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02 00:41:52| 人氣2,688|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談 SEX 之餘,別忘了THE CITY -- 後911時代的Sex and the City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談《色慾都市》(Sex and the City),首要當然是談色慾,然而,大部分評論人都忽略了,除了情慾之外,《色慾都市》還有一大主角──紐約。

  先回顧一下劇集《色慾都市》中,劇中人如何對紐約不離不棄。幾個女主角去西岸旅行,對洛杉磯多番嘲諷;他們不習慣在荷里活一帶的山路開車,有人說:“洛杉磯不是平 (flat) 的嗎?”有人回應道:“洛杉磯是文化上倒是很‘平’的(指的是淺薄)。”旅程結束,她們歡天喜地回到紐約。又,Carrie的其中一任男友熱愛大自然,並在紐約附近的郊區有間小屋,每次他叫Carrie去那裡度周末,她都是不情不願的,她只屬於繁華的紐約。後來,Carrie交了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俄羅斯藉男友,他邀請她共赴巴黎定居,Carrie在好友Miranda的大力反對之下去了,但最後還是回到紐約。這名俄羅斯人曾說巴黎是無可比擬的城市,但劇中的紐約人卻不以為然。至於電影版《色慾都市》中,也有核心人物Samantha“棄LA、投紐約”的終極決定。

巴黎比不上紐約

  《色慾都市》對紐約的頌揚與肯定,是一種排他的論述。洛杉磯沒紐約好,巴黎沒紐約好。更甚者,劇中的紐約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包括布魯克林區、皇后區、哈林區等的New York City,而是狹義地指曼克頓的都會區。劇中人Miranda婚後遷到布魯克林區,她就視為人間慘劇。《色慾都市》的世界,就是在小小的曼克頓;而那個小小的世界,則被呈現為世界上的一個模範都市。

在紐約曼克頓,每晚可以去不同酒吧,每天可以試不同餐廳,當然還有叫劇中人趨之若鶩的數不盡的名牌服飾。至於那些美好的色慾,還有那些生活上的刺激,當然要在這樣的大都會才會發生。如果沒有錢泡酒吧,如果沒有加入高級健身會,如果沒有一身名牌,更簡單地說──如果你不是在曼克頓,又或是身處其中而沒有消費能力,對不起,這些色慾與你無緣。

  是的,紐約是現代城市的典範──起碼在媒體上的呈現如是。《色慾都市》其實不是特例,在電影史上,例子比比皆是:King Kong要擾亂社會秩序,當然是去紐約搗亂,最驚險的時刻自然是它攀上帝國大廈狂性大發;外星人要襲擊地球,目標也往往是紐約,最驚人的場面自然是高樓大廈被一一摧毀;如果要炮製世界末日的場面,紐約也是首選,從《人工智能》到《魔間傳奇》,荒廢的紐約都富有視覺上的震撼。紐約,彷彿是現代人類文明的象徵。這些電影的邏輯是:守不住紐約,人類文明也就完蛋。於是,美國人的任務自然是殺死King Kong,殲滅外星人;因為保衛紐約就等同於保衛地球,所以這些英勇的美國人也就是世界警察。

“後九一一”的色慾紐約

  紐約也不一定跟災難扯上關係才彰顯其典範地位。《華爾街》就把紐約呈現為世界的經濟中心,至於《緣份的天空》等愛情片,則把紐約描繪成愛情的聖地。強勢的美國電影工業在過去一百年來,一直不遺餘力地把紐約打造成世界的中心、城市的典範。至於其他城市如倫敦,雖然在文化及經濟上都跟紐約同級,然而,沒有強而有力的流行文化,倫敦的地位自然比不上紐約。

  如此看來,《色慾都市》的排他就不稀奇;這一次,它只是用女性情慾包裝紐約的繁華、開放、生機勃勃,再次歌頌紐約的神聖地位。然而,如果把《色慾都市》放在“後九一一”時代去閱讀的話,我們卻可以看到流行文化與政治局勢的微妙關係。《色慾都市》於1998年首播,電視版本至2004年播畢,至於其電影版則在今年上映;而九一一事件就發生在這“色慾十年”的頭半段。九一一恐怖襲擊的目標,就是紐約,就是世貿中心。恐怖份子何以有此選擇?上述電影史的脈絡可提供一點參考:當紐約多年來被塑造成一種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經濟與文明典範,它自然容易成為對美國、對資本主義、對西方文明痛恨的中東恐怖份子的眼中釘。摧毀世貿,令紐約蒙羞,背後的意義是向某種霸權式的西方文明宣戰。

