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1-03 15:34:23| 人氣1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好書人氣推薦】環臺北一周,北臺灣登山健行古道:歷史的、人文的、旅遊的、祕境的完全分享-

環臺北一周,北臺灣登山健行古道:歷史的、人文的、旅遊的、祕境的完全分享?



內容說明:



這是一本強調低碳的、樂活的、人文的、歷史的登山、健行旅遊書。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樂活、養生,然而,「環臺北一周」已不再只是一項「壯舉」,而是在環臺北淺山郊野的步道網中,踏查出承載人文歷史的綠色廊道。而這健行旅遊的節點,就是在這綠色廊道上彼此串聯的「里山」。

書中所記載的步道、山徑未必是知名的古道,但都承載了許多過去的人文歷史,在這些步道中,仍可目睹當時歷史發展與現代文明風景交錯或重逢的場景。

名人分享

鄭愁予的誇讚──作者鄭文正是我的幼弟,他在編寫化學教科書與設計博物館及兒童遊樂園之外,更熱衷登山體育,他登臨百嶽三角點的數目遠超越我50年前登五嶽群峰;最有意義的是他在大臺北山野用雙腳走讀生動的歷史,而留足跡在書冊上。這本書讓我誇讚他寫傳奇的至情、現場感與文字張力,是書齋型的作品難以企及的。──鄭愁予知名詩人、文學家;金門大學講座教授、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坊間有關臺北郊山健走的書不少,但這一本與眾不同。它不但圖文事務機器批發並茂,還匯集了許多歷史和人文的關懷。愛山者必備,在家臥遊也收穫豐富。──項國寧聯合報社長

本書是以不同的角度體驗臺北近郊,了解其歷史與人文的一面,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觀察。閱讀本書,你會發現臺北郊山的全新體驗與美感!──戴勝益王品集團董事長

鄭老師雖然教化學,卻有歷史與國文老師的眼光和文筆,所以,我們有了一本穿越時空的臺北郊山旅行書?。──徐如林老師古道專家

辦公用品採購


內容連載:



導讀─從環臺北一周與里山談起

●環臺北一周

本書的編寫緣起於民國99年夏,在擎天崗遊客服務中心展示間的一隅,亦即服務臺的後方,看見記錄著擎天崗(昔日稱大嶺)在百餘年前,曾經是抗日義士簡大獅與日軍周旋的古戰場;而金包里大路入口的古城門(翻修過)則為簡大獅所築防禦工事的一部分。記得當時永和社區大學的「步道行動教室」(以下簡稱「步道社」事務機器採購),已經在倡議「環臺北一周」的觀念,而在民國99年1月,筆者與兒子鄭樵以22天的時間「完成」了環臺北郊山步道的「壯舉」。

「步道社」倡議並推動「環臺北一周」的目的,是希望愛好登山健行的朋友能背起攀登郊山的裝備,以2?3天的時間縱走或連走一段大臺北郊山或鄉野間的步道。如此既可避免舟車勞頓,省去長途跋涉前往高山的不便,又可在減少交通支出及碳排放之餘,照樣能享有遠離塵囂的渡假樂趣。以從風櫃嘴背負帳篷經擎天崗到七星山,在陽明山救國團苗圃的童軍活動中心露營為例,清晨醒來,發現睡在櫻花樹下,其驚豔的感受不亞於住宿於大霸尖山的九九山莊。

當然,以數十年攀登高山的經驗而言,全世界少有其他地區能與臺灣高山的壯闊秀麗相比,但這就好像有些家長會帶家中幼兒在客廳露營一樣,在附近郊山長途健行與攀登高山相比,別有一番滋味。除了陽明山苗圃之外,內湖碧山露營區、北投貴子坑露營區也都是大屯山、五指山一帶縱走露營的好場地。



暢銷新書排行榜】環臺北一周,北臺灣登山健行古道:歷史的、人文的、旅遊的、祕境的完全分享?

【文章取自於博客來,全文請至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7260?loc=002_001




【優質商店分享】辦公收納

officeGO辦公好幫手_辦公文具、文具用品" title="officeGO辦公好幫手_辦公文具、文具用品" href="http://www.officego.com.tw" data-cke-saved-href="http://www.officego.com.tw">

officeGO辦公好幫手http://www.officego.com.tw

供應全台各文具批發商、文具書店、學校機關團體、公司行號等各行各業的文具百貨所需,officeGO除了滿足客戶對各式辦公用品的需求、要求服務品質與對客戶的貢獻度外,更廣進貨源以求降低成本,提供最優惠的價格滿足客戶的辦公文具、文具用品事務機器購需求。

辦公用品採購 /

文具用品採購 /

辦公文具採購




E1916F509F40E380

台長: brl59nd15x
人氣(18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消費情報(網拍、網購、買賣)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7', 'security' => '1', ), ), ); ?>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