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3-03 22:28:17| 人氣1,0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這是我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中國霧霾多可怕?柴靜《穹頂之下》全記錄 HD/ 轉貼自: 中國著名媒體人、前央視主持人柴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的生活環境也越來越糟!

中國霧霾多可怕?《穹頂之下》全記錄 VIDEO & ARTICLES & WORDS : 

內有 VIDEO.  VIDEO : http://www.storm.mg/article/42733









轉 貼: 


《穹頂之下》

中國著名媒體人、前央視主持人柴靜,2014年初從央視辭職,沉潛一年之後,在2015年初推出空氣污染深度調查節目《穹頂之下》。柴靜接受《人民網》專訪,記者問她為什麼要做這個節目,她說:「中國有很多人希望把這件事改善,在為此努力。簡單地說,每個人都希望空氣清新。什麼是社會共識?再沒有比這個更強烈的社會共識了。這是我的信心。」

記者:你告別央視之後,為什麼選了霧霾這麼一個題材?

柴靜:這不是一個計畫中的作品,當時因為孩子生病,我辭職後打算用相當的一段時間陪伴她,照顧她,所以謝絕了一切工作邀請。照顧她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整個生活都被它影響了,加上全社會對空氣污染問題也越來越關心,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我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所以就做了這個調查。

記者:你怎麼想到公之於眾的?

柴靜:一開始沒有想要公開,只是自己找資料,找專家問,想解開一些迷惑。我調取了十年來華北上空的衛星圖片,可以看到空氣污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麼沒意識到?我找了奧運空氣質量保障小組組長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給我2004某個月的PM2.5數據曲線,相當於今天的嚴重污染,首都機場也關閉了,只是當天新聞報導是霧。可見當時整個社會對空氣污染缺乏認識。

我深感作為傳媒人的一員,也有責任,因為當時我在北京,但我渾然不覺。我做過不少污染報導,總覺得好像看到煙筒,看到廠礦才會有污染,所以生活在一個大城市裡就無知無覺。

人都是從無知到有知,但既然認識到了,又是一個傳媒人,就有責任向大家說清楚。不聳動,也不迴避,就是儘量說明白。因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艱巨和複雜,容易急,產生無望的情緒。如果太輕慢,不當回事,聽之任之,更不行。所以儘可能公開地去說明白,也許可以有很多人像我一樣有改變,為治理大氣污染做一點事。

記者:這一年你都去了哪裡?

柴靜:我拜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去了一些污染嚴重的現場調研,調查了背後的執法困境。接觸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改委能源所、工信部產業司、環保部等職能機構,也去了倫敦、洛杉磯這些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氣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

記者:發現了什麼?

柴靜:我想回答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

以PM2.5之微小,人眼無法看到,這是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所以這次我攜帶儀器,做霧霾健康測試,作為志願者參與人體實驗,分析呼吸成份,拍攝肺部深處碳素沉澱的後果,想向大家解釋「霧霾是什麼」,性質、危害、構成。

通過科學家向我展示的源解析結果,可以回答「霧霾從哪兒來」。我國的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中國煤炭消費量在2013年就超過了全世界其他國家用煤量的總和。車的增速也是歷史罕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得不同時面對數量和質量要求這兩大挑戰。通過調研,我發現我國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我也嘗試揭示這幾大問題背後的管理與執法困境。

「我們怎麼辦」是有路可尋的。從英美的治理經驗可以看到,發生過「大煙霧事件」的倫敦當時的污染比當下中國更嚴重,但在治理污染的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發生過嚴重「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洛杉磯,車輛比上世紀七十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低了75%。就像解振華主任所說,人類的教訓和經驗放在那裡,證明污染可以解決,而且不必那麼久,中國已經承諾2030年左右碳排放到峰值,碳排放與霧霾同源,有協同減排效應,這個峰值的倒逼,意味著未來只能向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方向去,不走唯GDP道路,整個國家的治理體系、能源戰略、產業結構都會隨之改變,會對普通人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未來的創造者是抓住先機的人。

記者:你以前也做過很多污染報導,並且被評為環保部2007年度「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這次與你以往報導有何不同?

