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6-04 15:43:00| 人氣20,43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德弗札克三大協奏曲經典唱片



德弗札克雖然傳承了史麥塔納的民族精神,他的音樂卻更具有國際觀,處境有點像是柴可夫斯基在俄國音樂的地位。身處浪漫樂派卻憧憬古典的雅致的特質,又有著不少布拉姆斯的影子。


若要以排行榜的方式來看作曲家德弗札克的作品受歡迎程度,前三名八九不離十就會是︰《弦樂四重奏》「美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以及《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很巧,這些都是作曲家放洋後的作品,都與美國扯上關係,說他受到大美國文化的殖民倒過於武斷,但顯見赴美的生活對他影響之深遠。

 

一個文化人在不同國家的生命體驗之後,對於事物的抽象看法與想法有另類的激發卻是事實。做為音樂家的德弗札克,正是從美國音樂與波西米亞狂想中找尋到另一種音樂動機,而如此夾雜著思鄉情愁與異文化刺激的情境,也讓他留下了足以為後代傳頌的作品。

不過,若反過來從協奏曲的角度來看,「德弗札克的三大協奏曲」則是《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04》、《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53》、以及《g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33》。市面上最常見到的版本是由Decca發行,哈瑞爾/大提琴、黎奇/小提琴、席夫/鋼琴三位大師各自領銜。

 

另外Brilliant Classics也發有一套低價版,分別是尼爾索華Zara Nelsova/大提琴、同樣是黎奇Ruggiero Ricci、以及「在地的」捷克鋼琴家富庫斯尼Rudolf Firkusny/鋼琴的版本,當年由美國唱片公司Vox所灌錄。其實,這三大協奏曲也就是德弗札克唯三的協奏曲,同時都是用小調寫成,卻各自代表不同的創作時期。

 

知名樂評人Harold Schonberg曾簡單地描述過這三首作品,「吸引人的」鋼琴協奏曲、「美麗的」小提琴協奏曲、「超頂級的」大提琴協奏曲。早期傑作《g小調鋼琴協奏曲》是德弗札克三首協奏曲中最先完成的,但卻是知名度最低、最少被演奏、而且史上的精彩的版本也很少。

 

18768月底到914他完成了這首鋼琴協奏曲,並於1878324於布拉格首演,鋼琴獨奏是捷克鋼琴家Karel Slavkovsky搭配上Adolf Cech指揮Prague Provisional Theatre管弦樂團。他很清楚自己並沒有創造出一首鋼琴與管弦樂團進行戰鬥的作品,這並不是一首展技之作,他自己說:「我知道自己無法寫一首炫技協奏曲,我必須思考其他的事情。」

 

的確,事實上德弗札克寫了一首交響協奏曲,鋼琴扮演著管弦領奏的角色,更勝於它與樂團對立之處。另一位捷克鋼琴家Vilém Kurz也把這首協奏曲的鋼琴部分,重新增寫,而這個版本也成為今天最常被演奏的版本。

 

Brilliant Classics留下錄音的富庫斯尼其實最這首曲子的推廣極為賣力,他巡迴世界與多位不同指揮、不同樂團合作,直到1994年他過世。富庫斯尼身是Vilém Kurz的學生,他一生大多彈奏老師這個改編版,不過到了晚年則轉向德弗札克的原典版。

 

 

 

而樂迷最熟悉的當屬李希特搭配小克萊巴指揮巴伐利亞國立管絃樂團的EMI版本,李希特獨到的鋼琴主奏詮釋,清晰華麗的彰顯了此曲難得一聞的恢弘氣度,樂團的伴奏也是一樣精彩,全片錄音效果極佳,十分難得。另外ChandosRustem Hayroudinoff主奏,搭配上Gianandrea Noseda指揮BBC愛樂也是個市面上能找到的版本。

 

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德弗札克1879年的作品,由František Ondříček1883年同樣在布拉格首演,之後的維也納、倫敦首演也都是他。

 

此曲是非常典型的快慢快古典型式三樂章,當時德弗札克的創作靈感來自1878年一場他跟姚阿幸的碰面,遂想用此曲取悅他,不過當1879年此曲完成後,姚阿幸對此曲的態度轉為懷疑,姚阿幸本人是一個嚴格的古典派,他反對德弗札克在第一樂章管弦齊奏的唐突感,他也討厭整個再現部的縮短導致音樂畢需直接進入慢板樂章。第三樂章也有這些令姚阿性厭惡的問題。因此,原本的討好取悅之作,竟成了嫌惡鄙視之作。儘管這位當時的小提琴大師對小提琴獨奏部分從來沒有說出一句負面的評論,或要求作曲家重新編寫獨奏部分,但他還是終其一生從未奏過此曲。

