依然厲害。建議有買這套全曲版的朋友,聽第一幕前奏曲時多投入用心一些。

「第三幕前奏曲」相對「第一幕前奏曲」的靜謐舒緩,「第三幕前奏曲」則是警醒積極,要能興奮的傳達婚禮的喜悅,更不能失去「羅恩格林」悲劇的基調。

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Philips版,雄壯有餘、但幸福浪漫不足,更別說悲劇的情愫,情緒的轉折有點生硬,個人不予推薦。至於提勒曼DG,與「第一幕前奏曲」產生同樣的問題,凝聚力不夠到位,只是慢曲較考功夫容易被聽出破綻,這裡的快版就顯得容易掩飾。但是費城管絃的銅管音色太過鬆軟,和聲與力度不若德奧的優美耐聽。

辛諾波里/紐愛DG版,速度飛快、節奏敏捷,弦樂緊湊、銅管勇猛,是這個版本一開始的特色,中間木管獨奏時則又呈現舒緩的牧歌風味。克倫培勒EMI版,兼具流暢與厚實是最大特色。至於沙瓦利許Philips版,比辛諾波里版更快更精神,維也納愛樂的弦樂群名不虛傳,在快速中音色依然縝密俐落,相當過癮值得一聽。

杜拉第指揮倫敦交響樂團Mercury版,在此段呈現疾行軍的速度,不到三分鐘便演奏完畢,整齊劃一的齊奏相當精采,但是精準有餘、色調不足,相當可惜。蕭提Decca全曲版,速度與灑脫原本來就是蕭提的長項,而這段子正好可以讓他跟維也納愛樂好好發揮。儘管沒有太深刻的內心挖掘,但是就技術面來說,這已經是個不可多得的演出。

●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前奏曲與愛之死」是華格納樂劇序曲中「官能美」的代表,多數指揮也朝著這個方向加以闡釋,其中肯納帕茲布許指揮慕尼黑愛樂MCA版無疑是個代表。此版表現幅度大、能量驚人,情緒感人、橋段清晰,相當適合當作此曲的入門版本來欣賞。

海汀克與皇家大會堂Philips版,處理得美艷有加、但淒涼不足,雖然比前輩指揮多了發燒錄音的優勢,但是音樂的轉折邏輯卻略遜一籌。「愛之死」長達十六分鐘多的鋪陳,宛如威而鋼藥效發作的變化,有種絕望中重生之感,但整體來說不夠個性化。

提勒曼指揮費城管絃DG版,每個重拍的和聲是我檢視指揮功力的關鍵點,尤其是第一個!不可諱言,費城管絃的音色不如過去奧曼第時期,整個鋪陳的段子顯得生澀拘謹,一位年輕指揮卻處理得老態龍鍾,弦樂的線條也不夠優美。想當然爾,「愛之死」纏綿悱惻的情緒,也就不夠令人動容了。

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絃EMI版,屬於細火慢熬的類型,克老的手法、步調與此曲相當相契。不過有別其他指揮強調官能美感,本版則以質樸音色走素雅路線,自成一格。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DG版,毫無疑問此版在「指揮、樂團、曲目」三方面的組合是絕配,樹立無可取代的詮釋經典。似乎不需要在這裡多費唇舌,總之,此曲錄音你若缺了此版就是一個遺憾。

巴倫波因指揮巴黎管絃樂團DG版,是一個不可錯過的詮釋版本,細膩的管絃音色變化,舒緩自信的樂句呼吸。主旋律出來就像一位姿態優雅的芭蕾舞者,舉手投足都是戲。你儘管將音量開大,感受法式管絃在華格納「愛之死」上頭的精采表現。

庫貝利克指揮柏林愛樂DG版,「第一幕前奏曲」速度相當慢,需要點耐心欣賞,不過弦樂的張力又不會太過濃烈,感覺上這裡的崔斯坦與伊索德並非愛得死去活來,反而有點細水長流的味道,同樣的味道也延續到「愛之死」上頭。如果光聽本版的詮釋,肯定會覺得不夠肉慾、不夠過癮,但是如果很多個版本一起聽,反而能夠感受到本版的清新甜美。

小澤征爾同樣指揮柏林愛樂Philips版,從指揮過去的風格上來看,本版也不是走官能的路數。果然小澤征爾將火候控制得不冷不熱,樂句雖然夠「美」但還不到「艷」的地步,情愫雖然夠「濃」卻未達「烈」的程度,這樣的結果對許多人來說,或許是屬於「雞肋型」的詮釋。「愛之死」則刻意強化第二主題以及小動機,讓音樂聽起來更為躁動,是屬於比較現代、重理性分析的詮釋手法。

