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26 15:05:38| 人氣5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胭脂扣與懷舊(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此,我想要提及二項補述,在2004年後的今日。

補述之一,關於大明星。

2003年四月,愚人節那天,張國榮跳樓自殺身亡。
2003年年底,梅豔方因子宮頸癌去世。
在1988《胭脂扣》這部電影上演15年後,劇中要角在盛年青春的人生樣貌中突然辭世。對於喜愛胭脂扣及兩位香港大明星的浮世人們而言,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更加消耗與傷感。電影中十二少寫給如花阿姑的彩球對聯”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對照現實生活中唱著”女人花,搖曳在風塵中……”的梅豔芳,幾分相契,更添幾分傷愁。我十分喜愛的范銘如老師,曾經在課堂上講到全球化的現象,麥當勞成為了她的鄉愁。當她以幽默詼諧的口吻講述著異鄉求學的她,是如何透過了麥當勞的食物勾起了最深的鄉愁。我不禁想到了梅豔芳與張國榮這樣的香港大明星,出品於香港、聞名於亞洲,如今伴隨著我對少女時代的思念,成為我記憶中的懷舊鄉愁。大明星的殞落,有人說代表了一個香港美好盛世的凋零。對於遠在台灣而言的我,作為兩位明星的影迷而言,亦同樣共襄盛舉。張國榮與梅豔芳兩位亞洲巨星,成為了民俗中的感懷,商品化的明星規格嵌入了懷舊的思緒,這是全球商品化的所向披靡。胭脂扣於是不只代表了三0年代上海的懷舊,伴隨著兩位大明星的殞落,透過胭脂扣,我們看到的除了舊時代的懷舊文化風俗外,更疊上對舊時代大明星戀慕這般的兩樣懷舊。懷念的逝去的歲月裡,除了物,還有人,有物化的人,亦有人化的物。

補述之二,關於荒謬語境的戲謔。

《胭脂扣》成書於1985年,改拍成電影為1988年。在那樣的背景情境加上李碧華本人的精湛文采潤色下,無論是書或電影,其文辭優美、語意含蓄幽遠,自不在話下。然而若擺在2004年後的今日,科技、資訊與使用語彙的日新月異下,電影中許多含意深遠的橋段,會不會因著時光的飄移而變得曖昧可笑了起來呢?我於是想起了九月至台北光點看鬼魅影展中《胭脂扣》一片的經驗。在兩位主角相繼辭世後,早先便一直想有機會定要好好看看這部片(因著莫名的排斥心態不願遷就,我始終刻意迴避在電視上驚鴻一瞥的胭脂扣電影片段)。

終於有著這樣的一個在電影院好好觀看《胭脂扣》的機會,我於是早早訂了票等待那天的來臨。不出所料地,票很早就訂光了。電影裡坐滿的座位伴隨著一股我極喜愛的台北光點特有的電影味,一種香香的、沙發舒適的味道。當整部片開始流暢放映時,電影院裡不時傳來噴鼻的笑聲。

電影播放。
十二少初初見到如花便一見鍾情,次日,即刻前往酒樓裡找如花。如花一開門,十二少一個箭步上前,臉部貼緊如花臉部只剩一根針的縫隙。他問道:「妳覺得我好看嗎?」如花面無表情地回聲:「太近了,我看不清楚」(電影院裡一陣吃笑……)。十二少似笑非笑接著挑眉說著:「我曾經想如果妳躲開了,妳就不是我要的女人。」電影特寫,如花欲拒還迎地半啟朱唇笑著(觀眾席裡又是一陣吃笑……)。

