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26 21:11:18| 人氣4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字常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懸梁刺股 

  
  「懸梁」和「刺股」分別來自不同的典故。
  「懸梁」出於<<尚友錄四>>,話說漢朝有個非常好學的人,名叫孫敬,他為了不眠不休地讀書,用繩子吊著髮髻,懸掛於屋梁上,「嘗閉戶讀書,不堪其睡,乃以繩繫頭髻懸於梁上」;孫敬的苦學精神得到後人欽敬,唐代詩人李商隱有:「懸頭曾苦學,折臂反成醫」之句,古代「梁」與「樑」相通,可以代換!
  至於「刺股「則見於<<戰國策。秦策>>縱橫家蘇秦的故事,蘇秦曾到齊國遊學,拜鬼谷先生為師多年,一無成就,生活困難。家裡人不免譏笑他,蘇秦也自覺無臉見人,便立志奮發,讀書時用錐子自刺大腿,「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後來終於學成,以「合縱」政策,身佩六國相印,揚眉吐氣於天下。
  後人根據兩個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或「懸頭刺股」的成語,用來形容刻苦讀書的人,要注意的是,刺股的「股」是指大腿,而非「屁股」。
「黑馬」一詞的由來


  在體育比賽中,那些脫穎而出的球隊常被稱為「黑馬」。「黑馬」的來歷,據文獻記載是英國前首相班傑明。迪斯勒利首先使用的。
  一九三一年,班傑明寫了一本小說,名字為<<年輕的公爵>>。書中講了一匹黑色賽馬,本來認為奪魁的可能性不大,誰料它在比賽中竟一舉獲勝。從此,「黑馬」一詞便被人們運用在體育新聞的報導中。
  現在,「黑馬」一詞已被通稱為出乎意料而獲勝的人。
「政府」的由來

  「政府」一詞最早出現於<<資治通鑒>>的「李林甫領事部尚書,日在政府」一句中。
  古代的「政府」指宰相的辦公場所。在唐朝,隨著封建體制的漸趨趨完善,「三省六部制」作為國家政權核心機構體系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三省即:中書省-決策機關;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具體執行。這三省的長官分掌宰相職權,共同處理國務。
  如今,「政府」已演變成國家行政機關的代名詞,是國家機構的組成部分。
百家姓重排  李姓仍霸天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國家,約在五千前,姓就被定為世襲,由父系傳遞。二十年前,中科院的研究人員首次以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中國人的姓氏分佈,公布當時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
  最新一次中國人姓氏調查結果顯示,李、王、張繼續位列姓氏前三位,但佔總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
  中國新的「百家姓」順序已經新鮮出爐,新順序是: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朱,馬,胡,郭,林,何,高,梁,鄭,羅,宋,謝,唐,韓,曹,許,鄧,蕭,馮,曾,程,蔡,彭,潘,袁,於,董,余,蘇,葉,呂,魏,蔣,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鐘,盧,汪,戴,崔,任,陸,廖,姚,方,金,邱,夏,譚,韋,賈,鄒,石,熊,孟,秦,閻,薛,侯,雷,白,龍,段,郝,孔,邵,史,毛,常,萬,顧,賴,武,康,賀,嚴,尹,錢,施,牛,洪,龔。
  這項調查和研究歷時兩年,涉及中國一千一百一十個縣和市,得到兩億九千六百萬人口的數據,共獲得姓氏四千一百個。
「臘八粥」的由來

  農曆十二月八日是佛陀成道日,俗稱「臘八」。每年此日,寺院都以「臘八粥」供佛饗眾。此要溯源至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麥。
  日日,路經北印度的摩揭陀國時,因飢餓昏倒在地。此時恰有一牧羊女路過此地,供養乳糜,使其恢復元氣。因而太子覺悟到:如果執著於苦行,徒使身心受苦,也不能證悟菩提,最好是捨棄苦樂二邊的中道生活,才能進趨解脫。
  後來由於牧羊女供養乳糜的典故,中國的佛教徒乃起而效之,於每年農曆十二月八日當天,以五穀及諸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相沿至今,此風氣漸漸廣傳至民間,一般人也在這一天煮食臘八粥,成為民間風俗之一。
春節元旦

  「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指天明日出時,因此元旦是一年開始。「元旦」在各朝各代各朝曆法不同的,不但名稱不同、日期也不同。
  西元前二二○五年的夏朝,以立春的寅月為新年,稱為「建寅」。
  西元前一七六六年的殷代又改以丑月為新年,稱為「建丑」。
  西元前一一二二年周朝,以「立春」前兩○月的子月為新年,稱「建子」。
  西元前二四六年的秦朝,又改以亥月為新年,稱為「建亥」。
  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一○四年),又改用夏正,以寅月為正月。自漢到清末二千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採用「建寅」的曆法。因為它繼承了夏朝傳統,又稱「夏曆」。
  所以農曆新年的元旦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如正旦、正日、元春、覆端、元辰,三朔、歲朝;又叫「四始」,即歲之始、月之始、日之始、時之始也;又叫「三朝」,即歲之朝、月之朝、日朝。以上別名大半早於元旦,元旦之名初見於<<荊楚歲時記>>。
  西元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除了「建寅」的夏曆,改用陽曆,每年以陽曆一月一日為新年元旦。但民間久習難改,至今還是沿用「建寅」的夏曆(又名陰曆或農曆)。因此自民國十八年起,農曆元互雖仍保留,卻把它改稱「春節」了。
糊塗

