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1-19 13:18:58| 人氣2,648|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不必總是在他方~原鄉咖啡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竄紅的台灣咖啡,讓中部農業縣市成為休閒產業新星,沿著公路上山找咖啡,是浪漫,是休閒,也是一種風尚,還在起步階段的嘉義縣阿里山鄉咖啡產業,比其他山區產地還多了一味,那就是原住民回歸山林的身影,開拓山區產業,原住民嘗試當家作主,動機強了,回流快了,等待發展純熟日子來到,山林子民生活不必總是在他方,原鄉也有新希望。(本文登於鄉間小路月刊)
咖啡就像仙女棒,點亮山區產業商機的璀璨煙火,早期上山喝台灣咖啡往往是浪漫優先,味覺享受其次,但隨著咖啡種植、烘焙技術進步,台灣咖啡也有國際水準,上山找咖啡成了內行人的選擇,其中產茶聞名的阿里山山區,咖啡雖然是老作物,但卻是百分百的新商機,走一趟阿里山,找茶、喝咖啡、賞文化,滿足一家老小不同需求。

武俠小說裡的高人總在深山林間,上山找咖啡的旅人就像拜師學藝的菜鳥,對行程充滿期待與想像,不過出發前最好先打聽好旅途時間,對山間居民而言,「距離」往往是以「山」為單位,所謂的就在隔壁,常常指的是翻過一座山的車程,否則走過橋樑一座座,越過山巒一處處,有咖啡樹的來吉部落卻還在雲深不知處。

在台灣咖啡產業裡,阿里山咖啡往往是一種通稱,泛指大阿里山脈的咖啡園,不見得是「阿里山鄉」所生產的咖啡,就像阿里山茶一樣,品牌眾多,茶區遼闊,從番路、梅山到竹崎,都打出阿里山茶區名號,近幾年,阿里山鄉農會思考建立品牌的必要性,希望聚焦「阿里山鄉」印象,與其他鄉鎮產品區隔,也希望輔導原住民回歸家鄉加入優勢產業。

阿里山農會的考量是有歷史因素,鄒族先民擅長打獵、游牧,農耕並非強項,因此昔日山區產業,從果樹到茶園,平地人無役不與,也往往是產業主力,山林的子民卻一年年遷移到平原,過起競爭慘烈的都市生活,近幾年都會人追求休閒風潮,原住民慢慢回流,從社區營造、人文藝術、民宿經營到咖啡種植,不乏原住民海闊天空的創意,但原住民也因不擅長行銷與經營,往往淪為代工角色,因此農會希望從咖啡衍生的休閒產業著手,協助在地農民提高競爭力。

阿里山鄉咖啡種植面積約四十公頃,分散來吉、茶山及樂野部落,主要集中在來吉部落,現有十五戶栽種,來吉咖啡年產量約千餘公斤,與理想目標仍有段距離,但因為產量稀少且品質佳,即使一磅要價一千六百元,識貨的行家依舊趨之若鶩,咖啡豆收成前就被預訂一空,因此來吉部落目前以栽種為主,供應中部、北部或阿里山公路沿線的咖啡館,不像雲林華山三、五步就有一家咖啡館。

來吉咖啡還在起步階段,阿里山鄉農會先求站穩基礎,目前沒有擴大推廣的計畫,希望先整合目前需求,輔導已經種植的咖啡農,找師資幫咖啡農上課,也鼓勵他們自創品牌,而在地的咖啡農則希望農會能夠輔導改良種植技術、補助設施並協助行銷。

台灣咖啡成了當紅炸子雞,看在老一輩的鄒族原住民眼中,別有一番冷暖在心頭。
嘉義地區種植咖啡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元一九三一年,日治政府下的嘉義地區,因阿里山豐厚的檜木珍奇林產,以及嘉南平原富饒的農產資源,誘使日本政府在嘉義地區闢設苗圃,引進國外高經濟價值的林木試種,當時日本人的想法是要將台灣經營成提供日本母國農林產物需的殖民地,而嘉義是實現夢想的重要基地。

在先天條件優勢下,嘉義淺山地區到高海拔的阿里山山區,都有日本人推廣咖啡種植的紀錄,文獻上曾記載嘉市近山郊區有座咖啡農場,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戰敗終告沒落。半世紀前的風華,已難覓得蹤跡,但咖啡樹苗卻因緣際會在在二十多年前,又悄然回歸阿里山來吉部落。

當年喝咖啡風氣未開,第一批咖啡農血本無歸,一車車的咖啡果實最後倒入溪流隨波而逝,殺不出經濟價值,咖啡卻沒有因此銷聲匿跡,靜靜的在部落裡安身立命,每年冬天,部落人家院子裡,冷不防就可見到那細枝撐起的累累果實,原住民倒也不曾嫌棄過沒有貢獻的咖啡樹,無心留駐的因緣,咖啡終在歷史流轉中,登上山區產業舞台。

來吉位於海拔高度介於八百到一千二百公尺的塔山山麓,位於文獻上最適合咖啡生長的赤道二端地帶,其海拔高度與世界第一品牌牙買加藍山產地相似,日夜溫差大,長年雲霧籠罩,享受濕氣與高緯度雲層過濾的陽光,原始山林乾淨土壤,無污染的阿里山溪繞經四周,先天條件優異,發展有機咖啡條件本錢雄厚。

