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2-08 14:56:22| 人氣9,3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馬勒:交響曲第5號升c小調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魂斷威尼斯」電影海報)

馬勒有完成的交響曲九首,未完成交響曲兩首(第10與第11),以及沒有使用「交響曲」形式的「大地之歌」(實際上,這一首應該是第9號交響曲。請參閱本台「馬勒─「大地之歌」」相關各文)一首。交響曲第5號是代表馬勒中期的作品,而其作曲時期正是他維也納時代的頂峰期。

他的第1號交響曲是純器樂曲,第2~4號則加入聲樂(這3曲常被稱為「號角交響曲」),在這3首裡可以看到他轉用自己創作的歌曲旋律。其實,純器樂曲的第1號交響曲「巨人」,也轉用他的歌曲集「流浪青年之歌」裡的旋律(請參閱本台「馬勒:交響曲第1號D大調「巨人」」一文)。1901年開始創作的第5號又回到器樂曲,接下來的第6、第7也是純器樂的交響曲。如果把第5、第6、第7稱為「器樂三部曲」,則馬勒他本人所說從第5「開始新的創作期」是很妥當的說法。

3曲中第5最為有名,尤其1970年代後半興起馬勒旋風以來,這首作品就在他的交響曲中,成為最受喜愛的一首,演奏機會特別多。其理由之一,是1971年在第24屆坎城國際影展得到25週年紀念獎的電影「魂斷威尼斯」(維斯孔蒂執導),使用此曲的第4樂章稍慢板為配樂,這使此曲的名氣無脛而走。其他理由,有大編制管弦樂聽起來很有份量,60分鐘前後的演奏時間還很妥當,音樂的進行依照貝多芬以來的由暗到明的傳統樣式,成為在馬勒當中算是比較明快可親的音樂等。

在第5交響曲中追求的寫法,如純器樂的音樂開展,把一連串音型在不同樂器間接送以變化音色,驅使對位法求得多聲效果等,不但在第5中顯著表現出來,還助長音樂多層次開展,加強多義性的要素,成為此後馬勒音樂的特色。

再者,第5之中還有跟在同時期作曲的「小鼓手」(依據「少年魔法號角」譜曲)、「悼念亡兒之歌」(依據呂克特詩譜曲。請參閱本台「馬勒─「悼念亡兒之歌」」一文)互相共通的動機與曲調,雖說沒有使用聲樂,但與歌曲的關聯還是沒有消失。常有人指出第4號以後的交響曲有所謂「回歸古典」傾向,其實也沒有那麼單純,跟寫法一樣,其中含有相當複雜的多義性。

1901年4月,馬勒辭去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指揮之職。因為維也納保守的批評家與聼眾抨擊他演奏貝多芬、舒曼等人的交響曲時屢加修改,也把自己的作品,以及理查‧史特勞斯、布魯克納等人的作品放在節目單中。同時,馬勒專制君王似的管理方式,也常與團員發生磨擦。不過,他還維持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職位,並起用華爾特等人到該歌劇院任職,致力創造自己所理想的歌劇舞台。跟維也納愛樂的關係也沒有斷絕,他的妹妹就嫁給該團的首席。

1901年夏天,馬勒在沃特湖畔的麥亞尼希渡假,在他的作曲小屋完成「呂克特5首歌曲」第1~4曲,「悼念亡兒之歌」第1、3、4曲,「少年魔法號角」中的「小鼓手」。接著寫交響曲第5號的草稿,並在1年後的1902年,同樣在麥亞尼希將之完成。完成時期可能在這一年接近年末的時候。在同一時期,他寫完「呂克特5首歌曲」的第5曲。

