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9-27 15:11:15| 人氣3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羅睺羅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03198.aspx

 

羅睺羅尊者
羅睺羅尊者



  羅睺羅,迦毗羅國人,其爲付法藏第十六祖。又譯羅睺羅多、羅侯羅、羅怙羅、羅護羅或羅雲,意譯覆障或障月,以其出生爲阿修羅王障月蝕時,故取名爲羅睺羅。其是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前的獨生子,爲後來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有“密行第一”的稱號。





簡介


  據《未曾有因緣經》卷上載,佛陀成道後六年還迦毗羅衛城,令羅睺羅出家,但因爲他不到受具足戒的年齡,所以先做沙彌,以舍利弗爲和尚,目犍連阿闍梨,此即爲佛教沙彌之始。其爲沙彌時,有種種不如法,受到佛陀的訓誡,後嚴守制戒,精進修道,得阿羅漢果,被譽爲“密行第一”。

生平  

人間第一幸福兒

  佛陀還沒有出家的時候,是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曾經娶拘利城耶輸陀羅公主爲妃。

  太子和公主同是在十九歲的那年,生下羅侯羅,太子很歡喜,這不是一般人生了兒子的歡喜,而是因爲太子曾向父親淨飯王數次要求出家,均未穫允准,淨飯王曾說,除非有了王孫才肯讓他出家,現在太子真的生了兒子,他可以達到出家的願望,心中怎不歡喜呢?

  當太子要離開王城的那天夜里,正是二月初八日,是羅侯羅出生的第七天,耶輸陀羅妃正伸着玉臂讓羅侯羅睡在上面,自己也在睡意朦朧中,就在這時,太子探望了他們最後一眼,即把心一横,乘着白馬,踰城出家去了。從此,羅侯羅失去世間上父親的疼愛。

  不過,太子出家成了佛陀,父親一變而爲老師,能令後來的羅侯羅修成聖果,這也正是天下第一的父親哩!

  羅侯羅在沒有丈夫的母親和老來失去兒子的祖父熱愛之下成長了,生爲獨一無二的王孫,天天在宮殿里無憂無慮的過着日子,到了他懂事的時候,在他小小的心靈上也知道沒有爸爸可喚的悲哀。不過,他在年輕美貌的母親照顧下,母親就是他唯一的光明、唯一的慰藉、唯一的保護者。

  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在寂靜的深宮里,春夏秋冬,度日如年,唯一給她人生希望的就是羅侯羅,母子相依,打發着悠悠的時光。

  有人說,耶輸陀羅是苦命的女人,羅侯羅是可憐的孩子,但這隻是從世間的俗情上來講,她的苦命,他的可憐,不過是短短的時間而已,有大的犧牲,就有大的收穫,到後來因爲佛陀的度化,耶輸陀羅的出家開悟,羅侯羅的出家證果,這是最榮耀的女人!這是最幸福的孩子!

  佛陀在告别王宮的時候,本想把正在睡覺的愛子抱在懷中親熱一下,但怕驚醒了耶輸陀羅妃而來阻止他出家,所以佛陀在看最後一眼的時候曾說:“等我成就佛陀的時候,再回來探望此子吧!”佛陀視一切眾生都如羅侯羅,一個羅侯羅不要緊,無量無數的羅侯羅在等着佛陀的慈愛,佛陀給眾生的是大慈大悲,生爲羅侯羅的環境,更容易穫得佛陀的慈悲,所以,我們不要爲羅侯羅從小沒有父親可喊而可憐,他是大聖佛陀之子,是撫育在以天地爲愛情的搖籃中,所以我們要說他是人間第一的幸福兒!  

不識父親的孩子

  佛陀成道的第六年,從南方的摩揭陀國回到故鄉迦毘羅衛城。上自淨飯王,下至釋迦族所有的人等,都到城外歡迎佛陀,這中間沒有參加歡迎行列的唯有耶輸陀羅和羅侯羅。

  在耶輸陀羅心中想:他去出家,爲了他我受盡寂寞辛苦,他在外穿了褐色的衣服,我在宮中也和他一樣,我聽到他一日一食的苦行,我也馬上學習照做,我這樣對他,還有什麼對不起?假若他想到我,自然會到宮中來相見。

  是的,十多年不見丈夫的耶輸陀羅,實在不願在公眾的場所見到佛陀。當然,這時耶輸陀羅妃心中,比什麼人都急於要見佛陀,但是,爲了禮法、爲了自尊,她不得不忍耐着。她走到宮中的一座高樓上,想從門窗的隙縫中先見一見被人迎接的佛陀。

  正在這時,十多歲的羅侯羅走來,對耶輸陀羅說道:

  “媽媽!爸爸回來了!祖母(憍曇彌)叫我告訴你!”

