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2-13 15:49:19| 人氣3,4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柴可夫斯基:交響曲第1號g小調「冬天的白日夢」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交響曲第1g小調「冬天的白日夢」Зимние грезы作品13是柴可夫斯基發表的第1首交響曲。作曲時期在1866年。柴可夫斯基有第1號〜第6號與「曼弗雷德」共7首交響曲作品,其中較常演奏的是第4號以後的3首。初期的3首作品中,交響曲第1號以容易親近的曲趣與具有魅力的旋律而比較有名。曲名「冬天的白日夢」來自第1樂章的標題,除了「曼弗雷德交響曲」外,柴可夫斯基自己取名的交響曲只有這第1號與第6號「悲愴」兩曲。原題俄語Зимние грезы,意謂「冬季白日夢」,因而有譯為「冬日夢」「冬之夢」等。英文做「Winter Daydreams」,日文做「幻想」。

18661月,剛從彼得堡音樂院畢業的柴可夫斯基移居莫斯科,9月要在老師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尼古萊‧魯賓斯坦所創辦的莫斯科音樂院任教,授和聲學與樂器法。在等待開課期間,他在尼古萊家當食客,尼古萊建議他寫一首交響曲,這就生他第一首交響曲。作曲期間在36月間(1)。在這段期間他寢忘食,專心作曲,以致作品完成時幾乎要病倒。這次經驗,讓他決定以後不在深夜裡作曲。

交響曲完成後,柴可夫斯基寄樂譜給安東‧魯賓斯坦與尼古萊‧札連巴(Nikolai Zaremba)彼得堡音樂院時期的老師,並詢求他們的意見。沒想到兩人對這部作品諸多批評,柴可夫斯基就在秋冬之間予以修改2。兩位老師還是有許多批評,不過判斷「第2樂章與第3樂章還得演奏」。尼古萊‧魯賓斯坦比較欣賞柴可夫斯基的才能,因此18661210日在莫斯科單獨首演3樂章詼諧曲,1867211日在彼得堡演奏23樂章。全曲的首演要到兩年後,於1868215日由尼古萊‧魯賓斯坦指揮舉行。首演大成功,柴可夫斯基寫給他弟弟的信裡:「我的交響曲甚獲好評,大家尤其喜歡慢板樂章」。此曲呈獻給尼古萊‧魯賓斯坦。

柴可夫斯基在1874年再次修改此曲(3),現在通行的是這一版。第3稿的首演於1883121日在莫斯科舉行。

安東‧魯賓斯坦的音樂基礎,在於孟德爾頌等人的萊比錫音樂院風格德國浪漫主義音樂,因此對於其弟子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多採取冷漠的態度。柴可夫斯基寫第1號交響曲的時候,在俄羅斯創作的交響曲只有安東‧魯賓斯坦的作品與李姆斯基-柯薩可夫1號交響曲。魯賓斯坦的作品以德國浪漫主義為基礎,曲中諸多孟德爾頌的影響,因此不能稱為真正俄羅斯風格的交響曲;1865年完成的李姆斯基-柯薩可夫的一首,可以真正俄羅斯風格的交響曲。不過這首作品編號1號的交響曲,曲中也參雜非俄羅斯要素,如果是第1首俄羅斯交響曲,怕分量也不。因此,考慮到質與量,由柴可夫斯基的這一首為第1首俄羅斯交響曲,似乎可當之無愧。再下來的俄羅斯交響曲,是玻羅定1號交響曲,其完成日期是1867年。

拜現代科學之賜,以上所提各首1號交響曲,在Youtube網站上都可以聽到。有興趣的讀者,自己尋找吧。

柴可夫斯基他自己,好像有意把第1首交響曲寫成真正有俄羅斯味道的音樂。例如第1樂章第1主題的主調,與其説是g小調,還不如説是依據俄羅斯民謠風格的調式。還有,其節構造不是西歐那種4小節單位,而整個第1樂章都以3小節為單位。他不只依賴俄羅斯風情,還明顯表示要把交響曲全曲築構成為具有機構造的音樂。下面是一個例子:

11樂章第1主題開頭部分:

(1)
 

這主題加上斷奏後,化為譜2的樣子:
 (2)