柴靜:這些年我做過的一些污染報導,但都是就事論事,停留在監督某些排污企業和地方政府GDP衝動上,我自己也停留在一種「要發展還是要環保?」的簡單思維方式上。

這次拉開時空,對過去的問題再回訪,再思考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產業現狀,看到它們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我感覺環保與經濟發展並無衝突。大氣污染並不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場化改革才能解決這一問題。環保不是負擔,而是創新的來源,可以促進競爭,產生就業,拉動經濟。國際治理污染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第一,政府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讓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主要力量。第二,政府不可或缺,必須通過制訂政策,嚴格執法,來保證市場競爭的公正公平,優勝劣汰。這兩點都與我國當前改革的方向一致。

記者:那你覺得普通人應該怎麼做?

柴靜:我自己並不想鼓動號召他人必須做什麼、應該怎麼做,那有一種強迫性。小時候有一次,我把肥皂水倒在了樹根上,我奶奶沒說什麼,只是拿小鏟子把肥皂水剷起來,埋在了別處—人去做什麼,是因為心底有愛惜。

我自己曾經對霧霾無知無覺,現在我對空氣有我的愛惜,所以我去找適合我的方式,比如儘量不開車,比如參與公眾參與立法研討會,與揚塵的工地交涉,打環保舉報電話12369,要求餐館安裝上法規要求安裝的設備,要求加油站維修油氣回收裝置。我把這些也呈現出來,這些只是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我相信,別人心底有自己的愛惜,有適合自己的實踐。

記者:是什麼讓你覺得大氣污染治理有希望?

柴靜:這一年我都是以個人身份去拜訪他人,包括職能部門。沒人拒絕提問,在回答時都毫無保留,直面問題。我覺得他們都希望能公開地討論問題,因為問題呈現就是解決的希望,而且認識的深度決定解決問題的速度。

一年中我建立了十幾個微信群,是與體制內外專家共建的,這麼長的時間裡,他們毫無回報地提供支持,其中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處的處長李昆生給我印象很深。我跟朋友說過,這個人讓我很慚愧,有時候我都覺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還在繼續發表文章,不斷往前推進。深夜有時會收到他的兩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為公之心對我是一個感染。即使他批評的人也很尊重他,因為這個人出自誠意。

去拜訪石化行業的有關專家時,我說問題如果您覺得尖銳,請不要介意。他說沒關係,你問的都是媒體和大眾關心的,應該向大家公開,他也很坦誠。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在環保與經濟之間尋找到最佳平衡點,能公開討論是前提,在這次我深切感受到了這點。

中國有很多人希望把這件事改善,在為此努力。簡單地說,每個人都希望空氣清新。什麼是社會共識?再沒有比這個更強烈的社會共識了。這是我的信心。

記者:除了這次演講,你還做了什麼?

柴靜:當前《大氣防治法》正在修訂,我將採訪的資料和稿件都發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希望能為法律修訂帶來一點參照。他們逐字看完,附上建議,返還給我,並打電話表示感謝,說會在修訂時考慮相關問題。

我將稿件也發給了正在制訂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得到的反饋也讓我很意外。他們提出的唯一意見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談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訂者的態度是因為,改革在中國適逢其時,需要讓大眾更多地知情參與,更多地討論,形成共識。公眾是空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沒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邊的污染源,也沒人比我們更愛護自己的家園。

記者:一個母親這個身份切入,我是覺得特別親切,但是你有顧慮嗎?

柴靜:我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就是說我有沒有權力說到她?因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須要考慮說出來之後她將來可能會承受什麼,這種壓力最大。後來我先生說,你還是說吧,我最深刻地感覺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後,才會對空氣污染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他說,這是你迴避不了的一個基本動機。 他說,如果你迴避了她生病,這種態度裡面其實隱含著一個問題,就是說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恥的。不用太顧慮和緊張,要相信這個社會的基本善意。這句話對我有說服力。

記者:我不僅是理解,而且能夠強烈地帶著情感感受到。

柴靜:一個人沒有當媽媽之前,這個世界只跟你有幾十年的關係,到此為止,我對我的一生負責任就可以了。但確實有了她之後,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麼長時間做完這件事。

記者:遇到最大困難是什麼?

柴靜:應該是自己認識的侷限吧。大氣污染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剛做的時候,有人說這個問題跨領域太多,不容易弄清楚。我深深感覺到了這點,擔心如果說得不準確,對現實會有妨害,找了很多專家審校,但也無法保證精準,只能盡力而為。錯了的地方,修正就好。不足的地方,會有更多人做得更好。

記者:這次的拍攝費用大概多少?是誰投資的?