  不太懂事的羅侯羅,這時怎樣也想不出母親心中的感慨,他隻覺得母親今天威嚴得令人不敢親近,不過,這終究是自己慈愛的母親,他又天真的問道:

  “媽媽!你看宮門口來了那麼多的人,爸爸一定也在里面,爸爸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已經十多歲的孩子了,從他的口中還不知道爸爸是什麼樣子的人,這樣的問話,聽在耶輸陀羅心中,真是感慨萬千,大人的心里、大人的情感,做孩子的總無法完全知道。

  耶輸陀羅顫抖着聲音,一手抱着羅侯羅,一手指着遙遠的宮門外,眼眶中含着淚水,回答羅侯羅道:

  “你看!在那一群沙門中,顯得最莊嚴的就是你的父親。”

  這時候的羅侯羅,兩顆明亮的眼睛張得大大的,很驚奇的說道:

  “我不認識我的父親,我所知道的唯有老王,還有最疼愛我的媽媽!”

  耶輸陀羅含在眼眶中的淚珠掉下來,滴在羅侯羅的頭上,她緊緊的捏着羅侯羅的手,退回自己的宮中。

  離開十多年的佛陀,耶輸陀羅還是第一次偷偷的見到,這十多年來,像夢似的,就這麼無聲無息的過去了。

  耶輸陀羅此刻的心,像一塘池水投進一塊大石頭,掀起了巨大的浪花,一點也不能平靜,正在她哭着等的時候,佛陀察知她的心,匆匆和眾人招呼後,就帶着舍利弗和目犍連到内宮中探望她。

  一個是成了正覺的佛陀,一個仍是很年輕的美妃,像這樣的相逢,爲很多人所關心着,莊嚴的佛陀,靜靜的一瞬間,是同情、是憐憫、是慈悲的看着耶輸陀羅。多情美貌的耶輸陀羅,是愛,是恨,是千變萬化的情緒交織在心中。耶輸陀羅哭着,佛陀默然的立着,等到她那激動的情緒漸漸平靜下來,她才覺悟到她和佛陀之間有一條不能越過的鴻溝,想到佛陀是佛陀,不會再用一些甜蜜的溫言來安慰她,她這才拭幹眼淚,扶着羅侯羅,在佛陀的足前跪了下去。

  佛陀很慢很慢的,一字一字的對跪在地上的耶輸陀羅說道:

  “讓你辛苦了,雖然我對你是抱歉的,但我對得起一切眾生,請爲我歡喜,我現在已達到曆劫的本願!”

  佛陀說後,又再看看羅侯羅,很慈和的撫摸着他道:

  “真快!已經長大了!”

  佛陀像是沒有情感,又像是有太多的情感,佛陀的話,佛陀的態度,就是開悟的舍利弗、目犍連,聽了都感動不已!

  十多歲的羅侯羅,現在不知怎樣來稱呼自己的父親,稱呼爸爸吧!那麼神聖莊嚴的佛陀,自己實在不好意思出口;稱呼佛陀吧!不知應該不應該。看到那麼多沙門比丘跟隨着佛陀,聰明的羅侯羅心中想着:佛陀已不是我一人的父親了,佛陀是一切眾生的大慈父!

  才十多歲的年齡,就甘願把自己一人的父親奉獻給一切眾生作大慈父,多麼有善根而不平凡的孩子!  

最初的沙彌

  佛陀在王宮中暫住了幾天,佛陀這次回宮,宮中沒有美女,沒有音樂,沒有醇酒,隻有一千多名比丘跟隨着他。莊嚴堂皇的宮殿暫時成爲僧房精舍

  佛陀知道初學道的比丘,在王宮中住久了,容易對淡泊的僧團生活,生起動搖的念頭,過不了幾天,佛陀就帶大家住進離迦毘羅衛城不遠的尼拘陀林里。

  佛陀雖然住在尼拘陀林,但佛陀還是常常進宮托缽乞食或說法,幼年的羅侯羅常常毫無懼怕的樣子,天真可愛而親熱的對佛陀說道:

  “佛陀!我真高興常常和你在一起!”

