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0-21 14:23:38| 人氣11,6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明因果、了因果

明因果,了因果(講師秋伶)

2018.10.21

一、前言:

   佛家:「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涅槃經》

道家:「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太上應篇》

   儒家:「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

二、何謂因果?

() 因果者,簡單說「因即前因,果即後果」。有前因發生才有後果形成,這前因

後果簡稱「因果」。

 (二) 因果者,因則因緣,果則果報,「因緣果報」簡稱「因果」。而因緣果報發生還

須有助緣存在,否則難以形成。例如違規超速,若無警察在場或路邊自動照相

取證,縱然開車違規也不會被罰,警察等就是助緣

因緣果報之理,正如一顆種子埋於地下發芽結實般,種子埋於地裡,可謂種了 

因,成長後開花結果,可謂得了果。然而要成長開花結果,還須要有充足水分,

適當溫度,流通空氣,這三者即是助長種子萌發成長的助緣,缺一不可。

 

三、因果定律之內涵:

因果是一項定律,它左右一切人生際遇變化。因果定律內涵有二,即: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三世因果經》

今生做官是何因前世黃金裝佛身相貌端莊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

今生長壽為何因前世買物多放生今生短命是何因前世宰殺眾生身

今生眼明為何因前世施油點佛燈今生眼瞎為何因前世多看淫書人

今生缺口為何因前世吹滅佛前燈。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

今生駝背為何因前世譏笑拜佛人今生曲手為何因前世打過父母人

今生曲腳為何因前世破壞路橋人今生瞎眼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

萬般自作還自受,地獄受苦怨何人,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故事】 

過去一位老法師發心要建一座廟,四處化緣;佛經裏面說的化緣,並不是像現

在的沿門乞討,而是擇地或坐或立,或至檀那家中,以誦經、修行、說法來感

化大眾,與眾生廣結善緣,共成佛事。可是這位老和尚在那個地方辛辛苦苦的

誦經念佛,念了三個多月,竟然沒有人理他;旁邊一個賣燒餅的小孩,看了十

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就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賣燒餅的

錢給他吧!

   於是就把那天賣燒餅所得的錢,悉數捐給老和尚了。市集上的人聽說賣燒餅的

小孩子捐了錢,一個個心生慚愧,自忖:賣燒餅的小孩子都知道發心做功德,

我未免顯得慳吝了,難道我還比不上一個小孩子嗎?於是一傳十、十傳百,

你也佈施他也捐錢的,一下子就把建廟的錢籌齊了。老法師十分感激這個小孩,就對他說:小朋友,你今天發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們佛寺的護法大德,將來你若有什麼困難,可要記得到寺裏來找我呀!

   小孩子答應下來,高高興興回去了。誰知道一回去就因為交不出賣燒餅的錢而

被老闆痛駡了一頓,隔天立刻把他解雇了。這個小孩子一時找不到別的工作,日日流浪街頭,終於淪為乞丐,不但三餐不繼、貧病交迫,而且頭上生了癩痢,眼睛也瞎了,這時候連討飯都不容易,真正是走投無路的時候,忽然靈光乍現,想起老和尚說過的話,頓覺絕處逢生,就一步步摸摸索索的往寺院行來。而老法師因為修持得道,已證得三明六通,知道小乞丐將到寺院來求援,就在當天晚上召集徒眾,交代大家:明天有本寺的大護法要來,大家開山門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執事們聽了,一個個茫然不解,誰都不知道究竟有什麼人要來,看老法師的樣子,

又不像說笑,就爭著問來者究竟是誰。老和尚袍袖一拂,語深意重的說:反正

一定有人會來就是了。 

   第二天全寺執事掃堦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見有什麼大護法來。

  老和尚肅容詰問道:難道今天什麼人都沒有來嗎?

  「什麼人都沒有呀!只有……只有一個小小瞎乞丐罷了,他要進來,我怕壞了迎

賓的大禮,給他幾個餅把他趕走了。

  老和尚雙目倏睜,一聲大喝:「唉!這人就是我們的大護法。快請!快請!趕快把我們的大護法追回來!

