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23 15:55:49| 人氣2,3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荷蘭貝多芬 隱世之作不同凡響

本片是2004九月份「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當月最佳CD,同時也是世界首度錄音。儘管作曲家令人陌生,演奏樂團在本地知名度也不高,但卻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收藏級唱片。

作曲家約翰‧魏罕‧威廉(Johann Wilhelm Wilms)是誰?為何選他的「第六、七號交響曲」,進行世界首度錄音?他被稱為「荷蘭的貝多芬」,幾乎跟貝多芬出生於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而且兩人都很快遠離家鄉,到歐洲音樂之都發展。

貝多芬是1792年到維也納,很快地讓那裡的每個人都認識他,成為十九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

至於約翰‧魏罕‧威廉呢?他於1791年到阿姆斯特丹發展,教鋼琴並在樂團演奏長笛,他以鋼琴家的身分把莫札特及貝多芬的協奏曲引介到荷蘭。儘管他在世已成為荷蘭重要的演奏家,同時譜寫了非官方的荷蘭國歌,但是他心裡卻一直希望以作曲家身分傳世(情況與馬勒類似),可惜當他1847年死後,作品幾乎消失無蹤……,約翰‧魏罕‧威廉成為音樂史上的陌生作曲家。

不久前,科隆協奏團(Concerto Koln)的藝術總監魏納‧安哈特(Werner Ehrhardt)專注找尋隱世作曲家的手稿,他接觸到約翰‧魏罕‧威廉的交響曲,馬上被其中精采的旋律所吸引。又在考究貝多芬作品時,受到音樂學者恩斯特‧庫森(Ernst Klusen)啟蒙,更進一步引發對約翰‧魏罕‧威廉的興趣。當魏納‧安哈特越了解約翰‧魏罕‧威廉的作品,他就越被其一生偉大風格的發展所吸引。

約翰‧魏罕‧威廉的「第六、七號交響曲」是他最後兩首交響曲,從編制來看屬於兩管制。其中「第六號」顯露動盪氣息,顯見作曲家創作時正值生命艱苦之際,1823年出版。更傑出的「第七號」,音樂姿態清楚地反應法國大革命在作曲家身上留下的印記。這兩首作品,都屬古典時期剛過,浪漫前期萌芽之作。

當時1836年經過部分演奏後,「第七號」的樂譜便神秘失蹤,作品因此被遺忘,經過將近170年後,終於得以重新發現、發行。魏納‧安哈特曾於2002年率科隆協奏團,將這首作品首度完整演出,並在這張該團於Archiv的第二張錄音裡(上一張該團於Archiv首發專輯「東方之夢」Dream of the Orient,亦受到許多好評,有空再詳談。),為兩首作品進行世界首度錄音。

對於初聽約翰‧魏罕‧威廉這兩首作品的樂迷來說,可以明顯感受到樂曲中流暢的旋律線條,以及比貝多芬更為清新雅致的和聲手法。曲風精神跳脫了古典的刻板制約,但又沒有太多浪漫的恣意誇飾,是一種相當新鮮的聆聽經驗。

再加上科隆協奏團質樸且直接的合奏音色,以及指揮魏納‧安哈特相當著重的音樂律動感,也難怪音樂專家如雲的「留聲機雜誌」,一致為本片的嚴謹考究與精緻演奏叫好。本片十分適合進階的古典迷收藏。

科隆協奏團成立於1985年,是個考究古樂的管絃樂團,藝術總監魏納‧安哈特是德國科隆出生的小提琴家。此外,也跟Rene Jacobs、Andreas Scholl、Barbara Hendeicks等知名藝人合作過。

樂團04/05年的巡迴,主要以德國、法國、英國、葡萄牙、西班牙、瑞士等歐洲國家為主,另外04年12月會到美國,05年5月會到日本。演出曲目包括:莫札特、海頓、舒曼、韓德爾、貝多芬、巴哈、約翰‧魏罕‧威廉、孟德爾頌等人之作,主要集中在古典以及浪漫前期,以及部分巴洛克。該團於2002年與DG/Archiv,簽了五年錄音合約。


cd圖說:科隆協奏團演出約翰‧魏罕‧威廉「第六、七號交響曲」(Archiv 474 508-2,環球)。

台長: 歐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