  這句話說明,父子的天性並不是十多年不見面就可以被時間拉開,佛陀也爲這句話深爲所動似的說道:

  “孩子!總有一天我會讓你常常在我身旁。”

  就在佛陀說過這句話不久,羅侯羅就真的出家,永遠跟隨佛陀去了。

  原因是還在深深戀愛着佛陀的耶輸陀羅,自己無法親近佛陀,常常逗着孩子羅侯羅去跟佛陀玩。她想以羅侯羅爲緣,或能打動佛陀的心,對她增加一些情意。所以她常常給羅侯羅打扮得天真活潑的樣子,穿着華麗的衣服,對他說道:

  “你去跟你父親要求遺產,他有我們都沒有見過的寶貝!”

  因此羅侯羅就常常跟着佛陀身後說:

  “佛陀!請施給我您的遺產吧!”

  這一天,佛陀正好乞食後回到尼拘陀林的時候,佛陀在前面走着,羅侯羅在後面追趕着,奇怪,就沒有一個人阻止他,他老是跟在佛陀的後面叫着:“請施給我您的遺產吧!請施給我您的遺產吧!”

  耶輸陀羅妃眼看着唯一的愛子跟着佛陀走去的背影,深怕羅侯羅被叫去出家,急得不覺掉下眼淚!

  真的,佛陀一回到林中,便將舍利弗叫來說道:

  “舍利弗!年少的羅侯羅,老是向我要求我的遺產,我不喜歡給他不真實的幸福和財寶,我所希望給他的是無量寶,所以,舍利弗!就請你收他出家,讓他做僧團中最初的沙彌!”

  佛陀說後,就叫目犍連爲羅侯羅剃頭,並叫羅侯羅禮拜舍利弗爲戒師,舍利弗爲他授沙彌十戒,這就是僧團中有沙彌之始!

  羅侯羅的出家,對耶輸陀羅的打擊太大,羅侯羅是她唯一的希望,她如自己的生命一般的愛他,丈夫遠離她,現在孩子又遺棄她,這種悲哀,使她頓覺得日月無光,天鏇地轉,她怨恨佛陀的殘忍,十多年來,她所以勉強過着單調無味的孤獨生活,就是爲了羅侯羅,現在從她手中把孩子奪走,她怪佛陀口口聲聲的講說慈悲,怎麼佛陀又忍心給她嚐恩愛别離的苦毒!

  當大家閱讀到這里的時候,一定爲耶輸陀羅的悲切,深深的感動和同情,甚至也有人和耶輸陀羅一樣,以爲佛陀的作爲,似乎有些太過。不錯,這就是我們大家所謂的人情!可是,真理與人情是背道而馳的,降伏人間的弱點──人情,才能與真理法性契合!  

調皮的童年生活

  羅侯羅出家做沙彌了,耶輸陀羅妃怎樣也不甘願,可是事情已成事實,又沒有辦法改變,淨飯王看了也很傷感同情,他就走向佛陀建議說道:

  “佛陀!希望你能夠規定,今後要出家的青年,必須有父母的允許才可以。”

  佛陀覺得父王說得有理,就很歡喜的采納。

  萬念俱灰的耶輸陀羅,對人間已經沒有生存的興趣。不久,佛陀的姨母憍曇彌夫人加入僧團做比丘尼,耶輸陀羅隨着很多釋種女眾,也趕去毘舍離剃發出家。

  由於耶輸陀羅戀慕佛陀太甚,初加入僧團,一點也無法感受到僧團中無執的清淨法樂,可是,由於被佛陀偉大的聖格感化,沒有幾日,耶輸陀羅就開悟了,她恢複了生意,在法樂中過着安穩自在平和的生活,她很歡喜,很感激佛陀,佛陀也很歡喜,到今天,佛陀對她才像放下身上的重荷!

