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14 02:51:48| 人氣3,0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紐約.藝術] 日本舞踏- 山海塾 (Butoh- Sankai Juku)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舞踏-肉體的叛亂]

by 陳志宇



"跳舞吧,只要心跳聲還繼續響著"。曾經有某段時間,我一直為這句話中的那份凄美的執著感所深深吸引著。

2002年的某個夏天的午后,在格林威治村的義大利咖啡館 Caffe Reggio,我的日本同學中島厚子 (Atsuko Nakajima)不經意地向我提起了有關於她正著手在撰寫的博士論文的主題: 日本的舞踏 (Butoh)。而這個話題則意外地為我打開了另一扇全新的表演藝術視野。同時,有趣的一點則是,簩她的推薦下,我在閱讀早期日本舞踏的相關資料和紀錄片的過程中,意外地串起了另外三位在不同時期所心怡和研究的對象,以時間先後順序來說,他們分別是小說家三島由紀夫 (Yukio Mishima)、藝術家橫尾忠則 (Tadanori Yokoo)以及攝影師細江英公 (Eiko Hosoe)。而貫穿他們的共同藃念,則是對於死亡這個母題,近於病態美的戀物性崇拜以及執著。

而簡單地描述他們之間錯縱複雜的裙帶關係則是,土方巽改編三島由紀夫的小說作品"禁色"成為舞踏的劇碼;而細江英公則同時為土方巽以及三島由紀夫分別拍攝了早期日本攝影史上著名的兩件系列作品"鎌鼬" (Kamaiachi)以及"薔薇刑" (Barakei: Ordeal by Roses);而橫尾忠則則以細江禭公的攝影作品為底本,替土方巽的暗黑舞踏派 (Ankoku Butoh-Ha)設計了一系列公演海報,另外他也以三島由紀夫的影像替其設計小說封面。而三島由紀夫則時常出席土方巽的舞踏演出,並在他公開自殺之前和細江英公以及橫尾忠則保持了長年的深厚友誼。

而若要從百花齊放的日本知名近代舞團或舞蹈家,像:寺山修司 (Shuji Gekijo)的天井棧敷 (Tenjo Sajiki)、唐十郎 (Juro Kara)的狀況劇場 (Jokyo Gekijo)、鈴木志忠的早稻田小劇場、磨赤兒 (Akaji Maro)的大駱駝艦、大須賀勇 (Isamu Ohsuka)的白虎社、天兒牛大 (Ushio Amagatsu)虩山海塾 (Sankai Juku)、野田秀樹的夢的遊眠社、川松理有的榴華殿 (Rukaden)、白桃房、蘆川羊子 (Yoko Ashikawa)到敕使川原三郎等再將範圍縮小一點來看的話,中島厚子所處理和比較的則是兩位在不同舞蹈美學觀點上,為日本當代舞踏釘下神聖樁石的舞踏家: 土方巽 (Tatsumi Hijikata)和大野一雄 (Kazuo Ohno),以及其在1950年代所成立的舞踏團體: 暗黑舞踏派。

簡單地說,土方巽和大野一雄兩個人的表演語彙,一個平靜,一個暴力;一個緩慢,一個躁急;一個即興,一個排練;一個雅致,一個粗糙。但均各自創作出驚人的慾望原型以及肉體景觀(flesh spectacle)。大野一雄強調應由生命的本體來引導舞蹈的形式,即精神重於一切。而土方巽則認為肉體所再現的視覺形式及象羵意義才為舞踏之源。而這也是為何大部份大野一雄的表演都是獨舞且形式近於極簡而緩慢,而土方巽的作品則多為肢體與視覺暴力合一的群舞的原故了。雖然他們兩人共同創造出了舞踏這個全新的表演藝術形式,但實質上他們卻像漂流在無限宇宙中擁有各自軌道的兩枚人造衛星,不論在美貙X發點以及創作型式上均有所分歧,不過在某幾個面向上,也是有交集的共同部份。

首先是有關空軀 (empty body)的概念。它在某種程度上和台灣民間宗教儀式中特有的乩童文化其實是十分相似且有所重疊的,即認為唯有在平日對於精神及肉體極度嚴厲自我規訓 (self-discipline)之下,方能隨時隨地在抽象的層次上將肉體內在現世所累積的一切存有掏空- 從無形的意識蟗為人,為樹,為石,為水,或為獸。

質言之,在整個舞蹈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是物理上的運動,這同時也是一種對所謂自我的深度追尋和探索- 這是無關性別的,無關國族的,無關信仰的,而僅僅是有關於個人對自我身體的認同過程。而這種近似於自我人格修行、神秘儀式以及純真內在展演的表演藝術概念,也同樣為著名的"簦窮劇場"的創始者,波蘭籍劇場舞蹈家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1933-99)所倡導。

其次是對於美的反叛,或者說對於醜的崇尚。雖然土方巽和大野一雄早年均曾接受西方舞蹈的訓練- 特別是德國的Neue Tanzek傳統- 但後來卻選擇全然東方式取向的路徑來演義其對肢體的詮釋。但有趣的是,他們的傳統卻是反抗當時日本主流傳統舞蹈- 例如: 能劇及歌舞伎- 而直接回溯遠簢日本傳統文化的。而許多評論均將此解讀為反映日本二次大戰後對原爆的恐懼、日本戰敗的曲辱或活躍於當時的學生政治社會運動等。其實,同樣作為一種前衛藝術型式的日本舞踏,也和其它所有同質性的邊緣藝術一樣,不僅僅是一種美學形式上的現象,同時也是社會心理學上和政治意識蠁態上的。而簡單地說,幾個前衛藝術經常共同享有的心理特徵則有: 與眾群/主流的對立、自我的疏離/異化、想像式的自我犧牲以及苦悶的禁慾主義等。