  「糊」是把米、麥或薯類的粉末加水調成漿汁,因此凡是「粘稠」、「不清明」的狀況,通稱為「糊塗」;如果一個人不明事理,我們也以「糊裡糊塗」來形容,可見這個成語帶有負面否定的意味。
  <<宋史‧呂端傳>>記載宋太宗評論呂端,說他:「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古人也把「糊塗」寫成糊「突」,或是「胡」塗,字典中各有說法,一般仍以宋太宗所用的「糊塗」二字為正解,鄭板橋不也有「難得糊塗」的名言嗎?就是以此為本的!
  現在常有人把「難得糊塗」寫成匾額掛在牆上,這是從鄭板橋的題字而來:「聰明難,糊塗尤難,語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難得糊塗」道出了鄭板橋對官場昏暗的無奈與感慨,看來不是每個人想「糊塗」,就能夠大辣辣裝「糊塗」的!
一籌莫展

  「一籌莫展」,也作「莫展一籌」,是束手無策、一點計策也施展不出來的意思;「籌」,指「計劃」或「策略」,而不是「憂愁」,所以當我們無計可施,面對問題毫無辦法時,雖然困境使人煩惱,卻不可以寫成「一愁莫展」。如:
  「公司的營運狀況欠佳,使他坐困愁城,【一籌莫展】。」
  「並不是我不幫你渡過難關,而是我自己也面臨【一籌莫展】的窘境。」
  這個成語出於<<宋史.蔡幼學傳>>:「寧宗即位,詔求直言,幼學奏:九重深拱,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當時所謂的「一籌不吐」,是指不見有人提供一點計策,後來就演變而為「一籌莫展」,比喻毫無辦法。
  相近的成語如:計無所出、手足無措、束手待斃、束手就擒等,但是少用這些負面的語詞,盡量多多使用反義詞:勝券在握、胸有成竹、大展鴻圖!
座右銘的由來

  「座右銘」就是寫出來放在座位旁的格言,用以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座右銘」一般是言簡意賅,哲理性較強。內容大體以有下四種:
  一是筆錄經典名言;二是摘抄名作佳句;三是自己題寫;四是朋友贈言。
  那麼,「座右銘」是怎麼來的呢?
  有人說,「座右銘」一詞最早見於<<文選>>中東漢書法家崔璦所著「座右銘」一文。崔璦青年時好勝,他因哥哥崔璋被仇人所殺,盛怒之下,手持利刀殺掉了仇人,隻身逃往他鄉,吃了不少苦,後來,他便「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他在這篇座右銘中,檢點自己魯莽行事帶來的後果,決意以「銘」來警戒自己,終於成為高於文辭,尤善草書的一代名家。
  還有人經考證認為:「座右銘」是宋朝一個吳姓的人所創。據載,吳姓很喜歡讀史書,凡是可以吸取經驗教訓的往事,他都要抄下來,放在座位的右邊。時間長了,他家連牆上、窗上都貼滿了警句、格言。所謂「座右銘」就是這樣來的。時間久了,就慢慢傳了出去。以後,內容不僅限於可供借鑒的「往事」形式,也不局限於放在座位的右邊了。凡是指導自己行動的格言、「往事」、「今事」都可算作「座右銘」。它可以放在座位的旁邊,也可以放在其他什麼地方。
眼中釘的由來

  人們常把最厭惡、痛恨的人比作「眼中釘」。關於此詞的由來,<<新五代史.趙在禮傳>>中還記載了一個故事。
  後唐時期,宋州節度使趙在禮為官不仁、魚肉百姓,民間怨聲載道。後來朝廷調趙在禮去鎮守永興。宋州百姓得此消息,笑逐顏開,都說這是「眼中拔釘,豈不樂哉」。
  趙在禮看到這一情景,怒火中燒,於是向朝廷申請留任,說宋州百姓捨不得他離開,都希望他繼續在宋州任職。皇帝不了解實情,竟核准了趙在禮的奏章,讓他留任宋州。趙在禮在留任之後,變本加厲地壓榨宋州百姓。為報復宋州百姓對自己的不滿,他加徵每戶一千文錢的丁口稅,名曰「拔釘錢」。這樣一來,宋州百姓更加苦不堪言。「眼中釘」一詞隨著這個故事逐漸流傳開來。

台長: 走不動ㄉ老鴨
人氣(42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文字常識 |
此分類下一篇:文字常識2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