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14 13:21:29| 人氣1,39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I am David到Les Choristes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兩星期來各看了一部好電影,【送信到哥本哈根I am David】以及【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兩部電影發生的年代約莫都在1950前後,事件迴異、觀看角度不同,但主角都是心靈受創的兒童。我從冷硬的文字語言中跳脫,從案牘堆疊裡解放,更從兩個星期突然張伸的政治媒體對立中憬悟,這些存在於我們心中的小小熱情火苗,是支持我們不懈存活的希望。

先說故事。【I am David】改編自丹麥小說家Anne Holm的「北方自由(North To Freedom)」,時序定在50年代的冷戰時期。保加利亞12歲的David從小被帶離父母存身在黑暗陰鬱的集中營,外面的世界以及所謂的自由,陌生、危險且不可知。一天夜裏,在某人的安排下成功逃出,僅攜帶了一個指南針、一塊麵包和一把小刀,以及一封必須送到哥本哈根的神秘信件。初度面臨異世界的David接受的惟一忠告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對於基本生活常識,譬如錢、餐具、書籍,甚至應該如何去笑,完全手足無措,必須從零開始學習這個新世界。跋涉長途經歷人事,David在義大利與瑞士邊境遇見了一位早年喪子的畫家老奶奶,慢慢的打開心防後,老奶奶協助David完成“送信到哥本哈根”的使命。

導演Paul Feig認為原著最吸引他的就是那種身處局外的感覺,面對新世界的David是一個徹底的異鄉人,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必須解放封閉已久的心,嘗試適應陌生的環境、以及相信他人。對David而言,這段旅程不僅是一趟逃亡之旅,也是一趟尋找自己的旅程,新世界處處充滿未知和危險,可能被發現後便會被遞解回去,但也充滿著刺激和光彩,義大利的岩岸、小鎮,廣闊的向日葵田,無際的公路,瑞士的森林,與David腦中片段出現的陰暗記憶,鮮明對比;早已忘記如何去笑的David,曾經撿了一塊破碎的鏡子,注視著鏡中的自己拉扯嘴角肌肉練習,但臉上滿是憂傷與難解的皺眉。Feig剖開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由,在面臨不公的對待與迫害時,我們是否將表現如局外人一樣?又或者我們具備足夠的勇氣來重新適應生活?

Les Choristes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故事了,簡單、平舖直敘的一個有關師生關係的電影,善惡分明的人物架構。在1949年的法國鄉下一座輔育院,一位中年已放棄音樂本業的新任代課老師,面對篤信紀律的輔育院院長與多重面貌的學生,突發奇想瞞著院長將學生組一個合唱團,進而產生了神奇轉變,讓被常人視做叛逆、無可救藥,且自我放棄放逐的一批孩子,挖掘或自我發掘出倔降外表下的善良和潛力。這麼一個可能被處理得陳腔濫調的勵志小品,非常令人驚奇的成為’04年法國最賣座的一部影片,勝過同時放映的許多好萊塢大片,主要原因在片中如同天籟的合唱,尤其是片中桀傲不馴的小男高音Jean-Baptiste Maunier,以無比清亮的嗓音,征服並感動觀眾台下的每一個人。

兩部電影風格迥異,但卻分別軟化了我堅硬的甲殼,尤其是Les Choristes至今仍繚繞耳際的餘音,叫我上下搜尋著電影原聲帶。但無論如何,兩部電影在台灣觀看人數一定不多,雖說英語以外的外語片一向被歸類為「藝術電影」只能轉進小眾市場,但片商極愚蠢的將Les Choristes譯作【放牛班的春天】這麼一個讓人缺乏信心的片名將難脫關係,冷戰時期歐陸的地理區塊也讓欠缺國際觀的我們缺乏興趣。對照於【天邊一朵雲】,如此諷刺的成為台灣近年來最賣座的一部國片,我不知道我們的導演或片商,有沒有能力或勇氣來處理類似平凡的題目,有誰對【老師,斯卡也達】存在印象?

台長: Dave
人氣(1,39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看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美好記憶:胡德夫與香料共合國
此分類上一篇:你愛周星馳?

美國黑金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3 04:52: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