十二少勤於如花樓裡走動,買彩球、下對聯、吃紅……。一幕,十二少到如花房裡欲與她展開首次的纏綿。十二少與如花相抱、躺在地面,十二少攔腰抱起躺在地面的如花,此時一個慢鏡頭動作,如花嫵媚的眼神伴隨身段,自地向外劃開環繞,宛如跳民族舞蹈般誇張地一圈後才被緩緩扶起。十二少接著說:「妳好淫」,如花說:「我知」。以粵語發音的電影對白,使得這段台詞格外令人發噱。對於幾年後再看到影片的我們而言,電影中的浪漫場景,無疑被許多陳舊老套的電影橋段給解構掉其神聖性了。於是我們感到好笑。電影中的浪漫情節因為「老套」而顯得荒謬,意外地嘲諷了電影工業的某部分制式設計。

中間或有種種諸如此類的解構效果,一齣悲情的愛情電影,往往在其演出中冷不防地有了荒謬笑料的效果。片尾,如花至1987年的片場尋找睡在片場裡的落寞老人十二少,戲棚裡飛來飛去的「假」女鬼大俠,不斷被導演要求著要再「凄厲」些。鏡頭帶到一旁如花、眼神無神呆滯的「真」女鬼,黑色幽默油然而生。當然我們相信,此處對比的「笑」果呈現必是早先便已安排。然而透過了時空的轉移,加大的場景差異感,荒謬的笑點必定更增強了。

即便沒有任何話語言談的呈現,如花穿著旗袍行走於現代街頭,便已經是後現代的一種”強度”(intension)表現了。如同我從前在百貨公司裡的咖啡店打工時,每逢一段時間,便會看見一些怪異扮裝如史豔文等大俠前來買咖啡,我問是否有廟會之類,「大俠」們的回應很俠客,「沒有,只是我們今天想當大俠。」後現代的文化混雜、時空錯置,一切如此理所當然。以此眼光看諸《胭脂扣》,如花也搭上了混搭風,成為都市裡的一楨風景。就連電影中的粵語發音聽在我們台灣觀影者的耳裡,都是如此充滿浪漫氛圍的異國情調。也無怪乎觀影觀眾看來噴鼻連連,電影的鋪陳如果被抽離了實心的內涵主軸、抽離了懷舊的價值核心,一切的一切的確只是成為了一番擬仿,不過是後現代文化下的混搭與另類罷了。

於是我在兩項補述之間遊蕩,在價值信仰與去價值信仰之間擺盪。如果我們只是在後現代的遊戲下表述自己而已,那麼懷舊的神聖性是否已經離我們而去了。然而即使在電影院裡,我也同樣雜在人群中因為荒謬情境的聯想而笑得東倒西歪,步出了戲院,仍然淡淡的鄉愁爬上心頭。我相信現世中,仍有些信仰令人守之戒之、不願失去。如果認清了一些什麼,辨別了一些關於信仰的方向,是否就能逃離後現代膚淺、浮泛下帶來的藍色憂傷呢?

是否我就能,逃離主體瓦解的命運?

絃外:

1. 張國榮去世當天,我正好在上英文課,朋友傳來的張國榮跳樓簡訊,真切地像是一句玩笑。因是愚人節,至今我仍深信那是一句玩笑,不過是一個哀傷的預言,沒有句號。

2. 2004年跨年之初,12月31日,我來到香港。滿街巷弄的梅豔芳,海報﹑畫冊,廟街裡唱片、影碟,四處播放。然而依舊來來往往熙攘的人群,好似很悲傷的城市,又恍若一切不存在。跨年夜,幾萬人群的騷動,我於是也跟隨著大家,香港半島酒店前倒數新年。

3. 誠品書店裡擺上了,由電影雙週刊出版有限公司近日出版的「張國榮的時光」一書,由一位日本人志摩千歲(名字聽來十足混搭風?)側寫張國榮的點點滴滴。從封皮到內頁都漂亮到令人極想收藏,然而小小一冊定價港幣80元,台幣360元?超出合理的定價讓人卻步。封面補錄,「內附精美明信片四張」,我蠢蠢欲動的心又開始搖擺。離開書店我不禁納悶,如果我買了那本「張國榮的時光」,那麼我消費的是懷舊的思緒,還是一本書厚的虛榮,還是,張國榮?

台長: 夏琳
人氣(5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