 

姚阿幸不拉,當代小提琴家卻仍留下不少經典錄音。除了前述老大師黎奇的DeccaBrilliant Classics兩版之外,此曲成為捷克小提琴家的兵家必爭之地,技巧超卓、音色絕美的Váša Příhoda,搭配了Paul van Kempen指揮巴伐利亞國立管絃樂團是不可錯過的一版。另一位捷克小提琴家蘇克Josef Suk,也在安賽爾指揮捷克愛樂的組合下留下一個絕對捷克的版本。

 

1963年出生的俄國小提琴家Ilya Kaler,曾經贏過柴可夫斯基、西貝流士、帕格尼尼三的大獎,他則是搭配了Camila Kolchinsky指揮波蘭國立廣播交響樂團想聽德奧味道重一點的詮釋,1898年出生的德國猶太小提琴家Georg Kulenkampff,則搭配了約夫姆與柏林愛樂的組合,呈現非常不同的氛圍。另一位稍早出生的德國小提琴家Adolf Busch,也灌錄了一個版本。

 

 

不過,最值得考慮的還是帕爾曼搭配上巴倫波因以及費城管弦的華麗版本。至於我的最愛則是歐伊斯特拉夫,配上的孔德拉辛的Melodiya版本Itzhak Perlman, Philadelphia Orchestra under Daniel Barenboim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18954月,德弗札克結束三年在美國紐約的教職生活,返回故鄉捷克,這首大提琴協奏曲當時正是回鄉行李的一部份。亦即,這是他在紐約任教時期所作的最後一首曲子。與同時期的兩首音樂F大調弦樂四重奏「美國」、和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一般,該協奏曲同時揉合了對美國異鄉印地安民謠與黑人靈歌的靈感,以及對狂放波西米亞草原的思念,而激發出如此熱情的音樂火花。

  而透過德弗札克的書信,這首在規模上堪稱為他「第十號交響曲」的大提琴協奏曲,是純然一種對故鄉的思念。在剛完成作曲時,德弗札克寫道,「假若能夠在Vysoka(捷克的一個地名)地區寫這首曲子,我必可以很早就將它完成。」作為後世的人也許會質疑這樣的邏輯性,但滿腹鄉愁,令人動容,足以見之。

 

大提琴的聲音接近人聲,不少發燒友喜歡它聲音的溫暖厚實。不過作曲家為大提琴譜寫協奏曲的原本就不多,海頓的兩首、鮑凱里尼、舒曼、德弗札克、艾爾加、聖桑、拉羅、米夏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羅可可變奏曲)等等。其中最容易入耳的當屬海頓的兩首,而演奏難度最高的應該是艾爾加,不過說起知名度還是德弗札克的這首「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04最為出名。

 

錄音版本

 

理論上而言,捷克大提琴家及樂團詮釋此曲應該最為道地,美國樂團由於創作背景、英國樂團因為首演淵源也應有不錯表現。但事實上,還是以歐陸指揮與樂團的表現較佳,而大提琴家部份成就最高的當屬羅斯托波維契。

 

在討論羅斯托波維契之前,先提卡薩爾斯與塞爾19374月在布拉格的合作,樂團為捷克愛樂的EMI版,此片是78轉時代的代表作,當時卡薩爾斯已經六十歲了,他雖然知名高但是從1915年開始錄音起便甚少灌協奏曲,記憶所及只有鮑凱利尼大提琴協奏曲、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此版樂團速度相當快,不過大提琴反倒有拖曳的感覺,單音錄音使得大提琴的尾韻不足。不過卡薩爾斯以簡潔的表情,表現出大戰前的詮釋美感。慢板相當有味道,雖然主奏與樂團的速度搭配不如新近錄音流暢,尤其第三樂章錄音不佳場面顯得大亂,卡薩爾斯與塞爾在鋪陳速度認知不同,不過此版畢竟相當具有歷史價值。此外,母帶受損造成轉速有問題。

 

 

