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0-10 11:28:27| 人氣1,1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金剛自性的復活

金剛自性的復活   108.10.6  10:20~11:30  府城全家福班-劉淑娟
  上天慈悲、祖師鴻慈、師尊師母的大德,前人、點傳師苦心提拔後學才有這一個機會在此共聚一堂,這樣的相聚是非常殊勝的因緣,更要感謝諸位前賢大德能來參班共同護持我們的道場。
一、識透生命的現象 
1.生命是緣起緣滅不停流轉的現象。
今天因為緣起又共聚一堂,非常的高興,
‧在事相上有如此;
‧在更細微的念頭上,也有念起念滅,
‧更有隨意和不隨意的生命存在現象。
就以我們人的人體八大系統裡,有隨意和不隨意,有一些動作是隨意;有一些動作是不隨意的(自主神經),不需要意識去命令、控制的,而且也不是我們可以去控制的。
例如:心跳、呼吸、血液循環、免疫系統、、等,在無為而為中進行,所以當我們晚上人在睡覺,有沒有人說叫心臟晚上也休息一下、血液停頓一下、呼吸暫停因為人要休息,所以在此更要提醒我們,那到底是誰、在主宰人的知覺運轉呢?
所以得知人為肉體和靈性之結合體,肉體在休息時,靈性照樣在運轉維持生命的機能。所以有肉體和靈性之分。
但是一般眾生卻因為生命存在得太自然,而不知有之。
所以總認為肉體是我,意識是我,喜怒哀樂的情緒是我,而不知道有一個不隨外在因數而改變如如不動的真我。
2.認假為真是眾生輪迴的病因。
不明宇宙人生之真相,不知所見一切現象不過是因緣和合產生的假相,以為五蘊(色、受、想、行、識)實有,被六塵境所染,因而於境上執人我,內心妄想、分別、執著,紛紛而起。
然而薰習了些許經典的義理,仍有一種「明明幻;的的在」的眾生知見,使你入道不得的無力感。
只因為我們已經習慣認假為真,不明真理了。
二、求道-自性復活   (真知)
1.認識自己是佛。
求道在生命中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認識自己是佛。
平常我們都是從表相來認識所謂的“佛”,例如看到一尊佛像,就說這是釋迦牟尼佛,那是阿彌陀佛、藥師佛,或是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我們所認識的都是外面的佛。
求道修道行道,要緊的是認識自己的本來-自性佛。
每一個人自己就是佛,但是你能認識自己是佛嗎?”
※如何是佛?
所謂“迷即眾生,悟即佛”。
※唐朝的裴休宰相,有一天請黃檗禅師到他家裡去為佛像開光,黃檗禅師就對他說: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開光呢?何不在你自己的心上開光呢?
所以要我們不要心外求法。你能認識自性,自己就是佛。
求道-明師一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指引人的本來真面目。
2.了解生命根源
• 俗云;「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指點。」(唯有求道)
• 又云:「任你讀破金剛經,念徹大悲咒,
         不受明師指,永在輪迴受。」
都明白指出,明師一指點,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求道的重要。
五教聖人留下經典都是為末法時期天道大開普渡作性理心法的印證,印證明師一指點,道的尊貴,指引眾生了解生命的根源。
★將性理心法藏於經典中,舉例來印證求道的寶貴與重要:
♦【大學第三章之三】(儒家)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注釋: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邦畿千里:以國家而言是指國之首都,是熱鬧繁華交通便利的地方。
‧惟民所止:指人民百姓所最喜歡聚集居住熱鬧地方。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
‧緡蠻黃鳥:緡蠻指微弱的鳥叫聲,在這裡指很小的黃鳥。
‧止于丘隅:黃鳥知道棲息在山丘的凹谷角落(丘隅),一般人不常去的地方,草木繁茂安全的地方。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孔子說:我們人必須要知道自己的主宰,要知道自己的真主人。像這些的小黃鳥對於自己的棲息地;依止的地方,都知道要選擇適當安全的地方(本能不失);做一個人要依止、歸止於何處,可以不如一隻鳥嗎?) 因為眾生迷失於虛幻繁華的外相中而失去本能。
♦聖人都會藉天地萬物鳥獸來作引喻。
•經典暗藏心法:
 以人而言: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畿:京畿;帝王所居之地。主宰,真主人。
‧民:形體的總稱:五官、百骸(ㄏㄞ)、六根。 
 (五官、百骸、六根,要由真性作主。) 
→就如百姓要遵從國君,遵守國法,才會國泰民安。
孔夫子暗示我們,要找到自己真正的主人,真性作主。
   
•丘隅:在此暗指靈性出入的門戶,清淨之地。
★(這裡黃鳥在暗指不偏不移的中,自性本體)
♦求道明師一指,指明人的主宰,玄關至善處,方能了解生死的
 根源。
•如果我們沒有求道,不了解生命的根源,人生忙忙碌碌一生,為名為利奔波操勞,以為肉體是我,結果最後的終點如果不是墳墓;就是火葬場。這是我們應該依止的地方嗎?
