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2-08 17:37:57| 人氣3,3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蕭斯塔高維契百年誕4】降B小調第13號交響曲「巴比雅」

蕭斯塔高維契的不少交響曲,都代表著蘇聯發展的某個重要年份,像是《第11號》的「1905年」、《第12號》的「1917年」、以及《第7號》的「1941年」,還有這首《第13號》代表的「1956年」。

1956年,乃是由赫魯雪夫(Khrushchev)主政,蘇聯共黨召開第20次大會。大會上赫魯雪夫發表一篇重要演講,對史達林進行批鬥、鞭屍,藝術氣氛開始「解凍」,蕭斯塔高維契的作品也開始得到平反。

而他自己也馬上寫了篇《音樂創作上的兩三個緊急問題》論文,投稿給真理報,登高一呼地對年輕人提出革新解凍的呼籲。之後,也以實際行動,創作了歌頌共黨革命精神的《第11、12、13號交響曲》「政治三部曲」。其中,《第11、12號》取材得宜、技法保守,因此問題不大。

怎知,這位忠於自己感覺的藝術家,才剛搭上解凍平反的列車,就在《第13號交響曲》「巴比雅」的取材上,馬上觸犯了赫魯雪夫的禁忌!由黑轉紅的局面,因而又反轉成由紅轉黑。


●Babi Yar人權葬身之地

1962年蕭斯塔高維契完成《第13號交響曲》「Babi Yar」(音譯巴比雅,意譯娘子谷),同樣是闕每個樂章有描述性標題的曲子。「巴比雅」是烏克蘭地名,該處曾經發生過數十萬人的大屠殺,因此蕭氏全曲圍繞著死亡的主題,意圖突顯戰爭的殘忍以及人命遭到踐踏的情況。

每個樂章都有歌詞,透過男低音獨唱與男低音合唱團唱出。蕭氏採用烏克蘭詩人葉夫今尼‧耶夫塔宣柯(Yevgeny Yevtushenko)的五首詩為藍本,寫作這首《第13號交響曲》,葉夫今尼‧耶夫塔宣柯代表著蘇聯年輕一代的文化,詩的主旨敘述二次大戰,猶太人在基輔所遭受到的大屠殺,意在強烈攻擊反猶太主義。

這首詩暗示性地抨擊對於少數或異議份子的殘酷行為,其中猶太人被認為是代表典型。也因為,蕭氏在這首作品的取材上,不斷突顯公民性的問題,表達他注重人權的人本看法,但也埋下不容於赫魯雪夫當局的種因。

其實,儘管「巴比雅」意識型態上不受到蘇聯當局允許,但是就藝術創作的手法上,他沒有採用奏鳴曲式,而改以迴旋、變奏曲式構築全曲,也是一種創新。原本只是聲樂與管絃樂的單樂章想法,後來根據詩章節篇幅作出擴增為交響曲,另外加上後面四個樂章。交響編制龐大,除三管編制外,更有大規模的敲擊樂陣仗,近80人的弦樂手,以及男低音獨唱,外加近百人的男低音合唱團。


●第一樂章:娘子谷Babi Yar ,慢板Adagio,降B小調

娘子谷靠近基輔中央,那裡曾有15萬名男、女、小孩被納粹殺害,其中主要是猶太人,因為德軍曾在大戰時間佔領該地兩年之久。耶夫塔宣柯在詩中指出,他與猶太人共同渡過那段歲月,戴著基督的十字架,對於反猶太主義深感遺憾。

詩的內容有三大主題:分別是對死難者的哀悼、揭露法西斯的暴行、對被害小女孩安娜(Ann Frank)的悼念。歌詞的描述場面極為血腥、真實,令人毛骨悚然。主要歌詞如下:

這裡埋葬的屍體成千上萬,
面對他們的荒塚我也要發出,
無休無盡的無聲呼喚,
向每個被槍殺的嬰兒,
向每個被槍殺的老漢。

音樂以陰暗的降B小調開始,宛如沉重步履,之後合唱團唱出猶太民族的悲哀,有不吉利意味的第一主題不斷重覆著,隨後男低音接唱。象徵法西斯暴行的第二主題速度極快、冷酷地出現,合唱與獨唱也展開交織的進行。第三主題代表純潔無辜的受害小女孩安娜,她遭遇的悲劇在此透過管絃樂悲傷地回憶著,漸漸地音樂進行到強烈的管絃高點,導入最後的輓歌。獨唱者、合唱輪番為每一個在娘子谷被射殺的人抱屈、憤怒。

耶夫塔宣柯這首詩聲明,「在我的血液中沒有猶太人的血,但如果我是猶太人,我將對所有反猶太主義者充滿憎恨的敵意,因此我是一個真正的俄羅斯人。」


●第二樂章:幽默Humour,稍快板Allegretto,C大調

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樂章,歌詞是以擬人法寫成的詩,詩中給予「幽默」獨特人格,描寫「幽默」有著不同於凡人的活力,是人民的與專制政權進行鬥爭的武器,是樂觀的化身。任何統治者都無法收買、支配、命令「他」,無論它遭到逮捕或是殺害,「幽默」的頭或許會被砍掉或刺傷,但「他」卻仍能生還,「他」或許是政治犯,但卻能很快地逃出監獄,最後終能戰勝邪惡成為勇士的遭遇。主要歌詞如下:

