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28 01:21:35| 人氣3,287|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摘要(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四章、世俗禁慾主義的宗教基礎

  在歷史上一直有四種主要的禁慾主義新教形式:
A.加爾文宗B.虔信派C.循道派D.從浸禮運動中分列出來的一些宗派。
  虔信派在後期逐漸脫離正統,直到十七世紀末,虔信派終於融入路德派。這些派系,我們將看到,大相逕庭的教義基礎也可以與相近的倫理準則相聯繫。

A.加爾文宗 

  這一信仰引起了兩個世紀中重大的政治鬥爭和文化鬥爭,人們認為預定論苎是加爾文教最顯著的特點。和路德的稱義論有所不同,這兩者都在十八、十九世紀,造成教會內部的分立。
"哪怕因此會把我放逐地獄,但這樣一個上帝我無法敬重",這是迷爾頓對這一教義著名的看法。宗教意義上的恩寵與這樣的一種確定感覺相結合,這種感覺認為此恩寵是一外在力量的產物而絕非取決於個人價值。在路德處於宗教創作最旺盛的時期,他毫不懷疑的認為上帝的密示是他得以受到宗教恩賜的唯一的、也是終極的源泉。對路得教派的開創者們來說,必須信仰上帝的恩賜是可以取消的(可失性),也是可以通過悔悟後的謙卑和絕對信賴上帝的旨諭及聖事而重新贏得的。對於永遠沉淪的人來說,抱怨自己的命運如同動物抱怨他們不曾升為人一樣徒勞無益,因為肉體的一切都被依條無法踰越的鴻溝與上帝遠遠隔開,人類只有一部分能夠得就,其餘則被罰入地獄。一個超驗的存在,生活中至關重大的是他自己的永恆得救,但聖事並非獲得恩寵的手段,而只是信仰的主觀的"外在支柱",因為儘管人們相信"離群者乃不健康之人",意即,迴避真正教會的人擁不可能是上帝的選民,然而取得外性較會成員資格也仍然要接受末日的審判。
  宗教發展中這種偉大歷史過程-把魔力從世界中排除出去,把所有以魔法的手段來追求拯救的做法都當作迷信和罪惡加以排斥。上帝的絕對超驗性,及"一切和肉體有關的都是墮落"。而在另一方面,這種孤獨感成為有幻滅感及悲觀傾向的個人主義的一個重要根源。清教歷史的民族性格或習俗中發現,這與後來啟蒙運動看待是人的眼光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與路德形成鮮明的對比的是,這種生活態度同時與秘密懺悔從加爾文主義盛行地區的悄然消失有密切關係。
  被選召的基督徒在塵世中唯一的任務就是盡最大可能地服從上帝的聖誡,從而增加上帝的榮耀。即使在路德身上,我們也可以發現他以胞愛來證明職業中具體化的勞動的合法性。徹底屏除曾經折磨過其他一些人的神正論問題,個人與倫理之間的衝突對加爾文教來說不復存在,儘管該教要求一個人對一切宗教事務完全負責。
  對於他們"唯一的確定性",即受到恩寵狀態的可確知性,佔據著絕對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把自己看作選民,把所有的疑慮通通是為魔鬼的誘惑,並與之進行鬥爭,這被認為是依種絕對的責任。
  路德教信仰力求達到的最高宗教經驗就是與神的"神秘的合一",一種真正吸收神性的感覺,一種神性確實進入了信仰者的靈魂的感覺。哲學的歷史也表明,主要是以神秘直覺為特徵的宗教信仰,甚至因為他棄絕了辨証學說,宗教信仰還能直接證明這種現實感。神性真正深入人的靈魂是不可能的,因為和肉體相比上帝具有絕對的超驗性,換句話說,他們的行動來自因為上帝的恩寵而產生的信仰,而這種信仰反過來又以其行動的性質而自我肯定。路德派屬於宗教信仰者計可以因為他覺得自己是聖靈的容器,而加爾文派屬於也可以因為覺得自己是神的意願工具而確信自己處於恩寵狀態。前一種的宗教生活傾向於神秘主義和感情主義,後一種情形裡則傾向禁慾行為。
  如果我們進一步的問,加爾文教徒憑藉什麼的成果認為自己有能力辨認真正的信仰呢?答案是:憑藉一種有助於增貼上帝的榮耀的基督徒行為,什麼行為能起到這個作用則只有在上帝的意志中才會有答案,特別是通過將自己靈魂的狀況與選民的靈魂狀況相比較。
  天主教那種富於人性的循環:罪惡-懺悔-贖罪-解救-新的罪惡。因為只有徹底改變體現在每一時刻、每一行動中的全部生活的意義,才能確保恩寵的效果;把人從"自然狀態"轉變為"恩寵狀態"。聖徒的生活完全是為了一個超驗的結局,即獲得拯救。
  禁慾主義在西方的最高形式裡便有一種明確的理性特徵。修行生活發展唯一套合乎理性的行為有系統的方法,目的是克服"自然狀態",使人擺脫非理性的衝動的影響,擺脫對外界和自然的依賴。一切合乎理性的修道士美德的目的,也是清教最重要的實際理想。清教徒就向所有類型的禁慾主義一樣,力求使人能夠堅持並按照他的經常性動機行事。另一方面,加爾文宗教禁慾主義與中世紀禁慾主義的不同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這表現在"福音商議"的消失,以及隨之而來的從禁慾像世俗活動的轉變。能夠出色地過這種宗教意義上理性生活的人只是,而且只會是,僧侶。因此一個人越是深深地陷入禁慾主義,就越是遠離日常生活,因為他最神聖的職責就是超越世俗的倫理。
  絕對有依據的規範的信仰,絕對的預定論和上帝的徹底超驗性-將這三者結合起來再就其本身意義來講是偉大的天才的產物。既然他是理性倫理學的心理基礎,而作為這種心理基礎所產生的實際意義又可以完全在預定說裡加以研究。系統地,合乎理性地安排整個道德生活,因此路德信仰幾乎沒有處及一時衝動行為和天真幼稚感情的自發性活力,陰郁的加爾文教的教義所有的經常性自我控制和對自己的生活進行精心規範的動機在這裡並不存在。相形之下,非加爾文宗的禁慾運動,完全以宗教為動機的禁慾主義角度來看,則削弱了加爾文教內在的一致性和威力。

