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12-05 06:26:04| 人氣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想去大陸求學 先瞭解大陸大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大陸的大學也叫普通高校,以示不同於非國民教育的軍事院校、黨校等特種高校。目前大陸的普通高校有1070所,在校生500多萬,教職工110萬,其中教師40多萬。

中央管與地方管的大學

除改革開放以來,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少數民辦大學外,大陸大學皆為公辦。並按辦學經費來源渠道的不同,分屬中央和地方管理。

所謂中央管理是指歸教育部和國務院其他部委直接管理;原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交通部、鐵道部、郵電部、冶金部、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商業部、輕工業部、農業部等數十個部委都辦有專業性大學。

所謂地方管理也就是由各省、市、自治區管理,到了90年代,中共才規定除教育部外,國務院其他部委都不能再辦學。因此,在管理體制上又有重大改革,所有大學便歸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廳管理。

為此,教育部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安置回收大學具體歸屬的問題,哪些歸教育部、哪些歸各省教育廳、哪些歸以部或以省為主的部省共管,針對許多錯綜複雜的利益矛盾需要做協調彌合。

教育經費不足,歷來即是教育部捉襟見肘的大難題,大陸的公共教育經費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2。有限的經費只能採取保證重點,照顧一般的分配法。因此大陸於60年代,便確定了60所重點大學。

重點與非重點的大學

「文化大革命」期間大學停辦,1977年始正式恢復招生。翌年國務院批准教育部的報告,決定恢復和辦好一批全國重點大學;除了恢復原有的60所之外,另外新增加28所,共88所(後來中國人民大學復校又加1所)。

其中教育部直屬的有36所,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雲南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等,至於其他53所則直屬國務院其他部委歸口管理。

這其中,北大、清華更是重中之重,大陸為使它們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更在經費等方面大力地支援與培育。期間更有的省份對大學經費支援的力度更大於教育部給予的額度,而有的大學在經過權衡就放棄重點大學的頭銜,劃歸省管;如在西安的西北大學就劃歸陝西省管轄(地方管的大學都是非重點大學)。

「211工程」的大學建設計劃

90年代時,大陸教育部(當時稱國家教委)推出「211工程」計劃,意即在21世紀將重點投資建設100所大學。不論重點大學與非重點大學,都可以申請,經審核符合條件的才能准入。

當時初定進入「211工程」計劃的大學,每年至少可獲大陸中央1億元的投資。按當時幣值及與原有的經費額度相比,這是個十分誘人的大數目,何況還牽涉到更重要的聲譽問題。所以,在申報考核哪所大學能通過准入「211工程」行列的預審過程中,各省各校都在萬分緊張中承受巨大壓力,甚至出現個別學校領導自殺的悲劇。

最後原重點大學都進入了「211工程」系列,各省一般也都能入1、2所,但重點大學與非重點大學的分別仍然保留。

院系調整的歷史與併校現實

大陸大學的體制變動大,僅教育部就多次易名。先是教育部,後一分為二成為2個部,即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再後來又合二為一成教育部,改革開改後再改為國家教育委員會,至1998年又恢復為教育部。

1952年,大陸高校按蘇聯模式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院系調整,按同類項專業進行分合。例如清華的文史哲經專業都併到北大,而北大的工科類專業則劃歸清華。各校的師範、農業、財經等專業都劃成單獨的師範、農業、財經等院校,於是就有綜合、工科、醫科、財經、師範、農業、地質、礦業、航空、郵電、紡織、化工、石油等院校的類別。

但改革開改後又有了兩大調整,一是把全部的老學院包括著名的工學院、醫學院都改名為大學;二是大學紛紛合併,一個或幾個大學向一個名大學集中整合為一校。如現在的四川大學、浙江大學、湖南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等都是如此。

如此各大學的規模便大了許多。如浙江大學併進原來的杭州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武漢大學併進了武漢水力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清華大學併進中央工藝美術大學;中山大學併進中山醫科大學。

同時,許多大學也多向綜合性大學方向作恢復性擴張,如清華大學經1952年的院系調整後成了純粹的工科大學,現在又辦起經濟管理學院、法學院等人文社會學系,要恢復為綜合性大學。

對這股90年代後期興起的併校風,教育界與社會各界有頗多異議。如美國2.7億人口有3千多所大學,中國大陸近13億人僅有1千多所大學,還要合併?

而數量相加的規模擴張,除了某些指標如院士、博士點等數量上升有利於學校排名序列靠前外,並無助於教育水平的實質性提高及世界一流大學的創建。不過,現在這股風潮似有減緩的趨勢。

高考的壯烈與喜憂

在大學裏就讀的學生有大專生(3年制)、本科生(一般4年制)、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3年制),還有相當數量的計劃外非學歷教育的各種進修、培訓生。而上大學最難的一關是每年的「高考」,此新生入學,是由大陸中央統一命題、考試、錄取。

每年7月7~9日3天是高中畢業生參加大學入學考試的「高考」,是歷代科舉考試都無法比擬的聖戰;考生10多年寒窗所追求的命運前途,均維繫在此等考試。千萬個望子成龍的考生家長,此時此刻都會徘徊在考場外,盼望孩子能考上錄取線、重點線。

高考過後,各省將集中閱改卷子,確定錄取線,即重點線、一般分本科線、專科線。再按考生申報的志願依重點、一般、專科的順序分批錄取。今年大陸參加高考的考生有450多萬,但有近200萬人落榜。相信大陸今後除擴大招生外,還必須要增多民辦大學,才得以解決上大學難的問題。

收費的雙軌制與單軌制

大學生歷來是公費的,考上大學即意味著進入國家幹部預備隊,在學期間可以享受公費和公費醫療,畢業後按國家計劃結合個人志願統一分配工作。

不過到了80年代這種情況開始分軌,部分降分錄取入學的要交學費,形成雙軌制,即公費生與交費生。1997年再度併軌,全部新生入學一律要交學費,費額宏觀控制,各校可以適當浮動,一般每學年人民幣5千元左右,各牌大學和熱門專業都上浮。

連生活費支出,每個學生1年就需花費1萬多元人民幣。現在大陸城鎮居民月收入平均每人500多元人民幣,子女上大學對低收入家庭是個不輕的負擔,大多需要助學金助學。但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破除,大學畢業也不再由國家統分,全部放歸市場自謀職業。

學位的授予

大陸大學各類畢業生的學位授予制度是改革開放以後才恢復的,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統一領導開展工作,程式和管理十分嚴格。為了保證規範和質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聘請一流教授,按學科成立幾10個評議組,每2年審批增設博士、碩士的授予點(學校),獲准有授予權學科的學校才有資格招收研究生。

博士生和碩士生要修完全部課程,並達到規定學分後才可參加學位論文答辯,而學位論文也必須由校內外7位教授審閱同意後才可組織答辯。

答辯委員會成員由7位教授組成,其中至少有2位必須來自校外,答辯後經無記名投票表決是否通過,通過的最後才提交校學位委員會討論決定。通過後有3個月的異議期,期滿無異議的,才授予學位證書;每年還要抽查學位論文,質量欠高的將給黃牌警告,嚴重的要亮紅牌,取消授予權。

台長: benzin
人氣(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