  羅侯羅出家後,叫他要和大人一樣的認真修道,那是不可能的,在他出家後的不久,因爲僧團中有了沙彌的制度,舍利弗又收了一個名叫均頭的孩子做沙彌,這兩個孩子常常玩在一起,沒有人的時候,他們也喜歡玩玩兒童們的游戲。

  一個年輕的孩子,每天生活在嚴肅的僧團里,假若是自己願意的倒沒有話講,如果是環境壓制的關係,其心里有着種種變化就很難講。羅侯羅的出家,他並不感到新的僧團的快樂,不過,他的口上是沒有講過不滿的話,一個孩子在十五歲以前,對大人所指示的言行,自然是百依百顺,但一過了十五歲以後,那天賦的本能,對世間自會有不滿現實,以及反抗現實的念頭。

  那是在羅侯羅十七八歲的時候,他的性情很溫和,工作也很熱心,但十七八歲的少年,也最調皮,羅侯羅還像小孩一樣,常常喜歡說謊騙人。

  羅侯羅這個時候是住在王舍城外的溫泉林,有很多宰官、長者、居士來探問佛陀住在什麼地方,他總歡喜和人家開玩笑,當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時候,他就說在耆闍崛山,佛陀在耆闍崛山的時候,他就說在竹林精舍,因爲這兩地的距離,約有兩里多的路程,羅侯羅開玩笑的心,使大家徒勞往返,結果仍然是拜見不到佛陀。當那些人失望着回來的時候,羅侯羅還笑着問他們道:

  “你們拜見過佛陀沒有?”

  “大德!你何必開我們的玩笑?”

  “誰開你們的玩笑?我不過是不放心而已!”年輕調皮的羅侯羅,仍然不肯承認自己的錯。

  有錢有勢的富家子,總是仗着父母的勢力和地位,喜歡爲非作歹,生爲王孫佛子的羅侯羅,雖然在平等的僧團里出家,因爲他是孩子,總有很多大人對他非常寵愛,因此,在我想,羅侯羅或許也有些嬌生慣養的習性,有些仗着人勢的心理。

  像羅侯羅這樣說謊,一次兩次,或許紙老虎還不會給人揭穿,可是次數一多,以說謊來取笑人,這樣的風聲終於傳到佛陀的耳中,是慈父又兼嚴師的佛陀,聽了以後非常不喜歡,因此有一天就獨自的走向溫泉林來,佛陀想好好的來教誡他一頓。  

佛陀嚴厲的教誡

  這一天佛陀走到羅侯羅住的溫泉林來,那種威嚴的樣子,讓羅侯羅感到很意外,他整衣恭敬迎接,等佛陀坐下來的時候,他就拿水給佛陀洗足。佛陀一句話也不說,等到洗足以後,才指着洗足的盆對羅侯羅說道:
羅睺羅“小沙彌”
羅睺羅“小沙彌”


  “羅侯羅!這盆里的水可以喝嗎?”

  “佛陀!洗足的水很污穢,不能喝的。”

  “你就和這個洗足的水一樣!”佛陀訓斥道:“水本來是清淨的,洗了足就很肮髒!好比你本來是王孫,遠離世間虛假的榮華富貴,出家做沙門,雖然你還沒有受比丘戒,但你畢竟是受了十戒的沙彌。你不精進修道,不清淨身心,不守口慎言,整天講玩笑話騙人,三毒的垢穢填滿你的心中,同清淨的水里有了垢穢一樣!”

  佛陀從來沒有這麼聲嚴厲色的對人說過話,羅侯羅低頭不敢仰望佛陀,佛陀招呼他把水拿去倒掉,他這才敢移動身子,但等他倒了水回來,佛陀又再問他道:

  “羅侯羅!你去拿這個盆盛飯來吃可以嗎?”

  “佛陀!洗腳的盆不可以盛飯吃,因爲盆里不淨,上面有垢穢粘着,所以不能裝東西吃!”

  “你就是和這個盆一樣,雖然做了清淨的沙門,但不修戒定慧,不淨身口意,滿心藏着不實的垢穢,大道之糧怎麼能裝進你的心中呢?”

  佛陀說後,用腳把盆子輕輕一踢,盆子就滾滾的轉起來,羅侯羅很害怕的樣子,佛陀就問他道:

  “羅侯羅!你怕把這盆子踢壞了嗎?”

  “佛陀!不是!洗足的盆,是很粗的用物,壞了也不要緊。”

  “羅侯羅!你不愛惜這個盆,等於大家也不愛護你一樣。你出家做沙門,不重威儀,戲弄妄言,這個結果將使誰都不愛護你、珍視你,就是到了命終的時候,也不能覺悟,你會處在迷中更增迷!”