萊茵斯朵夫指揮洛杉磯愛樂EMI版,是相當典型的官能美版本,只不過這裡的官能美感失之濃烈,感覺較偏向美式風,而不夠細膩。杜拉第Mercury版把音量開大欣賞是一種享受,本版兩大特色,第一是大提琴領奏的音色瑰麗厚實,相當誠懇耐聽。第二是音樂進行的速度,能夠恰到好處地讓情緒慢慢散發出來。在杜拉第這張錄音中,此段「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與愛之死」詮釋是比較傑出的一軌。

小克萊巴指揮德勒斯登國立歌劇院DG全曲版,此版幾乎已經成了「崔斯坦與伊索德」此劇的標準版本。也的確,無論從音樂表情、樂團整體表現、樂句的呼吸起落更方面來聽,這個版本都幾乎挑不出毛病。弦樂質感細膩而且表情豐富,小克萊巴的手法流暢動人,還沒有擁有的人趕緊去買一套吧!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EMI全曲版,整體表現絕對不在小克萊巴版之下,兩套全曲錄音都如此精采真是樂迷之福。尤其本版的錄音Wolfgang Gulich操刀,效果又比小克萊巴版更靚!如果允許的話,最好找德國壓片,音質更有保障。

福特萬格勒指揮愛樂管絃樂團EMI全曲版,儘管是mono錄音,效果卻不差,沒有福特萬格勒唱片中常聽到的炒豆聲,我想最大的功勞歸功錄音師Douglas Larter以及數位母帶錄音師Christopher Parker。福老的樂句長大、情緒淒美,是我聽過他「音響效果」最好的錄音。

「崔斯坦與伊索德」的「第三幕前奏曲」,我發覺對掌握樂團細膩音色變化十分有信心的指揮,都會選擇這段音樂當作挑戰。因為它十分重視音樂進行的內在張力,那是一種透過對位、音色變化而產生的美,因為內斂所以要處理得好並不容易。

史托考夫斯基指揮空中交響樂團RCA版,可以說是此段音樂最精采的錄音,如果我沒有記錯,本片曾經獲得劉仁陽顧問的推薦!史托考夫斯基壓榨出弦樂群極致的美感,再加上令人驚艷的錄音效果,管絃效果絕美!從這個演出來認識這首作品的話,再聽其他的版本肯定覺得索然無味,強力推薦!!

巴倫波因指揮巴黎管絃DG版,他以幹練的手法,精準地掌握樂團的特性,並且將其充分發揮,儘管音樂進行的表情有些拖曳,但卻是值得一聽的版本。派瑞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Mercury版,有著令人驚訝的發燒錄音,中低音弦樂蕩氣迴腸的感覺十分濃厚,特別是低音大提琴的拉奏,彈性十足,死忠發燒友不可錯過。

小克萊巴指揮德勒斯登國立歌劇院DG全曲版,在此曲的表現比起「第一幕前奏曲」,精采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如同先前所言,這個錄音可以說是沒有缺點的必備盤。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EMI全曲版,由於錄音更為傑出,因此低音域甚至是超低音域的量感都更好,音樂的陰森程度也更佳。1971、1972年間的卡拉揚,有著令人無法抗拒的魔力。福特萬格勒指揮愛樂管絃樂團EMI全曲版,我一樣是那兩句老話:「呈現單音錄音超水準的效果」、「最好找到德國壓片」。總而言之,小克萊巴、卡拉揚、福特萬格勒三個全曲版,缺任何一套都是個遺憾。

●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
許多指揮的華格納序曲錄音,都喜歡將此劇的「第一幕前奏曲」排在曲序的第一軌。像是肯納帕茲布許MCA版第二集、肯納帕茲布許London版第一集、海汀克Philips、提勒曼DG、辛諾波里/紐愛DG、庫貝利克DG、杜拉第Mercury、巴倫波因DG、史坦伯格EMI、傑利畢達克EMI等版都是如此。我想主要是因為此曲氣勢堂皇,容易在一開始就吸引欣賞者的注意,但相對的要處理得華而不俗就相當不易。

華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Sony版,在速度變化的控制上相當獨到,因此欣賞起來俗氣感較低,氣質也比他版更為優雅,不過相對之下動態對比的戲劇性以及音色的優美度,此版也顯得比較不足。