孔聖人暗示我們人須知其所當止之地。 (指:根源、主人)
求道-了解生命根源。
♦【道德經 谷神章第六】(道家)  (無形的真神)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注釋:
‧谷神:暗示玄關竅,元神居所. 無形的真神。
從臉的側面看,可看到鼻樑最低處和前額的交接處是下凹形成山谷,此山谷也是暗示元神玄關處.
‧不死:永恆不變,常在。
玄牝:
玄是指:無形無相、奧妙不可見者,
牝是指:雌性動物,萬物之母,老子用玄牝來指稱能生養萬物的萬物之母,天地的根源。
• 天地有無形的真神(道、生機、自然法則),
• 人體有無形的元神(道、本性、良知良能),
這都是真空妙有的,無形無相,卻永恆存在的萬物之母,也就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呀!
• 所以谷字暗示玄關竅.是人的玄關至善地,求道讓我們知道,止於至善,了解生命根源。
♦《金剛經 法會因由分 第一》(佛家) 序分--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文解字: 
《金剛般若》這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到佛陀這樣說的:
那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眾隨侍左右。
♦ 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
★感恩求道學到的因緣。
真的感恩 前人 點傳師 前輩者的慈悲開示,讓我們能明白暗藏在文字中的心法印證。這一段的經文,後學從前人課堂中給後學們的啟示後,後學聽了很法喜,雖然後學不才,但希望能將前人的用心,藉著課程分享延續……。
★性理真傳經典的印證
♦ 外道→歸佛:悟得聖果
 (此段經文,讓人直覺得金剛經不可思議,佛陀的偉大。)
如是我聞:此四字是金剛經的靈魂,明傳教化;暗傳道。
‧此如如不動自性已心領神會。
如是:如如不動的本性、本不動搖如如自性。
我聞:我已心領神會。
• 一以貫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部金剛經,要能夠將自己  的金剛自性展現出來,必須要「如是我聞」→要透徹覺悟證得。
一時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 一時: 一就是道,與道契合的時候,當達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已經達到親證,一而貫之。
•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城:首都)
:外道→歸佛。
①指眼耳鼻舌身等,六根由良心本性作主。
②指修種種因緣的法門,如瑜伽、斷食、苦行僧、等的外道修行者都能歸佛。
 (祇樹給孤獨園指所止處、本性、佛所。)
(祇樹給孤獨園:祇陀太子所布施的樹;孤獨長者所布施的土地)
大比丘眾:是大阿羅漢,有德行者之稱也。
以現在而言: 根基、祖德、佛緣具足。
千二百五十人俱:悟字
即指常追隨在佛陀左右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這些人最初修持外道法門,但徒勞無功,不能解脫,直到遇見佛陀,才悟得聖果。
我們的六根百骸,於求道前,事外道,求道後,歸依自性,永不分離。
「任你讀破金剛經,念徹大悲咒,不受明師指,永在輪迴受。」
♦【明師一指: 超凡入聖】
•一指中央會,萬八得超然→(外道→歸佛)
★經過經典的印證,自己也求道了。自性復活,肯定自己,珍惜自己。更要達→『超凡入聖』
加強如果沒有經過求道的過程是無法體會佛的真實意
從求道當天儀式中、三寶的講述中,開始認識了道。
在求道當日要恭喜大家都是“佛 ”,因為你已認識自己是佛,從此以後要讓自己的佛性顯露,因我們本具足佛性,要珍惜自己。
從此以後更要:超凡入聖
• 用佛眼:看佛景(看到一切好與不好,都要轉念)
• 用佛耳:聽佛音(都聽善言善語代替聽世俗雜事及是非)
• 用佛鼻:聞佛息(心清淨不執著香臭影響心境)
• 用佛口:說佛言(口出蓮花,善言善語,代天宣化)
• 用佛身:作佛事(多做一些有利眾生,弘法利生,萬年志業)
把眼睛放在心上,觀察自己;把嘴巴放在心中,評論自己,
用我手寫我心(紀錄反省);用我口評我身(行為)。
求道:脫胎換骨,常見己過,與道相當。
認識自己的真,由人心轉道心。轉凡成聖。
三.行道--自性流露 (悟後起修) (真行)
1.道在日常生活中
 
金剛經佛陀的示道:別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依文解義:
