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18 23:50:59| 人氣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1014課後作業.....婉芬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 從monkia鍵入「讀孟嘗君傳」,搜尋五條相關資料,做成「報告」。

1. 王安石(一○二一 -- 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臨川(
今將西臨川)人,是卓越的大政治家。神宗時,為參知政事,次年擢
升同中書門下平章(宰相),行新法。前後當國七年,新政頗有成績
。後遇到困難,于熙寧九年退引,終老江寧,封荊國公,卒諡文,著
有《臨川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以政論為多,大多針對時
弊,深刻分析,主張明確,說服力極強。如《上仁宗皇帝書》、《答
司馬諫議書》、《讀孟嘗君傳》等,表現他對國家、人民的關心。山
水記如《游褒禪山記》,是游記形式的說理文,顯示了學習上的剛毅
堅忍的精神,《石門亭記》表示了隨處關心民瘼的政治態度。他的散
文一般立意超卓,概括力和邏輯性較強,語言簡練樸素。


2 .戰國時代養士之風興起,四公子以他們富厚的產業,擁士自重,彼此相互競馳,一時之際,養士之風大盛,蔚為戰國特色,史記有四公子列傳。其實,他們所羅致的多半並非高瞻遠矚、雄才大略、能安邦定國的賢士,所以數量雖多,但多無濟於事。如孟嘗君便養士六萬餘家,但面對強秦,充其量也只能在緊急時刻,以雞鳴狗盜之力脫困而已,並不能改變時勢,扭轉乾坤,畢竟這些食客行徑只是近於遊俠而已。王安石讀史之餘,以其敏銳的眼光、獨到的思考,由俠與士之相近似而實有別的角度拈出一篇主旨,破除一般俗見,使人重新評估孟嘗君的為人。

 3. 觀察太史公書中所載,孟嘗君過趙之際,聞趙人恥笑其「乃渺小丈夫耳」,竟殺數百人並滅一縣離去。反觀前文之恭敬的拿起飯來與客比之的態度,可謂天差地別,且猶有不能忍辱負重之氣。次觀魏子竊以收得之邑入與一賢人,而孟嘗君怒斥魏子;以及馮諼燒券與民,同樣受到孟嘗君不悅之情的對待,似乎處處反映著孟嘗君僅以好客得士為榮,而非具有長遠之計而接納之。這也使得當他死後,諸子爭立,竟遭齊魏共滅的後果,昭然若揭了。當然,他的最後宗主國—齊,也不免被秦為之一吞。

4. 本文篇幅極短,全文只有八十八字,但論辯文的章法結構卻一應俱全,余誠評稱:「通篇只八十八字,而有四層段落,起承轉合,無不備具」;林雲銘評說:「文字不滿百,而其中起承轉合在內,警策奇筆,不可得矣!」誠然!本文起首以「能得士」三字立案,申之以「士以故歸之」,及「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可見得其所養之士既眾矣,又可以緩急之間發揮大作用、大力量,這是定見,似不容得反駁了。不料「嗟乎」以下,陡然立下斬釘截鐵的斷語,直謂「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則其所養者何等人固昭然可見,而世之所謂「得士」者自然也成為妄見了,所以便直逼出「豈足以言得士!」這般結論。

5. 雖然四公子處於兵荒馬亂的戰國時期,都能利用當時的社會情況,為自己,也為自己權力來源的宗主國,招攬大批的門人,在國際政治的疆埸上馳騁,頗有龍飛虎嘯之氣勢,此可謂不失其時矣。然而,對於國家最後的局面而言,四公子的見識,竟又使他們「失其時」了。如「讀孟嘗君傳」一文中所揭示的,也許田文所招募的人,乃「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並非真能成其大業,使得孟嘗君自喜好客於彼,「合於其時」,非洞悉「長遠之時」也。

報告:

戰國時期,群雄割據,各國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擴大本國的勢力,君主們競相稱王,一方面不斷加強軍事武裝﹐ 勵精圖治 ,加強中央集權 ;另一方面 ,在外交上,頻繁爭取與各國合縱、 連橫 當時政治情勢風雲詭譎 ,又因為封建制度的逐漸崩潰, 貴族知識流落民間 。布衣卿相的局面形成, 各地有才之士懷抱著雄心壯志,奔走各國尋求識才之主 ,意欲一展長才, 這才會有戰國四公子各擁食客, 顯名於當世且留名於後世。
戰國中期 ,楚國的春申君 、趙國的平原君 、齊國的孟嘗君、衛國的信陵君, 被後人尊稱為戰國四公子。他們都是王親國戚、 貴族出身、 在各國擔任要職或在各國的政治外交上站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他們之中以齊國的孟嘗君最善養食客而聞名於天下。
但是在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中卻不以為然。 他以為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 ,豈足以言得士?」他這樣說可以從他的處事為人中略知ㄧ二。 他向來主張改革政治 ,心心念念想要重振朝綱, 濟家救國。就如資料一說他的散文以政論為多,大多針對時弊,深刻分析,主張明確,說服力極強。如《上仁宗皇帝書》、《答司馬諫議書》、《讀孟嘗君傳》等,表現他對國家、人民的關心。《石門亭記》表示了隨處關心民瘼的政治態度。
雖然他們享美名於當世, 但是經後人蓋棺論定之後, 卻是貶多於褒, 原因就如資料二所述:
他們所羅致的多半並非高瞻遠矚、雄才大略、能安邦定國的賢士,所以數量雖多,但多無濟於事。如孟嘗君便養士六萬餘家,但面對強秦,充其量也只能在緊急時刻,以雞鳴狗盜之力脫困而已,並不能改變時勢,扭轉乾坤,畢竟這些食客行徑只是近於遊俠而已。
所以王安石才會說「擅齊之強, 得一士焉, 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