  羅侯羅全身流汗,慚愧得無地容身,他發誓以後要努力改變自己的心。

  佛陀說完了嚴厲的教誡,又再說了一個譬喻給羅侯羅聽:

  “過去,有一個國家養有一隻大象,這隻大象勇猛善戰,每當國王興兵征伐的時候,就給大象穿上鐵鎧,牙上縛好利矛,耳朵放劍,曲刃捆在四腳,把鐵撾系在尾巴上。大象雖有這麼多的武器,但真正交鋒的時候,它都把鼻子藏起來,因爲象的鼻子很軟弱,中了劍會死亡,爲了保護生命,不得不保護鼻子。

  “羅侯羅!你也應該和這隻大象保護鼻子一樣,慎守你的語言,假若你戲弄妄言,將會和大象傷了鼻子一般,你的慧命就會死亡,不爲眾人愛護,不爲智者所喜,臨命終時,更會堕入三途受苦!”

  像佛陀這麼盡理、懇切、嚴厲的教誡,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擊中羅侯羅的心,他發願今後要重新做人!

  再好的稻穀,把它碾成米,里面仍有些糠末,必須要用淨水淘洗,才能洗淨。像羅侯羅雖然有很好的種姓和善根,但必得要佛陀的法水爲他洗滌一番,才會清淨無染。

  從此羅侯羅真的像換了一個人!  

沙彌比丘可同宿

  佛陀住在瞿師羅園的時候,羅侯羅和均頭沙彌一起,也跟師父舍利弗隨侍佛陀聞法。

  羅侯羅每天早晨打掃庭院,清潔環境以後,才可以研習佛陀的言教。一大片的園地,清掃一次要費很多的時間,有一天他打掃後,去聽佛陀說法,等到黄昏到來,他回到自己房間的時候,有個管理宿舍的比丘,就將他的房間讓給作客的比丘住,那個比丘便將羅侯羅的衣缽放到外面,自己則安住在里面了。

  佛陀的僧團里,有一人一室的規定,别人把自己的寢室占去,該怎麼辦?尤其他還是沙彌,在僧團里,沙彌是要敬重比丘的,還有佛陀忍辱教示,使他不敢前去問那位比丘爲什麼要住他的房間,他癡癡的站在門外,感到進退爲難。當時忽然陰雲密布,落起滂沱的大雨來,羅侯羅沒有去處可以躲藏,就進入廁所,雖然空氣不好,也隻得坐在那里,他此刻感到無家可歸的寂寞,他悄然的端坐在那里,努力想着佛陀的言教,無論在什麼艱難困苦的環境里,無論遭受什麼麻煩挫摺,都不要起怨毒的心,羅侯羅的修養,真的是進步很多。

  這時,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低的地方都被水淹沒了,藏在附近洞里的黑蛇,因被水淹而爬出洞來,漸漸的游到廁所里來了,熱帶的毒蛇,其毒是非常厲害的,羅侯羅一點都沒有注意,這時候他的生命真比風中的殘燭還更危險。

  佛陀在靜坐中忽然想起羅侯羅,佛陀以天眼察知到羅侯羅的危險,即刻走到廁所,佛陀先咳嗽一聲,里面也咳嗽一聲,佛陀問道:

  “里面是什麼人?”

  “是羅侯羅!”

  “出來!我要跟你講話!”

  羅侯羅想不到是佛陀的聲音,趕快從廁所中出來,不知不覺就擁抱住佛陀,雙目滔滔流淚,年輕的羅侯羅,感情仍然不免是脆弱的。

  佛陀問羅侯羅爲什麼要坐在廁所里,羅侯羅把經過告訴佛陀,佛陀就叫他先到自己的寮房住。

  羅侯羅的歡喜,像從地獄里走進天堂一樣!

  年幼的孩子,割愛辭親,加入僧團,確實需要年長比丘的照顧,佛陀以此因緣,規定還沒有受具足戒的沙彌,可以有兩夜和比丘在一室同宿,佛陀的愛,再微細的地方,他都照顧得到。

  本來,師父收弟子,應該要負起教養弟子的責任,羅侯羅的師父是舍利弗,舍利弗經常在外面弘化,對於羅侯羅就無法常常照顧到,但自從這次事情以後,舍利弗就讓羅侯羅常常和自己一起行動!  

