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9-14 09:27:01| 人氣1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不正義結構的持續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看大陸電視劇「大丫嬛」,裡面描寫軍閥之子蹂躪鄉里,造成許多人的痛苦。男主人翁因為搶走了他的所愛,遂遭到無盡的欺凌,致父母雙亡、家產盡失,還要蒙受不白之冤。看到這樣的苦情劇,常常內心很掙扎,這戲究竟還要不要繼續看下去?不到平反心難平;而繼續看,就會繼續被折磨。

猜想戲的最後大約還是會讓惡人受懲、好人平反。但是,觀眾心中的不平之氣能不能完全得到抒解,倒是很難說。至少,從時間的長短來比,往往惡人耀武揚威的時候很長,幾乎整齣戲的大部分時候都是看到惡人欺好人,而好人往往就只在結局的一刻得到平反、才讓正義得到伸張。更悲觀地想,最後惡人受懲終究只是戲,在真實人生裡,惡人都會受到懲罰嗎?只有天知道。

我之前曾寫過「悲劇的真實結構」一文,強調悲劇故事裡造成好人持續苦難的「忠誠」反派在真實人生裡很可能並不存在。不過,我倒不否認悲劇往往會有持續性,或者,換個說法:不正義的結構常能持續。也就是說,造成人們因不正義、不合理的理由而受苦的結構情境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即使沒有「忠誠」的反派,真實生活中的人們也可能因為不正義、不合理的結構而持續受苦。因為會持續的正是那不正義、不合理的「結構」,是結構具有持續性,人的苦難則往往是不正義結構的常態後果。

我曾經相信「報」的原則,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樣的信念維持了很久,但是,隨著生活中的各種歷練,這個信念也逐漸模糊。
而在讀了韋伯的「政治作為一種志業」的演講詞以後,我終於決定放棄原先的模糊信念,不再相信「善有善報」,不再相信人間自然有正義,最多也只是一種大略的利益與勢力的平衡。如果要有正義,只能由人自己去奮鬥爭取。但是,要建立人間正義與福祉,實際上遠比我們一般想像要更困難得多。
其實,大家都熟知人間缺少正義,也從而少有普遍的福祉。所以中國人常有河清無日的慨嘆。

不正義的結構為什麼得以持續?正因為它是結構,結構有各部分互相支持的作用,所以易趨向穩定、復舊。

結構必然出於共業,是許多人行動的綜合結果。但是,這裡有許多行動屬於「非意圖的行動」,也就是說,多數行動的意圖並非朝向建構不正義的結構。不正義的結構因此主要是「非意圖行動的後果」。中間也許有些人的行動直接是朝向造成當事人的痛苦。但是,即使如此,前者也往往不是要營造不正義,而比較只是要責備、懲罰、報復。

責備、懲罰、報復的行動究竟是在實踐正義,還是營造不正義?這裡的正義判斷恰是一大難題。連韋伯也只能說,價值間的戰爭,就像是奧林帕斯山諸神間的戰爭,恐怕只能訴諸力量。

我們的正義感真符合正義嗎?或者,所謂正義的標準會不會因為我們的判斷所參考的情境、因果推理與價值系統的不同而不同?

正義判斷可能莫衷一是,可能會有衝突看法。我們自己認為正義的行動,從異己的一方來看往往是不正義的,我們以為自己是在維護正義,但是異己的一方卻可能認為我們是在營造不正義。
在耶穌發言勸阻以前,拿石頭砸失貞婦女的人會覺得自己代表不正義嗎?或是,他們恰以為自己丟石頭是在實踐正義?把許多宗教異端送上火刑柱的基督徒們,覺得他們是在維護正義呢?還是在破壞正義?當希特勒與納粹黨徒們在清洗「國家敗類」的時候,他們是在維護正義呢?還是在破壞正義?當文革紅衛兵在揪鬥黑五類份子,甚至揪鬥國家主席的時候,他們是在維護正義呢?還是在破壞正義?當許多中國知識分子在批判民運人士、修憲人士、獨立運動人士的時候,他們是在維護正義呢?還是在破壞正義?
許多人可能把正義問題看得太輕鬆,可能也把自己在正義維護中的角色看得太輕鬆。正義不是這麼簡單的議題。人間正義的建立不是這麼容易的事。反之,可能恰是這種各自出於主觀、出於我群中心主義或偏見的「正義」實踐,帶來了諸多紛擾與衝突,平添人間許多悲劇與恨事。至少,我們並未曾見到普遍正義的實現。

人們往往把虛構的「忠誠敵人」努力給客觀化,卻放過真實的悲劇原由、放過不正義結構的問題,因為人們看不見自己的執著(主要是人的「我執」),也看不見那不正義的結構。「結構」太不具體,甚至也太不浪漫。
結構不具體,因為結構中各部分的連結是因果關係或條件關係、是意識或潛意識互動、是無形的規則;而構成結構的行動又有很多是非意圖性行動。人們不自覺地對自己與他人的非意圖性行動放鬆監察。而當這些非意圖性行動匯合成為結構以後,我們也不慣於對個別的人與行動就其在結構中的位置、意義而進行監察。同時, 我們往往不自覺地想抗拒自我反省,更抗拒自我批判與自我改變。但是, 我們必須認識到:即使是非犯罪意圖的行動也可能是犯罪結構或不正義結構的一環;而傳統性、習慣性或順其自然的行動其實很容易隱藏背後不正義的結構。

要營造正義的結構非常不容易,但是要營造不正義的結構,卻是隨手可得。我們只要放棄自己的責任,放棄自我反省與自我要求,結構就很有可能趨向不正義。事實上,許多不正義的結構,就是在多數人並不曾刻意營造不正義的時候產生,通過眾人行動的直接效果與複雜的、多重的交互作用效果。而反過來說,即使我們很儆醒、很努力,卻也未必就能營造出正義的結構,因為正義的結構並不是一個人可以成事。

但是,我們往往被一些樂觀見解所惑。我們相信人有良知或有理性、有自由意志,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朝向成功營造正義結構。再不濟,也還有上帝或天道。因此,人間終將有正義。

只有等我們清醒過來,審視現實,我們才知道,人間其實並不常有正義,因為我們相信可以幫助實現正義結構的那些力量,恐怕主要只是我們主觀期望的投射。但是,如果因為相信了這些而不再主動努力、不再強調自己的責任、不再持續有意識地改變自己,我們最後就可能陷入失望,甚至絕望。

費爾巴哈與尼采對基督教的負面評價批判不一定對。但是,他們提醒我們,人不可忘了自己的責任與努力奮起的必要;正義結構有賴於每個人有意識的努力。即使我們當下並不覺得自己有錯、有罪,也不能放棄對自己的嚴密監督。

消除不正義的結構,可能是個永恆的戰鬥過程。不正義結構的改變,藏在對結構的認識與批判中,更藏在普遍的自省、自律與自我改變的努力中。

如果我們意識到,不正義的結構與人間悲劇將因為我們自律、自省上的怠惰而繼續,也許我們就會被激發出更強的努力意志去營造正義的結構。



出處: 論不正義結構的持續性 - 出岫閒雲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chiag/5312296#ixzz1XsziTz2H

台長: 齊老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