沙皇、國王、皇帝
一切地方的統治者
他們調兵遣將易如反掌
但要指揮幽默卻無能為力

蕭斯塔高維契透過俄羅斯民歌,採用詼諧戲謔與進行曲,讓音樂的諷刺性更為突顯。C大調的設定,呈現與第一樂章形成明顯反差的活潑氣氛,不過音樂中段呈現「幽默」悲劇性格的一面,增強了此樂章的層次深度,以快樂、嘲諷述說人性的敏銳。


●第三樂章:在商店裡In The Store,慢板Adagio,e小調

描寫沙皇統治下物質匱乏的商店裡,堅毅有耐心的婦人排隊購買民生食物的景象,一來展現俄羅斯婦女堅毅的精神與情操,私底下卻是反映俄羅斯生活的艱苦。歌詞如下:

婦女排隊進商店
好像去勞動,好像去立功
……………………….
那些女人的呼吸
漸漸將商店溫暖

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用E小調展開這個樂章,期間大部分是輕柔配器,主題不斷反覆後,獨唱與合唱交疊進行著。直到歌詞出現「用金額欺騙婦人是可恥的,用數量欺騙婦人是罪惡的。」時,音樂進入動態高潮,之後沒有休息的進入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恐懼Fears,最緩板Largo

這首「恐懼」是詩人耶夫塔宣柯專為這首交響曲新寫的一段,敘述史達林時代已經過去,因為「恐懼」在當時已成俄國人生活的常態:「這已成為過去,恐懼陌生人的告密,恐懼神秘的敲門聲,恐懼與外國人說話,甚至恐懼跟自己的妻子說話。」歌詞如下:

恐懼的是要在俄羅斯死亡
像亡靈過去的歲月一樣
站在教堂門口張望
老乞丐指渴望獲得一碗飯

這個樂章在整首曲子中扮演的角色相當特別,有發展部的味道,先前出現過的主題素材,都在這個樂章拼湊出現。在輪鼓聲、鑼聲、低音弦樂的顫音中,低音號獨奏吹出主題,並由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延續前個樂章的旋律線,之後第一樂章、第三樂章的主題陸續出現。

不久,音樂散發恐怖氛圍,男低音獨唱,「當我寫這首詩時,心裡焦急,想盡力卻充滿恐懼。」 合唱團進行曲般的唱出「肉體的煎熬可以忍受,…」中提琴急切地奏出新的恐懼,音樂也往充滿動態的高潮發展,音樂不停止的進入第五樂章。


●第五樂章:生涯A Career,稍快板Allegretto,降B大調,輪旋曲風

音樂的氣氛從第四樂章的沉重,轉為本樂章變得輕鬆幽默,帶點諷刺與幽默的特質,還巧妙地融入抒情氣氛。詩的內容批評為了追逐名利不惜出賣正義的小人,同時歌頌堅持真理的正義之士。主要歌詞如下:
我確信他們神聖的信念
他們的信念是我的勇氣
我把不出息當作是自己的出息

延續的降B小調從第四樂章接到第五樂章,長笛二重奏宣告開始的旋律,很快的加入雙簧管以及其他木管樂器。在弦樂進來之前,低音管獨奏導入男低音獨唱,歌頌讚美伽利略(Galileo)愚行,「當同時期的人都否定他所認定的真理時,伽利略單獨面對真實,是個擁有真實生涯的人,就像莎士比亞、巴斯德、牛頓、托爾斯泰一樣,永遠會被人們記住景仰。」

交響曲終結段落,第一樂章的主題再度被聲告,愛挖苦的由小提琴與中提琴總結,弦樂群伴奏,鋼片琴跟隨在後,鐘聲、豎琴提供降A調到降B調的主和絃,由弦樂伴奏著。在合唱歌聲與幽遠的鐘聲下,結束了這首交響曲。


●人道藝術不朽

此曲完成後,由於題材敏感,該年12月,史達林主義者儘最大的可能,阻止這首交響曲的演出,男低音獨唱甚至受迫離開,有明顯的政治意識介入。

《第13號交響曲》首演於1962年12月18日於莫斯科,由孔德拉辛指揮莫斯科愛樂,搭配男低音葛洛馬茲基以及俄羅斯共和國合唱團、古尼馨音樂大學合唱團一同演出。但蕭斯塔高維契彰顯人道的主題,竟然也不受赫魯雪夫青睞,尤其是耶夫塔宣柯詩作的內容,因此一上演便引起當局十分不滿,因而不得不黯然收場。

首演後,政府堅持修改劇中敏感部份,還建議須把其他戰爭的受害者也放進「巴比雅」的悲痛中。然而曲中第二、四樂章闡述的苦難與恐懼,仍讓人對獨裁政權不寒而慄。在海外《第13號交響曲》有另一番風光,詩人與作曲家名聲都十分受到歡迎,西方首演此曲是1970年由奧曼第(Eugene Ormandy)指揮費城管絃樂團。

顯然,藝術自由並非在史達林統治下才闕如,即使赫魯雪夫上台,藝術理念仍未真正解放。赫魯雪夫本身也在1963年被奪權,蘇聯改由更加極權的統治者Brezhnev以及Kosygin領導。顯然,沒有一位獨裁者能永遠在位,只有像《第13號交響曲》這樣的藝術,才能真正長存!

台長: 歐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