  知客師父聞聲驚愕,面有難色,又不敢違抗住持的吩寸,只得立刻下山追尋。幸

而小瞎子腳程慢,不久就追上了,便把小瞎子迎進寺裏敬謹招待,百般呵護,讓他在寺裏住了下來。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裏小瞎子上廁所出了事,一個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一傳開,就有許多知道的人替他抱不平:

 你們說說看,這世上哪裡有什麼因果報應?這個小孩子本來賣燒餅營生,日子過

得好好的,偏偏從做了那個功德以後就走了噩運,先是被解雇當了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裏安頓下來,卻掉到茅坑淹死了。你們說說看,這世上哪里有什麼因果? 

話越傳越盛,終於傳入老和尚耳中,就召集大家開示,把這件三世因果的始末點明

了:這個小孩子依照過去的業報,應該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窮苦報,現

癩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見;第三世跌進廁所淹斃。可是因為他一念慈悲,發心做

了大功德,所以將三世的罪業提前縮短在一世受報,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現在

已經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顯,昭彰現前,怎麼可以說無報無應呢?

大家聽了,無不感慨非常,深深覺得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議。

 

三、科學也講因果嗎?

「因果」兩字非宗教所獨有,科學也講因果,只是科學不用因果之名。如:

() 生物學:

生物學常借用古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來解釋遺傳現象。「種瓜」、「種豆」是因,「得瓜」、「得豆」是果。孟德爾遺傳定律中有「顯性律」,就是因果律之一。

() 化學:

化學有氧化、還原反應,兩者同時發生。如說「反應」是因,則「還原」是果

如:蘋果削皮後遇到空氣中的氧會氧化變黑(氧化反應)衣服遇到漂白水則

產生還原反應變為白衣服。

() 物理學:

物理學涉及因果定律最有名者,是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即「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其內容爲「有一作用,必有一反作用,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定律中「作用」是因,「反作用」是果。如無「作用」,何來「反作用」。

() 心理學:

心理學制約理論中的「刺激和反應」,是典型因果論。刺激是,反應即是刺激所造成的如:我們看到檸檬時會覺得酸,這是一個刺激,我們會產生涶液,這就是反應。還有我們看到很可憐的情境或是戲劇演出,我們心會感到難過甚至會流淚,這也是刺激與反應的困果論。還有做一個心理操作制約實驗,每次要餵食狗時(),同時出現鈴聲(),之後每次狗只要聽到鈴聲,自然會產生唾液()另植物如含羞草葉片受觸摸即閉合,也是典型刺激反應實例。

由以上例舉可知,科學是講因果,只是它們不用因果之名,其實用詞不同意義是一樣。

四、因果報應的時機

種了因不一定會馬上得到結果,須待助緣到。也就是說因果報應有的不會馬上發生,尚須助緣成熟才有報應,由於因緣會合時間長短不一,故報應有遲速。一般報應依善惡程度,時間長短大略可分爲二。即:

() 現世報:即今生行善或為惡,今世就得到報應。它又分立即報與隔年報。

1. 立即報是馬上獲得報應。如:欠錢馬上就還

2. 隔年報是所造的業在今世經數年或數十年方得報應。

【實例】

有一位教授夫妻現年五十五歲,育有三位容貌美麗的女兒,年齡分別是二十五歲、二十三歲、二十歲,雖然都已經是亭亭玉立的姑娘,但是都沒有對象,他們夫妻非常苦惱。當那些一瞥驚艷,傾力追求的青年人,一旦發現原來是不會說話的美少女之時,都立即退縮放棄了。

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關教授夫妻,從來不相信因果論的。接二連三地生下三個

啞巴女兒,這種殘酷的打擊使他們倆精神頹萎,空虛徬徨,痛苦萬分,外貌蒼老。他們領悟到學問、財富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快樂;三位女兒的生理缺陷,令他們感到恐懼、焦慮和無助。

