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08 00:38:46| 人氣12,4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第2號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維也納音樂協會中的金色大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會場,古典音樂的聽眾都不陌生。隔一條馬路的對面,有查理教堂(St. Charles's Church,德語為Karlskirche,因此也有做卡爾教堂者)。相傳,布拉姆斯的『德語安息彌撒曲』前3個樂章的首演,是在這教堂舉行(不過也有在音樂協會舉行之說)。這次首演因種種因素而失敗。教堂前面有卡爾廣場。廣場中靠近音樂協會前馬路的地方,有布拉姆斯雕像。這雕像是坐像,坐姿有點歪斜,看來有悲劇氣氛。
(維也納音樂協會)

  (金色大廳)
                                                     
布拉姆斯的作品,無論是室內樂曲、交響曲、鋼琴曲、鋼琴協奏曲,大多會令人隱約感覺到一些陰影。雖然並不是所有作品都有這種陰影,但這也是吸引布拉姆斯迷的特徵。這種陰影,總殘留些許哀傷感觸。法國作家法蘭絲瓦‧莎崗(Franoise Sagan)有一部小說『你喜歡布拉姆斯嗎?』(Aimez-vous Brahms?),就漂浮着這種陰影。這小說於1961年拍成電影「何日君再來」(“Goodbye Again”,在法國上映時使用小說原名,在日本上映時的片名是日文的『你喜歡布拉姆斯嗎?』)。秋天聽聽布拉姆斯也很合時宜。

布拉姆斯的鋼琴協奏曲第2號降B大調作品83(Konzert fr Klavier und Orchester Nr. 2 B-dur op. 83),與他初期所寫的第1號隔22年之久。這是他成熟期、最盛期的代表作。這時期的作品,還有交響曲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等傑作。他在第1次旅行義大利時得到靈感,1878年開始作曲,1881年旅居維也納近郊的普雷斯鮑姆(Pressbaum)時完成。此間他集中精神寫小提琴協奏曲,因此這首鋼琴協奏曲就等到第2次旅行義大利回國之後,才一口氣寫下來。

此曲以在義大利得到的印象為基礎創作,因此在布拉姆斯的作品當中,屬於比較明朗的音樂。曲中幾乎沒有獨奏鋼琴單獨自由發揮的裝飾樂段,因此與以前讓鋼琴家誇示超級演奏技術的協奏曲,很不一樣。然而,事實上演奏這首作品需要很高的演奏技術,因此很多鋼琴家都認為這首是跟拉赫瑪尼諾夫第3號鋼琴協奏曲並列的「最難演奏的鋼琴曲之一」。首演時,布拉姆斯自己演奏鋼琴部分,可知布拉姆斯有很高的鋼琴演奏技術。

此曲於1881年11月9日在布達佩斯舉行,布拉姆斯擔任鋼琴,亞歷山大‧鄂爾克耳(Alexander  Erkel)指揮。布拉姆斯的鋼琴協奏曲第1號沒有成功,而第2號則即刻在各地獲得大成功。布拉姆斯繼續在德國、奧地利、荷蘭等地演奏此曲,其中有幾場是由畢羅(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low)指揮。

布拉姆斯共譜作4首協奏曲。即:鋼琴協奏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與大提琴雙重協奏曲一首。以這位作曲大師來說,這數目不能說是很多。有說,布拉姆斯對既有的協奏曲形式,也就是獨奏樂器主導型的華麗協奏曲不很認同。他可能覺得如果要寫協奏曲,就得把這種樣式去除,讓獨奏樂器與管弦樂站在對等地位,成為厚實的作品。因而布拉姆斯的協奏曲,讓兩者的地位相等,甚至一不小心,獨奏樂器就會被管弦樂吞沒。貝多芬也嘗試過這種想法,只是布拉姆斯更為徹底。蕭邦的做法,就跟他完全相反,兩者的作品有不一樣的聲響。

