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14 09:20:21| 人氣2,7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她,一個務實的改革者──悼念美國「女權之母」貝蒂.弗里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她,一個務實的改革者
──悼念美國「女權之母」貝蒂.弗里丹     

  美國女權運動先驅人物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上周逝世了,兩岸四地的傳媒對此並沒有多大回響。的確,貝蒂.弗里丹逝世有什麼大不了?

  看看貝蒂.弗里丹生前所作的建樹,你也許發現它們真的沒什麼大不了:她於六十年代的美國,出版《女性的奧秘》(The Feminine Mystique,台譯《女性迷思》)一書,並創立全國婦女組織NOW(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她爭取男女就業平等權、合理的有薪產假、女性受教育權及控制生育權、貧窮女性的社會福利,因此,她被視為美國女權運動的祖師。然而,以上種種,現今早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機制,又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她不是薩依德,沒有留下開天闢地的文化反思;她不是蘇珊‧桑塔格,沒有留下涉獵甚廣的厲害筆鋒;甚至,在女性主義思想方面,貝蒂.弗里丹的理念早在六十年代就被不同流派批評為過時保守。因此,她的逝世在兩岸四地就只值得三數百字的短訊簡報,幾乎掀不起什麼討論,不比當年的薩依德或蘇珊‧桑塔格逝世引起注目。

  然而,以下的事實卻又提醒我們不能輕視她的貢獻:英國《衛報》早前報道,現時在英國因最底時薪而受惠的人大多數是女性,全英國有五分之一的企業給予女性的薪酬低於同等職位的男性,現今英國的大集團中只有十分一的總裁由女性擔任。在工黨執政的英國,法定最低時薪已超過五英鎊,然而,以上報道仍顯示,儘管在社會弱勢得到較大保障的英國,女性在社會上的從屬地位仍很明顯。貝蒂.弗里丹當年爭取的,到了今天在英國仍未達到,可以想像這在四十年前有多麼不容易。

  貝蒂.弗里丹最可敬,是她那務實的態度。一九六三年,她寫《女性的奧秘》反思婚姻與母職對女性的綑綁,認為女性的錯誤不是看重婚姻和母職,而是把它們當作是她們的所有價值、需求、欲望的所在。她於一九六六年創立的全國婦女組織,是美國第一個目標明確、影響力大的女性主義團體。她們遊說國會通過性別平權法案,力倡禁止性別歧視的立法。

貝蒂.弗里丹爭取的似是理所當然,但事實上她當年卻是兩面受敵:在全國婦女組織中,保守成員不滿其對避孕及流產的倡議,激進成員又反對她不支持女同性戀及雙性戀。在她們的組織以外,不同女性主義流派又口誅筆伐,有人批評她只著眼於中產階級、白人、異性戀女性的困境,範圍太過狹小;有人批評她骨子裡仍維護家庭及婚姻價值,被男性價值收編。別忘了,當年美國的女性思潮已是百花齊放,既有「燒胸圍、反男人、性高潮」的派別,也有倡言女同性戀才是解放女性之道的思想,可以想像,貝蒂.弗里丹的立場相形保守,尤其是她反對女同性戀的態度更成眾矢之的。然而,她在眾多批評聲音中堅持這種中庸路線,她要的是體制內的改革,她要的是務實的行進。以事後孔明觀之,她當年的「保守改革」尚且未竟全功,說明她的確是洞悉形勢,作了出以當地當地來說最好的選擇。以今天的思潮看來,她的理念或許未夠深未夠廣未夠開放,然而,她卻是成功地完成了一個歷史階段的任務。

  貝蒂.弗里丹的逝世,也叫我們反思兩岸四地的性別平權運動。她與潔玫‧葛瑞爾(Germaine Greer,《女太監》作者)及葛羅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內在革命》作者)等,在美國都是標誌性的女性主義代表人物。回看華語世界,我們為何沒有這號代表人物?貝蒂.弗里丹逝世一個多星期以來,兩岸四地傳媒反響不大,而報道得較詳盡的則是台灣傳媒。這當然與台灣從學術界到民間一直比較重視女性、同性戀等議題有關,而另一方面,我們可觀察台灣傳媒即時訪問林芳玫、何春蕤等學者的意見,提供她們與貝蒂.弗里丹親身接觸的經驗,並以學者的角度評價她,記者甚至找出已故的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當年為貝蒂.弗里丹的書寫的序言。然而,在香港及中國大陸,有沒有什麼人物在這議題上有標誌性的地位?誰有學術權威評論貝蒂.弗里丹?當年的貝蒂.弗里丹寫書、組織社會運動、與政府交涉,今天兩岸四地又有沒有女性主義白有同樣影響力與行動力?是我們壓根兒沒有性別歧視的問題?是我們靜悄悄地享受歐美女權運動的成果?還是,我們的確比美國走慢了半個世紀?

  如果傳媒或多或少反映一個地方的文化,兩岸四地的確愧對了貝蒂.弗里丹。就如最近褻瀆回教的漫畫事件,顯示了宗教問題牽涉千頭萬緒的經濟、種族矛盾,其實,女性的問題亦不只是女性的事,而是與整個社會的政治文化經濟結構息息相關,從上文羅列的有關英國女性的經濟地位的資料可見一斑。一個不重視性別議題的社會,大概也很難期望它非常關注勞動階層、不同膚色、不同宗教等弱勢;在此,我們似乎要冒著粗疏的危險推論:對貝蒂.弗里丹逝世的輕視,其實意味著我們的社會上對權力問題不夠敏感。

(原刊<亞洲周刊>2月25日)

台長: Pa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