1901年11月,馬勒在某沙龍中認識當時22歲的愛爾瑪‧辛德勒(Alma Schindler,1879– 1964),他們的年齡相差快20歲。愛爾瑪在當時被認為是維也納最漂亮、又有才華的女性。儘管當時愛爾瑪與她的音樂老師哲林斯基(Alexandervon Zemlinsky,1871-194)在戀愛關係中,但她與馬勒還是在當年12月發表婚約,於次年3月結婚。當年11月3日,他們的大女兒瑪麗亞‧安娜誕生。

愛爾瑪的生父與繼父都是畫家,母親是藝術家沙龍的主持人,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愛爾瑪與許多詩人、畫家交往,畫家中還包括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

與愛爾瑪的交往、結婚,使馬勒的交際圈子擴大很多,但也有離他而去的老朋友。馬勒遇到愛爾瑪,是正在譜寫交響曲第5號的時期。依20世紀荷蘭指揮大師孟給爾貝爾格(Willem Mengelberg, 1871 - 1951)的說法,這首交響曲的第4樂章,是寫給愛爾瑪的愛的音樂。他在樂譜手稿的左邊,好像寫詩句說「妳是我至福的歡樂!」

這首作品的首演是在1904年10月18或19日,在科隆由馬勒本人指揮舉行。愛爾瑪曾幫馬勒抄寫分譜,也能背全曲的細部。此曲在這一年年初,曾經先由維也納愛樂試演。當時愛爾瑪在頂樓聆聽,卻突然發現有個地方被修改為加強打擊樂器,馬上大哭回家。對着追她回家的馬勒說:「你是為打擊樂器寫這首樂曲的」。馬勒馬上拿出樂譜,用紅筆把打擊樂器分譜的許多部分削除。

首演之後,馬勒寫說,「第5號是該詛咒的作品。沒有人理解此曲。」華爾特則說「人們狂熱的接受這交響曲。這很清楚的表示,作曲家作品的普遍妥當性變得更大。」但是另一方面又說由於此「管弦樂法沒有明白表示出聲部的對位法構造」,因此是讓華爾特覺得不滿的最初又最後的機會。因此馬勒在1905年到1910年之間,一直修訂此曲。不過此曲的修訂,可能也受愛爾瑪的影響。依愛爾瑪的回憶,她曾批評終樂章的讚美歌(後述)說,有點勉強湊合在一起,樣式老舊。馬勒反駁說「布魯克納也做同樣的事情」,結果愛爾瑪頂他一句「你跟布魯克納不一樣」。

馬勒本人在譜作此曲時說:「創作此曲極為困難,需要有最大限成熟的技術。看起來的混亂,必須像哥德式圓頂一樣,以最高的秩序與均衡予以解決。」在第5樂章尤呈此複雜情形。

 

這首交響曲共有5個樂章,但第1樂章實際上有濃厚的序奏部性格,因此有人把第1樂章與第2樂章看成一個樂章,然後認為其結構接近古典的四樂章架構,因而有回歸古典的傾向。馬勒本人則在樂譜上表明把第1樂章與第2樂章做為「第一部」,第3樂章做為「第二部」,第4樂章與第5樂章做為「第三部」,可知其想法與古典的四樂章架構不一樣。事實上,在第2樂章會出現第1樂章的素材,因而會令人感到兩個樂章有共通性,同樣在第5樂章也出現第4樂章中段的旋律,這兩個樂章也有共通性。由此,全曲就有馬勒所企圖的三部架構。詼諧曲樂章則放在5個樂章的中心部位,其前後對稱安排「緩─急」成對的兩個樂章。在這「緩─急」的一對樂章裡,隱藏着振幅很大的感情變化。

在第2號、第7號、第10號等交響曲也採用詼諧曲樂章放在中心的5樂章架構,第1號也曾有這種構想。因此這種5樂章架構,可以說是馬勒交響曲的典型樣式。

至於有人說此曲的進行聽來是依照貝多芬以來的由暗到明的傳統樣式,正投大眾之所好,令聽者明快可親。其實這種說法也不盡然。例如下面幾點,是考慮「由暗到明」的傳統模式時,值得注意的事項。