這首第2號協奏曲,無疑是古今所有協奏曲中,站在最高峰的作品之一。也是目前常聽到的鋼琴協奏曲當中,最長的一首。演奏時間將近50分鐘。他的第1號協奏曲也有很大的規模,但這首第2號採用4樂章結構,有異於一般協奏曲的情形,因而更顯出像壯大規模交響曲的氣氛,以至被稱為是一首「附有鋼琴的交響曲」。
就全曲的情緒來說,第1號充滿着憂傷的陰影,第2號則有悠然的明朗。這悠然的氣氛,論者說是得自1881年旅行義大利時所得之印象。除了獨奏鋼琴外,第3樂章的大提琴、第1樂章的法國號,以及管弦樂的其他樂器,常見獨奏樂器似的處理,這是此曲特徵之一。

第1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降B大調,4/4拍子。協奏曲風格奏鳴曲式。
(Berezovsky,鋼琴)
http://youtu.be/jF8nk2Zr4ws  (1/2)
http://youtu.be/F1Vo9RqhSnA  (2/2)

樂章以獨奏法國號的序奏開始。獨奏法國號奏出緩慢上升的美麗樂句,這旋律好像在遙遠的山谷間鳴響。聽到這一旋律,聽者驀然會覺得這是首交響曲而不是協奏曲。不過,落後1小節,鋼琴好像從地底下湧出來似的出現,並以分散和弦陪伴法國號。法國號再繼續先前的樂句,但這一次是緩慢下降。鋼琴又以分散和弦陪伴法國號。這是一段充滿優雅與浪漫的部分。木管群承繼法國號的旋律,之後接以鋼琴發瘋似的樂段。這種氣氛,會讓人有點連想到貝多芬「皇帝協奏曲」。

進入只有管弦樂的呈示部,管弦樂強奏由前面獨奏法國號旋律變化的第1主題。緊張感漸漸鬆懈,小提琴奏出富有表情的d小調第2主題。小結尾之後,法國號加入有點興奮的有力音形,然後獨奏鋼琴進入。獨奏鋼琴在這裡也很堂皇。增加新素材後,鋼琴與管弦樂對等進行。經第2主題而到小結尾。

發展部承接小結尾,開始由管弦樂強烈演奏第1主題。開始時比較平靜的鋼琴也逐漸帶有熱氣,展現有力的技巧。在強烈的高潮之後,逐漸平靜下來,法國號奏出第1主題後,進入再現部。小結尾有活力的樂句也會出現。最後以第1主題為基礎的尾部,有力的結束這樂章。

布拉姆斯的音樂常被認為較灰暗,但這一樂章令人想像豐饒大自然的壯大音樂,卻顯現他放開來的一面。

第2樂章 熱情的快板(Allegro appassionato) d小調,3/4拍子,3段體。
(Berezovsky,鋼琴)
http://youtu.be/PuJ3LEh1G90

這樂章沒有寫明是詼諧曲,但顯然是一個詼諧曲樂章。鋼琴協奏曲而有詼諧曲樂章的,是很少見的例子。前此,有安利‧李托爾夫(Henry Charles Litolff,1818 - 1891)的4首「交響協奏曲」(他共寫5首,但第1號的樂譜佚失),與李斯特獻給李托爾夫的鋼琴協奏曲第1號等作品,也是包括詼諧曲樂章的4樂章架構的鋼琴協奏曲。

這樂章開始於富有精力又熱情的鋼琴獨奏,而且很有戲劇性。這旋律帶着和弦,一再由鋼琴演奏出來,管弦樂的齊奏,則奏出與之相對應的美麗旋律。這詼諧曲主題,也很像他小夜曲第1號第2樂章的詼諧曲主題。不久,弦樂器在a小調上,以弱音奏出優美旋律。這兩段旋律就對比着進行。不過鋼琴總是主角,管弦樂一直是配合着支撐。只是音量較大,因此聽來較有迫力。

管弦樂築起高潮後,音樂轉為D大調,以斷奏出現的新主題,把音樂帶進中間樂段。鋼琴在這裡不很醒目,但演奏起來很難。法國號在這裡比較引人注目。鋼琴重現時,調性又轉為小調。主部再現時,詼諧曲主題移到管弦樂上,鋼琴演奏伴奏旋律,最後在高潮中結束第2樂章。