羅斯托波維契前後共灌錄四次,1969年他與卡拉揚柏林愛樂在DG合作的版本,獲企鵝三星帶花、留聲機「優良CD指南」傑出演奏佳評,製作人Otto Gerdes、藝術總監Hartmut Pfeiffer。此版錄音效果相當不錯,大提琴力道夠聲音飽滿,表現沒有想像中的濫情,反而偏向精緻婉約,是絕對必備的標準版!第三樂章大提琴拉奏的第一句像是示範一樣,速度與表情均屬一流。此外,他197742951Abbey Road第一錄音室,與朱里尼、倫敦愛樂的EMI那版也相當精彩,製作人David Mottley、錄音師Neville Boyling

 

筆者手邊的是羅斯托波維契Edition中的套裝荷版,心中猜想若有德國正版效果可能更驚人了!朱里尼的速度慢但慢得漂亮過癮,序奏鋪陳幅度雖大但不矯情,倫敦愛樂表現相當的溫情,透過豐實自然的錄音更讓人動容。此版能在協奏曲中表現出室內樂的默契,大提琴與樂團的抗衡正符合作曲家的意圖,也只有經驗豐富的羅斯托波維契與實力相當的朱里尼辦得到。

 

傅尼葉、哈瑞爾、馬友友、皮亞第果斯基、席夫、史塔克、托特里耶等人都錄過兩版。

 

1962年傅尼葉與塞爾在DG的標準版本,獲得日本唱片藝術名曲名盤三百三度首選,柏林愛樂繼羅斯托波維契版後再度展現對這首曲子的熟捻。塞爾第二次錄音正值頂峰期,整體速度夠快聽來過癮,樂團與大提琴的音色都相當典雅,尤其法國號的吹奏絲毫沒有草莽味。由於手邊是低價版因此不知道錄音師為誰?不過藝術總監是Peter Schuppe。樸質約制的感覺在第二樂章特別明顯,反而讓音樂更耐聽,尤其木管的表現太棒了!塞爾絕對佔有一半的功勞,他年輕時與卡薩爾斯合作時對速度要求,與傅尼葉合作時達成了!同樣是柏林愛樂伴奏,如果說卡拉揚的是「華麗中的自然」,那塞爾此版就是「樸實中的自然」。

 

 

馬友友、托特里耶的版可惜到截稿前我都還沒聽過,不過托特里耶與普烈文、馬友友與馬殊的紐愛版曾獲企鵝三星。1903生於俄國,1924年被福特萬格勒請到柏林愛樂當首席大提琴手的皮亞第果斯基,室內樂演出經驗豐富經常與海飛茲、魯賓斯坦搭檔。他1960222,與孟許波士頓交響合作的RCA版表現出相當溫情的詮釋,頗有有浪跡異鄉之感,算是思考型的老謀深算詮釋,原來當年(1929年)他到美國時就演出過此曲,孟許與樂團表現也相當搶眼,不過第三樂章大提琴的力度明顯不足。此版數位母帶重製錄音師為Jon M. Samuels

 

 

其實皮亞第果斯基早在1946117就與奧曼第、費城管弦和錄過CBS版,一樣是溫文儒雅的詮釋還帶點激昂的火花,雖然錄音比不上RCA版,但是詮釋以及與樂團的搭配都更勝一籌。原始的錄音師、製作人不可考,不過重發時的製作人為Dennis D. Rooney、錄音師為Dawn Frank,這張CD內含許多珍貴的皮亞第果斯基的照片,加上精彩的詮釋內容,如果您對錄音不那麼挑剔的話,我個人極力推薦。

 

席夫的兩次錄音都在Philips而且都是企鵝三星,與普列文的版尚無緣聽到,而與柯林戴維斯加上皇家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的Philips版,是198012月錄音。此版田園風味濃郁、錄音質感細膩自然,尤其弦樂群的表現綿密豐潤。席夫並不是「暴力型」的主奏者,他的聲音可以很自然地融入樂團裡,主、協奏間呈現天衣無縫的美感。不喜刺激激情,追求寧靜內涵的人適合收藏。偷偷告訴您,此版可是本刊劉仁陽顧問的私房珍藏版喔!