  因此,因為世貿的消失,曼克頓上空的那一大個破洞,就成了以美國為首的現代文明的一個難以癒合的傷口。然而,在九一一事件之後,《色慾都市》越播越旺,劇中的“紐約價值”恰恰在美國那個至今脆弱的“後九一一”時代向國內國外宣稱──曼克頓仍然是世界之都,紐約仍然是城市典範,美國仍然高人一等。從《色慾都市》掀起的一陣紐約旅遊業可知,雖然美國陷入戰爭困局與經濟衰退,但其強勁的流行文化,仍然成功向全球輸出“美國是無可比擬”的訊息。

“軟權力”的輸出

  這就是中國內地近年來經常討論的國家“軟權力”,也就是一種文化與價值觀的輸出。美國多年來,就靠著流行音樂、荷里活電影、電視劇、汽水及運動品牌、快餐及咖啡連鎖店來不斷輸出美國的生活方式與價值體系。它們也不是國歌國旗,全無政治宣傳味道;它們不像《大國崛起》,沒有硬崩崩的政治歷史。然而,它們就是這樣滲入全球的每個角落,支配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思考。當你以為《色慾都市》只是關乎一群美國女人的色慾故事,你就錯了;你在消費的,你在吸收的,其實是關於“何謂最好的城市”、“何謂最美滿的生活”、“何謂最理想的國家”的一連串論述。從電影院出來之後,如無意外,你已經不自覺地對紐約對美國多了一分認同。(談《色慾都市》.上)

(《澳門日報》演藝版,7月31日)
(上星期寫完了談《色慾都市》的一篇,突然想起去年我談《巴黎我愛你》的文章也有相似觀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對照)

如果巴黎不浪漫

  你愛巴黎嗎?你愛的是哪一個巴黎?如果巴黎不浪漫、不優雅、不美麗,你還愛“他”嗎?是的,這裡故意用“他”而不是“她”——為什麼代表巴黎的一定是個金髮美女?如果巴黎是個老粗,如果巴黎是個壯碩的黑人,你還愛“他”嗎?



  電影《我愛巴黎》是好看的。短小精悍的十數出短片,風格各異,各有可觀。在塞納-馬恩省河畔,有遊手好閒的青年戀上中東美女;在馬路旁邊,突然昏倒的女子巧遇溫柔男子;在深宵的古老石橋下,有吸血女鬼對凡人動了真情;在一間美術工作室中,有一對語言不通的年輕男子情愫暗生;在一間脫衣舞酒吧,男子邂逅頗具風情的中年女子;在一間囚房中,一對小丑相遇,兩人把臂同遊巴黎……

  《我愛巴黎》中的大部分作品重現了我們心目中的巴黎:舉目皆有浪漫美景,到處都有愛情故事。巴黎是花都,巴黎是浪漫的城市,巴黎是戀愛的天堂——這還需要質疑嗎?

  一個“去政治化”的巴黎

  《我愛巴黎》恰恰說明瞭一個城市是如何被刻板化的,巴黎又是如何被“去政治化”的。城市社會學學者早有硏究:城市是個複雜的集合體,為了方便人們了解一個城市,一些單一化的符號便往往代表了整個城市,進而建立了一個城市的性格。

  代表紐約的是曼哈頓建築群,因此紐約自然是繁忙又時尚的,如果要把紐約擬人化,找的代言人大概是華爾街的成功人士(如電影《華爾街》中的米高德格拉斯),或是摩登的職業女郞(如《色慾都市》的眾主角),而不會是中國餐廳的一個侍應——雖然我很懷疑華爾街的成功人士在數量上是否一定比中國餐館的侍應為多。紐約其實是個極複雜的城市,然而,一句“繁忙又時尚”、一個職業女郞,卻簡化了我們對紐約的認知。

  同樣,我們心目中的浪漫巴黎自然也經過一些符號的簡單化,因為在十九世紀的《巴黎聖母院》及《雙城記》等作品中,巴黎都不浪漫,甚至是烏煙瘴氣的。

  巴黎的浪漫形象,可追溯至印象派與法國新浪潮電影。印象派畫家喜歡畫巴黎街頭、咖啡廳、劇院、教堂、公園,人物通常是優雅的婦人、舞會中的男女、跳芭蕾舞的女孩、草地上野餐的富人,於是,一個“中產化”的、“女性化”的巴黎成形了。印象派的筆觸是朦朧的,這似乎說明一個問題:我們永遠沒法從視覺媒體很清晰地看到真實的巴黎。