第3樂章 行板(Andante) 降B大調,6/4拍子,3段體。
(Berezovsky,鋼琴)
http://youtu.be/EvwZCvarc8s  (1/2)
http://youtu.be/eAKEC2YIS9w  (2/2)

這首作品是鋼琴協奏曲,但是在這樂章中,大提琴像是獨奏樂器,宛如是一首大提琴協奏曲。這一點很像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第2樂章,法國號大出風頭的情形一樣。不過大提琴在這首作品中的份量,遠大於法國號在小提琴協奏曲中。浪漫主義的音樂,總是有點沉重的情感基礎,但是這大提琴的旋律,聽來有明朗的氣息。這是絕妙的調和。

這樂章開始於大提琴獨奏,伴奏的是不含小提琴的弦樂器。大提琴在低音弦的對位旋律上,棉棉歌唱主旋律。這段旋律,後來引用在歌曲集『為低音的5首歌曲』作品105的第2首「我的睡眠愈來愈淺」(Immer leiser wird mein Schlummer)。以大提琴為中心的旋律歌唱一陣之後,鋼琴從低音域以弱音慢慢進來,並提出新的音形。這有點像拉赫瑪尼諾夫的浪漫。暫時是鋼琴的獨白。然後是把前面的旋律加以發展,激動而灰暗的部分,還會出現開頭大提琴主題加以變形的旋律。

中間樂段是更為緩慢(piu adagio)部分,單簧管與鋼琴在神秘的氣氛當中開始對話。弦樂器承接單簧管繼續下去。這段旋律從歌曲集『6首歌曲』作品86的第6首「對死亡的憧憬」(Todessehnen)引用。速度回復後,開頭大提琴獨奏重現,音樂進入再現第1段的第3段部分。在這裡,鋼琴精細的裝飾大提琴的旋律。這個樂章就這樣具有很強的雙重協奏曲性格。在第3段部分再現第1段部分,但已經把後半段省略掉很多。最後以最弱音靜靜結束這個樂章,而延長記號留下微微的餘韻。

這個徐緩樂章,與激動的第2樂章成對比。

第4樂章 優雅的稍快板(Allegretto grazioso) 降B大調,2/4拍子。
(Berezovsky,鋼琴)
http://youtu.be/BSqGYnGZ5zI

關於這樂章的曲式有不同說法。有人認為是輪旋曲式,也有人認為是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式。布拉姆斯在這裡看來只是很自由的歌唱旋律。這樂章的曲式,或許可以說是自由的奏鳴曲式,或自由的輪旋曲式。

樂章一開始,獨奏鋼琴奏出很輕快的主題。這主題在樂章中出現好多次,因此有認為這是輪旋主題者。認為這樂章是奏鳴曲式者,則說這是呈示部的第1主題。這段旋律說是與第1樂章的小結尾有關聯。這旋律也有點匈牙利風格的氣氛。這主題由小提琴重複一次。第1主題略加發展之後,第2主題以木管樂器為中心出現。此主題使用附點音符,略為搖愰的旋律。這有進一步改變氣氛的性格。之後,鋼琴以F大調提出非常輕快而明朗的第3主題。(第3主題也有看成第2主題的後半段的),並再現第2主題。

不久,第1主題出現在雙簧管上,弦樂器承接後,予以發展。從這裡開始是再現部,但再現的第1主題與呈示部的不一樣,有時插入裝飾奏風格的樂段,有時插入第3主題,顯得這部分兼發展部。弦樂器與管樂器對話再現第2主題後,音樂進入稍加急板(un poco piu prest),以第1主題為基礎形成尾聲部,華麗的結束全曲。

這個終樂章很明朗輕快,因此被認為是兩次義大利旅行的影響,表現得最顯著的樂章。布拉姆斯在別的作品中,好像沒有這麼快樂的情緒。

( Barenboim鋼琴, Celibidache指揮慕尼黑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TJnpsuv3E7s
(Backhaus鋼琴,Carl Schuricht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ckRC3OX2EtI

台長: 雲翁
人氣(12,477)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協奏曲 |
此分類下一篇:海頓:小號協奏曲降E大調
此分類上一篇:艾爾噶:大提琴協奏曲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