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2-21 00:48:01| 人氣2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英“少年爸爸”事件被揭是騙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英“少年爸爸”事件被揭是騙局
2009年02月20日 09:03:33  來源:廣州日報

英國13歲“少年爸爸”事件很可能是一個騙局,或許所有人都被愚弄了。有英國媒體近日爆料稱,女主角錢特爾·斯特德曼的母親彭妮是整個事件的幕後策劃人,她指使女兒一口咬定孩子父親是阿爾菲·帕滕以吸引眼球,從而在與媒體交易時賣出盡可能高的價錢。

    13歲的“少年爸爸”帕滕。

    “女主角”的媽媽

    事件“女主角”錢特爾。

    據英國媒體近日報道,39歲的西姆是事件女主角父母親的好友,他向媒體披露,彭妮告知斯特德曼要聲稱13歲的帕滕是女嬰梅茜的生父,更不能提及自己曾與其他男孩發生關係。彭妮認為這個故事最能一鳴驚人,報章一定很感興趣,到時售賣故事給報章便可賺到數以千計英鎊。如果錢特爾·斯特德曼透露有其他男友,就很難得到這些錢。

    “他們只想著錢”

    西姆說:“他們知道帕滕當爸爸的故事最好,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騙局。”帕滕和斯特德曼兩人的父母靠這故事已進賬不少。

    西姆說:“他們的行為骯臟,帕滕和斯特德曼可能不是天使,但他們終究只是小孩子,圍繞他們身邊的成年人作出不道德的決定,為的只是金錢,而非為小孩子著想。”

    西姆還指出,斯特德曼的母親曾放任年幼的女兒與別人發生關係。

    16歲學廚理查德·古德塞爾。

    14歲的泰勒·巴克也想認子。

    迄今為止,包括日前聲稱是嬰兒父親的16歲學廚理查德·古德塞爾和14歲的泰勒·巴克在內,總共已有8名少年走出來自認可能是“經手人”。

    古德塞爾曾對媒體聲稱,他曾不止三次與斯特德曼一起過夜,他的朋友甚至母親都認為孩子的眼睛長得很像他。而巴克則說:“我希望自己不是,但事實是我九個多月前的確與斯特德曼在一起。這並不可笑,而是很嚴肅的事情。”

    然而,斯特德曼均予以否認,並堅稱帕滕才是親生父親。

    電視臺將拍相關紀錄片

    目前,“誰是梅茜生父”的問題仍在英國熱鬧上演,博彩公司Paddy Power已為此開盤受注,帕滕仍是“經手”的大熱門。而英國第4頻道已獲權拍攝關于帕滕的紀錄片。

    最新消息稱,倫敦高級法院已于18日發布命令,禁止英國媒體繼續對這一新聞進行跟蹤報道,已報道的新聞不在受限范圍。

    英國某慈善組織的負責人安娜·朗菲爾德說:“大家需要對有關這一事件的瘋狂炒作保持清醒。必須意識到,孩子們在媒體的聚光燈下都是極其脆弱的。”

    《太陽報》正接受調查

    英國致力于兒童保護的地方官員日前致信英國報業投訴委員會(PCC),譴責媒體的輪番轟炸給兩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委員會方面也在對《太陽報》等媒體是否違規向帕滕父母支付報酬進行調查。

    媒體方面則紛紛申辯稱,該事件已引發英國公眾對社會道德淪落的大討論,具有顯著的公共影響力,並無違規嫌疑。

    據悉,最初爆料的《太陽報》一開始就向帕滕的家人支付了1萬~1.5萬英鎊,很快又將價錢提至3.2萬英鎊。不過,帕滕的發言人拒絕確認具體金額。

    DNA測試一周內有結果

     由于帕滕和斯特德曼未滿18歲,他們必須獲得雙方家長同意才可以進行基因測試,屆時當局會要求收集父母和嬰孩3人的唾液樣本,測試基因是否吻合。目前,男女主角雙方家長均希望找出事實真相。

    男主角帕滕的發言人表示,帕滕將盡快接受基因測試以證明自己是否嬰兒的生父。而小帕滕的父親丹尼斯·帕滕也表示會考慮將測試結果通過電視公之于眾。有媒體估計DNA測試將在一周內出結果。

    英國社工已為兩名小父母出錢做基因測試,也有媒體表示願意捐錢給帕滕的父母。

    “男主角”的爸爸    

    制造醜聞是可恥的

    英國媒體近日報道稱,“少年爸爸”事件只是一個騙局。女主角的母親是整個事件的幕後策劃者,讓13歲男孩當爸爸的目的是,在與媒體交易時賣出盡可能高的價錢。

    幾天前,大家還在熱議英國13歲少年當上爸爸,如今又有消息稱該新聞純屬幕後“策劃”。如果屬實,本來還在目瞪口呆的人們恐怕更會感到無語。原來,大家都被涮了一把。

    無論新聞真假,13歲少年做上父親,本就是一則讓人尷尬的醜聞。可要說到醜聞的制造者和推動者,究竟是見錢眼開的當事人父母,還是追求轟動的媒體,抑或媒體背後那一群渴望刺激的讀者?無論如何,制造醜聞的行為都是可恥的,不負責任的。

    作為一則“人咬狗”級的新聞,媒體為追求賣點和吸引眼球適度加以報道本無可厚非,但是,媒體作為社會公器,除了向受眾提供消遣娛樂功能外,更須承載教化文明的社會責任。

    然而,《太陽報》等英國媒體以所謂新聞自由及專業主義為幌子,在吸引眼球的心態驅使下,仍在對“少年爸爸”事件渲染炒作。這樣做極可能在客觀上對缺少是非判斷力的未成年人起到誤導作用導致其盲目效倣。無怪乎有人開始對追蹤報道的媒體的職業道德產生質疑。而如果真是一則“假新聞”,其不負責任盲目炒作的行為就更是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另外,在追逐新聞的熱情背後,有誰考慮過當事人——兩名孩子的感受?這些沒有經過馬賽克處理的孩子的照片為全世界所識,對他們是否造成隱私權和名譽權的侵犯?明明有被人利用的嫌疑,且越來越像是商業炒作的犧牲品,為何媒體還紛紛將刺眼的聚光燈打在他們無知的臉上?

    一名英國慈善組織負責人曾說:“必須意識到,孩子們在媒體的聚光燈下都是極其脆弱的。”

    不加針砭地對未成年人醜聞一味炒作無疑有悖于主流價值觀,否則英國首相布朗也不會因此呼吁“希望能夠避免這類青少年懷孕事件的發生”。

    13歲少年做爸爸無疑是個醜聞。在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除媒體外,公眾也是參與者。正是公眾無限膨脹的獵奇心理,加上媒體不受約束的放縱行為,像催化劑一樣將醜聞一步步放大。而醜聞被無限放大,除了產生醜名遠揚的傳播效應,為某些利益集團和個人帶來更多的利益外,于社會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相反,如果“點到即止”,一方面既能起到引起社會警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避免負面效應的擴大。

    而作為公眾的我們,也該清醒些了。 (文/本報記者 黃瑩)

台長: i News新聞台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