常言:「青年談求學,中年談命運,老年談宗教。」即將步入老年的關教授夫婦,長期的精神痛苦,並非藥物所能治療,對於宗教漸漸產生興趣。週末在友人的鼓勵下,到郊外佛寺聆聽高僧講解佛理。

高僧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並不是佛陀所規定或創造的,佛陀只不過是把它揭示出來而已。不管你信與不信,我們都生活於因果規律之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善惡行為負責,每一個人都能夠創造自己的命運。如果惡行是你自己做的,那麼你將會得到痛苦的果報!」這一席話猶如當頭棒喝,直接觸及 關 先生心靈深處,令他回想二十五年前的往事。

關教授夫妻結婚後二個月,太太懷孕,關教授大喜,每逢週末,駕著簇新的豪華轎車到海濱或風景區旅行。有一次到泰國北部的烏汶府參加盛宴,汽車停在佛寺裡的廣場。剛開車門,便有一群流浪兒童擁上來伸手乞錢,關教授最討厭乞討的兒童,不僅自己不肯施捨,而且向大家說,不要給他們錢,否則養成不良習慣,不肯從事正當工作,對國家社會造成損失。一群孩子聽後各自散去。

當關教授夫婦參加完盛會,返回停車處時,發現新轎車被劃了一條溝痕,由車頭直至車尾,關教授即刻怒火填胸,心想必定是剛才那群街童所為,舉目四望,見不遠處的一棵芒果樹下,聚有四、五個十三、四歲的街童在玩扔銅錢,便衝過去,不分青紅皂白地把每個人摑了一巴掌,然後迫他們說出是誰劃他的轎車。關教授見沒有人承認,便威脅著要把他們抓到警署。街童們被迫得無奈,其中一個年齡較大的,指向遠處一個衣衫襤褸正向外國人乞討的街童,說道車子是他劃的。關教授立即怒氣沖沖地跑過去,把那街童拖到車邊來,而其它街童乘機全跑了。

關教授先凶狠地打了兩下街童的面,再審問他為何劃壞他的車子?問了很久,原來是個啞巴童,比手劃腳,雙眼流露恐懼、乞憐的眼神。關教授不懂他所比劃的意思,認為一定是懷恨他宣布不要施捨給流浪街童的事。因此憤怒地舉起右腳,猛力地踢在啞巴街童的胸口,砰然一聲四腳朝天倒在地上,接著哇一聲,口噴鮮血。圍觀者趕忙把關教授拉開,再把啞童帶走,免得再捱打。啞童臨走時,回頭狠狠地瞪著關教授,眼光充滿仇恨怨毒的神情。後來啞童在棲身的佛寺裡,病了幾年變成殘廢。大家都知道啞童本性善良,轎車不是他劃壞的,關教授冤枉了他。

那年的年底,關太太產下一女嬰,眉清目秀,到了二歲還不會說話。接著二千金誕生,三歲了也不曾言語。後來又生了第三位女兒,一出生便請醫生檢查,又是一個啞巴姑娘!關太太害怕將來第四、五胎,還是啞巴兒女,立刻請醫生作絕育手術。

關教授每看到三個啞女兒,便會聯想到在佛寺前腳踢啞巴街童,令其口噴鮮血那一幕,和街童怨恨的眼神,至今想起,還是令他心寒。親身的體會,使他不得不相信有因緣果報的道理,而天理循環報應,乃是自然界的規律,對於自己廿五年前的兇殘行為悔之莫及。從此每逢週末他都與太太一起到佛寺聆聽高僧講解佛理,在佛前懺悔自己的罪孽,發心修善積德。正如俗語所言:「人生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

(二) 來世報:即今生死後來世得到報應。它又分下世報與累世報。

1. 下世報是下一世就得到報應。

2. 累世報有相隔百年甚至千年還在糾纏者。

《華巖經》:使千百劫,所作業不完,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故事】--向佛要錢

佛陀帶領眾比丘弟子,向善信居士大德乞食。一行人威儀嚴整,眾人無不投以

欽仰讚賞的目光;然而才剛剛轉入一條小巷,情勢馬上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此路不通!」一名其貌不揚的婆羅門(印度教的司貴族/執行祈禱的祭官被