肯納帕茲布許指揮慕尼黑愛樂的MCA版,沉穩、莊重,化解此曲偏向俗艷的個性氣質,增添了些許耐聽的成分。慕尼黑愛樂在肯納帕茲布許棒下,並不注重精雕的細節,而是強調質樸與對位的流動線條,同時弦樂群的分句呼吸也相當特殊,是少數可以跳脫出俗套的此曲詮釋。

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的Philips版,表現比較積極,呈現出名歌手洋洋得意的風範,同時聲部對位的效果處理得相當好,同樣是內涵豐富不流於俗套。提勒曼與費城管絃的DG版,節奏步調有點俗氣、勉強,氣勢夠但氣質不夠。

貝姆指揮維也納愛樂DG版,粗曠感不若肯納帕茲布許,堂皇氣度不如海汀克,俗氣艷麗則不比提勒曼,但維也納愛樂不愧是天下第一團,緊緻的和聲張力,呈現此曲另一款內斂柔韌的風貌,不過最大的缺點是節奏的活生感不夠。

傑利畢達克指揮慕尼黑愛樂的EMI版,第一聲出來與肯納帕茲布許版相同,呈現慕尼黑愛樂粗壯的一面,只不過本版在錄音上更勝一籌,無論動態的表現幅度,或者是靜態細膩的表情都更加精采。傑老過人的彈性速度以及對樂團的掌控,讓我見識到什麼叫做「有觀點的大師詮釋」!尤其在連續十多個版本比較的疲累轟炸下,這個版本的氣質出眾,能夠輕鬆地脫穎而出。每個聲部的量感都相當充實飽滿、而且均衡,像一位鍛鍊有素的健力先生的身材一樣,結棍壯碩、相當精采。

辛諾波里/紐愛DG版,一開始低音號的份量相當夠,使得和聲結構比其他版本更為厚實,因此在華麗燦爛之外,又多了一份戲劇張力,紐約愛樂不愧是一個表情豐富的樂團,或許樂團整齊劃一的程度比不上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但是充滿情緒的表現幅度配上以深度見長的辛諾波里,達到很好的效果,是絕對不可錯過的此曲版本。

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絃的EMI版,最精采之處在不同聲部之間的集結抗衡,弦樂群、銅管群、木管群更自成為一組有機體,進行強烈的衝撞與拉鋸,所產生的無與倫比的張力與高潮,這種高潮的誕生充滿了性靈,而不是著重在官能美感上,這也正是克倫培勒音樂的最大特色。他的音樂之所以精采,不是因為精雕細琢,而是因為結構撞擊自然散發的,相當宏觀。

沙瓦利許指揮維也納愛樂Philips充分運用弦樂群高素質的特色,將音樂進行的節奏感掌握得十分精準,光是欣賞弦樂的表現就值回票價,更別提還加上了精采的管樂群,氣氛熱鬧、織度豐富,在詮釋表現上相當值得推薦!唯一可惜的是錄音的效果,清晰有餘但美感不足。

巴倫波因指揮巴黎管絃DG版,法國樂團演出華格納音樂的版本並不多,即使在巴倫波因的棒下(雖然他非德國人,但卻與德奧樂團有深厚淵源),依然難以脫去法式管絃鬆軟華美的本質,因此音樂給人「有點硬不起來」的感覺。

庫貝利克指揮柏林愛樂DG版,樂團音色帶著陰鬱色彩,增添了耐聽的程度,不過在樂句的轉折處表現太多平淡,依然一派庫貝利克慣有的風格。小澤征爾指揮柏林愛樂Philips版,就顯得中低音域量感不足,平順有餘、霸氣不足,許多橋段都顯得有點鬆散,詮釋成就不若他的「羅恩格林」序曲。

史坦伯格指揮匹茲堡交響EMI版,最特別的地方在定音鼓的敲擊,以及快到失去章法的速度,手法特殊卻失之粗糙。杜拉第指揮倫敦交響Mercury版,從樂團的整齊度以及展現的飛快速度,可以看出杜拉第治軍嚴謹。但是若以音樂橋段的變化來論,此版的情緒太過單一,失之傳統。