柴靜:差不多一百萬吧,因為有國內外的拍攝和後期製作的費用。錢是我自己投的,國內一些基金會聯繫過我,願意資助,但我當時完全不知道自己會做成什麼樣子,又要照顧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做完,就沒接受,非常感謝他們。我兩年前出過書,用稿費負擔的。

記者:你是成立了個人公司製作節目嗎?

柴靜:沒有,這次只是個人調研,播出也是公益的。跟我一起做這件事情的,是我的幾位朋友,老范、番茄、螞蟻、三三、席大、晨超、五號、子雄、家賢、唸唸、小米,十人左右,甘苦與共。沒有他們,就不會有這件事,我非常幸運。如果將來有機會,希望仍能與他們一起,為轉型中的社會做一點紀錄和分析的工作。


轉自 : http://www.storm.mg/article/42733


=====

http://www.storm.mg/article/42743


好文嚴選:柴靜的《穹頂之下》—互聯網時代的公民調查

 2015年03月01日 11:10
前央視記者柴靜,蟄伏一年後重現,推出重量級調查《穹頂之下》。(取自柴靜穹頂之下官網)

前央視記者柴靜,蟄伏一年後重現,推出重量級調查《穹頂之下》。(取自柴靜穹頂之下官網)

【一、告別央視後的出手之作】

辭職後在做什麼?今天,2月28號,柴靜向網路免費奉獻了《穹頂之下》

作為母親,作為調查者而不是調查記者,一年來她一直在苦苦追尋三個問題的答案: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

沒出世的女兒患有腫瘤,她辭職照顧孩子,臘八節,也就是2015年1月27號的晚上,在北京大興的星光影視園,第一次聽柴靜平靜地說出這個資訊,很是震驚!

一出生就接受手術的寶寶已經痊癒,但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兒有一天會問「什麼是藍天」、「為什麼老把我關在家裡」,柴靜開始了調查。那晚,辭職後的柴靜,跟在場的五六百人足足聊了兩個小時。

臘八節那兩個小時的交流,是她調查霧霾過程的再現,是一場關於霧霾的科普,是一次公共政策的質詢,更是一番公眾參與的動員。多台攝像機記錄下了那天的溝通,所以有了今天上線的《穹頂之下》。

名稱借自斯蒂芬﹒金的小說,寓意和動人之處不亞於小說和同名電視劇。這可以說是柴靜辭職後的出手之作,在人民網和獨播美劇《穹頂之下》的優酷都可以看到。目力所及,這是非機構、非記者所做的信源最權威、資訊最立體、視野最開闊、手段最豐富、最有行動感的霧霾調查;絕不否認,從財新傳媒到《南方週末》,這些年很多資深記者如汪韜做過大體量的、專業的報導,僅從「霧霾中國」、「中國空氣病」之類的提法就可以窺見他們的眼界與著力,但可以預見,柴靜的《穹頂之下》會讓更多人意識到我們的確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呼吸共同體!她居於調查的動員,將引發新一輪的、更廣泛的從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調整再到公民個人作為的治霾行動。

【二、我要把PM2.5拽到眼前】

如果只有愛,我們對PM2.5可能除了恐懼還是恐懼;如果《穹頂之下》這樣的視頻沒有上網,我們看到的可能大多是政策宣導式的電視節目。柴靜到底是一位有行動力和調查感的母親,她綜合運用當眾演講、現場演示、視頻展示和網路傳播這四大手段,以強大的邏輯力量剖析了給中國帶來嚴重大氣污染的燃煤和燃油存在的四大問題——「消耗量大」、「品質低劣」、「缺少清潔」、「排放失控」,最大限度地縮短了資訊生產者與接收者之間的空間和心理距離,立體地提供了調查的過程與成果,既調節觀者注意力張弛有度,又不斷將調查引向深入,豐富了觀者的認知座標,也填補了一些認知地圖的空白;尤其是如此重大、縝密的調查在互聯網上首次發佈,是傳統媒體內容向互聯網遷移的重要表徵,是互聯網原創的非虛構內容去碎片化、精緻化的又一突出例證。