 

 

史塔克的兩次錄音,以第一次顛峰時期與杜拉第指揮倫敦交響的組合較出名,Mercury19627月在倫敦的錄音,錄音總監為Wilma Cozart、錄音師為C. Robert Fine。此版從第一主題出現就相當緊湊富有張力,可說相當注重樂句的節奏性,史塔克的琴音極具破壞力,而杜拉第也不是省油的燈,兩個人拼得火花四濺,尤其許多自由樂句時兩人更是暗自加勁聽得令人大呼過癮,不過對平和派、或是追求絕對均衡的人可能認同度就差一些。

 

哈瑞爾的兩版一版在RCA(李汶)、一版在Decca(阿胥肯納吉),Decca這版已經出巧裝2CD低價版,這是19829月在Kingsway Hall的錄音,製作人是Paul Myers、錄音師則是Stanley Goodall。哈瑞爾與阿胥肯納吉多年的合作默契在此產生發酵作用,樂團的齊奏相當整齊尤其弦樂群的表現,不過在木管獨奏時則顯得舒緩浪漫,樂句快慢的對比相當大,主奏的旋律線尤其被刻意凸顯,相當適合初聽此曲的人。哈瑞爾對自己的信心以及樂團的信賴度都相當高,因此經常放膽地大量灌注情緒,造成此版演出長度可與麥斯基/伯恩斯坦版一較高下。生氣勃勃的演出雖相當吸引人,但第三樂章就顯得有些粗野(巧的是,這就是作曲家的要求)。

 

麥斯基版已經推出中價的「尊爵系列Master」,19886月在台拉維夫的錄音,並獲得1989唱片藝術大獎。麥斯基加上伯恩斯坦兩大「煽情」高手,果然第一樂章就比別人慢但是音樂更為熱烈,樂句表情做足,堂音相當好!如果擁有第一版可能效果更佳。樂句快慢反差極大但是細膩度不足,與哈瑞爾/阿胥肯納吉版的問題相同。大提琴出來前樂團的表情夠誇張!濃烈!適合二十五歲以下的樂迷,不過麥斯基大提琴聲音漂亮沒話講。第二樂章吊人胃口的表情、第三樂章排山倒海,啊!這就是伯恩斯坦。演出所花時間最多,評價的爭議性一定相當大!錄音師Karl-August Naegler、製作人Hans Weber

 

 

女性大提琴家也相當有表現,杜普蕾以艾爾加獨步武林,他的德弗札克與夫婿巴倫波因、芝加哥交響1970年在芝加哥,由Carson Taylo錄音,比起克里斯多夫帕克在Kingsway Hall替她錄的的艾爾加水準差上一截。大提琴的聲音顯然比較悶,但琴音依然深具魅力,在這裡大提琴沒有作曲家擔心的高音鼻音與低音混濁的問題。樂團與主奏速度的協調相當好,慢板的速度相當慢接近皮亞第果斯基版,如此慢的速度音樂張力維持不易,快板樂團訓練有素但杜普蕾還是把速度稍微拖慢以利他滿弓拉奏。對於備受日本樂評盛讚的此版我個人較不傾向推薦。

 

納塔利雅甘特曼與沙瓦利許、費城的EMI版已經推出「長紅系列」中價版,是相當抵買的版本,如果您對女大提琴家感興趣,又已經聽膩杜普蕾版,那這是不錯的選擇,1942年生於莫斯科的納塔利雅甘特曼在EMI還錄有舒曼、許尼特克等人的作品。令一位女將哈諾伊的版本火候還稍差,企鵝給兩星,不過搭配補曲「寂靜的森林」值得一聽。

 

總體來說,各種風味典型的詮釋已被嘗試過,而德弗札克活著的年代大概古樂派短期之內尚難以染指(雖然諾靈頓已經錄過華格納、布魯克納)。國外樂評的觀點相當一致,只想買一版的人大概只能在傅尼葉/塞爾與羅斯托波維契/卡拉揚中選其一,而不介意多聽幾版的人具備企鵝三星水準的錄音都可以嘗試。倒是捷克音樂家的表現尚待加油。

 

台長: 歐頭
人氣(20,432) | 回應(2)|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德弗札克Dvorak |
此分類上一篇:【快速、凌厲,不可撼動的德奧之魂】老克萊巴

Liena
您好,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目前我手上有4個版本,羅斯托波維契/卡拉揚,史塔克/杜拉第,馬友友/馬舒,莫克/楊頌斯,最喜歡莫克的詮釋,不知道文中最末那張卡普松的您有聽過嗎?評價如何?謝謝:)
2013-06-24 00:35:57
日本藤素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21:20:2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