肯納帕茲布許指揮維也納愛樂London版,速度相當快、音質相當糊,歷史性有餘,但是美感性不足,花不到十分鐘就演奏完畢。不過,也由於快速,因此分句呼吸有許多特殊之處。至於市面上罕見的史托考夫斯基指揮倫敦交響樂團Decca版,這個1972年的現場錄音,與他錄音室的作品相當不同,更加注重戲劇效果的強化。事實上,史老也讓聽眾明顯地感受到,跟其他此曲版本相比,他的詮釋不落俗套、生氣勃勃,相當值得一聽。

約夫姆指揮柏林德意志管絃樂團DG全曲版,相當有精神,各聲部的層次都相當清晰,樂句的稜線勾勒得栩栩如生,我想率領三位錄音師的錄音指導Hans Weber貢獻極大,讓約夫姆能夠精確呈現出典型純正的德國風範,不過最大的缺點卻是整體情緒「太過陽光」,儘管與本劇喜劇的基調相符,但卻缺少陰鬱的反差對比。

卡拉揚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EMI全曲版,堪稱此曲的絕世名盤,市面上目前已經很難找到,而我的還是早期的德國壓片。儘管是1951年的現場錄音,但音樂表情卻比許多數位立體聲錄音更具戲劇性,華特李格的製作、Robert Beckett的錄音居功厥偉。我相信只要你比較過兩、三個此曲的版本,就會充分體會卡拉揚過人之處,如果比的版本越多(最好像我這樣十幾版),就會越佩服卡拉揚的表現。舉例來說,這就像是名家拍攝的黑白照片,儘管只有灰階,但是無論構圖、張力、主題都比許多彩色照片來得迷人,此版如此受到推崇絕非沒有道理。

「紐倫堡的名歌手」的「第一幕前奏曲」灌錄唱片的指揮很多,但相對而言「第三幕前奏曲」就乏人問津。事實上,這是一個相當有深度的段落,我個人喜歡此段音樂遠勝於較知名的「第一幕前奏曲」,如果華格納序曲集錄音有收錄本曲的話,應該視為相當重要的收藏加分。譬如肯納帕茲布許指揮維也納愛樂London版,詮釋相當深沉,尤其大提琴的鋪陳十分感人。

而約夫姆指揮柏林德意志管絃樂團DG全曲版,由於錄音傑出,相對而言比起肯納帕茲布許、卡拉揚動聽許多,多支法國號的和聲層次分明,尤其是在細膩、微弱的音量下,低迴纏綿的情緒相當感人,錄音優劣對欣賞感受的影響更為明顯。

卡拉揚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EMI全曲版,儘管現場觀眾咳嗽的雜音不斷相當掃興,但是木管與銅管搭配得恰到好處,緩慢卻不失張力。另外一個卡拉揚與柏林愛樂DG版錄音(晚期數位錄音),就沒有選「第一幕前奏曲」,而選了這首「第三幕前奏曲」。由此可看出卡拉揚的品味果然異於常人,沉穩的伸縮喇叭與法國號的合奏,細密的弦樂低吟,在這裡沒有華麗驚人的昂揚,只有令人回味再三的感動。(待續)


BOX1:華格納歌劇錄音清單之一(全曲版,按劇名字母)

●妖精Die Feen
沙瓦利許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Orfeo C062833F

●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ander
沙瓦利許指揮史卡拉管絃樂團,Memo HR4281/2(1966發行)
F布許指揮科隆管絃樂團,Pearl GEMMCDS9910(1936發行)
尼爾森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Philips 434 420-2(1985發行)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EMI CMS7 64650-2(1981-83錄音)
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Decca 414 551-2
克倫培勒指揮新愛樂管絃樂團,EMI CMS7 63344-2
杜拉第指揮ROHO,Decca 417 319-2
賽格斯坦指揮沙封林納節慶管絃,Teldec 9031-71486-6
沙瓦利許指揮巴伐利亞國立管絃樂團,EMI LDC99 1311-1

●諸神的黃昏Gotterdammerung
布列茲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Philips 434 420-2(1979發行)
雅諾維茲基指揮德勒斯登國立管絃樂團,EURO GD69007
貝姆指揮巴伐利亞節慶管絃樂團,Philips 412 488-2(1985發行)
蕭提指揮維也納愛樂,Decca 414 115-2(Decca 414 100-2)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DG 415 155-2(DG 435 211-2)
克勞斯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FOYE 4-CF2010(1953發行)
福特萬格勒指揮羅馬RAI管絃樂團,EMI CZS7 67123-2(1953發行)
李汶指揮紐約大都會歌劇院,DG 429 385-2
沙瓦利許指揮巴伐利亞國立管絃樂團,EMI LDX9 91275-1(LDF9 91287-1)
海汀克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EMI CDS7 54485-2
R. Goodall指揮ENO管絃樂團,EMI CMS7 64244-2(1977發行)