她一條舊仔褲、一襲白T恤,像沙龍主人般向圍坐的聽者介紹投入調查的心理動力、調查的思路和複雜的感受,解釋有關霧霾的性質和危害、來源和構成的科學原理、調查的過程和結論。她環視、打量追光下的塵埃,和觀者一起想像PM2.5的模樣;她背負空氣採樣儀採樣送檢,請來左小祖咒為動畫短片配音,直觀演繹PM2.5如何危害人體;她用資料視覺化,把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前衛生部部長陳竺與專家合作發表于《柳葉刀》雜誌的報告估計的中國每年因室外空氣污染導致35萬至50萬人早死這樣慘烈的數位,處理得通俗、形象、警醒。

她實地勘察,在燃煤消耗和鋼材生產大省河北,經歷了無人機因霧霾過重而無法記錄污染情況的尷尬;在燃煤污染致死數千人的倫敦霧霾事件過後62年,她前往因霧霾喪生者的墓地憑弔,也去到仍燒壁爐的人家拜訪,當年倫敦「禁排黑煙」、「限煙區只能燒無煙煤,財政補貼壁爐改造的大部分費用」等規定的條文,具體化為男主人手中清潔的煤塊;她深入英國南威爾士一座關閉的礦井,在已成文物的最後挖出的一車礦石旁,向網友介紹瞭解到的英國以油氣代替煤炭的能源戰略;為考察同樣惡名昭著但污染源主要是汽車尾氣的洛杉磯光化學污染現象,她在直升機上俯瞰這座車輪上的城市攤大餅式的道路模式和對汽車的高度依賴,在公路邊直擊加州空氣資源管理委員會的官員向沒給重型柴油車加裝空氣顆粒物篩檢程式的司機開出罰單。

查閱文獻,對一些人所稱的倫敦霧霾治理四五十年方見成效的說法,她發現開始治理的頭十年就降低了80%的大氣污染物;她還把官員和業界已知的秘密推到公眾視野之中:一艘海輪排放的PM2.5幾乎等於50萬輛貨車,而輪船和飛機的燃油還沒有得到像汽車用油那樣的哪怕不算嚴格的監管。

當面採訪,她直問中國石化集團前總工程師、國家石油標準委員會主任曹湘洪:為什麼是石化行業而不是環保部門主導油品標準制定?為什麼不公開油品標準升級的成本?有沒有可能放開油品市場?她得到了曹主任坦率的回答。

【三、這是我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奔波在中國、美國、英國,和小夥伴一起拍攝、編輯視頻,花的是她自己的錢,她說:「這是我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這是一個母親理智的衝動,得知自己懷孕前從不戴口罩的母親,女兒出生後每遭遇霧霾天卻連孩子笑一下都擔心吸進太多PM2.5的母親,就是因為關心孩子的心肺和未來,她專門向南加州大學醫學院臨床預防醫學教授求證社區裡年輕媽媽們「為避免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要鍛煉孩子早點適應霧霾」的困惑,教授的回答「沒有證據表明讓孩子生活在污染的空氣中他們能產生適應性,研究發現幼兒的肺部功能會因此受損」,更讓她恐懼。

她以個人、市民而不是機構雇員的身份瞭解大氣污染的危害以及污染治理的立法、戰略規劃和能源政策的制訂與實施,可以從資訊公開和民主決策的視角考察其間的得失、權衡國外同類決策的可否借鑒。線民不必居於管道信任,而是出於對傳播者個人魅力的讚賞和對自身利益的關切、對社會議題的重視而上網觀看《穹頂之下》。

就是因為花自己的錢,她超脫於企業、行業和公益組織、科研機構、政府部門之外,獨立觀察他們的利益關係、立場、觀念、行為及其後果,更容易贏得包括網友在內的各方的信任。

以個人之力,要厘清霧霾治理這個涉及中國的能源政策、市場化程度、國民健康的複雜議題,實在不易;但作為個人,源自血緣與親緣的情感動力、與自己籍貫相關聯的鄉情牽掛、滲入人際關係的貼切感知——這些柴靜個人化的感受與關切更容易喚起同處霧霾之下的網友的生活體悟,她所說的仿佛是私人恩怨的這場較量更容易激發網友作為母親、女兒、妻子或者父親、兒子、丈夫的個體的利益訴求的類同感和行動欲。

【四、就在此時就在此地,我們可以做點兒什麼?】

以前做報導,問號打開、節目播出就是結束,但在《穹頂之下》,柴靜的關愛不僅僅給予女兒,她的行動也不只是給所愛的人戴上口罩。作為一個已非記者的調查者,她的霧霾三問本身就是一種示範;人大應做什麼?政府該做什麼?我們能做什麼?她用具體而微的行動傳遞攻略:除了抱怨、消費、視而不見,我們還可以減少自己對煤和油的消耗、可以督促行政部門堅決執法、可以在法律修改的時候提出建議——

