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26 19:17:23| 人氣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1021課後作業=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參考老師從網路上抓下來的四篇「讀後感」,寫下你的〈蘇軾〈日喻〉讀後感〉。可以是「分析」的,可以是「評論」的;可以針對蘇軾的〈日喻〉,也可以針對這四篇「讀後感」。
〈日喻〉這篇文章善於運用比喻說理,意在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並讓讀者從故事中自行悟出下文所要講的道理,它在文章中起了加強生動性和說服力的作用。比喻在本文中的作用是能夠使不容易說清楚的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通俗易懂。這篇文章所闡述的道理,是有蘇軾親身體驗在內的。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鑽研,親身實踐,不僅失於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如果只憑主觀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專靠外力是無濟於事的。探求真理,鑽研學問的內因,就是靠自己學習,不能只撿別人的現成果實。還有第三點,所謂學習,不能只空談理論,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實學,要受過實際鍛煉。儘管蘇軾說,有一天“道”會不用你去求而主動地來找你,實際上他卻正是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會來找你的。這些道理,是值得借鑒的。
另外,蘇東坡的〈日喻〉使我聯想到《禮記學記》篇中的一段「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 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這段文字也同樣是說明為學的道理在於循序漸進,
應當要自己親身體驗才能獲得「真知識」,否則,就算有再好的天賦也是枉然,到最後也會成為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


2.從中國期刊網下載一篇有關蘇軾〈日喻〉的論文(如果數量不多,可以擴大到蘇軾其他的散文),撰寫「摘要」與「劄記」。
篇名:談蘇東坡的兩篇散文 作者:孟昭燕
摘要:
蘇東坡雖然沒寫過以“實踐論”為題目的文章,但他的確在文章中發抒過“實踐論”的觀點。這集中表達於他的兩篇散文〈石鐘山記〉和〈日喻〉中。〈石鐘山記〉中的“石鐘山”是鄱陽湖靠東岸的一塊巨石。它以能發出洪鐘之聲而得名。對此,《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的解釋是:“巨石下臨深淵,微風掀浪使水石相擊而然。”對此說, 世人多不置信。唐代的洪州刺史李渤,還曾親自去探察。
〈日喻〉一文中,作者以盲者扣盤捫燭的誤會,點出悟道之困難及誤解「世之言道者,或及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此指的「道」,即深入事物內部聯系的規律性知識,他以為「道可至而不可求」,「致」即所謂在實踐中學習,而獲致真理的過程。

札記:
蘇軾一直都是我所欣賞的大文豪,從高中時代,就陸陸續續有接觸,之後,就深深的被他的文筆所吸引,他的文章富有老莊、儒家等思想,曾自評其文曰:「吾文如萬斛迫源,不擇地而出。」以「隨物賦形」,行雲流水,自然成文相標榜。,尤其是高中時所學的前、後赤賦,其表現的手法不同於其他文章,其寓意充滿了道家的樂觀精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而現在、又有機會學到一篇富有哲理的〈日喻〉讀了之後又更加激賞才子蘇東坡的才氣,他以簡短的文字表達自己對於”學”的看法-在於不斷的學習然後去實踐,而其中,「實踐」又更為重要,一但實踐,力行便會有所得,而這些得,便是真得,也難怪上一篇論文的作者給予蘇東報如此高的評價了!

台長: 國一甲的寶貝
人氣(6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