在文章結構來說,全篇文章僅八十八字,但是其文氣緊湊,一氣呵成,就如資料四所提及:
余誠評稱:「通篇只八十八字,而有四層段落,起承轉合,無不備具」;林雲銘評說:「文字不滿百,而其中起承轉合在內,警策奇筆,不可得矣!」
最後兩句,一方面運用頂真修辭格使文意緊湊,氣勢直貫,點明俠與士不同道,不可相為謀之至理。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孟嘗君在本質上不能得士的緣故。

戰國四公子的故事在史記中皆有敘述,我在權相比較之後,較為欣賞的昰魏國的信陵君。就如資料三提到的數個例子來說,似乎處處反映著孟嘗君僅以好客得士為榮,而非具有長遠之計而接納之。而趙國的平原君,殺寵妾以保士,有毛遂自薦而得以與楚盟,有魯仲連排難解紛,及接納小吏李同諫言毀家救國,才能夠解了邯鄲之圍,但是他卻未在第一時間內立即做出正確的決定 。例如要在門下食客漸漸離去之後,才願意斬其愛妾。還有他在邯鄲城被圍之時,宰相府仍為花木滿庭、樂器滿架、珍寶盈室、後宮幾百美女穿綾羅綢緞、食山珍海味。雖然是坐困愁城,但是和城中的百姓相比卻是有著天差地別。另外,春申君幫助太子完登上帝位,自己也享有二十餘年的榮華富貴,坐擁相位及封邑,但最後卻落得遭其親戚密謀刺殺而死的下場。這全是他不懂得居安思危又不聽信門客朱英的建議,實在可悲!在史記中有信陵君竊取虎符救趙的故事 ,且因為他的禮賢下士, 情深意重 , 使侯嬴、 朱亥願意捨命為其救趙。 我讀完戰國四公子的故事之後,就屬信陵君與侯、朱二人的相交情形, 最讓我有所感動。他們之間的相知相惜 ,為彼此兩肋插刀、義不容辭 ,實在教人動容啊!


2. 上「中國期刊網」,鍵入「讀孟嘗君傳」或「王安石」,下載一「期刊論文」,撰寫「摘要與札記」。

摘要:
宋文學家王安石散文的風格雄健峭拔,說理透徹,語言簡潔,富有高度的概括性,自成一家。其《讀孟嘗君傳》可謂言簡意賅的典型之作,曾被清人沈德潛評為“千秋絕調”而傳誦不衰。 這篇短文借史實以述志,四句話,九十字,“文短氣長”,上繼莊、孟,下承韓、柳文風,是一篇察古論今的論辯性文章。 孟子說﹕“充實之謂美。”深刻的哲理映射著時代精神,表現著作者的情志,啟迪和感染著後人,是我國散文源遠流長的首要因素。但“充實”構成美,是有條件的。在作品裡,作者的理想和他對社會的概括必須通過一定的媒介和手段表現為意境,把人的思想導向至善...
札記:
這篇論文內容強調的是文章除了表面的文字論述之外,還必須潛在著作者本身的思想內涵,因為「充實才能構成美 」作者對社會及對國家的概括通過文字的媒介及手段表達出來,使文章能言之有物, 自成一種境界─ 一種美的境界。
這篇論文把劉禹錫的「陋室銘」和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比喻為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在思想意境上, 卻是後者開闊的多且處事態度亦為王安石積極許多 我覺得此論點似乎有其道理, 因為王安石對國家有著雄心壯志,意欲改革積弱不振的朝紀,文中未有顧影自憐、孤芳自賞之情緒 。反觀劉禹錫的「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
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雖然通篇文章將作者的怡然自得, 安居陋室的胸襟表達無疑 ,但是在寧靜中卻包含著被貶荒遠的痛苦, 這是一種「窮則獨善其身 」自傷高處不勝寒的孤芳自賞。
此論文主題即是以「有境界者自成高格 」,我絕得這話說的一點不錯, 文字本身是死的 ,不過因為作者將自身的抱負、情緒、思想、內涵付諸文章, 此文即似活了一般,讓讀者有了共鳴,能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不管是氣勢滂薄的長論還是委婉清新的小品,只要作者賦予其生命力, 文章就到達了…「美的境界

台長: 國一甲的寶貝
人氣(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