忍辱的美德


  羅侯羅自從被佛陀嚴厲的教誡以後,又常常跟師父舍利弗在一起,接受他的開導,在修行上,進步很快。

  佛陀在講經時,舍利弗總是帶着羅侯羅前去聽講;舍利弗在靜坐時,羅侯羅總是跟着坐在身旁;布教時,舍利弗也把他帶在身邊,讓他學習一些爲法爲人的經驗;每天托缽乞食,羅侯羅更是跟在舍利弗身後,在僧團中被譽爲第二佛陀的舍利弗,實在是羅侯羅最好的恩師。

  有一次,羅侯羅跟舍利弗在王舍城乞食,路上遇到一個流氓惡漢,那個惡漢用沙投進舍利弗的缽里,並且用棍棒打破羅侯羅的頭。

  羅侯羅頭上的鮮血,一滴一滴的流下來。

  惡漢見了不但不知錯,還罵道:

  “你們這些沙門,總是以托缽爲生,滿口慈悲忍辱,我打破你的頭,看你能把我怎樣?”

  十七八歲的羅侯羅,現出咬牙切齒的面容,但舍利弗安慰他道:

  “羅侯羅!如果是佛陀的弟子,應有忍辱的精神,心中不懷瞋恨的毒,當以慈悲憐愍眾生。佛陀常教誡我們,有榮譽的時候,不能使心高擧;受侮辱的時候,不能使心生恨。所以,羅侯羅!壓制着憤恨的心,嚴守忍辱,世間上沒有比能忍辱的人更有勇氣,天上人間,不管多大的力量,也不能勝過忍辱!”

  羅侯羅聽完師父舍利弗的開示,默默的走到水邊,水里現出他的顏面,他用手掬水洗去血蹟,然後自己用布巾把傷口紮起來,見到這情形的舍利弗,心中既安慰又難過。

  羅侯羅忍耐着,仍然走在舍利弗的身後,跟着托缽乞食,在回來的途中,羅侯羅對舍利弗說道:

  “我想到剛才的疼痛,此刻已不把它放在心中,不過,世間有太多的惡人,到處都遍滿了可厭的事物。我不對世間生氣,隻想到世間上沒有辦法的人太多。佛陀開示我們對人、對世間要大慈大悲,但狂暴的人往往就欺侮我們;沙門比丘行忍積聚高德,而狂愚的人反而輕蔑我們,而尊敬殘酷的人。佛陀真理慈悲的教示,他們倒反而認爲是臭的死屍,天降甘露給豬,豬還是愛吃臭的東西,住在臭的地方。佛陀所宣講的真理,慈悲的言教,對那些凶惡以及沒有善根的人來說,也沒有什麼效果。”

  羅侯羅第一次把自己的修行,以及對世間的看法,向師父提出報告,舍利弗聽後很歡喜,把羅侯羅在路上說的話,告訴佛陀,佛陀也非常高興,稱讚羅侯羅很好,對惡人的態度,應該那樣;對世間的看法,就是如此,佛陀又再說道:

  “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瞋世恨人,是背法遠僧,常堕於惡道之中輪回,能忍惡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災難之禍。有智能的人,能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瞋心,多行忍辱,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真義,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世間上認爲珍貴的而佛法認爲不好;佛法認爲好的、對的,而世人不肯實行。忠與佞不能兼容,邪的嫉正的存在,惡的不喜善的並行。貪欲的人不高興無欲之行,在這種情形下,修道者唯有忍辱,忍是助道的增上緣,可使你早證聖果;忍像大海中的舟航,能夠度一切災難;忍是病者的良藥,可救人的生命之危。我能成就佛陀,獨步三界,受人天的敬仰,是因爲我的心能夠安穩,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貴!”

  因爲羅侯羅被惡人無緣無故的把頭打了出血,而他在血氣方剛的少年時代,就能像聖者一樣的忍辱,給師父很大的安慰,給佛陀很大的歡喜,並且能夠引起佛陀對忍的說法,舍利弗聽了非常感動,羅侯羅聽了含着眼淚,更感激佛陀! 

