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2-23 07:49:02| 人氣1,35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尋找,是為了找不到--北京之夏.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尋找,是為了找不到  
   
  尋找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功課,但有時我懷疑,尋找的目的不是為了找到,而是為了找不到。

  北京之行,本來要找老北京的情調,然而,我找到的卻是一個難以辨認的高速發展的北京。錯愕的我,有時困惑,有時悲痛,有時擔憂。雖然失望,但我卻把今天的中國看得更清楚了。

  這幾年來,常聽說中國不少藝術家走得非常偏鋒,代表作自然是那些令人聞之驚心、看之噁心的行為藝術:例如表演者插上針筒讓鮮血一滴一滴的流出來,或是用烙鐵把身分證號碼烙在身體上。藝術非得如此極端不可?

這次在北京的798藝術區,我就看到不少令人不安的作品:一個血紅色的天安門廣場,其上佈滿了螞蟻──那是一個雕塑;一個個死嬰裸身泡在河水中,隨水漂流──那是一系列的畫。還有一位攝影師王寧德的作品系列,使用不少日常生活的場景,而其中的人物明明在進行活人的活動,但他們卻全是閉目的、蒼白的、死亡的。最觸動我的一幅是一家人坐在荒廢了的火車車廂中,而地上滿是沙土,三人就如死屍般癱坐著。

  這一代中國的藝術作品,內容那麼駭人,手法那麼激烈,為什麼?也許,走過一趟北京之後,我終於有點懂了。看著這個城市令人搖頭的貧富懸殊、傳統的與道德的淪陷、千奇百怪的犯罪,我想,有識之士要含蓄、溫和、慢條斯理都很難,而偏鋒與怒火則既合情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贏得文化界的認同。雖然藝術層次有差異,但當年魯迅的《狂人日記》等作品,不也來自一種對時代的怒火?

  更想不到的,由工業區變身的798區,也正是一種景觀與意義上的代表。在叛逆大膽的藝廊旁邊,正是藝術家關懷的下層工人,以及代表夕陽工業的廠房。這活生生的景象,就是今天中國文化的某個縮影。我真希望這一區不會變得有如紐約蘇豪區後來的商業化:一個區域一旦有了藝術氣息,先引來高格調的咖啡廳,然後是餐廳、名店,最後整區租金被推高,真正的藝廊只好撤走。

  帶著對時代的不安、對藝術的觸動,我在798藝術區走了大半天。老北京是找不到了,但我就是因為找不到它而更深地了解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種文化。人生的失落時,往往是我們得到最多的時候──如果你願意去尋找,願意去思索。(北京之夏.六)create_adam@yahoo.com.hk

台長: Pan
人氣(1,35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我旅行,所以我存在 |
此分類下一篇:梵谷的困惑--北京之夏.七
此分類上一篇:北京之難--北京之夏.五

阿楨
我剛從部落格搬至新聞台,請好友多多指教。
您要找老北京的情調嗎?我有篇書評供你參考:

《胡同面孔》

隨著2008年北京奥運逼近,因新建設而被拆的胡同也愈多,同時保存胡同的呼聲也愈高,各種有關胡同的圖文書出版盛況。

那你為何挑上邱陽的《胡同面孔》(大都會,2005)?

沒啥大道理!剛好買到,又在台出版的繁體版,還有它不是本建築取向、而是「文人」取向的胡同書。

你筆誤了,是「人文」取向吧!書的副標題不是「古都北京的人文旅行地圖」嗎?

不!就是「文人」!你不能單看封面,而要細讀每篇內文,如此你才知作者大多是以清民兩代在京的文人為索引,按文人找他們住過的胡同來認識胡同的面孔。

如此的看胡同方式,豈非因人論房、本末倒置了?

那倒不會,雖然隱性地以文人為索引,但是顯示於文的只在每篇文後談起該文人。

就算如此也不免文人相輕,你比如在介紹梁實秋住過的「內務部街39號胡同」時,評道:「在現當代文學史裡,真正在北京土生土長的作家大概只有兩位,一位是老舍,而另一位就是梁實秋。在中學的語文課本裡面,就有魯迅先主怒斥他的文字,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梁實秋是一個反面人物的形象…今天,站在梁實秋先生曾經居住過的西跨院裡的時候,望著根深葉茂的古樹以及日漸頹敗的故宅,是一種無以言表的心情…作為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同時作為現在被推崇為華語世界一代散文宗師的梁實秋,正在承受著後人的評說與關注。」(p.26)

「在刊物上,梁實秋發表了大量文藝理論方面的論著,反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的個性解放以及現實主義作家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在《雅舍小品》散文隨筆集裡,著實也沒有什麼高深的中西文化及藝術理論知識,所包容的內容無不是身邊的瑣事,信手寫出,卻又是那麼純樸和自然。」(p.26)

看來邱陽不知梁實秋的文藝理論和其獨特的文字風格。

可人家已試圖擺脫中共文藝教條,重新評價反面文人了啊!

可惜和對胡同感情一樣,在保留與拆建之間,存在著複雜的心聲,雖然傾向於保留,但在介紹梁思成住過的「北總布胡同」時,藉著梁思成有關北京城新舊建設的爭議,說道:「拆與保永遠都是一對矛盾,居住在老城區裡的人們自然也需要一種舒适的生活質量,然而,面對那麼多的歷史遺跡,那會多的人文內涵,究竟何去何從,也是值得關注的事情。」(p.150)

還不簡單!給胡同來個古典包裝現代行銷,經營什麼咖啡店、茶館、美食、賓館…的,先吸引中上層消費者、再讓他們慢慢認識文化,北京和台北不少名人古蹟、不正如此發展文化產業嗎?

只怕是自欺欺人,酒足飯飽、品茗飲點之後,連房子古人姓誰名啥都不知。我就不明白,為何英法德奧等文藝名人故居不用靠食色來吸引旅客,頂多賣些相關的紀念品而已。
2007-03-25 12:12:38
版主回應
謝謝你提供的資料.
我當年在北京,胡同也給了我很特別的回憶,
而當我們跟胡同居民聊天之後,對於胡同的保留與清折或改裝,都感到十分困惑!那是一個有關文化遺產、民生、城市規劃的複雜問題..
2007-03-26 14:23:0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