‧其調性開始於升c小調,結束於D大調而不像傳統模式回歸主調。

‧從第1(1樂章與第2樂章)之「暗」到第3(4樂章與第5樂章)之「明」之間,放置一首獨立而長大的詼諧曲樂章,打斷「由暗到明」模式之進行,有戲劇性還沒完全推展就大唱凱歌之感。

‧第5樂章序奏部從「少年魔法號角」引用「讚美至高的理性」。這首歌曲敘述驢子(象徵愚者)審判夜鶯與杜鵑的歌唱比賽,驢子判杜鵑陳腐的「讚美詩」得勝。這好像可以解釋為馬勒借此歌滑稽的內容,來諷刺「經衝突、奮鬥而得到勝利」的模式,或在終樂章出現的讚美詩。

不過,從接下來的交響曲模式之進化與強調,可以得知馬勒有意識到這種「由暗到明」的模式。在第6號中模式逆轉為「由明到暗」;在第7號中,其第4樂章以前一直保持的「暗」的氣氛,到第5樂章忽然轉為「明」。

 

5號交響曲樂譜:

http://imslp.info/files/imglnks/usimg/8/8d/IMSLP111956-SIBLEY1802.15647.1cc7-39087009398233score.pdf

 

1樂章送葬進行曲:以有規則的步伐,嚴肅的,像送葬行列 (Trauermarch:In gemessenem Schritt. Streng. Wie einKondukt.) 升c小調,2/2拍子

(伯恩斯坦 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Ry6CRHSBTw(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rOQrqBiqrQ(2/2)

這是開始於1支小號吹出弱音的3連音符號曲的送葬進行曲風格樂章。一首交響曲一開始就是送葬進行曲,這很特別。不過,馬勒還很喜歡這一招,例如第2號交響曲「復活」的第1樂章就有送葬進行曲風格的部分。這號曲在第4號交響曲第1樂章也出現,因此兩曲好像有關連。從整首樂曲的結構來看,這個樂章好像是第2樂章的序奏部。

開頭的號曲會讓小號奏者很緊張。在大編制管弦樂團當中,由一位小號奏者獨奏主題開始一首大曲,還是很少遇到的事情。所演奏的又是弱起的「命運動機」,跟貝多芬一樣的。1904年首演時,科隆的聽眾一定嚇了一跳,怎麼一首交響曲是這樣開始的。這一段休止符也多,因此聽來像是有點躊躇不前,但號聲愈來愈強。這號曲有很像孟德爾頌結婚進行的部分,但就樂章全體來說,也有人說是受無言歌集第27曲的「送葬進行曲」影響。其他還有令人想起海頓交響曲第100號「軍隊」第2樂章號曲的部分。在小號獨奏的最後部分,管弦樂團所有的樂器,以最強音「鏘」一聲進來。這號曲動機,以後會常常出現。

接着,小提琴與大提琴在沉重腳步的送葬進行曲節奏上,奏出悲慟的主題。這節奏有點類似第1號交響曲「巨人」的第3樂章。送葬進行曲主題的曲趣,與「少年魔法號角」的「小鼓手」有關聯。這主題會反復數次,每次反復就變奏一次,管弦樂法也會變化。一段旋律由不同的樂器承繼,以便變化音色,是馬勒最拿手的手法。

小號的號曲又出現。音樂「突然轉快、熱情而粗獷的」(Plötzlich schneller. Leidenschaftlichwild),並開始第1中段。這種忽然轉變場面,是馬勒特色之一。第1中段非常激烈,有如一場暴風雨,音樂都在最強音之中。暴風雨稍停時,小號又吹出號曲,開始再現送葬進行曲的第1部。這次再現,主要主題已移到木管樂器上,音樂也變得比較立體。定音鼓不但刻出號曲的節奏,還以兩個音程靜靜演奏號曲。這部分還引用「悼念亡兒之歌」第1曲「現在太陽燦爛上昇」。音樂進入由弦樂器開始的第2中段。弦樂器漂浮着悲傷感情。在第1中段所指示的「突然轉快、熱情而粗獷的」不再出現。這主題再變形之後,用做第2樂章第2主題。主題旋律高昂後,小號在悲痛的頂點奏出送葬的節奏。平靜之後,好像要消失的超高音小號與大鼓靜靜的對話,最後長笛吹出一小段,大鼓雷打從弱音,而最弱音,最後最最弱音而消失,低音弦的一聲最弱音撥奏結束此樂章。