這個節奏就成為統一第1樂章全體的節奏。譜3是第1樂章呈示部小結尾的旋律,其節奏由自第1主題,同時在暗示第4樂章第1主題。
 (3)

4是第4樂章的第1主題。這主題顯然是從譜3的反行形引出來。
(4)

由上面例子可看出來,這首交響曲中重要的兩端樂章的主題,有密切的關聯。由這種地方可推知,柴可夫斯基寫他第1首交響曲如何用心。

1樂章 「冬天旅行的白日夢」 平靜的快板─逐漸加快(Allegro tranquillo -Poco piu animato) g小調,2/4拍子。奏鳴曲式。
(Christoph Poppen指揮Deutsche RadioPhilharmonie)
http://youtu.be/UHjjivMv1WY

柴可夫斯基在此曲的第12兩個樂章題有標題。第1樂章的標題為「冬天旅行的白日夢」,第2樂章為「陰暗的國土,霧氣覆蓋的國土」。但是這兩個標題,在出版改訂版(2)時略去了。

長笛與低音管在小提琴微弱(最弱音)的震音上奏出民謠風格的第1主題。不久,木管上出現很有律動感的動機,這動機會移到低弦。這g小調的主題,會讓人聯想北國荒涼的冬季。由單簧管提出的第2主題是D大調仍然有民謠風格,並與寒冷的第1主題成對比,有旅人到達投宿處取暖的感覺。弦樂器刻出震音的小結尾,有如在描寫暴風雨。速度回復後進入發展部,發展部主要處理第1主題,這部分有對位法之風貌。3小節全休止而進入再現部後,第1主題在低音弦與法國號的和聲上,由小提琴與中提琴引入,而第2主題在G大調上由長笛演奏。小結尾也再現後,進入以1主題為素材的尾聲部,再現開頭的曲趣而最弱音(ppp)靜靜結束。

2樂章 「陰暗的國土,霧氣覆蓋的國土」 不太慢的如歌的慢板─稍快(Adagiocantabile ma non tanto - Pochissimo piu mosso) E大調,4/4拍子。輪旋曲式,採導奏─ABABA─尾聲的架構。
(Christoph Poppen指揮Deutsche RadioPhilharmonie)
 http://youtu.be/L7XOgJHFjSQ

這樂章的標題為「陰暗的國土,霧氣覆蓋的國土」,據説這是1866柴可夫斯基訪拉多加湖時所得到的印象。導奏由弦樂器群演奏,小提琴要加裝減音器。柴可夫斯基常在徐緩樂章的導奏使用俄羅斯正教祈禱似的音樂,那謐靜的旋律,也像是柔的講話。這裡的導奏,正是其典型例子。

輪旋主題A的後半段顯現是c小調,帶有傷感。這主題第1次由雙簧管、第2次由大提琴、第3次由法國號演奏。第1次由雙簧管演奏時,長笛予以助奏以加強印象。這種地方,已顯出柴可夫斯基的個性。這段旋律後來在序曲「雷雨」作品76也使用。

插曲樂段稍快的主題B,是使用輪旋主題的素材而成,降A大調,由長笛提出後,再由小提琴承接下去。輪旋主題A以大提琴回來後,插曲主題B以降E大調再現,然後法國號壯麗的再現輪旋主題,並加以變形,更引起高潮。最後音樂進入尾聲,小提琴奏出導奏主題後結束。

3樂章 詼諧曲,詼諧滑稽的快板(Scherzo. Allegro scherzando giocoso) c小調,3/8拍子。3段體。
(Christoph Poppen指揮Deutsche RadioPhilharmonie)
http://youtu.be/NFQB0iW63y0

4小節木管樂器的導奏之後,分成4聲部的小提琴奏出以弱音為主體的夢幻似詼諧曲主題弦樂器的撥奏,輕飄飄有如雪花飛舞,這旋律還使用兩小節為一單位的節奏法。這段主題移用柴可夫斯基在1865年所寫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81(遺作)的素材。中間樂段轉為c小調,由小提琴與大提琴奏出圓舞曲風格的旋律,木管與法國號糾纏進去。詼諧曲主題再現,這次由木管樂器演奏。進入尾聲後,中間樂段的圓舞曲以小調出現,大提琴與中提琴獨奏以及木管依次演奏詼諧曲主題後結束樂章。