她與《自然之友》合作,提出了減少污染與排放的具體建議。

看到家門口有一片工地裸露,她試著與施工者交涉,結果揚塵的土堆得到覆蓋;樓下的餐館沒有加裝油煙處理裝置,她打了舉報電話12369,餐館老闆果然裝上了法規要求安裝的設備;加油站的加油槍汽油揮發嚴重,她又向環保部門舉報,加油站答應馬上修好防揮發裝置。她的體會是,如果不打,12369就只是一個數字。她建議網友:表達你的不滿、維護你的權益。

大貨車排放的設計缺陷問題歸哪個部門管?她從下面的回答中發現了執法主體虛置的問題——環保部:聽說不是我們;工信部:絕對不是我們;質檢總局:好像是我們三家。

相信在今年的「兩會」上,會有更多的代表、委員和普通民眾對《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改提出意見。

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執行主任、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史蒂芬•科恩對中國記者說:「霧霾會教育年輕人成為環保主義者。」是時候了,我們想用30年的時間走過別國100年的工業化之路,卻面臨著世界罕見的煤和油帶來的複合型、大面積的大氣污染;該行動了,所有的努力都會有收穫,就像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邵敏教授所說,我們曾經做過「偉大的實驗」——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期間,我們贏得過藍天。霧霾在天,穹頂之下,我們只能自救。

《穹頂之下》,僅僅是網民參與的開始。

編按:柴靜為前央視記者、主持人,曾出版《看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台灣版為時報出版),首發即五十萬冊,2014年請辭,赴美生子,還引發假愛國爭議,《穹頂之下》是柴靜重出後的作品。

*作者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原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主編。(原文刊載騰訊大家網,責任編輯:陳小遠。)

關鍵字: 好文嚴選、莊永志、穹頂之下、霧霾

======



柴靜很認真。為了挖掘真相,她曾24小時揹著PM2.5的採樣儀做實驗;她進到煤礦黑戶裡,看公權力管不了的油污廢氣;她在醫院開刀房目睹沒吸煙的患者,肺裡長滿黑色淋巴結;甚至,她到雲南宣威的虎頭村,全世界肺癌最高發的地區之一,看見一位病人身上放了一張去蠅紙,只因咳血咳到沒有力氣驅趕蒼蠅。
柴靜懂得深入淺出。為了解釋細懸浮微粒PM2.5,她和團隊製作了科普動畫,解釋其對身體的影響,請到的旁白是充滿抗議色彩、中國知名搖滾歌手左小祖咒來配音;為了向大眾證明霧霾的嚴重,她向美國NASA提出申請,拿到中國華北上空過去十年的衛星圖片。
柴靜不但挖掘問題,更尋找解方。她既挑戰、也向政府問責;她把焦點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上,交叉訪談三個相關執法單位,舉出政府怠惰的證明;她前往英國倫敦、美國洛杉磯,這兩個在歷史上有過大污染但卻走出光明的城市,再帶觀眾看到一切並非如此絕望。
而柴靜最獨到的,當然是她不藉由傳統主流媒體宣傳,選擇網路、新媒體,在周末的夜晚,在人們慢下腳步的夜裡,向大眾公開她一年的調查結果。
那,還是個有點霧霾感的夜。⋯⋯


一位母親的道德制高點、一位記者的企圖與用功、一位公民的格局與高度,成就了這個一夜之間的上千萬點擊。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5152
上傳網路不到24小時,已有近4000萬人點閲,評論超過五萬條,人數還在快速...
CW.COM.TW
收回讚 ·  · 
  • 你和 Wukong Shi Yang 、林顯丞其他 9 人都說讚。
  • Cindy Cheng P.S. -1 : 
    GOOD 的 Video : 對. 這個VIDEO 太棒了 太詳盡了,
    VIDEO : 16:16 & 23:03 和郝幾個都應改成你說的 化石燃料(能源)

    <很推薦的動畫紀錄片>
    這是一部30分鐘有關能源的動畫片
    我覺得內容相當深入地分析了能源的現況
    主要敘述化石能源的瓶頸 與再生能源發展的困難

    雖然整部動畫的結局是悲觀的
    但富含很多知識與能論能源時所需要的背景
    包括 能源密度 energy return on energy invested 是談論新能源需要注意的概念
    VIDEO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0guMS-13Ps
    ===============
    氣候難民的紀錄片
    作者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到世界各地記錄氣候難民
    也將氣候難民對全世界 糧食 水資源種種關聯記錄下來
    http://www.snagfilms.com/films/title/climate_refugees
  • Cindy Cheng p.s. 大家和年輕人都想聽的 演講授用喔! 受益!!