這樂章的曲式,有人說是A-B-A-C-A(或A-B-A-C-尾聲),也有人說是A-B-C-A-B -C-尾聲,見解不很統一。

 

2樂章激動如暴風雨。非常激烈的(Stürmisch bewegt. Mitgrösster Vehemenz.) a小調,2/2拍子。奏鳴曲式。

(伯恩斯坦 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l-EqHvBQco(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EVv7XcsS34(2/2)

這樂章使用在馬勒的交響曲當中,很難得使用的中規中矩的奏鳴曲式。這,加強此曲的傳統古典性格。速度以快速為中心,正好與步伐蹣跚的第1樂章成對比。這種結構更加強第1樂章為第2樂章序奏的意味,因而一般都認為第2樂章才是本來的第1快板樂章。不單如此,第1樂章的素材在第2樂章各部分展開,加強第1樂章為序奏之色彩。這種與第1樂章主題的關聯以及複曲調手法,顯然與交響曲第1號所運用者不同。

在短暫的序奏中,低音管與低音弦奏出激烈的旋律。接著,小提琴提出也動得很激烈的第1主題。同時,其他樂器也以助奏旋律動得很勤。把這主題以開展技法處理之後,上樂章中段的音樂回來。這是馬勒所善用的倒敘效果。音樂放慢之後,木管樂器的對位主題,引出大提琴在第1樂章送葬節奏上歌唱的f小調第2主題。這主題以第1樂章第2中段的動機為基礎,並充滿哀愁。

速度回到原來的速度後,音樂進入開展部。處理序奏時在低音部的動機後,第1樂章中段的旋律出現。第1主題略為露臉後,第2主題依舊由大提琴像嘆息似的以單旋律演奏,定音鼓以微弱的震音襯托他。送葬進行曲的節奏也出現,開展進行。

之後,定音鼓大響,調性轉為a小調,第1主題變形出現而進入再現部。第2主題會暗示好幾次,但不會完全再現。這時候,第1樂章第1中段開頭也會出現,因此氣氛變得有第1樂章與第2樂章渾然成為一體之感。沉重的聲響繼續下去。忽然,小號以D大調吹出讚美詩風格的主題,但無法持久。音樂又回到第1主題粗獷的氣氛,最後以定音鼓的最弱音結束。

 

3樂章詼諧曲。強有力,不要太快 (Scherzo: Kraefitg, nicht zu schnell) D大調,3/4拍子。自由的奏鳴曲式。

(伯恩斯坦 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irwgBls38w(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Z7hhEp3ut0(2/2)

這是馬勒譜寫的最大規模的詼諧曲樂章,單獨這一樂章就自成一部。全曲的架構以這首長大的詼諧曲樂章為中心,對稱配置前後各樂章。馬勒在第7號交響曲中也使用這種手法。這樂章乍聽之下很明朗,但其性格複雜多彩,也有像馬勒熟悉的維也納圓舞曲或德國舞曲( Ländler)變形模仿的味道。曲中獨奏法國號的助奏很活躍,因而也有法國號協奏曲的面貌,甚至有時候受到指定的法國號站在指揮旁邊獨奏者的位置,像協奏曲的獨奏者站立演奏。