B.虔信派
與加爾文宗相比,虔信派偏向以極盡的虔誠獲得神寵;與其用當下的勤奮工作換取死後永恆的完滿,不如對神展現無盡的虔誠,在此生就沐浴在神的恩寵、因至信而產生的與神一體感中。
雖然這麼說,但虔信派的神秘主義不是多到了如薩滿教一般深不見底,他們同時部份擁有路德教與加爾文教的特色:路德教的神秘主義與懺悔得救概念、加爾文教的世俗禁慾主義與理性化理念。兩者結合之後,其獲取神寵的方式就變成:有系統的、一步步的增加自己的信仰,讓神寵漸漸充滿內心,直至達到最完滿的狀態。其理性的部份在於如何增加自身感情與精神面的高度,不同於加爾文教對工作與進步的異常執著。
這也說明了虔信教徒偏好有德性的勞動工作,不同於特別容易與資產階級鍥合的加爾文教徒。

C. 循道宗
加爾文宗把所有情感都視為幻象,而對循道宗來說,德性的確立要比工作更能獲取神寵。一個人藉由藉由不斷累積對社會的參與,建立一種對自我肯定的信心,對與神共存的信心,進而擁有一種寧靜的自信,取代加爾文教徒那種時時刻刻憂心忡忡的求救贖。
當然德行不是一般的德性,是要像加爾文宗所認定的工作那般、能榮耀上帝的德性,且是由自身之手而非教會之助達成的德性。