    RE : 【願景工程—為青年尋路論壇】葉丙成:台灣年輕人如何找尋未來?
    ......查看更多
  • Cindy Cheng VIDEO : 對岸的主持人柴靜 小姐 ( 花了 一百萬元的 人民幣去拍攝影片 ) 霧霾調查 : "穹顶之下"。

    真的很值得我們關注!! 此VIDEO 每天八百萬人點閱耶! 今天的 報紙聯合報和各電視新聞一職講這個 VIDEO . 這些嚴重的 霾害會飄到台灣來耶!! OH, MY GOD. (1 年前對岸高層還說要重拳治霾害!!?? )


    VIDEO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bK4KeD2ajI

    高清版: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这个视频正在中国引起强烈关注,19小时视频播放超过130万次,播放人数仍在快速增长。博讯特别转发youtube以方便海外读者观看。柴静此片申明是公益的,各网站都可以播放。博讯预测,柴静此片引发的反响超出预料,宣传部门或许会出手干预。Recruit MBAs" (http://goo.gl/4riRNH )。
    这个视频正在中国引起强烈关注,youku19小时视频播放超过130万次,播放人数仍在快速增长。博讯特别转...
    YOUTUBE.COM
  • Cindy Cheng P.S. -2 ; VIDEO : 對岸的主持人柴靜 小姐 ( 花了 一百萬元的 人民幣去拍攝影片 ) 霧霾調查 : "穹顶之下"。
    真的很值得我們關注!! 此VIDEO 每天八百萬人點閱耶! 今天的 報紙聯合報和各電視新聞一職講這個 VIDEO . 這些嚴重的 霾害會飄到台灣來耶!! OH, MY GOD. (1 年前對岸高層還說要重拳治霾害!!?? ) VID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bK4KeD2ajI
    高清版:柴静雾霾
    ......查看更多
    这个视频正在中国引起强烈关注,youku19小时视频播放超过130万次,播放人数仍在快速增长。博讯特别转...
    YOUTUBE.COM
  • Cindy Cheng 台灣的生活環境也越來越糟!

    中國霧霾多可怕?《穹頂之下》全記錄 VIDEO & ARTICLES & WORDS : 


    內有 VIDEO. VIDEO : http://www.storm.mg/article/42733
    中國著名媒體人、前央視主持人柴靜,2014年初從央視辭職,沉潛一年之後,在2015年初推出空氣污染深度...
    STORM.MG
  • Cindy Cheng 【三、這是我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好文嚴選:柴靜的《穹頂之下》—互聯網時代的公民調查 AND 
    她與《自然之友》合作,提出了減少污染與排放的具體建議。 AND 「霧霾會教育年輕人成為環保主義者。」是時候了,面臨著世界罕見的煤和油帶來的複合型、大面積的大氣污染;該行動了,所有的努力都會有收穫,我們贏得過藍天。霧霾在天,穹頂之下,我們只能自救。 =========== 她以個人、市民而不是機構雇員的身份瞭解大氣污染的危害以及污染治理的立法、戰略規劃和能源政策的制訂與實施,
    可以從資訊公開和民主決策的視角考察其間的得失、權衡國外同類決策的可否借鑒。線民不必居於管道信任,而是出於對傳播者個人魅力的讚賞和對自身利益的關切、對社會議題的重視而上網觀看《穹頂之下》。 ====== 她發現開始治理的頭十年就降低了80%的大氣污染物;她還把官員和業界已知的秘密推到公眾視野之中:一艘海輪排放的PM2.5幾乎等於50萬輛貨車,而輪船和飛機的燃油還沒有得到像汽車用油那樣的哪怕不算嚴格的監管。 內有影音檔 VIDEO :http://www.storm.mg/article/42743
    【一、告別央視後的出手之作】辭職後在做什麼?今...
    STORM.MG


台長: CHRISTINA CHEN
人氣(1,09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