其曲式有人認為是具有兩個中段的不按規則的自由曲式,但也有人把兩個中段視為第2主題與第3主題,說是自由的奏鳴曲式。無論是什麼說法,這個詼諧曲具有無法以古典主義的曲式規範的自由形式。馬勒自己寫給愛爾瑪的信說,要把這個革新的樂章依照他所意圖的演奏,一定很難。

前兩個樂章憂鬱又激動的曲趣,到這個樂章呈現出快樂的情緒。4支法國號粗獷的齊奏,引導出木管演奏的維也納風格圓舞曲主題與德國舞曲主題所構成的詼諧曲主部。法國號則改奏助奏部分。詼諧曲主部展開小一陣子後,提出第1中段。第1中段緊接在拖長的法國號後,以降B大調出現在小提琴上,那是從容而鄉村風格的旋律,指定要“比較穩定的(Etwas ruhiger)”。大提琴以對位法纏在一起。有人也把此中段視為奏鳴曲式呈示部的第2主題。這些主題當然會在後面變奏、開展。

1中段並不會持續太久,第1部分接在小號的號角聲後,以自由的形式再現。這時,各式各樣的樂器以獨奏出線,形成有沉思色彩的部分。之後,進入相當長的c小調的第2中段。有人認為第2中段是第3主題。雖然法國號演奏牧歌似的旋律,但總漂浮著一些暗然的氣氛。有時弦樂器上出現撥奏,有時旋律在管樂器上接力承繼,神秘氣氛繼續下去。之後加快速度的圓舞曲主題進來,還加上木片(Holzklapper)等打擊樂器開展。開展部很短。

再現部與呈示部一樣的開始。再現詼諧曲主題後,兩段中段也混進來開展,這正好補充開展部之簡短。尾聲部很華麗,最後以法國號的號聲結束樂章。

整個樂章的架構,大致是:詼諧曲(D大調)─短小的第1中段(降B大調)─詼諧曲─長大的第2中段(從c小調轉調)─詼諧曲─第1中段、第2中段、第1中段之開展─尾聲。


第4樂章 稍慢板。非常緩慢 (Adagietto. Sehr langsam.
 )F大調,4/4拍子。3段體。

(伯恩斯坦 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Oo8QoJEE6I(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DpNtQlMbKI(2/2)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Les39aIKbzE

這樂章以其速度記號“Adagietto”聞名。在古典音樂中,說到“Adagietto”幾乎就是指這樂章。另一首有名的“Adagietto”是在比才「阿萊城姑娘」組曲中。名導演維斯孔蒂在他執導的電影「魂斷威尼斯」中使用這首「稍慢板」,因而使這樂章特別有名。(「魂斷威尼斯」是一部影射馬勒的電影)。這首靜謐美麗的音樂,有時也稱為「愛的樂章」,是馬勒用音樂寫給愛爾瑪的情書。此曲常常單獨演奏。速度記號“Adagietto”是「稍慢板」的意思,但這就與演奏指示“Sehrlangsam”也就是指示「非常緩慢」相抵觸,因此這裡的“Adagietto”解釋為「小的慢板」或許比較妥當。
(
「魂斷威尼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2RsBp_V-8w)

這個樂章的速度是“Adagietto”而不是“Adagio”,可見馬勒本人要把此章寫得簡單一點,或許要讓它成為「間奏曲」或「第5樂章的序奏」。不過曲中所蘊藏的情緒相當濃郁。其規模並不大,總共不到100小節,但要演奏得很慢,其對位法也寫得很仔細,因此成為一首很有內容的音樂。這樂章只使用豎琴與弦樂五部演奏,夾在動用大編制管弦樂演奏之其他各章之間,成為讓聽眾鬆口氣的地方,也讓管樂器休息一下。

樂章一開始,第1小提琴在豎琴神秘的伴奏上,緩慢奏出抒情的主題。馬勒的音樂,總有這種令人陶醉的部分,而這一段是尤其陶醉的樂段。無窮盡的美麗與無以排遣的傷感成為一體,把聽者帶到與前三個樂章不同世界。