來吉咖啡為阿拉比卡種,因為獨特的天候生產出品質優異的咖啡豆,口感溫潤,即使不敢喝黑咖啡的人,也會第一口就愛上來吉咖啡的黑咖啡,因為他不澀不苦,加過奶精或糖的來吉咖啡則有一股濃農的香草味道,少了點成人味道,多了點甜美味。

在這一批鄒族咖啡農中有位來吉姑娘杜梅香,她不僅是少見的女性咖啡農,也是市面上第一個以來吉古部落為名,通過商標局註冊「拉拉吉咖啡」品牌的咖啡農。
曾是三鐵國手的杜梅香,學校畢業後一直在都市的國小當體育老師,不忍心見家鄉土地荒廢,十年前辭掉教職,全心當個山上農夫,種過山葵、蔬菜,四年前她決定試種咖啡,一來是因為自己愛喝咖啡,二來是看準山區咖啡產業的前景。

梳著整齊包頭,戴著金邊眼鏡,散發書香味的杜梅香,擁有族人稱羨的教職工作,但她卻選擇回歸山林,讓族人與家人無法理解,直到自家土地裡收成的第一杯咖啡端上桌時,土地的神奇力量與咖啡的魅力收服家人,這個姊妹口中的瘋狂舉動,成為實現夢想的行動力,在杜梅香的引薦下,杜家人也變得愛 喝咖啡,如今聚在工寮裡喝一杯咖啡,成了姊妹們最大的樂趣。

咖啡屬於淺根植物,落腳約六十度山地上,採收得要有蜘蛛人攀爬的本能,習慣平地的人行走咖啡樹叢間得要手腳並用,動作怪異得好笑,但對原住民而言這是小case,他們身手矯捷,遊走陡坡間採收果實,不急不徐,與土地的默契就像與生俱來的本能。

杜梅香種了四年多的咖啡,除了第一批咖啡苗跟業者進貨外,其餘都是她自己摸索培育而成,已經成功栽培出七千多棵咖啡樹,從單純的愛喝咖啡到種咖啡,杜梅香下了一番苦功,不僅四處問人,還買原文書回來研究,如今每天花兩個小時往返民雄與阿里山,兼顧家庭與咖啡園,杜梅香忙得很有成就感。

杜梅香的咖啡前年開始收成,兩公頃咖啡園收成一百五十公斤的脫殼咖啡豆,去年原本估計可以收一千公斤,但遇上颱風肆虐只剩下約五百公斤,這樣的投資報酬率,對精於成本計算的人而言,算盤怎麼打都不對,但杜梅香認為種植就是一種樂趣,尤其她跟老公都愛喝咖啡,煮一杯自家田地裡長出的咖啡豆給老公,她說這就是幸福的味道。

拉拉吉咖啡製造過程分為種植、採收、水洗發酵、陽光曝曬、咖啡生豆、分級、烘焙、包裝等八道手續,除了引進阿里山溪泉水灌溉外,杜梅香也用山泉水進行活水發酵,以免種子表皮黏汁殘存影響咖啡氣味,而經過高山陽光曝曬乾燥的咖啡種子,經過去殼、磨光,將種子外殼及銀膜去除後,才產出能夠烘焙的咖啡生豆。
拉拉吉咖啡在去殼前以人工挑選圓豆,以減少碎豆,且每次採收的咖啡分別去殼,以免混合不同成熟度、乾燥度的咖啡豆,在人工分級部分,為了精選每一顆豆以免影響整體品質,瑕疵豆淘汰率約一成,而為了確保咖啡豆的新鮮,杜梅香不採取預先烘焙,而是接到預約訂單後,才將生豆交由師父以淺烘焙法烘焙。灣

杜梅香的經營腳步走得比其他農民快,雖然產量還有待增加,但她從收成開始,積極收集資料,希望透過專業認證,替來吉咖啡品質掛保證,除了向商標局註冊拉拉吉咖啡,成為來吉咖啡第一個品牌外,去年她參加台灣咖啡節台灣咖啡生豆評鑑,經過四位評審依照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評分表評鑑標準,評審認為拉拉吉咖啡口味清淡、柔滑,有甜草香味,品質優良直逼頂級藍山咖啡。

杜梅香的例子,給有意投入山區產業的族人不少鼓勵,也許短時間內難以與擅長做生意的平地人相比,卻讓原住民看見,回流原鄉生活的可能性,一路從雲林古坑、嘉義縣中埔、梅山紅到阿里山區的帶狀咖啡流域,順著公路,走過小溪穿越山林,褪盡都會雅皮的優雅,前進產區以自然取勝,遊客上山品味生活,原住民回家找生活品味,上阿里山找咖啡正流行!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國內旅遊」

台長: springtree
人氣(2,648)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旅行箱子 |
此分類下一篇:放牛吃草~宜蘭中山休閒園區
此分類上一篇:超好笑的開幕花圈

阿力
阿里山讓人想到的是茶,想不到,也有咖啡,有朝一日,上阿里山旅遊,莫忘了喝杯香醇咖啡,更要買阿里山咖啡當伴手!期待那一天!感佩鈺鈴的文筆如此洗練。
2006-11-19 18:55:20
版主回應
透過書寫,發現生活新鮮事,是力量的源頭喔,祝福阿力!
2006-11-20 15:16:17
頹小疤
啊......真是讓人想當咖農去
2007-03-12 12:25:55
版主回應
對阿,那天的工寮咖啡香至今仍在齒間徘徊
2007-03-13 22:02:4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