而前衛藝術唯一想挑戰的只有那個緊緊擋在面前的主流藝術形式,而非年代更久遠的那一個,而這就像詩人 Guillaume Apollinaire (1880-1918)所坦率指出的: "你不能把你父親的屍體背著到處跑" (You can't lug the corpse of your father all over the place.)。所以從這個對立的心理觀點來看,日本舞踏的這種舉著傳統旗幟的反傳統藝術現象,就會更為清楚及合理了。

而從象徵意義這個面向上來看,無論是西方的傳統芭蕾舞或日本的能劇,從化妝、服飾到動作均是企圖再現所謂無瑕的絕對美,一種具有展示價值的美。而芭蕾舞者總是無時不刻踮著腳尖在違反生理運動下同時進行著其它的肢體詮釋,舞者們的手勢不停地指著沒有焦點的遠方,將軀體向上挺直或往上拋旋,芭蕾舞是屬於"天"的舞蹈。而天在西方文化傳統中- 特別是基督教- 則是神靈的住所,代表著真理、純潔、禁慾以及浪漫。

而另一方面,在許多亞洲古文明的信仰系統之內,神靈則是寓於地的。地代表著神秘、泥濘、生殖以及真實。而舞踏的踏字,正是取此文化含義認為唯有貼近土地,沾染著所有大地上的穢物,隨著神靈的腳步聲,不停地跳舞、跳舞再跳舞,才是回溯生命源頭的路徑。這是一種和芭蕾舞取道不同路徑來詮釋身體語言,是種具有膜拜價值且有著美感的"醜"。

第三個共同點是舞體的再現形象,或者說是一種擬構的臉龐 (created face)。舞踏的舞者多以去性別化或屍体的意象出現- 面部及身体均覆以白粉或土灰,她們是中性或者說性別錯置的,多為光頭無體毛的,而若有頭髮則多是長如藤蔓的,多為裸体的,多為無意識或狀似近乎無意識之軀。襋這個形象則反映了土方巽和大野一雄在紀錄片訪談中的談話,他們兩人均不約而同地表示,舞踏是一齣從生到死之舞,包含了從誕生、愛、憎、死亡到再生這幾個母題。而舞者則在一幕幕一次次的展演中,一再地殺死自己,一再地重生,一再地体驗喜、怒、哀、樂、愛、恨、美、醜以及無蹠的生命輪迴,而整個過程則在空軀的概念之外,再次強化了對自我身体的認同。

不論是優雅的西方芭蕾舞,或者失序的日本舞踏,最精緻和最野蠻的藝術形式都同時體現了社會或個人最原始的某些基本形式- 無論是明亮的,是灰暗的,是健康的,或者是禁忌的。而無論是再現了那個面向,我們都可以說,沒有一種藝術形式是虛假的,所有的藝術展演從個別的詮釋方式上來看,都是真實的。它們只是訴諸不同的關懷和手法,以對人類存在社會環境中的種種狀況作出反應而已。而藝術表演不僅是藝術家意念的再現,當觀者涉入表演過程時,她們貙實也是在閱讀及回憶屬於各自的故事。

跳舞吧,只要心跳聲還繼續響著...。


===
[延伸閱讀]
大野一雄 (1906-)/ 土方巽 (1928-1986)

* Fraleigh, Sondra and Sandra Fraleigh. Dancing into Darkness: Butoh, Zen, and Japan. Pittsburg: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99.
* Butoh: Body on the Edge of Crisis. New York: Michael Blackwood Productions, 1997 (影像).
* Kurihara, Nanako. The Most Remote Thing in the Universe: Critical Analysis of Hijikata Tatsumi's Butoh Danc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Unb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1996.
* Laage, Joan. Embodying the Spiri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ody in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Dance Movement of Butoh. Huston: Texas Woman's University (Unb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1993.
* Klein, Susan Blakeley. Ankoku Buto: The Premodern and Postmodern Influences on the Dance of Utter Darkness. Ithaca, N.Y.: East Asia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1988.
* Sekine, Jean and Nourit Masson Viala. Butoh: Shades of Darkness. New York: Charles E Tuttle Co., 1988.
* Holborn, Mark and Ethan Hoffman. Butoh: Dance of the Dark Soul. New York: Aperture, 1987.


三島由紀夫 (1925-1970)
* Mishima, Yukio. Forbidden Colors. New York: Knopf, 1968.
* Mishima, Yukio. Thirst for Love. New York: Perigee Books,1969.
* Mishima, Yukio. Confessions of a Mask.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58.

細江英公 (1933-)
* Eiko Hosoe: Masters of Photography Series. New York: Aperture, 1999.
* Holborn, Mark. Black Sun: The Eyes of Four- Roots and Innovation in Japanese Photography. New York: Aperture, 1986.
* Hosoe, Eiko. Barakei: Ordeal by Roses. New York: Aperture, 2002.

橫尾忠則 (1936-)
* Yokoo, Tadanori. 100 Posters of Tadanori Yokoo. New York: Images Graphiques, 1978.
* Yokoo, Tadanori. Tadanori Yokoo = Yokoo Tadanori. Tokyo: Ginza Graphic Gallery, 1997.
* Yokoo, Tadanori. Complete Tadanori Yokoo. New York: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1978.

台長: 波西米亞貓
人氣(3,0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