稱為「婆羅門」),伸出手指在沙地上畫出一道線,瞪大眼睛直勾勾地望向佛

陀。「你交出五百兩金子,才許通過!」

佛陀一行人安靜地站立於巷口,在烈日下沒有人移動半步。這件意外的插曲驚

動了瓶沙國王和波斯匿王,紛紛帶來奇寶珍玩,想替佛陀解圍。

「不要!我不收!」婆羅門非常固執,毫不妥協;沒有誰了解他究竟葫蘆裏賣

些什麼藥。

終於須達長者(古印度富商,樂善好施,給獨長者)聞訊趕來,帶著好幾車金

子。「先生,請笑納,讓尊貴的佛陀通過好嗎?」須達長者小心翼翼地指著準備

好的五百兩金子,陪著笑臉說:

「如果是你的話,就姑且收下吧。」婆羅門點了點頭,接過金子,滿意地走了。

「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事情?世尊,是什麼因緣造就今天這場事件呢?」眾比

丘鬆了口氣,一起向佛陀請教事件的本末。

佛陀笑了:「過去無量世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波羅。波羅國的大臣有個兒子,

賭輸了五百兩金子,仗著權勢而不肯償還,當時,剛好波羅國太子路過,見二

人僵持不下,就對賭徒承諾:『假如大臣的兒子不償還賭債,我代替他還。』從

此以後無量世中,賭徒常常向我索債。當時的太子就是我的前世;而大臣的兒

子,就是須達長者;賭徒不是別人,正是擋路索金的婆羅門哪!所以,凡是負

債的人,不可以不償還;否則縱使修行成佛,依然不脫此難!」

省思--修行不離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一切果報皆自作自受,無人可替代。了解此理,更要在因地上戒慎,努力斷惡行善。

 

五、如何了因果?

 () 知業了業--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業就是果,念就是因。

 (二) 萬緣息滅,一念不生

 善報的根來自於善念,惡報的根來自於惡念,而解脫的根在於「無念」,起心動念就會使我們落入兩端,落入善惡也就在六道輪迴中,因此「無念」即是「正念」。不要以為不動善念就不能做善事,動善念做的善事是人心所為,可以獲得福德,會輪迴受到善報;不動念而隨緣做的善事是真善事,也就是心無所求地做每一件事(無為)它能轉換為功德並消除我們自己所做的累世宿業,即能不落因果。 

(三) 懺悔改過,發願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 

  佛經上說:「莫輕小惡,以為無罪,莫輕小善,而不肯為。」 

  【故事】三國時代,吳王孫皓殘暴不信正法,作事不近人情,和婇衣舞女觀看園丁整理花園,在土裏掘得一尊金色佛像,佛像輪廓分明而莊嚴。孫皓把佛像放在廁所旁,讓佛像拿著廁所拭糞的竹片。到了四月八日佛誕節,孫皓尿溺在像頭上,開玩笑說:「今天是四月八日,我為佛灌頂沐浴。」不久,孫皓全身發腫,下體劇痛,經過虔誠燒香懺悔,叩首自陳罪狀,才得以舒解。孫皓造了惡業行為,結果是由身體來承擔,正如永嘉大師證道歌說的:「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善惡業因,報在無記的身體 

  「發願」是不帶條件的,發了願一定要身體力行,不能間斷,不能有退心;要抱 

著「信心」、「誠心」、「恆心」,總有一天會達到目的,當業報來時,要當下承擔、受,並且更精進用功才能慢慢轉業,以愿力轉業力

() 歡喜做甘願受,甘願做歡喜受

  佛性是我們肉體的真主人,我們要以有形的物質償還財物,放下自心的一切罣礙,以消彌冤親的怨氣。用我們的真心、歡喜心去行功了愿,應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不再造新殃 

 

六、結語:

 常言道:「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佛說:「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亦即行一切善法(行菩薩道),離一切相。正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台長: bearwang5687
人氣(11,6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