開悟的曆程

  羅侯羅對占去他房間的比丘,自願讓步;在路上被惡漢打破頭,他能忍辱;僅僅這樣的修養,距離開悟還有一段曆程。

  聰明乖巧的羅侯羅,對於修行非常精進,歡喜和人開玩笑的沙彌,現在一變而成爲有莊嚴儀表的比丘,就在他年滿二十歲的那年,佛陀允許他受具足比丘戒。

  年輕的羅侯羅,在僧團中不見得活躍,他好象很老成持重,公共的集會里,不容易見到他參加,總是默默的用功修行

  可是,不管羅侯羅怎樣用功,他還沒有開悟是真的。最大的原因,大概他榮耀的念頭不容易斷除。不管怎樣,他總是佛陀的愛子,是淨飯王的王孫,除了教團中上首的弟子以外,其它的比丘有不少都在敬重他、羨慕他、讚美他,動聽的美言,很容易打動年輕修道者的心,讚美的言詞,像是可怕的惡魔,使用功精進的羅侯羅不能開悟。

  甚至有些比丘,爲了羅侯羅的開悟問題,請問佛陀道:

  “佛陀!羅侯羅比丘嚴持戒律,精進修道,小罪都不犯,爲了求開悟,他好象什麼都不掛在心上,但是,爲什麼他還不能從煩惱中解脱出來呢?”

  佛陀堅決的回答道:

  “持戒淨心,持身端正,一定可以漸漸證道!”

  佛陀對羅侯羅能否覺悟的問題,沒有掛在心上,佛陀滿懷着信心,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好幾次,羅侯羅像是開悟的樣子,但他仍沒有開悟,他把自己修行的心得向佛陀報告,佛陀總是說他不行,並教他以後常和人講說此身爲五蘊和合假相的道理,並要他自己思維我慢、無我、苦樂等法。

  有一天早上,佛陀和羅侯羅一同到舍衛城的大街小巷行乞,在路上,佛陀回顧羅侯羅說道:

  “羅侯羅!你要觀色是無常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你對人的身體和心念,以及世間上的一切森羅萬象的事物,都應作無常之想,不要執着。”

  羅侯羅聽到佛陀這幾句話後,心地好象恍然開朗了,他告别佛陀,中止行乞,一個人獨自的回到精舍,結跏趺坐,一心思維這深刻的意義,他又用慈悲觀除去瞋恚的心,用不淨觀抛掉貪欲的心,用數息觀平息散慢的心,用智能觀對治愚癡的心,羅侯羅深入禪定,機緣成熟的時候,他就開悟了。

  佛陀行乞歸來,走到羅侯羅坐禪的地方,佛陀又對他說道:

  “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來對人對事,心量就可以擴大起來;把一切眾生容納在心中,就可以滅惡;數息觀心,可以穫得解脱。”

  羅侯羅隨即起座,頂禮佛陀說道:

  “佛陀!我的煩惱已盡,我已證悟了。”

  佛陀此時的歡喜,更甚過羅侯羅,佛陀讚歎他說:

  “在我的弟子中,羅侯羅比丘是密行第一了。”

  所謂密行,就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羅侯羅都能了知,都能奉行。

  想到當初羅侯羅向佛陀要遺產,現在他的開悟,就是佛陀給他的無盡法財!想到他當初很小就進入教團,不知有多少地方讓佛陀煩心,現在他舍離了世間虛假的欲樂,而穫得真正的法樂,算是羅侯羅的幸福,也算是佛陀對世間人情的交代,我們應該給羅侯羅恭喜,更應該給佛陀讚美!  

贈送精舍的制度

  
羅睺羅尊者
羅睺羅尊者
羅侯羅開悟以後,在教團里的地位更加地提高,尤其在家的信徒,對他更是另眼相看,不容否認的,在比丘中,要以羅侯羅所受的供養最多。

  本來供養多了,物質生活過得豐富,反而障礙修道,不過,羅侯羅現在是覺悟的聖者,身外之物拖累不了他,凡是有雙份的東西,他總是轉贈給别人。

  有一次,佛陀在迦毘羅衛國一個聚落說法的時候,有一位長者皈依了,這位長者和羅侯羅很投緣,或許這位長者還有地域觀念吧,他要爲羅侯羅發心護法,凡是羅侯羅有所需要,他總是爲他做到。

  後來,長者特地建築了一座精舍供養給羅侯羅,羅侯羅也就在此安住下來。因爲那時行腳的比丘很多,羅侯羅住的精舍里就常有比丘掛單,可是那位長者以爲精舍是他布施的,總喜歡幹涉精舍里的事,羅侯羅後來報告佛陀,請問佛陀怎麼辦?佛陀告訴他道:

  “羅侯羅!在我的法中,僧團中的事,在家信徒是不可以管的。在家信徒發心布施精舍,不可因爲是他布施的就横加幹涉,你可告訴那位長者,問他供養精舍的目的何在?如果是施僧,施出去的東西就不是自己所有的,如果他要管理,告訴他精舍不是商店,精舍由出家人住持,信眾護法是可以的,管理則不可以。”

