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11 02:30:27| 人氣2,9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影與小說文本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週無大事,多在報告和作業中度過,頓覺人生還真是一場荒謬。週四早上聽完演講,對於「改編電影與文本之間的比較」覺得是無法可比,因為媒材與基準點不同,如何能比?若真要比,植根於兩種不同媒材的「敘事方法」均有著同一種「基底模式」,無怪乎王文興大膽提出「電影即文學」這種論調,後來仔細思索,並不無他的道理。

  如果將電影運用在教學方法上,演講者認為較好的方式應是「以影片引起興趣」→「回顧文本」→「再次解讀電影與文本間的關係」。我個人十分贊同(以前就想過這個問題),雖然有人認為應該先唸文本,再去看電影,以免想像被電影所定型;但是,這樣的對待是否對電影不公平?就拿村上春樹〈東尼瀧谷〉、丹.布朗《達文西密碼》來說,似乎電影改編於文學,就注定了層級低了一節,而無論怎麼拍攝,均很難滿足每一位書迷,走出戲院不乏有埋怨之詞。

  如果先看了電影而想像受制,是否也該反思自己想像力的薄弱與不足?難道先看了文本就不會受制於裡面的情節發展而對電影的鋪陳嗤之以鼻?演講者以黃春明的文本《兒子的大玩偶》跟侯孝賢電影《兒子的大玩偶》做映照(在此不稱為「比較」),會發現有許多電影鏡頭的細心(四個人通過鐵道的場面調度形成的無言美感)是文本所不能表達;文本中「以一天終始做為緊湊故事的發生」是電影中不能表現的張力,各有其表現極致與侷限,我們怎麼能忍心褒此貶彼?一如《達文西密碼》文本中雙線交錯的敘事方法怎能直接放在電影裡?哪豈不是亂無章法?

  聽完演講,覺得獲益良多(還因此看完了電影版的《兒子的大玩偶》,裡面的三明治人廣告的《蚵女》、《我女若蘭》想必在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歷史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此時不禁要抱怨遠流出的那一本《台灣電影新浪潮》居然已經絕版了啦!)

台長: blueful
人氣(2,9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