  法國新浪潮起碼有兩大特色:一是視覺語言的革新,二是大量實景外景的使用。一如印象派以全新的筆法定義了巴黎,新浪潮以其嶄新的視線語言捕捉巴黎實景,又再次對這個城市作出定義。以下有兩個經典例子,杜魯福《祖與佔》中的三人行,拍出自由奔放、幾乎沒有道德束縛的愛情,當三人在天橋上奔跑,當女主角率性地跳進夜深的塞納-馬恩省河,配以不守成規的活潑鏡頭,一個“浪漫愛情天堂”的巴黎形象再次被確認。

  《斷了氣》雖然不是以愛情作主線,但片中的巴黎實景卻有莫大的吸引力。一個浪蕩子在美麗的街頭遇上叫賣報紙的女孩,這個情節本來簡單,但因為生動的實景、健康又性感的女演員、導演即興隨意的風格,一個浪漫自由的巴黎隨即成為典範。

  在影響力深遠的視覺藝術下,巴黎的形象便跟浪漫愛情結下不解之緣,縱使我們很明白,從法國大革命、五月革命到前年的學生示威浪潮,巴黎其實是歷史上的革命之都,而我們更越來越清楚,除了有龐大的中產階級群每天在談情說愛之外,巴黎其實有古往今來的種族與階級衝突,從《巴黎聖母院》中被壓迫的吉卜賽人到前兩年的中東小區暴動可見。我們認識的巴黎,一直是被“去政治化”的。

  “浪漫巴黎”的經濟收益

  在這個沒有政治衝突沒有社會問題的商標之下,“浪漫巴黎”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巴黎變成世界上其中一個接待遊客最多的城市——這旺了旅遊業,而各式關於浪漫巴黎的產品如電影、音樂、香水、時裝、洋酒亦因而得益。一套Chanel令消費者想起的自然不只是一套衣服,而是整個浪漫巴黎。反之,就算伊拉克有能力有技術生產全世界最好的香水,肯掏腰包的又有幾人?

  因此,我獨愛《我愛巴黎》中有關種族與階級的一段。拍過《中央車站》的巴西導演眼中的巴黎完全跟浪漫愛情沾不上邊,片中的年輕南美女子天未亮就起床,她走過滿是有色人種的貧民區,先把兒子帶到托嬰中心,然後,她轉車又轉車,到了一個優雅的區域中的美麗公寓,去照顧一個法國人家庭的嬰兒。這套短片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對白少得不能再少,但藉著城市空間的對比、人群的膚色的對比,以及有關育嬰一事的對比,此片拍出了巴黎的階級與種族差異,導演告訴我們:別忘了巴黎的貧民區,別忘了巴黎的有色人種。

  早前在報上讀到一則有關“巴黎症候群”的新聞。原來每年到訪巴黎的日本遊客中,有超過一百人有不良的精神反應,他們對巴黎本來有極高的期望,但是,巴黎的骯髒(如街上的狗屎)、地鐵的破舊、巴黎人的不良服務態度等令他們感到極度失望兼震驚,需接受心理輔導。

  這則也許是不能盡信的趣聞,但指出了一個事實:我們想像中的巴黎跟真實的巴黎到底相距多遠? (摘自《澳門日報》;李展鵬)

台長: Pan

Pan
路人甲及嘉龍等幾位前幾天留言的朋友:

不好意思,我錯手把你們的留言刪了.
都怪這裡廣告太多,而且又有不良成分,不可不刪,
誰料今天竟然刪錯了. 抱歉!!
2008-08-07 08:02:34
路人甲
沒關系啦!大不了再重新留言就好了!不過,我還真忘記自己的內容留什麼的呢?會喜歡到你這個blog,是因為這裏有讓人感到可以放鬆的感覺。沒有太多的文字,還有很多美美的照片,更重要的是在字行間裏可以找到一種"共鳴的感覺"。你可以隨心所欲的到處看看,在這裏的選擇也很多。你可以看文章本身,也看看別人的想法和意見,高興的話你還可以選擇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跟大家分享!這裏真的很不錯哦!哈哈!!
2008-08-07 15:26:39
路人甲
對了,忘記問你一聲,你有看到留言的內容嗎?
2008-08-07 15:33:55
台長PAN
路人甲:
謝謝你!
至於你的留言,是關於一篇報導,裡面提到幾個亞洲城市,你記得嗎?
2008-08-08 19:47:2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