4樂章 終樂章。悲傷的行板─中庸的快板─莊嚴的快板─活潑的快板─生氣蓬勃的(Finale. Andante lugubre - Allegro moderato - Allegro maestoso - Allegro vivo - Piuanimato) g小調,4/4拍子─G大調,2/2拍子。有導奏部的奏鳴曲式。
(Christoph Poppen指揮DeutscheRadio Philharmonie)
 http://youtu.be/g09FoRY4wJk

悲傷的行板導奏部,低音管奏出3小節暗淡的動機,單簧管與長笛陪伴他。1小節全休止後,又奏一次暗淡的動機,又是一次1小節的全休止。然後木管承接這動機,並交給弦樂器唱出漂浮哀愁的旋律。這旋律乃根據南俄羅斯喀山地區的民謠「開吧,小花」而來,而這旋律在這樂章中擔任很重要的角色。1861喀山地區發生學生運動時,這首民謠還成為解放農奴的標誌。

這段動機反復出現,並轉為G大調,速度加快到中庸的快板,帶着高音弦的裝飾衝入奏鳴曲呈示部,第1主題由銅管樂器陪伴着,快活又華麗的出現。b小調的第2主題是把導奏主題改為進行曲節奏,由中提琴與低音管演奏。進入發展部後,先出現導奏主題,然後運用對位手法發展第1主題與新出現的主題,最後進入再現部。第1主題依式再現,第2主題則在木管上短暫出現,馬上減低速度再現導奏主題。然後逐漸高昂,到活潑的快板而進入長大的尾聲部。高歌導奏主題(2主題),形成張力全開的高潮,以「生氣蓬勃的」增加力量與熱潮,最後以全合奏壯盛結束全曲。

柴可夫斯基在這交響曲中開發幾種作曲技法。其一就是3小節為一單位的節奏法。這在前面已提過。其二是頑固音型的運用。此曲終樂章的尾聲部長得有點異常,那是由於使用頑固音型技巧。這4小節為1單位的旋律(5),會反復多次,而且其節奏音型,要比旋律重要。這種反復頑固音型的效果,可以創造出音樂的高潮。
(5)

柴可夫斯基很像布魯克納。他們兩人遇到別人的批評或建議,常常就會改訂其作品。因而布魯克納的交響曲有好多個版本,甚至有他的弟子更改的。個版本都有人演奏,弄得演奏他的交響曲時,要講明演奏的是哪個版本。柴可夫斯基代表性名曲也有遇到批評就改訂的情形。如他的「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第1號」「天鵝湖」等作品是如此,大提琴曲「洛可可主題變奏曲」甚至有大提琴演奏家更改變奏次序的版本。如果初版與改訂版相隔的年代太久,更會因作曲者本身的成長而會有基本上的變化。如這首第1號交響曲,第1版完成於1866年,而第3版的分譜出版於1888年,其間相隔22年。1888年是他完成與首演5號交響曲的一年。在這段時間裡,他作曲技法的進,指揮經驗的累積,都會讓他的記譜方式有許多變化。因此愈到後期的交響曲,在樂譜上的指示愈細密,演奏時的表現愈濃厚而浪漫。

不過,1888年出版的1號交響曲3版分譜上沒有像後期的細密指示,如長達十幾頁的尾聲部,雖然由全樂器朗朗唱出勝利的讚歌,在尾聲部開頭有「活潑的快板」指示之後,途中只有一處指示加快節奏的「生氣蓬勃的」。力度的指示,在上下全聲部,只有兩個地方印有最強音(ff )。這常使演奏者未知何從。

(Mariss Janson指揮 BBC National Orchestra of Wales)https://youtu.be/cvsbFQk_WpQ 全曲
(Bernard Haitink指揮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https://youtu.be/0dop_dPIgeI 全曲
(
Herbert von Karajan指揮Berliner Philharmoniker)https://youtu.be/_krJMxZfZcQ 全曲



台長: 雲翁
人氣(3,454)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交響曲 |
此分類下一篇:西貝流士:庫列魯沃交響曲
此分類上一篇:海頓:交響曲第101號D大調「時鐘」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