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26 18:59:24| 人氣85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卡拉絲與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天應該來介紹我喜歡的第二個藝術家,卡拉絲(Maria Callas,1923-1977)了.

其實,卡拉絲算是一個很有名的女高音,國內也有很多她的介紹,我覺得我應該不會寫得比他們更好.說一下我為什麼喜歡她好了.

卡拉絲出生於紐約市,雙親為希臘人.所以,年紀稍大以後,她就回希臘,在希臘接受聲樂教育.她在1938年(15歲)就首次登台,在雅典演唱「一片作家」馬斯坎尼的「鄉村騎士」;1947年第二度登台,在維諾納市演唱「喬凡達」的女主角.隨即被賽拉芬這位指揮家發掘,演唱「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女主角.這是她在這一生中最重要的表演.從1951年起,卡拉絲已成為史卡拉歌劇院最常登台的紅伶.

史卡拉歌劇院,是我目前最想去的地方之一.

當時,歌劇真的只是以聲音取勝,戲劇的成分幾乎是零.因此,在卡拉絲出現之前,歌劇就真的是一群聲樂家在哇拉哇拉.美麗冷酷的杜蘭朵公主在畫面上變成了熱情洋溢的五十歲女人;纖細的蝴蝶夫人則是100公斤的雙下巴女士.在舞台上的這些人,毫無演技可言.歌劇成為所謂的「美聲展示會」.

卡拉絲的歌聲絕不是讓耳朵感受到充分快感的美聲.在歌聲的美感方面,卡芭葉及提芭蒂都在卡拉絲之上,技巧也比卡拉絲穩定.但她的歌聲本身如鋼,卻又繞指柔,渾厚卻又細緻、乾淨卻帶有黏性.她這種特殊的音質在詠歎調中表露無遺.

挑剔一點來說,她的聲音有瑕疵,但是她的聲音戲劇性卻很強.雖然很多人相當理智的批評她的技巧和音色控制,但每次聽她的演唱,我都可以感覺她以全身的力氣,超越身體的極限,一字一句編織出劇中人的心聲.她的聲音會讓歌迷隨著她的情緒掉入戲劇的洪流當中時,完全忘記那些不合理的劇情,只是隨著劇中人的喜怒哀樂變動.

理智和情緒,人生當中的兩大矛盾,在卡拉絲的聲音竟然平衡地這麼完美.卡拉絲的聲音表情讓聲音開始演戲,也讓「美聲展示會」時代宣告結束.

卡拉絲最著名並賴以成名的演唱戲碼,前期是「諾瑪」,到了1960年代初期則是托斯卡.因為那時她的歌聲已有走下坡之勢.這兩部歌劇分別可以代表她的後半段與前半段人生.

前半段人生,影響他最深的男人是指揮家賽拉芬.卡拉絲始終把塞拉芬當成她最偉大的導師,也衷心感謝他的再造之恩.沒有賽拉芬栽培她,卡拉絲絕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女高音.卡拉絲的前半段人生,可以說是「為了藝術,為了愛」(托斯卡的名曲)的寫照.她在這段時期,很努力的把歌劇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她的人生後半段則是毀於歐納西斯與她自己的個性.為什麼我說諾瑪這部戲代表她的後半段人生呢?諾瑪是個女祭司,但卻愛上了敵人的總督.結果,這個男人背叛她,與她的屬下在一起.但是諾瑪為了這個他深愛的男人,還是坦然赴死.諾瑪可以說是卡拉絲最偉大的角色之一,她曾經在八個國家當中唱過九十次的諾瑪,是卡拉絲所有歌劇角色當中唱過最多次的一個。我不知道她為什麼能把諾瑪唱得那麼好,大概是因為她知道被背叛的心痛是什麼感覺吧.

花心的歐納西斯,在追到卡拉絲之後,就把他的目標移轉到賈桂琳身上.卡拉絲從此無心唱歌.有人說卡拉絲一生中真正的悲劇,開始於她和歐納西斯之間的交往.而卡拉絲也的確在認識歐納西斯之後,把生活的重心完全轉移到愛情方面.這種無怨無悔的投入,就像她在其他方面的堅持是一樣的.這是一種義無反顧的全心投入,完全不計後果和代價.再加上她的個性使然,社交活動太多,所以演藝生涯逐漸走下坡.真是很典型的獅子座女子.


儘管如此,聽她在1960年代唱諾瑪的詠嘆調:'聖潔的女神'時,給我的感覺還是如同一位天使站在天堂的入口,對著人間輕嘆.

是的!假如真的有天使,假如天使真的會唱歌的話,就應該是這樣的!

我喜歡她!這是無庸置疑的.

其實我更喜歡她的個性.她從小很胖、很醜、近視、內向.但是她硬生生的減肥了三十公斤(當時應該出一本減肥手冊來賺錢的).卡拉絲如同菲夢絲神話般地將自己從一個肥胖、笨拙的女孩,轉變成雍容美麗的最佳女主角.

即使如此,這些小時候的煩惱讓卡拉絲有非常嚴重的自卑感.這樣的自卑感使她有不顧一切,毫不容情的野心,強烈的決心,一意孤行的自我中心主義,以及永不休止追求名聲的慾望的動力.

越深入瞭解她,我就越喜歡她.因為我也是這樣的人.

1977年9月16日,卡拉絲因心臟病突發驟逝於巴黎寓所.骨灰由希臘文化部長撒在愛琴海中.那一年我三歲.

我心中永遠的DIVA,希望妳的來生能夠遇到一個真正對妳好的男人.

台長: Chet Baker
人氣(85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男女話題(愛情、男女、交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