馬勒在給愛爾瑪的最後的信上提到這樂章與「呂克特5首歌曲」的第3曲「我被遺忘在這世上(Ich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有關。也有人指出與「悼念亡兒之歌」第2曲「現在我知道,為什麼有那暗淡的眼光(Nun sehich wohl,warum so dunkle Flammen)」有關。

隨着音樂之進行,以對位手法增加聲音的厚度,也逐漸有豪華感。到中間樂段,第1小提琴上出現有點不安的旋律。這是預告第5樂章的旋律,也就是說,這旋律在第5樂章還會出現。在這一部分,豎琴會停下來。之後,簡單再現第1部分,高昂後,以弱奏和聲結束此章。

指揮家克倫佩勒 (Otto Klemperer, 1885~ 1973)說這個樂章是「沙龍音樂」而不願演奏這首交響曲。相反的,也有人很喜歡這個樂章,在二次大戰後「馬勒旋風」到來之前,就有單獨演奏或灌唱片。卡拉揚風靡一時的唱片「卡拉揚的慢板」,其收錄的第1首也是此曲。總之,這是一首甜美而令人陶醉的頗具魅力的音樂。

 

5樂章輪旋曲-終樂章。快活的快板 (Rondo-Finale. Allegro giocoso) D大調,2/2拍子。自由的輪旋曲式。

(伯恩斯坦 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gsFpxL_XI(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es1RED_30(2/2)

這樂章的曲式,並不能說是嚴密的輪旋曲式,因為樂章後半加入複格而自由又即興的開展。雖然如此,還是充分具有輪旋曲該有的明朗輕快的特徵。某音樂評論家說,「沒有總譜,幾乎不可能詳細解釋此樂章的架構」,這樂章是馬勒交響曲樂章中,最複雜者之一。

法國號與小提琴交替以附有延長記號的單音奏出第4樂章最後的音後,直接進入第5樂章。在這樂章序奏部,法國號奏出將在後半會以複格手法開展的動機,然後低音管奏出引自歌曲集「少年魔法號角」第10曲「讚美至高的理性(Lobdes hohen Verstandes)」的音型。然後雙簧管、法國號、單簧管相繼奏出輪旋主題的片斷。

經過短短的序奏,進入快活的快板後,法國號奏出輪旋主題(第1主題)。輪旋主題是有持續低音陪伴的牧歌風格旋律。不久,巴赫風格的複格主題(第2主題)出現在大提琴上,在序奏部出現的「讚美至高的理性」主題加進來成為對位旋律後,展開為雙重複格、三重複格,不過無法成為複格曲。這些主題的出現,有點像要形成呈示部,但半途就開始完全自由的開展。這就成為馬勒特有的使用管弦樂的即興樂曲。第4樂章中段的主題也出現,但這次出現顯得比較輕快如舞。各主題變奏再現,並築起高潮,最後進入壯大的尾聲部。尾聲部是以銅管樂器為中心的盛大的音樂。在第2樂章稍微露面又消失的銅管的讚美詩,在這裡確實再現,最後加速形成絢爛華麗的音樂,在激烈的聲音中結束全曲。

整個來看這首交響曲,可以說是為最後的讚美詩仔細構築的音樂。在第4樂章「稍慢板」出現的旋律在第5樂章再現,第2樂章末尾的讚美詩可認為是第5樂章讚美詩的預告。提到交響曲第5號都會想起貝多芬的第5號,而馬勒的第5號,也是指向終樂章最高潮的作品。在第5樂章裡,一方面回想前面幾個樂章的主題,加以修飾再現,並彙集所有要素後向外放出。這種情形,又跟盡量內斂的第4樂章成顯明的對比。

台長: 雲翁
人氣(9,375)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交響曲 |
此分類下一篇:布魯克納:交響曲第7號
此分類上一篇:柴可夫斯基:交響曲第4號f小調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