D. 浸禮宗諸教派
較為人所熟知的浸禮宗諸教派有:門諾派、浸禮會、貴格會(公誼會)等等,其共同特色是不再為上帝增加在世間的媒介,這些教派將只是教派,而不是教會,只為那些願意信奉的人而存在,而不是廣納信徒。除此之外,他們盡一切可能不與外借接觸,試圖保持基督教古早初創時期「使徒」的清苦生活,認為由此途徑才會了解神恩的存在。教徒們認為形式性的教會都只是屁渣,對於靈魂的解脫救贖毫無幫助,只有流傳千多年亙古不變的聖經才能帶人們走出困境。
當一個人能聽從內心真正良知的聲音──即聖靈──時,聖經就能帶你上天堂;若否,則一個有再多自然理性的人也只是行屍走肉。為了聽到這些聲音,人必需盡可能克止自己的日常活動,將一切激情與主觀欲望壓下,歸至平靜,才有聽到天音的契機。
這些教義雖然跟加爾文教的教義有所出入,但客觀上只看教義衍生出的活動時,浸禮諸宗教徒的舉止已經跟世俗禁欲主義不謀而合了,甚至超過許多。這多半也是因為他們是以教派為單位在行動,而不是對日常生活管控力較強的教會;畢竟在教會管控下有相當多的教徒並非自願信奉宗教,導致整體虔敬度的拉低。自願集結的教派要更能奉行世俗禁欲主義的真締。

儘管上述各宗有許多細節上的不同,但他們還是有許多對教義的基本平台概念:對獲得恩寵的執念、證明自己與自然人不同後才有機會獲得恩寵的共同表現、有條理理性的監督自我向上帝邁進的過程等等,這些都為禁慾主義新教影響了許多職業觀。而這樣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見下章。

第五章 入世禁慾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有一極其重要的論點,那就是「徹底理性的禁慾動機,導致了經濟理性主義的出現。」這正是第五章要討論的重點。他在這裡挑選出一位英國清教派裡頭的代表人物,R.巴克斯特來作為例證。

以巴克斯特的觀點看來,非為榮耀上帝的追求財富是完全多餘的。他比傳統的喀爾文教派還要激烈的反對世俗的財富追求。享受財富、沉浸於肉體享樂,無疑是背離了對上帝的榮耀。時間在此被視為無價,儘管尚無富蘭克林那種「時間即金錢」的概念,但是由於人在世必須盡其所能的榮耀上帝,因此任何一絲浪費掉的光陰都可說是罪過。
勞動的重要性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論貧賤貴富,不論是否需要為生活打拼,世俗的勞動均不可避免。職業是上帝的命令,任何人不應逃避,閒置顯然就是不榮耀上帝的行為。又上帝造物安排了五個工作天,多餘的冥想大可在週末進行,不應浪費時間耽擱工作,而那些在休息日不花時間禮拜的行為似乎都是逃避。
如此一來,每個人都應當從事正當的職業,有其專長,妥善的發揮其技能,以最大的力量榮耀上帝。他們傾向於以實用的角度評斷事物,因為應當以最實際最有功效的方式來達到目的,而不應浪費任何一點時間來減緩了對上帝的光耀。
這些清教徒精於「計算」,他們必須功利的要求自己做到對上帝最高的榮耀,更換職業或多職是受歡迎的,因為只要目的是榮耀上帝,在道德標準下便應盡其所能的達到最高的效率。
這樣的功利主義使得清教徒對於文化中所有不具宗教價值的事物懷有敵意,這樣的宗教價值在於經濟理性的發揮,他們傾向科學,排斥生產上無用的經院哲學,排斥奢華無意義的戲劇、閒談、慶典、奢侈品。這些都是禁慾的表現。生活漸漸的建立統一性,要求標準化,這迎合了資本主義的在生產標準化上的傾向。
但是原本的理想慢慢受到沖蝕,如同巴克斯特所言,原本那些身外之物當是身上的一匹輕薄披風,卻漸漸化成了堅實的鐵籠。禁慾與理性經濟帶來財富,財富的誘惑卻使人捨棄了新教倫理,於是資本主義衝破了束縛,成為了現代經濟世界的主宰,卻不再具有原來的靈魂。




台長: 朱宥勳
人氣(3,287)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論述 |
此分類下一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摘要(三)
此分類上一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摘要(一)

謝謝你的摘要~幫了我很大的忙XD
2007-12-04 13:43:08
穎....
謝謝你們....
資料真的很詳細...
2007-12-29 20:44:23
穎....
謝謝你們....
資料真的很詳細...
2007-12-29 20:44:24
謝謝你幫我
讓我頓悟了
2008-01-02 02:53:54
美國黑金
讚~~~~!
2020-02-27 02:44: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