  羅侯羅把佛陀的話告訴長者,可是,沒有深解佛法的人,往往會被權勢沖昏頭,或是過分熱心而執着,要教這位長者不過問精舍,他實在不能完全放下,就這樣,他和羅侯羅的感情有了芥蒂,過去是他尊敬的羅侯羅,現在反而成爲他的眼中釘。有一天,當羅侯羅有事到舍衛城,剛好那位長者來訪視羅侯羅,一見無人,屋子里是空空的,於是,乘羅侯羅不在,便將精舍再供養給其它的比丘。

  在家信徒,出爾反爾的分别心,實在是違背法則的,所以當羅侯羅把事情辦完回來的時候,精舍已爲别的比丘所住,他就再回到隻園精舍里,佛陀問他爲什麼很快又回來精舍,羅侯羅如實的把情形告訴佛陀,佛陀聽了以後,非常不高興那位長者的作風,佛陀慨歎不能深切了解佛法的人,要他忠實的奉行佛法,實在很難!

  佛陀馬上召集諸比丘說:

  “曾經一度布施給人的東西,即使施主要再送給你,你也不應該接受。”

  這不是佛陀護着羅侯羅,教團的法則,都是爲了免去未來的糾紛,不幸的是佛陀的話言中了,今日佛教中寺產的爭執,大都就是爲了這個原因。

  羅侯羅在做沙彌的時候,房間被人占去了,他躲到廁所里避風雨,爲了住也不和人爭,現在他是開悟的比丘了,一度贈送給他的精舍,又再贈送給别人,在闊達如海的聖者胸中,一點也沒有不平的波瀾興起,倒是佛陀所定的贈送精舍制,我們今日有再重視的必要。  

可讚美的入滅

  在僧團中,成爲龍象人物的是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而不是羅侯羅。一個嚴肅於密行持戒的人,他隻是默默無聲的修道,默默無聲的與世無爭,或者,因爲羅侯羅是佛子的關係,佛陀對他有特别多的限制,我們知道羅侯羅有柔顺的性格,有堅強的秉賦,但我們也知道他的比丘生活,並不是怎樣的活躍!

  所以,關於他熱心說法,以及與外道議論的事蹟,在經典里都不見記載,也不見流傳。正如佛陀所說的,羅侯羅是一個嚴於禁戒細行的人,是一個密行第一的人!

  關於羅侯羅什麼時候入滅,這正如他的出生,有兩種說法,有的說佛陀十九歲時,生子羅侯羅;有的說,佛陀二十五歲時生子羅侯羅。說到入滅,也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在佛陀涅盤數年前就已入滅;一是說佛陀涅盤時,他還服侍在佛陀的座前。

  印度是一個不重史實事蹟的國家,中國也有不少喜誇大的翻譯者。在經典里零星記載着的佛陀及聖弟子們的事蹟,實在需要有一番剪裁的工夫!

  根據經里可靠的記事,羅侯羅的母親耶輸陀羅比丘尼是七十八歲入滅的,而羅侯羅的入滅還要較早些。那是一天晚上,耶輸陀羅想着很多事情,她想:“憍曇彌蓮華色都已入滅,愛子羅侯羅也進入涅盤,我是和佛陀同年出生,今年已經七十八歲的高齡,聽說佛陀八十歲那年將涅盤,本想和他同日入滅,雖然現在對佛陀隻有法情而沒有私情,可是這仍大不尊敬,還是早些入滅好。”

  耶輸陀羅穫得佛陀的允許,向佛陀頂禮感謝之後,現神通騰空而去,當夜於自己的房中,在定中入滅。

  依據耶輸陀羅入滅的記事,羅侯羅是早在父母涅盤之前就已入滅,照這樣來說,羅侯羅入滅的年齡應該不會超過六十歲,大概隻活了五十歲左右而已。

  當然,覺悟的聖者對死的看法,無論遲早,都視之是很平常的。舍去虛幻不實的色身,把生命安住於法性理體之内,這不但不必悲哀,反而是很幸運的事!修道者的證悟解脱,就是要把生命棲息於安穩的住處!

  羅侯羅的入滅,並不是“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羅侯羅在他二十歲那年就覺悟證果,這是人生最大的目的,他已經達到了,所以他安心微笑着入滅。

台長: 小童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30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
此分類下一篇:綠度母
此分類上一篇:龍樹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