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24 18:58:39| 人氣1,13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 讀後感──世界眼光與本土題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會注意到這本書,主要是因為另外兩處文章的大力推薦;一為曹永和先生的<小琉球原住民的消失:重拾失落台灣歷史之一頁〉論文,一為陳國棟先生的論文集<台灣的山海經驗>。兩者皆大力推行以世界體系的角度,來審視自身歷史發展過程的這種新觀念,並說明提出這種新觀念的,便是Eric Wolf的這本<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

不過我初時略存誤解,反而格外看中兩篇著作中的另一個共同特點:以儘可能收集週邊接觸的史料記錄,加上一些推理的方式,重建缺乏文字本身文字記錄的人群的過去。曹先生的小琉球一文,便是如此。所以我擬讀此書的最大期待,反而是想了解這種重建工作的方法學。事實上<歐>書寫得並不是方法,而真的只是世界體系歷史發展的觀念。

書中論說所有民族──不論有無文字──他們的歷史如何在相互影響的情形下發展,一直到資本主義的出現,使得相互的影響更為劇烈,而終於構成了如今的世界。裡面也否定了某些容易造成誤解的想法,例如許多人將原始民族認定為停滯封閉,毫無時間性變化和周遭影響的標本狀態。這種世界體系、歷史發展的觀念,著實讓我思路大開。

書中的許多內容,能在臺灣史中獲得近似的事例,或解釋臺灣的部分歷史過程。想起近年來關於歷史研究或教學設計,世界眼光或本地角度的爭議。該怎麼設計教科書並不是我想討論的;但就我的讀書經驗來說,世界性的眼光,自身的歷史材料,以及鄰近地區、類似題目等等的參考,沒有說哪一個才受絕對的偏重,而是處於交互增進加強的過程。讀這本論說世界體系的書,豈不是許多腦中與臺灣有關的歷史點線,讓我更能深入書中的大觀念?而讀了此書,未來在了解與思索本土歷史時,不也能增加看待的廣度?有人提出過「同心圓」式的歷史教學,由生活週遭的認識,一層層逐步擴大到世界性歷史。這對初學者也許是適當的,但我已經離啟蒙的階段有一些了,現在對我合適的,應當就是上述的,各種不同題材與角度的交互印證與加強了。

以上是學習方法,但最後若自問心中真正的渴望,即學習的真正目的:為何會想對歷史多知道一些?所得的答案,仍然是極為原初的那樣:想了解自己的過往。那麼若會偏廢本土的材料與觀點,不就是過於奇怪了嗎?我想一個真正想要認識自身過往的人,最終都不可能偏廢此面向的。

台長: 台長
人氣(1,13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讀歷史書 |
此分類下一篇:毛澤東的新傳記隨思
此分類上一篇:《台灣遙寄》(馬偕 著) 讀後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