●羅恩格林Lohengrin
阿巴多指揮維也納國立歌劇院,MCEG VVD841
P許奈德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Philips 434 420-2(1990發行)
蕭提指揮維也納愛樂,Decca 421 053-2
肯培指揮維也納愛樂,EMI CDS7 49017-8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EMI CMS7 69314-2
尼爾森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Philips 070 411-2
R. Heger指揮柏林國立歌劇管絃樂團,PREI 90043

●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
S.Varviso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Philips 434 420-2(1974發行)
約夫姆指揮柏林德意志歌劇管絃樂團,DG 415 278-2
蕭提指揮維也納愛樂,Decca 417 497-2
卡拉揚指揮德勒斯登國立管絃樂團,EMI CDS7 49683-2
J. Keilberth指揮巴伐利亞國立歌劇管絃樂團,EURO GD69008(1963發行)
卡拉揚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EMI CHS7 63500-2(1951發行)
H.史坦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Philips 070 413-1(1984發行)
肯培指揮柏林德意志歌劇管絃樂團,EMI CMS7 64154-2(1956錄音)

●帕西法爾Parsifal
李汶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Philips 434 420-2(1985發行)
H.史坦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Philips 070 410-1
肯納帕茲布許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Teldec 9031-76047-2(1951發行)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DG 413 347-2
肯納帕茲布許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Philips 416 390-2(1962發行)
蕭提指揮維也納愛樂,Decca 417 143-2
克勞斯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LAUD LCD4 4006(1953發行)
巴倫波因指揮柏林愛樂,Teldec 9031-7448-2
A. Jordan指揮蒙地卡羅歌劇管絃樂團,Erato 2292-45662-2
布列茲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Philips 434 616-2(1970發行)

BOX2:本文提到的CD與編號

●華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Sony SM2K 64456,新力)
●肯納帕茲布許指揮慕尼黑愛樂管絃樂第一輯。(MCA MCAD2-9811-A)
●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Philips UCCP-8007,環球)
●提勒曼指揮費城管絃樂團。(DG 453 485-2,環球)
●辛諾波里指揮紐約愛樂。(DG 419 169-2,環球)
●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絃樂團第一輯。(EMI CDM 7 63617 2,科藝百代)
●沙瓦利許指揮維也納愛樂。(Philips PHCP-20422,環球)
●庫貝利克指揮柏林愛樂。(DG 453 290-2,環球)
●小澤征爾指揮柏林愛樂。(Philips UCCP-9405,環球)
●杜拉第指揮倫敦交響樂團。(Mercury 434 342-2,環球)
●蕭提指揮維也納愛樂「羅恩格林」。(Decca 421 053-2,福茂)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DG 439 022-2,環球)
●派瑞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Mercury 434 383-2,環球)
●巴倫波因指揮巴黎管絃樂團。(DG POCG-90359,環球)
●萊茵斯朵夫指揮洛杉磯愛樂、藝術音樂會交響樂團,史坦伯格指揮匹茲堡交響樂團。(EMI CDM 7243 5 65208 2 0,科藝百代)
●史托考夫斯基指揮空中交響樂團。(RCA 09026-62597-2,博得曼)
●小克萊巴指揮德勒斯登國立歌劇院全曲版。(DG 413 315-2,環球)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全曲版。(EMI CMS 7 69319 2,科藝百代)
●福特萬格勒愛樂管絃樂團全曲版。(EMI CDS 7 47322 8,科藝百代)
●肯納帕茲布許指揮慕尼黑愛樂管絃樂第二輯。(MCA MCAD2-9811-B)
●貝姆指揮維也納愛樂。(DG 413 551-2,環球)
●傑利畢達克指揮慕尼黑愛樂。(EMI 5 56524 2,科藝百代)
●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絃樂團第二輯。(EMI CDM 7 63618 2,科藝百代)
●肯納帕茲布許指揮維也納愛樂第一輯。(London POCL-4303,福茂)
●史托考夫斯基指揮倫敦交響樂團。(Decca 433 639-2,福茂)
●約夫姆指揮柏林德意志管絃樂團。(DG 415 278-2,環球)
●卡拉揚指揮拜魯特節慶管絃樂團。(EMI CHS 7 62500 2,科藝百代)

台長: 歐頭

日本藤素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6 07:07:2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