那個時候世尊,吃飯的時間到了,就穿著衣服,拿著缽,到舍衛城去化緣、乞食,在城中依序化緣,佛家講化緣七家,完畢後,回到本來位子,吃飽了飯、收了衣缽、洗了足、馬上就敷座而坐。
★佛陀在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分, 佛陀在演釋「如來」,展現出平常之道,不放光芒、不放毫光,不說一句話,就在吃飯、穿衣、來、去、坐、臥,日常生活中,在塵境中身動心不動。
哇!真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文字非道;藉文字顯道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依文解字,三世佛冤,其實佛的真實意,應該是要契入心性才正確、、、。
佛陀的示道:
•世尊:已證悟到宇宙真理,成就無上佛道者,世間稀有而尊貴。
•食時:悟後起修。上乞佛法以增慧命。參班 聽道理 研究經典。(布施 忍辱)
•著衣:著無形的袈裟(修道士自律),修道中防魔、防塵、防考、自己要堅固不要受言語所考。真修必有真考。(持戒 精進)
 袈裟:著無形的袈裟警示自己防魔、防塵、防考、、。
•持鉢(心):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善來養人,以道來養萬物。
(謙虛 培德 廣結善緣,以自然之道,合天地、四時、鬼神)
•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
眼*2、耳*2、鼻*2、口*1佛經說世尊到舍衛城乞食乞七家。
在家修更要謹慎小心自律。
佛陀示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六根接觸六塵的當下要在
塵不染塵。要合乎道。
•次第乞已:必須平等不分別有順序。 (禪定 精進)
不可眼有修;而口無修,要平等,各個具足。
•還至本處:回歸本來清淨的自我,性、心、身一貫。
:正因乞食代表我們的心已外出,但往往不知回返。
★意思是說,我們這一個本心為了生活出外奔波,心都沒有收回來,所以我們要收回本心、要知本,要知道本來面目。(般若 智慧)
•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
(一切如如不動,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而無所住。)
一生萬法,萬法歸一。圓滿具足,法當應捨。
將一切收攝放下,回歸清淨,不留任何對待分別心。
不執著於法中,成為法障、理障。
•敷座而坐:回歸本處,歸於自然。
進入圓滿十方世界,回到本來面目。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一早起床之後,就各忙自己的工作,士農工商在我們所做的工作當中,均屬乞食的過程,我們在工作是否做到「次第乞已」,工作時是否有盡職責,是否有依照順序在做,在士農工商的工作中,有順與不順、有如意與不如意、人與人相處中有種種心情上的變化、、、等等的。意思是我們要以歡喜心來工作,將事情做好,無論士農工商都要如此。當回家之後,吃飽飯、做好盥洗、要沐浴及衣服換洗,將今天的一切能放下,而回歸清淨不留任何的對待心。這就是修道。佛陀就是這樣在示現給眾生看的。這是真理啊!
♦道在日常生活中,從著衣持缽、行住坐臥、舉手投足中展現,一切生活即是佛法,每一個語默動靜,無非是自性所展現的妙用。
四、堅定意志,任考不倒。
天道寶貴,真修真考,在修行中要經得起考驗。
1.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孟子·盡心上 第十八章)
孟子勉勵我們:
一個人要成就德性、智慧、技術、才華知識者,常常都是生活在
患難挫折考驗之中,就如高燒不退、病痛纏身那樣的痛苦磨練,
經過如此的磨練才能成就德業。
(疢疾:如高燒不退、病痛纏身)
(上天掉下來的禮物,是包裹在失敗、挫折、困窮、患難、錯亂之中)。
2.師尊大人慈諭:
困窮與患難,是上天要磨練一個人心性的最高學府,此學府非盡人能入,幸遇者,乃上天厚我之基也,若不於此求得精益與心性受用者,乃辜負天恩。
♦ 天道寶貴,真修真考,在修行中要經得起考驗。
仙佛勉勵我們修行要在:
• 苦行忍辱中摧毀自家內魔。(內聖)
• 積功累德才能消除歷劫外障。(外王)
五.結論:
求道:找到自己本來面目、、、。
修道:走對了人生路,脫胎換骨,徹底改變自己、、、。
行道:美化了人生的行為,到處留下慈悲喜捨,救助孤貧。
成道:帶著自性的光輝,歸根復命。
日後我們要以佛心為心、以師志為志,做道中的中流砥柱,社會的中堅份子,來挽回世風,共歸覺路,以報天恩師德於萬一。
祝大家身體健康 先後宏展
感謝天恩師德!

台長: bearwang5687
人氣(1,1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